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2700000020

第20章 汪精卫义愤北上

坚持反清武装斗争,是孙中山和他所领导的新式民主革命的突出特点。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后即着手策划广州起义,后又发动了著名的惠州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派遣会员分赴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准备武装起义。除了黄兴、刘道一等人领导发动的萍浏醴起义及安庆马炮营起义外,从1907年开始,孙中山在西南地区策划了潮州黄冈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之役、河口之役等六次武装起义。

持续不断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一幕幕悲壮的革命史剧,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威望,扩大了武装革命的影响。

六次武装起义相继失败,大批仁人志士倒在血泊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就在革命连遭重创、士气极为低落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反对暴力革命的改良派公开冷嘲热讽,使同盟会领袖们陷在极其不利的舆论处境中。

梁启超看到革命党人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乘机攻击孙中山及革命党的暴力革命,批评革命党领袖是唆使别人送死而自己谋取名利的“远距离革命家”。他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批评革命党领袖说:“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一句“远距离革命家”,顿时成为同盟会领袖们的“符号”:以革命大话为号召,煽动人家子弟去送死,你们这些头头还是好端端地在国外活着,那么多次起义,你们自己怎么不上战场?死了那么多人,你们怎么一点事没有?这个指责,真是要命。随着梁启超的发难,一时在海外华人中掀起了批评革命党领袖的风潮。

“远距离革命家”本意,显然是讽刺孙中山的。

因为孙中山的确没有亲自参加过任何一场武装起义,他在当时的主要功能,似乎主要是利用自己的名气在世界各地筹款供反清革命之用。相对而言,黄兴更加实干,他多次亲临一线指挥起义,后来在黄花岗起义中还被炸断了两个手指。

作为同盟会著名的理论家,汪精卫当时主要跟随孙中山在后方做组织宣传工作,听到梁启超的讥讽后,真是如芒在背,大为羞愧。

由于一系列武装起义的相继失败,革命党内的矛盾也凸现出来,在同盟会内部出现了一股“倒孙”狂潮,一些人主张“革命之前必须先革革命党之命”。他们攻击孙中山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批评孙中山近似于独裁的领导作风,说孙中山“办事近于专横,常令人难堪”;二是批评孙中山不公开革命经费的使用情况,不少人怀疑孙中山将革命经费挪作私用。

1907年,日本政府按清政府的强烈要求,驱逐在日从事革命活动的孙中山。在孙中山离开时,日本友人公开给他赠款2万多日元,而孙中山只给《民报》留下2000元经费,其余自己全部带走。《民报》经费历来困难,饱尝没钱之苦的章太炎对此不满。

章太炎批评说:日本人向孙中山赠送的赠款,本来是赠送给革命党的革命经费,孙中山却把这些钱当做赠送给他个人的私人赠款使用。他批评孙中山这种做法,“实在有损我同盟会之威信,而使日人启其轻侮之心”,故章太炎将民报社的孙中山照片撕下来,批了这样几个字:“卖民报之孙文应即撤去。”愤而辞去《民报》主编。

章太炎、陶成章等同盟会中的浙江派公开反对孙中山,宣布脱离同盟会,重建光复会。

由于孙中山确实没有公开过同盟会经费收支情况,关于钱的事是最敏感的,这下陷入了被动,谣传蜂起。有人撰写《孙文十四大罪状》一文,揭露孙中山贪污革命经费2万元自用。虽然孙中山到底有没有贪污的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但这场批评对孙中山在同盟会内的威信影响极大。

同盟会内部因而掀起了一股“倒孙”狂潮,以至出现了“要革命首先要革革命党人之命”的强烈呼声。

在“远距离革命家”的批评和“倒孙”狂潮的双重打击下,同盟会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灰心、怀疑情绪在革命阵营内部滋生蔓延,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一时陷入了低谷。

怎样渡过这场严重的党内危机?

孙中山以革命家的坦诚,立即写下一份长长的文字材料,将同盟会经费收入和支出详细一笔笔列出,并椎心泣血地说,除了奔走中的食宿,他私人没有花过革命党一分钱。

那么,怎样以实际行动回击“远距离革命家”的挖苦、挽回舆论形势呢?

汪精卫在愤激之余,认为非再有激烈之举,不足以毁败清廷的伪立宪,也不能昭雪立宪党人对革命党人的诬诟,并振起日渐消沉的革命士气。于是,为了恢复党员的革命斗志,挽回广大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卫决定效仿当年吴樾血溅五大臣、徐锡麟安庆刺杀安徽巡抚之举,北上刺杀清室政要,用鲜血来证明同盟会的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使党内外的怀疑人士重树对革命的信心。

汪精卫在《致南洋同志书》中明确写道:

“无如革命党之行事,不能以运动为已足。纵有千百之革命党运动于海外,而于内地全无声响,不见有直接激烈之行动,则人(民)几忘中国之有革命党矣。故运动与直接激烈之行动,相循而行,废一不可……吾侪同志,结义于港,誓与满酋拼一死,以事实示革命党之决心,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今者北上赴京,若能唤醒中华睡狮,引导反满革命火种,则吾侪成仁之志已竟。”

他要用实际行动,让梁启超这些嘲笑革命的人看看,革命领袖不是贪生怕死之徒!

汪精卫(1883-1944),名兆铭,字季新,别名李恂。精卫是后来留学日本在同盟会从事机关刊物《民报》上发表文章时使用的笔名。他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83年5月生于广东三水一个师爷家庭,其父汪玉叔多年在广东三水、英德等县游幕为生。汪精卫自幼聪明好学,且受到严格的家教训练,17岁时应番禺县试,考中秀才,被广州水师提督李准用重金聘请为家庭教师。1902年,汪精卫参加广州知府应试考中举人,与朱执信、古应芬等多有往来,并组织益群学社,讲究实学匡世。

1904年,汪精卫、胡汉民、朱执信等人被两广总督岑春煊选中,派往日本东京留学,入东京法政学校学习。留学东京期间,汪精卫进一步接触到西方国家观念及主权在民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从而其“固有的民族思想,勃然而兴”。1905年7月,他与朱执信一起谒见孙中山,其后积极参与组织同盟会的工作。同盟会成立时,汪精卫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长。从此,他积极进取,既是革命的理论家,又是革命的实行家;文才武略兼备,深得孙总理器重。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汪精卫与胡汉民、章太炎、朱执信等先后任主笔。

在《民报》创刊号上,他使用“精卫”笔名,发表了《民族的国民》一文,宣传自由、民权、平等学说,揭露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流弊,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主张。此后又连写数篇,如《革命的决心》、《革命决不致招瓜分说》等文,对保皇党宣传刊物《新民丛报》之言论,展开猛烈辩难与驳斥,使立宪派声势大受遏抑,纵有梁启超之长才,也自认招架乏力。

汪精卫文思敏捷、文笔犀利与卓见洞识,深得孙中山及革命同志赞佩,从此声誉鹊起。

精卫,原为古代神话中一种鸟。传说炎帝之女女娲,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后,经常衔西山木石填补东海,后人即以“精卫填海”比喻为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汪为《民报》撰稿,特以“精卫”为笔名,象征献身革命的“痴绝”,隐含热血青年追求理想的浪漫。这种浪漫情怀,随着革命形势演进,逐渐升华,终达鼎沸之境,化为铁血行动。终其一生,人们习称“精卫”之号,反而鲜呼本名,盖由此而起。

汪精卫在日本宣传反清革命之举,引起了选派他出国留学的两广总督岑春煊强烈不满。岑春煊胁迫其长兄汪兆镛出面遏止弟弟的攻击清政府之言行。汪精卫为免家人受累,竟以“家庭之罪人”,致书长兄,声明断绝与其的家庭关系,并解除与刘氏女的婚约。信中隐然立下“俾为国流血,以竟其志,死且不朽”的决心。

1906年,汪精卫以优异成绩结业,按理应该回国,但立志革命反满的他拒绝了两广总督岑春煊令其归国服务的要求,放弃了可能得到的官禄,继续留在日本,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事业。

这种坚持立场、不惜割舍的表现,实乃革命者的本色!

1907年后,汪精卫追随孙中山离开日本,赴南洋各地筹设同盟会分会,多次往返河内、海防、西贡、新加坡、仰光等地,发表演说,创办报纸,设立同盟会分会,宣传革命,筹募革命经费,并曾任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主笔之一,与保皇党的《南洋总汇报》进行论战,成为孙中山最为信赖的亲信之一。

正是在南洋宣传革命过程中,汪精卫相识了比自己小九岁的陈璧君,遂结为革命同志。

陈璧君是马来西亚华侨商人陈耕基之女。陈耕基支持革命,多次为孙中山捐款捐物。孙中山则定期向陈耕基赠送《民报》等革命刊物。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非常爱读《民报》,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在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思想影响下,陈璧君决心以实际行动投身革命。1908年3月,汪精卫在马来西亚的槟城演讲时,结识了陈璧君。

当时,在台下听讲的陈璧君对汪精卫优雅的风度和雄辩的才识十分钦服。有人记载汪精卫演讲时受热捧的情况说:

“在彼演说之夕,演讲者尚未登坛,全场即无虚席;当彼踏上讲台,满堂即鸦雀无声。每逢至精彩热烈处,掌声如雷而起。其能吸引听众之注意与唤起热情,概可想见。”

对于这样一位口才极好而风度优雅的革命领袖,陈璧君充满了爱慕之意。此后,汪精卫因为革命活动不时走访陈耕基家,所以也经常见到陈璧君。

但每次陈璧君与汪精卫见面都是在其母卫月朗的陪伴下,没有单独谈过话。

此时,汪精卫26岁,陈璧君17岁,正是男女热恋的年龄。当时虽然两人之间都很有好感,但还只是革命同志的关系,没有发展到恋人的地步。另外,汪精卫和陈璧君都已经和别人订婚。根据中国的传统习惯,陈耕基为陈璧君选了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订了婚,而且准备在近期内就让陈璧君结婚。陈璧君读了《民报》等宣扬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书报后,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憧憬西方式自己选择结婚对象的自由结婚。陈璧君与她的未婚夫谈到革命,谈到自己将来准备投身革命事业。

其未婚夫却思想十分保守,对革命也没有任何兴趣,并对陈璧君说:“革命是男人的事,你一个姑娘家革命像什么样子?”

陈璧君听后深感失望。

由于两人思想差距太大,陈璧君最后终于选择了退婚。陈耕基开始不同意退婚,但无奈陈璧君态度坚决,只好同意让陈璧君“退婚”。

汪精卫少年父母双亡,所以长兄汪兆镛在他15岁时为他选择了同事的女儿刘氏订了婚。汪精卫在日本参加革命活动后,汪兆镛经常来信训斥汪精卫忘恩负义,拿了朝廷的公费出国,到国外却干着背叛朝廷的反叛之事。汪兆镛要汪精卫立即悬崖勒马,放弃革命回国为朝廷尽忠。其实汪兆镛也并非坚决反对汪精卫搞革命,只是怕汪精卫成为朝廷的罪犯后连累他们整个家族。

汪精卫明白长兄的用心。在清政府发出对他的通缉令后,汪精卫写信给汪兆镛,表示断绝与家庭的关系,解除原定婚约。汪精卫在信中说:

“罪人兆铭在日本从事革命之事,已被朝廷发觉,谨自绝于家庭,以免相累……吾为革命流血,矢志不渝,谨请谅鉴。罪人与刘氏由家庭做主,曾有婚约,但罪人既与家庭断绝,则此关系亦当随之断绝。请自今日始,解除婚约。”

汪兆镛接到汪精卫的断绝信后,便宣布“驱逐逆弟,永离家门”,退还了刘家的订婚聘礼,为汪精卫解除了原定婚约。

陈璧君退婚后,倔犟地要求到日本参加革命活动,陈耕基拗不过自己的宝贝女儿,只好同意。1908年7月,陈璧君搭乘荷兰客船来到日本东京,在孙中山的特批下,宣誓加入同盟会,分派到《民报》编辑部,在汪精卫的领导下工作。

陈璧君到《民报》后,编辑部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本来民报的编辑们多是些穷书生,生活十分拮据,很少去饭店吃饭。陈璧君却是个出手大方的阔小姐,口袋里好像总有花不完的钱似的,经常请大家去高级饭店聚餐畅饮,使这些编辑们大为开怀。在这些未婚的年轻编辑中,陈璧君成了他们追求的对象。

然而,陈璧君却没有看上这些小编辑,而是倾心于风度翩翩的汪精卫。

陈璧君倾心于汪精卫,不仅仅因为汪精卫的相貌才能,还因为他生活作风的严肃。汪精卫是公认的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是年轻女性追求的白马王子。他的美貌不仅倾倒了很多年轻女性,甚至令那些见过其美貌的男儿们也羡慕。浪漫诗人徐志摩见过汪精卫后,在日记中称赞汪氏道:“他真是个美男子,可爱!适之(胡适)说他若是女人,一定死心塌地地爱他。他是男子,他也爱他!”

这样一位美男子,自然成为陈璧君追求的对象。

陈璧君很快还发现了汪精卫身上的美德,更加倾心于他。在这些年轻的革命家中,不少人嫖妓赌博酗酒,而汪精卫却像清教徒一样生活,不赌博,不嫖妓,不酗酒,洁身自好,被人称为“道学先生”。最让陈璧君感动的,是汪精卫怀抱的“革命家不结婚”信念。当陈璧君向汪精卫表示爱慕之情时,汪精卫对陈璧君说:革命家生活无着落,生命无保证,革命家结婚必然陷妻子于不幸之中,让自己所爱之人一生不幸是最大的罪过。

看着陈璧君失望的眼神,汪精卫还发誓说:“革命不成功就不结婚。”

汪精卫越说不结婚,陈璧君反而越爱汪精卫。

她对这个英俊坚毅的男子更加倾心,设法接近。

当汪精卫决心冒死北上刺杀摄政王时,陈璧君立即成为最坚决的支持者。明知此行汪精卫有去无回,相伴者也凶险无比,但挚爱着汪精卫的陈璧君毅然相随。

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你有一张英国臣民的护照,当然不怕死。到关键时刻,你把英国护照一抛,英国领事馆自然会来救你。”

陈璧君听后,一言不发。她立即拿出英国护照,当场撕成碎片,满座皆惊!说风凉话者顿时羞得无地自容。

陈璧君的豪侠气概,令人感佩。

客观地讲,汪精卫起初是不赞成搞政治暗杀的。

当时,西方无政府主义传入,同盟会员中有崇尚俄国虚无党人的暗杀行为,而设立暗杀部,聘请流亡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教授暗杀技术。汪精卫与黄兴、秋瑾等人都参加学习过。采用此种激烈行为的人,相信英雄的作用,以为锁定目标,奋力一击,杀死几个人便能解决问题,不需依靠群众;而且易于保密,损失少,费用不多,成功机会较大。

虽然政治暗杀具有吓阻的宣传效果,也有助长群众起义之声势,但汪精卫最初并不迷信这种霹雳手段,认为暗杀是“小儿之见”,只能作为最后武器。

他冷静地说:“革命是何等事业,乃欲刺杀一二宵小而唾手得之?直小儿之见而已。”

然而,在1907年到1908年间,革命党人的多次武装起义纷纷失败。《民报》被查封,许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同盟会内部严重分裂,不少人情绪沮丧,革命形势低落。这一切,刺激了汪精卫,使他萌生了“谋一击清廷重臣,以事实表现党人之决心”的想法,开始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决心“藉炸弹之力,以为激动之方”,希图以此挽救革命。

正如孙中山所说,“经过六次失败,精卫颇为失望,遂约合同志数人入北京,与虏酋拼命。”

实际上,汪精卫与虏酋拼命的铁血行动,也并非完全是感情冲动,而是有迹可循的。

早在《民报》第9号上,他就著文驳斥康、梁派“革命可以生内乱说”,慨然宣示过:“使吾侪以报国之故,杀身流血,而后人继起,得藉乎以光复宗国,则含笑以入九泉,当亦无怍。”

汪精卫对这种近乎自戕的刺杀行为,有一套成形的理论。

这就是所谓“炊饭”理论。

汪精卫署名“守约”,在《民报》第26号上发表《革命之决心》一文,激励革命党人要培养“义理之勇”,具备“不畏死”、“不惮其烦”两种道德。为了进一步阐释其中精义,他特别用“炊饭”来譬喻。他指出,革命好比做饭,做饭要有锅和干柴,锅的特点是不惧水火,长期经受磨炼,能持之以恒,干柴的特点是轰轰烈烈,肯于牺牲自己。

汪精卫说,革命党人杀掉一个清朝高官,一来可以令清朝政府官员闻风丧胆,二来可以鼓舞革命党人的意志。他说:“不畏死之勇,德之烈也;不惮其烦之勇,穗之贞者也。二者之用,各有所宜,譬之炊米为饭。盛之以釜,熟之以薪。薪之始燃,其光热能,转瞬之间,即成煨烬。然体质虽灭,而热力涨发,成饭之要素也。釜之为用,水不能蚀,火不能熔,水火使煎遭,曾不少变其质,以至于成饭。其煎熬之苦至矣,斯亦成饭之要素。”

所以,身为革命党人,要勇于担当,要做革命之“薪”,或做革命之“釜”,要视个人的性向与智能而定。但是革命之效果,像是成熟的“饭”。革命党人不管决心做“薪”,或做“釜”,必须合力炊“饭”,等饭熟了,就可请“啼饥而待哺”的四万万民众来共同享用。

这一篇文字,固然旨在勉励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实际上正是汪精卫内心的真实写照。

正因他已暗自以“薪”为志,所以在临行前,他特向盟友胡汉民解释暗杀理由。他说:

“欲牺牲其身者,其所由之道有二焉:一曰恒,一曰烈。恒乎烈乎?斯二者欲较其难易,权其轻重,非可一言尽也。譬之治饭,盛米以釜,束薪烧之。釜之为用,能任重,能持久,水不能蚀,火不能熔,饱受煎熬,久而不渝。此恒之穗也,犹革命党人之担负重任,集劳怨于一躬,百折不挠,以行其志者也。”

他还强调说:“薪之为用,炬火熊熊,顷刻而烬,故体质虽毁,而热力涨发,饭以是熟。此烈之德也,犹革命党人之猛向前进,一往不返,流血溉同种者也。”他自知此行无论事之成否,皆必无生还之望”,遂给胡汉民写下血书八字“我今为薪,兄当为釜”相勉,颇有古时荆轲“风萧易水今犹昨”之悲壮。

这样看来,汪精卫刺杀清政府高官的设想,并不着眼于暗杀计划本身是否成功,而是着眼于用自己的鲜血回击同盟会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的讥讽,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卫写给孙中山的信中说:“盖此时团体溃裂已甚,非口实所可弥缝,非手段所可挽回,要在吾辈努力为事实之进行,则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此非臆测之言,前事可征也。”

同盟会评议部长汪精卫决定亲身去搞刺杀,显然是得不偿失之举,同盟会内部反对之声甚大。当时,汪精卫与同盟会的元老级人物黄兴商量,想去北京暗杀摄政王,“一令敌人胆丧,二鼓同志意气”。但黄兴认为汪精卫是同盟会重要干部,如此孤注一掷,殊不值得,便竭力劝阻,希望汪精卫不要亲自出马。

然而,汪精卫去志已决。他说:“我要为已死的同志报仇,如果大家不放我去,我就投水自尽。”

黄兴无奈,只有任他而去。

在同盟会诸领袖中,汪精卫最要好的朋友是胡汉民。

胡汉民(1879—1936),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汉民是其笔名。胡氏祖籍是江西庐陵,他祖父来粤做官遂落广东籍番,父亲靠当师爷为生。8岁时全家迁回广州,在仓边街附近租屋住下。胡汉民从小能文能诗,13岁时写下种竹诗:“种竹北窗前,潇潇清香发。本以招凉风,反教蔽明月。”后肄业于广州学海堂、菊坡、越华、应元等书院,认识了史坚如、左斗山等青年朋友,对康有为、孙中山有自己的见解,留下“早知康乐非山贼,漫信孙登是水仙”二诗句。他21岁中举人。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民报》编辑。

稍后,他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孙中山评价说:“胡汉民先生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与同谋革命事业已七八年,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不独广东难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见也。迹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干,不独可胜都督之任,即位以总统,亦绰绰有余。”

胡汉民比汪精卫大四岁,不仅是与汪精卫一起来日本留学的小同乡,也是长年在《民报》一起工作的好同事,汪精卫始终把胡汉民当做大哥看待。胡汉民得知汪精卫要北上行刺时,劝道:“你是同盟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你的文才口才和号召力都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如果你以一时之激情与虏酋拼命,对革命的损失太大。”

汪精卫则说:梁启超骂我们这些革命党人是“远距离革命家”,章太炎等人又背叛孙先生和同盟会,已经到了“非口实所可弥缝,非手段所可挽回”的地步。现在我们必须拿出具体的行动来证明我们的革命之决心,才能使梁启超愧对民众,使章炳麟愧对党人,才能促使同盟会内部团结和挽回民众对革命的信心。我以前在《革命之决心》一文中曾经说过,革命党人要为革命做釜做薪,现在正是需要我当革命之薪的时候,若吝薪则何由有饭?

但不管汪精卫说什么,胡汉民坚决反对他北上行刺。

汪精卫临走时不敢向胡汉民告别。他怕胡汉民会硬把他留下,于是慷慨作书,解释自己以逞一烈的原因。他说:

“生平察事,自信不如兄;唯如事则如旋螺,弟已计到最末之点,更无疑义。兄主张军事行动,无大款何能以举?海外奔走,为效甚微,不有剧烈举动,何以振起人心?弟又不长军事,既决志牺牲,只有唯所自责。”

汪精卫在信中,仍以“炊饭”为喻,力图说服胡汉民。他写道:“欲牺牲其身者,其所由之道有二焉:一曰‘恒’,一曰‘烈’。恒乎烈乎?斯二者欲较其难易,权其轻重,非可一言尽也。譬之治饭,盛米以釜,束薪烧之。釜之为用,能任重,能持久,水不能蚀,火不能熔,饭受煎熬,久而不渝。此恒之德也,犹革命党人之担负重任,集劳怨于一躬,百折不挠,以行其志者也。”他解释道:“薪之为用,炬火熊熊,顷刻而烬,故体质虽毁,而热力涨发,饭以是熟。此烈之德也,犹革命党人之猛向前进,一往不返,流血溉同种者也。”

他表示,自己日后“虽流血于革命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

如此豪迈悲壮之举,古今罕见,恰似当年荆轲刺暴秦。他还咬破手指给胡汉民留下血书:“我今为薪,兄当为釜。”

胡汉民见到汪精卫的血书,当场哭得昏了过去。

胡汉民后来回忆说:“精卫自河口失败后,遂有行个人暗杀之决心,余屡规止之。及往日本东京,力言暗杀之无济,与吾辈所宜致力于革命事业者。精卫答书,唯言所志已决,他不置辩。”

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领导人并不反对用行刺清廷高官的方式,来挽回和唤醒民众对革命的信心。但考虑到汪精卫是同盟会中非常难得的人才,所以,孙中山并没有支持汪精卫的北上行刺计划。他一贯认为,革命是光明正大的,而暗杀实属下策。他曾经就清末风行的暗杀行为批评说:“敌之势力未破,其造恶者不过个人甲乙之更替,而我以党人之良搏之,其代价实不相当。”

故当孙中山知道汪精卫北上暗杀的意图后,立即电令香港同盟会负责人冯自由,在香港把汪精卫截留下来。

然而,汪精卫决心已下,箭在弦上,不为所动。冯自由把汪精卫堵截在了香港一段时间后,汪精卫等人便悄悄溜走,去日本联合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组织暗杀团了。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乃辛亥时期慷慨悲歌的革命先行者之风骨所在。

同类推荐
  • 职场风云录

    职场风云录

    用现代人的眼光,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析古代那些位高权重的帝王,将军和重臣。看他们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摇身一变,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 大魏靠山王

    大魏靠山王

    曹操道“某得子和,如鱼得水”刘备道“曹子和真小人,妄为汉臣”孙权“若大哥尚在,岂容你放肆”袁绍“尔可否留我妻儿性命”曹操在世之时,他为曹营第一大将,东征西讨。战功无数。曹操不在之时,他为靠山王。是大魏不倒的靠山。本书已签约,保证完本。请大大们多多投票支持。
  • 甘肃文史精粹 4(风物卷)

    甘肃文史精粹 4(风物卷)

    本书遴选了《甘肃文史》自创刊以来47期发表的甘肃文史方面的精品文章,分为学术、资料、掌故、风物四部分,涵盖了甘肃历史、经济科技、政治、文化、文献等领域。
  • 转身五千年

    转身五千年

    他叫吴迪,来自于地球的末世,为了寻求新的家园过程中回到了历史的长流之中。他和康熙做过兄弟,和高祖打过天下,平过乱,装过逼,做过英雄。他叫吴迪,也叫作无敌!再次提醒,此书绝非正史,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历史年鉴之1910

    历史年鉴之1910

    本系列包含了世界历程、科技、文学、宗教、哲学、历史、国运纪事等各方面的整理记录,作为系列年鉴。
热门推荐
  • 完美的对手

    完美的对手

    中国企业家必读的竞争读本:拥有一个完美的对手,好过天下无敌的寂寞!在商场,“你死我活”已经是过去式,“你活我活”才是新境界!
  • 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

    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

    本书为张鸣精选的一组历史随笔。作者以老辣笔法,独特另类的视角,触及晚清民国诸多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诸如皇宫之隐秘,女人之别样,君臣之分别,文人之脾气,军阀之脸谱,武夫之性格,“男人的辫子”,“洋人的胡子”,等等,构成一幅晚清民初的群像图,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折射出历史深处所隐藏的秘密和真相。细细品读这些正史瞧不上的鸡零狗碎般的故事,真切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感受到它的血与肉,更看到那纷扰世界中的另一番景致。
  • 僵尸真祖的宠后

    僵尸真祖的宠后

    她,冥界的公主,拥有着与四国抗衡的本钱,苦心经营八年,只为给死去的僵尸亲人报仇。他,僵尸的真祖,五百年前,因为自己心爱的女人离开,放弃大好江山,沉睡数百年。一次争夺纯阴之气,让两个不相干人擦出火花。从此,天涯海角,誓死追随。
  • 浮生在央

    浮生在央

    一路颠沛流离,得之失之,许是天意,许是命。
  • 宠魅外传:另一个世界

    宠魅外传:另一个世界

    莫邪出现之前的世界,双乾坤尚未形成。在另一个世界,形形色色的魂宠纵横天地。故事,从那个卑微渺小的青魇魔岛开始......——————————————————PS:封面感谢《宠魅后记:魔神归来》的作者羽梦~~~=w=PS的PS:本书可以看成是《宠魅》的同人性质作品,原本打算发贴吧的……总之……不喜勿喷,我与诸位一样也是某书的忠粉呢~
  • 续古尊宿语要

    续古尊宿语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终极利圣

    终极利圣

    十二时空之中,东时空与魔的战斗差点胜利,却被魔的内鬼击败。但这一场战斗,却有一些异能行者活了下来。一个异能行者经过了无数的磨练,最终成为了利圣,击败了东时空的魔。
  • 机器人疗养院

    机器人疗养院

    机器人の疗养院有一颗心志未消大地未绿我先绿草木已调我不调我有一颗心很冰冷永远都是一种温度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去往哪里?我在等待着什么?我不知道我知道我是机器人疗养院Pepper机器人99代R85号本书包含艺术绘画、雕塑、金工铸造技巧,股票分析技巧,科幻黑洞技巧,推理技巧
  • 天地牢笼

    天地牢笼

    看一平凡修真少年如何超越先人,达至巅峰,揭开那万古之谜。
  • 紫府天将

    紫府天将

    天降紫雷,心生武道天将。一朝踏破,犹如龙飞九天。一切强者在我面前不过浮云!!!------------------------------新书书友群,喜欢的朋友可以加下:25365202。你的支持,就是对烂泥莫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