在实际工作中,我颇为深恶痛绝、痛心疾首的,就是写文字材料。不是不能写,也不是不会写,实在是因为打心眼里烦这套形式的东西。多年来,我们的工作一直没有摆脱这个“材料思维”、“文本思维”。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材料思维”、“文本思维”是什么?就是靠写材料部署工作,靠写材料推进工作,靠写材料总结工作。效益上不去是可怕的,队伍带不好是可怕的,但要我说:更可怕的是形成这个“材料思维”、“文本思维”的习惯。其实应该提倡有话就说,写材料其实就是说话,你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写你所做,做你所写,才是正确的对待文本的态度。缺少实际能力的领导者,往往只注意看材料、看文本,看材料漂不漂亮,看文本整不整齐,甚至看它押不押韵。其实管用的东西、有思想的东西、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东西,从材料上、文本上是看不出来的,只能靠实践经验去看它的生命力、它的可执行性、它的含金量。我们一定要摆脱“材料思维”、“文本思维”。领导应该有现场说话、脱稿讲话这个能力。领导要说话,要说有内容的话,而不只是会议上念念秘书写的材料。我把这叫“读报纸的水平”。现在,到处都是材料,层层都在弄材料。一年到头,功夫都下在“写”上了。实际上是怎么“做”的倒变得不重要了。上级来了,看不到什么真实的东西,看不到第一手的东西,看到的都是加工出来的材料,并且是经过层层领导“把关”的。根本看不到“原生态”的东西。这是自己在糊弄自己,典型的形式主义,是自欺欺人。这个“材料思维”、“文本思维”不改变,这个恶劣的思维习惯不改变,国企难以真正发展。
那次研讨班上曾玉康同志站着讲四个小时,没有稿子,这才叫本事。曾总一开始讲到自己的头发,为什么大家突然间看到他的头发都白了,那是因为过去就花白了,只是一直在染,现在不染了。由白头发作引子,我感觉是隐含了“责任”这个话题,曾总是要让大家清醒地看到现实,将来他退了,换领导了,仍然要靠企业文化、靠会战传统管理企业,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自己“干出来”的纲要指导企业发展。然后曾总与学员互动了一下,问及“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念问题。我想,这种提问强调的还是“责任”二字。什么责任?首要的当然是学习的责任。当前,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责任很重。
曾总通篇讲话,处处折射出一种学习精神、独立思考的精神、务实的精神。比如他对前面提到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他讲:“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信息工业化、工业信息化”,为此企业要努力追求“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资源浪费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境界,“发展重化工工业,促进工业的优化升级,任务十分紧迫,跟不上国际潮流,就要被无情地淘汰”,“大庆油田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对国家来讲都十分重要”;他讲:“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要搞清楚这个沿革、演变、发展历程。搞经济工作,首先要弄懂需求,弄懂需求,才能弄懂供给。要搞清楚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如何拉动投资需求”;强调了“创意经济”,提到“文不及言,言不及义”、“隐性知识”、“冰山”这些隐喻着真意和潜能的概念,谈到“今后的人力资源开发不能只看学历,还要注意人的隐性知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隐性知识。管理绝不是书本上能学来的,不是今天听了课就能行的,我们学到的对我们来讲只是个启发,启发一种思路、一些想法,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和想法去形成新的东西,去解决实际问题”;讲“创意经济,就要靠隐性知识和悟性”,“谁有创意谁就是大庆油田未来的主人”;讲“沟通的机制、沟通的氛围、沟通的意愿”;讲“要进行制度创新,要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管理企业”,“国有企业真正要做到的,一是组织结构调整,优化资源,形成集中的跨国企业集团,以应对挑战;二是要强化管理,建立约束激励机制;三是要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做的就是这三件事”。
曾总讲的这些,充分展示了他深刻的观察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出色的判断能力,这些都来自他日常的学习、思考和深厚的实践,更来自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讲:“中国人总是习惯往后看,不愿往前看,所以总是觉得过去好。我们现在的电视节目,大量反映的都是明朝、清朝的事,一会儿‘正说’,一会儿‘戏说’,都是过去的东西。而美国人喜欢往前想,想未来的事,电影演的都是《星球大战》等科幻片。这就是观念问题。我们一些人也有这个问题,体制上总往后看,不往前看,总觉得过去的好。如果我们往前看,思想上想不通的都会想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再靠减员下岗,减员不是主要方式,有本事要把人养活起来,能带动社会就业,那才是有本事的企业家,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我想,能够讲出这样的话,才无愧于一名国企领导者。与其说这是责任感的问题,还不如说是感情的问题。责任感从哪儿来?从感情上来,从人性上来,这是人性的光辉。他讲:“我们的人力资源,在今后选人、提拔干部的时候,要多考虑实用性,要多选拔一些能解决实际问题、有激情、有创意、有灵感的人”,“下一步我们在研究高新技术时,如果搞研发的高级人才不愿到大庆来,可以考虑带他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去搞研发,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创意”。
听了这些讲话,我觉得,我们是要好好反思一下,认真琢磨一下,比如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传承下去?二是如何按照纲要的指引谋求企业发展?三是如何才能高度认识到大庆油田的地位、高度认识当前形势?四是如何解决当前“忙于无用功”的工作状态?曾总说:“大家在实践中不要小看自己的理论,不要小看自己的实践”,“我们《二次创业指导纲要》中的观念一点也不比请来的专家讲的观念差”。他讲:“要挤时间来多读些书,我在来北京的飞机上看了一本书,是《戈尔巴乔夫回忆录》。戈尔巴乔夫说他非常钦佩邓小平,非常佩服中国的改革,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急于搞民主,如果过度搞民主必然是苏联那种悲惨的下场,他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还有《国富论》,曾总也提到。他还讲了“体验经济”、“虚拟经济”等一些概念,讲马克思阐述的共产主义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等等。特别又讲道:“局机关,抓制度落实了没有?遇到矛盾绕着走,执行太差,缺乏奖惩激励”,“信息不灵,视野不宽,创新不够,运转不畅,执行不力,赏罚不明”,“有些团队为什么那么厉害?原因就是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要“进行智力修炼、耐力修炼、魄力修炼、合力修炼”,等等,讲的都是切中要害之处。
总的我感到,曾总的讲话充满一种激情,通篇讲话长达四个小时,声音一直铿锵有力,且发自内心,表达了内心的坚定信念和充沛的感情。尤其在最后,曾总对“责任”二字进行了解释:“责任是对任务出色地完成,是对职责忘我地坚守,是人性的升华”,“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感,他就没有必要在社会上存在,也就失去了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有了责任,就有了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创意。可以说,责任重于能力”,“责任感可以给提升能力提供平台”,“对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企业和社会对他的回报就是让他不断地承担更大的责任”,“有责任感的人,能够不断地焕发激情”。
记得这个录音的这一部分我反复听了五遍,大有同感。一次谭主任对我说:“曾总的这些话特别像你平时说的一些观点。”有一次我在内部业务学习时谈过对责任心的解释:“责任心是品德的现实表现,是能力的不竭之源,是学习的根本动力,是业绩的最佳保障,是职务晋升的基本资格。”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录音?从北京赶回来,在吵闹的火车上几乎一夜没有睡,下了火车就到办公室来听这个讲话录音,整整四个小时,连中午饭都没吃,老婆孩子都没见一面,而且那天是周六。要我说,责任感也好,激情也好,其实就是在小事上的点滴表现。这些表现虽然并不起眼,却往往决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