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32500000030

第30章 付嘱品(1)

本品主要记叙的是惠能临终说法的内容,是惠能对自己禅法的总结和概述。惠能先举出阴、界、入三科法门,即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目的在于破除我执。接着以三十六对法阐明佛教中道观。经中强调了“出没即离两边”、“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二道相因,生中道义”等禅宗宗旨。记载了惠能自知不久灭度,敦促建造墓塔,与徒众说“真假动静偈”。在回答弟子所询问衣钵传授之事时,指明今后世人当以《坛经》为正法,善自护持。还向众弟子讲解了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预示了圆寂后会出现有人来盗取首级的劫难,开示了众人禅宗传授禅宗心印的法统及历代祖师的谱系。并再次强调了明心见性、自性真佛的宗旨。最后交代了一些惠能大师灭度后,弟子们处理善后的事情。

原文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①,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②,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③,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人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④。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注释

①灭度:即涅盘、圆寂、迁化之意。通过修行而灭障度苦,证得果位,也就是永灭因果,开觉证果。

②三科:指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或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从这三方面观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况,破除我执,从而认识“无我”之理。

③二法:分诸法为二种。或分为色、心,或分为染、净,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与“二相”意思相同。

④转识:转,意即转变、改转。唯识家认为在八识之中,除第八识外,其余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识都称为转识。此七识总称为七转识、前七转等。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缘色、声等境而转起,能改转苦、乐、舍等三受,转变善、恶、无记等三性,故称为“七转识”。

译文

一天,惠能大师叫来了弟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对他们说:“你们几个和其他人不一样,等我去世以后,你们各自要作教化一方的宗师。我现在教你们应当如何说法,才不会失去本宗宗旨。

“说法时首先必须列举出三科法门,使用三十六对相对法,言语一经说出口就要脱离两端,不落实处。讲说一切法的时候均不能离开自性。若突然有人问你佛法,说出来的话语要全部是对应成双的,全部要取相对的方法,言语来去要前后相应、互为因果。最后把生灭、有无二法全部扫除干净,再没有什么可以落执的处所。

“三科法门,就是阴、界、入。阴是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就是身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身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界是十八界,就是六尘、六门和六识。自我本性能够含藏一切事物和现象,这叫做含藏识。如果生起分别思量,就是转识。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六识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门认识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样就是十八界,全部是从自性中生起和产生作用的。

原文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①:语与法对,有与无对②,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③,有漏与无漏对④,色与空对⑤,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注释

①法相:指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概括一切有生灭变化的现象,也包括永恒的无生灭变化的现象。

②有与无对:有,即存在、生存的意思,用于显示诸法的存在,又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因缘和合而生即假有;圆成实性其体遍常而无生灭,所以说是妙有。无,即与“有”相对,意谓非存在。佛教认为所谓有或无之二边(即‘偏有,或‘偏无’之一方)皆为谬误;唯有超越有与无之相对性,始属绝对之真如。

③有相与无相对:“有相”和“无相”是对称,有相,系指差别有形之事相。又具有生灭迁流之相者,亦称有相。无相则指一切诸法无自性,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

④有漏与无漏对:“漏”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

⑤色与空对: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空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指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

译文

“自性如果邪恶执迷,就会生起十八种邪念;自性如果端正,就会生起十八种正念。恶念起用就是众生之用,善念起用就是佛之用;被恶念所用还是被善念所用,这由什么来决定,都是由自性决定其所用。

“所谓三十六对法,外界无情的事物有五对:天与地相对,太阳和月亮相对,光明与黑暗相对,阴和阳相对,水和火相对,这是无情的五对。

“事物的本性、相状和语言方面有十二对:语言与佛法相对、有与无相对、有色与无色相对、有相与无相相对、有漏与无漏相对、色与空相对、动与静相对、清澈与浑浊相对、凡人与圣人相对、僧人与俗人相对、老与少相对、大与小相对,这是法相语言的十二对。

“自性中生起的作用有十九对:长与短相对、邪见与正见相对、愚痴与聪慧相对、愚笨与智慧相对、乱与定相对、慈悲与毒害相对、戒与非相对、直与曲相对、真实与虚妄相对、险与平相对、烦恼与菩提相对、常与无常相对、悲与害相对、欢喜与嗔怒相对、施舍与吝啬相对、前进与后退相对、生起与寂灭相对、法身与色身相对、化身与报身相对,这是自性起用的十九对。”

惠能大师说:“这三十六对相对法的教法,如果能够理解运用,就能贯通一切佛法与经典,与人交谈时,进退都能不执两边、脱离两个极端。

原文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①,生中道义②。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注释

①二道:指相对的两个方面,如“有”与“无”,“凡”与“圣”。

②中道: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又作中路,或单称中。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

译文

“自性启动并生发作用的时候,和别人一起言论,对外在事物不执着它的相状,对内在心念不执着于空无。如果全部执着于外在的相状,就增长邪见。如果执着于空无,就增长无明愚痴。执着虚妄空无的人常常会诽谤佛教经典,说不需要文字。既然说不需要文字,那么就不该有语言文字;只是这样的语言,就是落入文字之相。又说直行佛道要不立文字,就是‘不立’这两个字,本身就是文字。看到别人所说的,就立刻诽谤别人的言语是执着于文字,你们知道自己愚迷也就罢了,还来诽谤佛经;千万不要诽谤佛经,那样的话,罪过障碍会多得无法计数。

“如果执着于外在境相,便会造作种种方法去求取佛道;或者广泛地建立道场,宣讲有无的得失,像这样的人,永远不能识见自己的本性。像这样的人要听从正法依止修行,还有不要什么都不想,而障碍佛道本性使之窒断。如果只是听说而不去修行,反而会使人生起邪念。所以必须依照佛法修行,不执着于相,并以此讲说佛法。你们如果能够开悟,依照这个讲说,依照这个运用,依照这个修行,依照这个作为,就不会迷失本门宗旨。

“如果有人问你佛法的意义,问有就用无来对,问无就用有来对;问凡人就用圣人来对,问圣人就用凡人来对。在对立二相的因缘转化中,持中道的本义。

“像这样一问一答,其余的问题也全部按照这样来作答,就不会失去中道教义。假设有人问什么是暗?回答:光明是本源,黑暗是条件,光明消失则黑暗顿生。以光明来凸显黑暗,以黑暗来凸显光明,来去互为因果,成就中道意义。其余的提问全部都是这样解答。你们在以后的传法过程中,依据这个相互转告,相互教化指授,不要失去本门宗旨。”

原文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①,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②,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注释

①“师于”二句:公元712年。这一年唐睿宗改元太极元年,五月又改元延和元年,唐玄宗即位后,又于当年八月改元先天元年。

②小师:系指受具足戒未满十年之僧人,若满十年则称住位。

译文

惠能大师在唐睿宗太极元年,即壬子年,也就是延和元年的七月,命令弟子前往新州国恩寺建塔,还命令人去催促施工。第二年夏天快结束的时候,塔建成竣工了。七月一日,惠能大师召集弟子门人,对他们说:“我到八月,将要离开人世。你们有什么疑问,要早点来问,我为你们破除疑惑,让你们愚迷尽除。我如果去世以后,就没有人再指导你们了。”

法海等弟子听说以后,全部都痛哭流涕;只有神会,神色表情丝毫没有变动,也没有哭泣流泪。

惠能大师说:“神会虽是个小禅师,却能得悟善与不善平等无差,不被诋毁称誉所动摇,不生起哀伤和喜乐。其他人都没有能做到,十几年在山中修行,究竟修了什么道?你们现在悲伤哭泣,是为了谁忧伤?如果是伤心我不知往哪里去,其实我自己知道我的去处,我如果不知道去处,是不会向你们事先通报的。你们悲伤哭泣,都是因为不知道我的去处。如果知道我的去处,就不该悲伤。佛法本性本来没有生灭来去,你们都全部坐下,我给你们说一个偈,名称为:《真假动静偈》。你们念诵听取这个偈,就能和我的心意相同;依照这个偈修行,就不会迷失宗门旨趣。”

所有僧人都行礼,请惠能大师作偈。偈子说: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奠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净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原文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同类推荐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超越对话:走向佛教基督教的相对转化

    本书作者作为深受怀特海哲学影响的基督教思想家,在当代宗教多元论的语境中探讨了基督教与佛教(禅宗、净土宗)的对话,提出了通过对话而超越对话并相互转变的对话模式,这对当今世界宗教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富有建设性。
  • 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分为阿弥陀佛睡光明法的观修方法;迎请阿弥陀佛和圣眷属(六偈);念佛就是当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门;以三生石公案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等内容。
  • 儒教简史

    儒教简史

    在当代学界“儒学是宗教”由任继愈先生首倡,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书作者承任先生衣钵,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本书分十部分,以时间为序,详细讨论了不同时期儒教的发展及其特点,重点讨论儒教的改革和演变,资料翔实,论述精当,从中可见儒教发展、变迁的基本面貌,对管窥中国宗教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热门推荐
  • 云泽天境

    云泽天境

    【幻想系列第一部】这是一个简单的套路,屌丝俘获女神芳心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NPC的游戏,书写虚拟游戏之传奇。这是一个不一样的地球,幻想十几个世纪之后的各种创新科技。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游戏,畅想各种不敢想。同一个人同时生活在不同的两个世界,而他的人生将会走向怎样的不同?
  • 都市仙王闯九天

    都市仙王闯九天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功德圆满后,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却因受不了西天清修苦行的日子,与如来告了个假,使了个神通回了东土大唐。却发现凡间众生并未得闻师徒四人取回的真经,更未曾依经修行,得脱轮回苦海。大圣急上天庭,却发现师徒四人辛辛苦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来的真经被束之高阁。大圣与玉帝争论,玉帝却推脱是众生福薄,得待有福之人,真经才能下凡度脱众生。孙大圣便安排如意金箍棒和半人半龙的精灵下凡直接造出个有福之人………造出的有福之人和因缘际会真正的有福之人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玉帝将真经留在天庭的后面又有什么样的苦衷?孙大圣的“造人运动”又将扯出什么样的惊天阴谋呢?
  • 星皇

    星皇

    他狂妄自大,他杀人无数,他天生魔君,他几乎无所不能。穿越之前他是华夏族王子,是血龙裔神的唯一继承人。魂穿之后,他来到了星界之地,带着王子的记忆和性格,手握龙族至宝——血龙珠。这片天让他踩踏,这片地任他驰骋。这里没有法律,只有暴乱;没有怜悯,只有杀戮;没有友情,只有金钱。要么变成强者,要么被杀死。
  • 大明帝皇

    大明帝皇

    至正年间,天下英雄烽烟四起,纷纷自立为王,反抗朝廷。天降奇才,拯救万民于水火,看他如何一统江山。。。。
  • 那年她笑靥如花

    那年她笑靥如花

    男主贝柯在初中遇到的一位女生兮汐,已至于后十年的虐恋……你若盛开,笑靥如花,清风自来,如沐春风,我心安好,便是晴天。唯你而安!
  • 秋海那小子

    秋海那小子

    懵懂的外乡少年,在魔都目睹了风起云涌的职场斗争,经历了光怪陆离的感情纠葛,在奇遇、艳遇、遭遇、中磕磕绊绊地成长,最终褪去稚嫩,破茧而出。
  • 爱愈生命

    爱愈生命

    本书讲述了一个叫天宝的女孩,她一直过着平凡的生活,不幸的是她突然得了严重的白血病,为了天宝,妹妹天贝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可惜,虽然亲人配对的指数比常人多,但也不是百分百。天贝和天宝的骨髓虽不相称,可是天贝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爱的力量,最终,姐姐天宝摆脱了病魔的折磨!
  • 范丞丞:丞蒙遇见

    范丞丞:丞蒙遇见

    第二次知道他是因为偶像练习生这个节目,苏禾佳本着找帅哥的心态结果却看上了范丞丞。苏禾佳喜欢范丞丞的个性,喜欢范丞丞的脸,喜欢范丞丞吃东西时……苏禾佳喜欢范丞丞的一切……。第一次发微博私信时苏禾佳对范丞丞说:“我特别喜欢你……那句签名”你算哪块小饼干?我是范丞丞的小饼干!范丞丞没有和苏禾佳在一起的时候很皮,在一起之后就是个巨婴哦~我有一个喜欢的男孩子,纵使他人污他蔑他黑他,我仍爱他眼神清澈欢他纯真善良喜他笑容如往,因为我比流言更早认识他。范丞丞加油
  • 腹黑王爷求抱抱

    腹黑王爷求抱抱

    她是21世纪最年轻的医生,走在路上突然掉进下水井穿越到异世大陆。“既然穿越到这里,就要做到最好。”下定决心修炼却发现自己经脉全断,丹田破碎。他出现在她身边:“丫头,做我的女人。”
  • 快看那个废柴

    快看那个废柴

    这是个什么世界,我又是谁。主人公是一名失忆少年,不知为何又何时降落在这片大陆.那在这片大路上我们的主人公又会有何作为呢?敬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