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巨大
百世兵家之师
孙武
(前535?~前480?)
【传略】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理论家,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约在前535~前480年(参见杨善群《孙子评传》)。传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孙氏世居齐国乐安。孙武在前514年吴王阖庐即位以后某一年奔吴,为吴将,参与指挥了春秋末期吴国的争霸战争。《史记》作了简略记载,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具体说,大致应为前506年的吴楚柏举之战,前484年的吴齐艾陵之战,以及前482年的黄池会盟。这些都是吴王霸业中的得意之笔,震骇列国的大事,特别是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标志着战争结构的变化和步战的趋向成熟,已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划时代的著名大战。但是,最受世人称道,也是使孙武最享盛名的却是他留下的《孙子兵法》13篇。《孙子兵法》影响深远,自西汉至今,两千余年,中国的文人武士对其习诵不衰。宋神宗熙宁年间,将《孙子兵法》颁定为《武经七书》之首,规定武学必读。《孙子》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以后先后译成法、英、德、捷、俄等语种在世界各国传播,受到外国军事界的高度重视。它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思想,影响及于海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过时,还日益受到重视。甚至20世纪80年代末爆发的现代化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盟军高级将领还参考《孙子兵法》以规划和指挥战争。西方军事统帅们甚至推崇孙武为“百世兵家之师”,称《孙子兵法》为“世界第一兵书”。
【影响】《孙子兵法》13篇,计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
《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全书仅7000余字,文字极其简约,但内容却异常丰富,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后勤学、军事地形学、侦察学等诸多学科,但从其总体倾向来看,应是一部研究战略思想的军事学术著作。《孙子兵法》所表述的军事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以野战为主的进攻战的特点,概述如下:
其一,与政治融为一体的战争观。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是古今中外军事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事”。而“道”是这样一种境界: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民乐为君用,生死与共。显然,这是当时社会中理想的政治状况。孙武又指出,在判断战争双方谁胜谁负时,首先要比较“主孰有道”,这也就是说,哪一个君主能取得民众的支持,在政治上有一套安国悦民的办法,他就能占有主动。从政治的高度研究战争,就使军事战略不局限于军事,而带有了政治、外交、宣传等全局性的因素。《孙子兵法》又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可见他认为实现谋取一国的某种政治目标,可以运用政治、外交等多种手段。孙子认为,军事行动开始之后,政治、经济、外交等因素仍然会对之发生作用,并影响到战争的胜败。这些,都已超出了军事统帅所应当考虑的范围,超出了所谓纯军事战略的领域,而属于与战争相关的政治策略的运用了。
其二,以野战为主的进攻战略。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孙子兵法》首次提出了战略概念,称之为“权”。“权”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千百年来成为治兵经纬的所谓“五事”“七计”,事实上统统都包涵其中。孙武主张,在战争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掌握主动权,所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而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就要实行以运动战为主的野战进攻。这种作战思想很有内容。首先,速决的进攻战。《孙子兵法》认为,“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十万之师,日费千金,如果拖延久战,则“顿兵挫锐,屈力殚货”,故用兵虽笨拙而仍能速决,再机智也难以持久。因此,他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著名论断。对于具体作战行为,《孙子兵法》认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所以善战者应能造成迅猛的态势,攻击的发动,其节奏又必须急促,这样的攻击行动才是实现战略速决的保证。其次,要回避攻城作战。《孙子兵法》认为,攻城作战最不合算,旷日持久,伤亡重大,将高达三分之一,还不一定能攻下坚城,所以把攻城作战列为最下策,主张“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并且认为善用兵者“拔人之城而非攻也”。这一主张同样是基于速决的考虑。再次,在运动中歼敌。孙武主张,两军对垒,必须在运动中与敌周旋,消耗歼灭其力量。为此,要“避实击虚”,善于调动敌人,进攻可选敌薄弱而要害的环节,从而引出其救兵,在半途上袭击它;守则避敌之锋芒,迅速退却,使其来不及追赶,甚至示以饵兵,诱敌前来,将其消灭。另外,还有战场的选择。战场,《孙子兵法》称为“战地”,并且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类。这些地区的分类标准,一是自然地形,二是战争态势。战场选择,攻击点必须是敌人的薄弱处和要害处,防守点则必须是敌人无法攻或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其三,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战争史上不乏以少胜多的例子,但一般情况兵力的多寡与战役的胜败乃是正比例的关系。《孙子兵法》十分强调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那么,如何能使我方的兵力多于敌方,保持绝对的优势呢?孙武主张,在作战过程中必须做到“我专而敌分”,即集中使用我方兵力而将敌方兵力引向分散。他指出“: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者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以战者约矣。”这样,就易于取胜。为了达到集中优势兵力,即“我专而敌分”,这就必须“形人而我无形”。所谓“无形”就是能够因敌变化,没有常形。《孙子兵法》认为,主动进攻,打乱敌人部署而处处设防,“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样必能迫使敌人分散。敌人兵力的各部分明显地暴露在面前,我方就可以集中兵力击其薄弱的一部了。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是以野战为主的进攻战略所必须的,实质是用不断进攻的手段争取战争和战场的主动权。
《孙子兵法》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如战争的准备和进程,将帅的品质和才能,军队的组织和训练,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等,都有值得称道的见解。综其所论,完全有理由把它看做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一部百科全书,这当不是溢美之辞。
【余论】武圣孙武及其《孙子兵法》早在唐代就开始走向世界,并在日本的发展史上起过重大作用。近代以来,它又越过大洋,到达欧美,并跨过高原,远至阿拉伯世界。美国人甚至还用它去指挥海湾战争。有关《孙子兵法》的著述在国内共约500种,外文译著则有约200种,值得一提的是,孙子的著作是美国军人特别是军官的必读书之一。美军各军种基本上每年都要向军官们推荐读书书目,《孙子兵法》总是作为必读书列入其中。美国兰德公司的著名学者,波拉克曾撰文说:“孙子是军事史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国,而且对中国之外的许多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孙子兵法》对军事战略提出了很概括的见解,它的内容是许多不受时间限制的作战指导原则,而不是应付种种具体情况的详细的建议和忠告。从这个方面说,它是名副其实的兵典,学者和军人总能从中获得教益。”
由此可见孙武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
(李宝生)
马其顿雄狮
亚历山大
(前356~前323)
【传略】亚历山大,古马其顿帝国的皇帝,杰出的军事统帅。前356年,亚历山大出生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的皇室,其父腓力二世凭借武力东征西讨,统治了整个希腊。亚历山大在12岁时便拜伟大的思想家、学者亚里士多德为师。亚历山大16岁时便开始了其军事活动,18岁时,在喀罗尼亚会战中,他指挥马其顿军的左翼,击溃了雅典军队,取得辉煌的胜利,此战也使得马其顿征服了希腊。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成为了帝国的统治者,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很快就以其天才的征战震撼了当时的世界。他首先凭借马其顿强大无比的武力当上了希腊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加强希腊-马其顿联盟,并开始向外征服。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开始了世界历史上有名的远征。他率领由3万名步兵和5千名骑兵组成的希马联军远征波斯。当年5月,亚历山大在格拉尼库河击败波斯军队,进占整个小亚细亚。前333年10月,亚历山大大帝指挥联军在伊苏斯城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展开大会战,波斯军队全军覆没,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无人能挡。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随后挥师直取波斯帝国的心脏---两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前331年10月1日,在高加末拉大会战中,亚历山大的军队彻底击溃了波斯军队,不久,这个存在了200余年的波斯帝国就此灭亡了。前329年,马其顿军队侵入了中亚细亚,到达了阿姆河和锡尔河地区。亚历山大还派军远征印度,控制了印度部分地区。前323年6月13日,亚历山大大帝病逝于巴比伦,建立的帝国很快便瓦解了。
【影响】亚历山大大帝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他的一生就是不断扩张征服的一生。从前334年至前324年的10年间,亚历山大率军横行各地,扬言要直捣世界的尽头,他凭借武力建立起了一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代最早最庞大的帝国。只要看看世界地图上有多少个亚历山大城,你就可以知道亚历山大的大军铁蹄践踏过多少地方,他将多少古老、文明的地区置于自己的帝国范围内。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出发,他铲平希腊全境,征服小亚细亚,收服埃及,击灭庞大的波斯帝国,使号称“万王之王”的大流士三世凄惨死去。最后亚历山大越过开伯尔山口,大军前锋直抵印度河流域,至此,在罗马帝国之前,古代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帝国出现了。亚历山大大帝成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征服者,他在短短的10年里建立起来的辉煌业绩是无人能企及的。罗马帝国是古代唯一能与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相提并论的,也许罗马帝国更伟大,但不要忘了,罗马帝国的建立是花了3个世纪才建立起来的。100年后在东方崛起的秦帝国也许能与亚历山大的帝国相媲美,秦王政也是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横扫六合,一匡天下,建立起东至大海,北至大漠、瀚海,西迄河洮,南至南越的秦帝国。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亚历山大及其建立的帝国后继无人,后来的历史中再也没有人达到亚历山大的高度,创建一个直抵印度的跨三大洲的帝国,而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却后继有人,中华帝国在秦帝国的基础上一步步扩大,不断地走向强盛。
亚历山大大帝的伟大征服是依靠他天才的军事才能,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一生东征西讨,从未遭遇败绩。在与波斯军队的三次大会战中,尤其是两次与大流士三世的直接交锋,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天才。伊苏斯大战中,大流士三世率16万波斯军队与亚历山大的3万余马其顿-希腊联军对阵,大流士三世将强大的雇佣兵配置在军阵中央,并辅以波斯青年军,以对抗著名的马其顿的方阵;波斯军的左翼是步兵,战斗力稍弱,其旨在牵制敌军,右翼是精锐的骑兵,其作用在于突破敌军左翼,从侧面攻击马其顿方阵,冲乱敌军阵脚,击溃敌人。针对大流士三世的部署,亚历山大在队伍行进中果断做了调整,他从右翼抽调出部分骑兵,以抵挡波斯右翼的冲锋,以防敌人形成突破,自己则亲率最精锐的骑兵向波斯军最薄弱的左翼发起攻击。战争过程显示了亚历山大临场决断的英明,正是亚历山大指挥的右翼骑兵击溃了波斯军左翼,掩杀波斯军的中路造成混乱,使得大流士三世惊慌而逃才改变了战局。此战极为辉煌,波斯军16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而亚历山大的军队仅阵亡450人,伤4500余人,可以说这完全是一个奇迹。在决定性的高加末拉大会战中,在10倍于己的波斯军队的攻击下,亚历山大发现了波斯军冲锋造成的阵形缺口,亲率精锐骑兵冲杀,再次导致波斯军阵脚不稳,大流士三世又一次仓皇而逃,大势由此而定。亚历山大的军事远征充分展示了其个人的军事天才,同时也是古希腊军事学术发展的最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