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圣哲
人间万世师表
孔丘
(公元前551~前479年)
【传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传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政治避难迁鲁而没落,故“少也贱,多能鄙事”,青年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小吏。中年开始聚徒讲学,曾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行相事三月。后率弟子周游列国,宣扬礼教仁政,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皆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改鲁史而成《春秋》,创立章年体史。相传孔子弟子三千,有成就的贤人高足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七十二人。记载孔子和弟子言行问答的书是《论语》。这是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最重要的资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年来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影响】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晚期,他推崇西周典章制度,以重建周朝文王、武王、周公的事业为己任,政治趋于保守,主张法尧、舜,把上古看做黄金时代,因此不合时宜,这是他周游列国而不遇的主要原因。
孔子怀着救世的精神积极从政,并且有远大的抱负,说只要用他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获得成就。他在鲁国“与闻国政”只有3个月,诛少正卯,堕三都,加强公室权力,干得很有生气。这当然为权贵所不容,孔子被迫出走,抱着一线希望,在诸侯列国中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可是他奔走了14年,吃尽了苦头,困厄陈国、蔡国,而毫无所获。但孔子并不气馁,他那积极入世和执著追求的精神,深为司马迁敬服,因而司马迁饱蘸笔墨,以极大的热情把孔子事迹写入《孔子世家》中。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以“礼”为治,达到“仁”的境界。“仁者,爱人”(《孟子》卷八《离娄下》)。仁的境界是一个充满了普遍人性爱的社会,上下有序,一片和融。实现“仁”的手段是“礼”。所以《孔子世家》以“礼”为线索叙述孔子一生行迹。孔子幼年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少好礼”。他还和鲁人南宫敬叔,“适周问礼”。齐景公问政,他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讲的是礼。夹谷之会,他辅助鲁定公挫败齐景公,也是以“会通之礼”;他劝定公堕三都,根据的是“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的礼。他由曹去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卫灵公问兵阵,他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他“追步三代之礼”,熟知其沿革损益而盛赞周礼。他删诗,“取可施于礼义”者。他教弟子,“以诗书礼乐”。孔子言礼,以身作则,一丝不苟。子贡说,孔子一生恪守的格言就是“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孔子死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这是鲁国人民受孔子精神感召,世世相承,按时行礼来表示对他的悼念。孔子如此重视礼,这是因为他要用礼来区别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等,为当时混乱的社会提供治世良方。所以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论语·颜渊》)。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主张“温故而知新”“,多闻阙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孔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士”,造就一个知识阶层;同时培养品德修养,成为长者君子。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让国家政权掌握在高素质的文化人手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将教育普及于平民,培养了不少出身下层平民的“士”和“君子”。例如“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工之贾人;颜琢邹,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群书治要》卷三十六)。“子张,鲁之鄙家”;“仲弓父,贱人”;“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见《吕览》、《荀子·大略》)。孔子搜集整理古代文献,保存了我国春秋以前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不朽的功业。秦始皇焚书坑儒,但由于孔子徒众遍天下,民间多保藏了《诗》《书》等典籍。故近人章太炎说:“追惟仲尼闻道之隆,则在六籍。令人人知前世废兴,中夏所以创业垂统者,孔氏也。”又说:“微孔子,则学皆在官,民不知古”(《检论·订孔上》)。此外,孔子修《春秋》,开私人修史先例,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具有创造性的功绩。
孔子办教育,成六艺,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的伟业。司马迁对此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这个评价是中肯得体的,基本符合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历史。
【余论】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立者和传播者,由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沉淀在中国人的头脑里。特别是由他创立的“仁”学模式,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已经渗透到广大人民的心中,并使人们的观念、习俗、行为、信仰和情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逐渐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某些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儒家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它的影响也早已超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圆周。在东亚一些地区,儒家文化发挥了导引和调节的作用。它从重视全面人才教育,提倡上下同心协力,培养刻苦耐劳的职业伦理,强调为后代造福等方面树立了一个东亚企业精神的典范。从这个层面上说,孔子的学说及其思想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如果把海外华人的价值取向也列入考虑,它对一些国家的现代命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说,孔子虽然生在中国,但是他却属于整个世界。
(张奇虹)
菩提树下悟道的佛陀
释迦牟尼
(约前566~前486)
【传略】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本是南亚次大陆北部迦毗罗城(在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他的母亲是邻国的公主,年近50时才怀孕。按照印度的习俗,她应该回娘家分娩,结果途经兰毗尼,在树下乘凉时生下了乔达摩·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出世7天之后,母亲去世,她的妹妹入宫,把王子抚养成人。王子19岁时,英俊秀朗,学识渊博,曾在一次公开比试中圆满地回答了智者名流们提出的所有问题,而他提出的问题则难倒了最有学问的人。他和拘利城公主耶输陀罗结婚后,生子罗怙罗,在无忧无虑中过着奢侈的生活。乔达摩·悉达多沉静好思,关心众生疾苦。29岁时,他悄然离开王宫,弃家修道。他在印度各地漫游,用最严格的苦行方式修炼6年之后,未得正果;第七年,他在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静坐七七四十九天之后,终于彻悟,找到从人世中解脱苦恼的办法,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此后,他广收门徒,四处传教,其足迹南至婆罗捺斯,北至迦毗罗卫,东至瞻波,西至拘弥,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弟子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他80多岁时,在传教途中仙逝,遗骨火化,由信徒们分别拿到各处建塔供奉。
【影响】按照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之所以放弃宫廷舒适的生活而走上修行之路,是因为在一次出宫游玩中看到了一个老人、一个残废者和一个死人。由此,深切地感悟到芸芸众生在诸如老、病、死之类的痛苦面前的无奈,便下决心寻找一种解脱痛苦的方法,寻求涅槃的幸福。实际上,抛开这种邂逅偶感式的记载,释迦牟尼的脱俗选择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印度半岛尚未统一,“种姓”制度盛行。根据这种制度,社会上所有的成员被划分为四个等级的“种姓”:婆罗门,他们是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把持国家军政大权;吠舍,包括农民、牧人、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包括因贫穷破产而丧失土地的人和被征服的本地居民,他们处于奴隶地位。婆罗门种姓利用婆罗门教作为统治工具,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而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富有的吠舍)和在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武士贵族(刹帝利)对此十分不满,他们酝酿着以一种新的宗教思想来取代婆罗门教,从意识形态上瓦解婆罗门高高在上的合法性。佛教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
释迦牟尼是在漫长的修行实践基础上有所感悟,才创立了佛教。离家出走之初,他向一些著名的婆罗门教学者请教解脱之法,得到的答案是,通过祈祷、奉献牺牲和举行宗教仪式,灵魂就可以得救。但他认为这样并不能超出生死并永远脱离轮回,于是选择了当时较为流行的苦修之道。在其后的6年中,他在尼连禅河畔的森林中静坐修炼。某天晚上,由于体力极度虚弱,他晕倒在地。这个结果使他对苦修也产生了失望,但坚定了他另辟修行途径的决心。于是,他走到尼连禅河中,洗净6年来的积垢,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给他的乳粥。待体力恢复之后,他离开了尼连禅河,来到婆罗捺斯附近的伽耶(后称佛陀伽耶),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49天,终于大彻大悟,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是梵文“佛陀”的音译的简称,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是“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释迦牟尼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的,故称“苦谛”;造成这些苦果的烦恼业因,叫做“集谛”(“集”是“因”的意思);只有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才能解脱苦果,此为“灭谛”;要想达到涅槃的境界,就必须修道,因而叫“灭谛”。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成为阿罗汉(意为“不生”)而不再堕入因“造业”产生的生死轮回。“四谛”后来成为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释迦牟尼还提出了“八正道”之说,即走向涅槃目标的八点要求:第一是正见;第二是正定;第三是正言;第四是正业;第五是正命;第六是正精进;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欲。此外,佛教要求其徒众终身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修行的男子称“比丘”,女子称“比丘尼”,他们必须剃除须发,身着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在家修行的男子称“邬波索迦”,女子称“邬波斯迦”。出家的信徒组成社团,称做“僧伽”。参加社团的人不得拥有私产,只能靠布施生活。每一个佛教徒都有游方传教的义务。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否认婆罗门祭司有存在的必要,并且反对婆罗门“种姓”在等级制度中的特权地位。佛教宣扬,一切众生在灵魂上平等;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修行得到解脱,而不必通过特殊的祭司阶层的引导。早期的佛教不设神庙,不主祭祀,不拜偶像,传教用语通俗易懂,并且不排斥低级“种姓”的人入教,因而比婆罗门教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为了推广自己的宗教理念,释迦牟尼在恒河流域传教。他先后在婆罗捺斯的鹿苑、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城的社祗精舍等处聚众说法。据说,他每天黎明即起,一天步行15~20里路,把他所发现的极乐之路,播扬给众生。他在传教布道过程中从不怂恿别人,也不强迫别人,所以也很少受到异教卫道士或统治者的干涉阻碍。根据记载,最早皈依佛教的是两个名叫提谓和婆利迦的商人。接着,曾与释迦牟尼一起在尼连禅河畔苦修的5个修行者也改修佛法。释迦牟尼的姨母和儿子也都成了他的信徒。在释迦牟尼传教的第一年中,就有一千多人加入到佛教中。在其后的数年中,佛教徒的数量以加速度的方式猛增,其中既有属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也有国王、贵族和富豪,许多婆罗门祭司也放弃了旧信仰,成为新宗教的成员。佛教势力越来越大,释迦牟尼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他传教所到之处,总有崇拜者纷涌而来欢迎,鲜花铺满道路,欢呼声此起彼伏。
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大弟子大迦叶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佛教大会,并将释迦牟尼的说教整理成文字,成为佛教中最早的经藏和律藏。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被尊为国教;大约在公元前253年,在阿育王的赞助下,第三次佛教大会在华氏城召开,确定了向国外和国内的边远地区派出传教士,宏扬佛法的战略。于是,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越过地理阻隔和国界,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