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关于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研究的结晶,汇集了牛顿关于经典力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它的问世,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完成,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物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纲领,成为科学家共同遵循的“规范”。
牛顿还是17世纪光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光学方面的成就足以使他跻身世界著名科学家的行列。在牛顿之前,伽利略利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牛顿在光学方面的开创性贡献是于1668年制成第一架反射望远镜,代替了伽利略的发散透镜作为物镜,从而避免了物镜的色散。1671年他制作了第二架更大的反射式望远镜,被皇家学会作为珍贵科学文物收藏起来,并因此于1672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牛顿还成功地进行了光的色散研究,提出关于光的颜色的理论,发现了牛顿环现象。
牛顿23岁时就开始了对光的研究。他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于1672年发表《关于光和颜色的新理论》,指出了光的折射率与颜色的严格对应性,每一种颜色都有一定程度的折射率,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种彩色光所组成的非均匀的混合体。牛顿关于光和颜色的理论是光学研究的重要突破,这一理论解释了彩虹现象为什么会发生。牛顿的实验也成为一个半世纪后夫琅和费建立光谱术的基础。
在实验中牛顿还发现,发光物体发射出以直线运动的微粒子流,微粒子流冲击视网膜就引起视觉,而胡克的波动说不能解释光的直线进行。后来的科学发展证明,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都是正确的。
牛顿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在光学方面做出了新的发现和创造,他的《光学》一书被认为是科学界的经典之作,在书中他凭借实验的结果与分析,建立了光的理论。
微积分的创立,是牛顿在数学方面最为重要的贡献。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名称可以看出,数学在牛顿的整个自然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牛顿在笛卡尔等人的工作基础上,于17世纪60年代创立了微积分。牛顿把自己的微积分方法叫做流数术,其基本原理是把数学中的量看做是由连续的轨迹运动而产生的。可以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中心内容是论述牛顿在数学上的伟大创造---微积分,并运用它解决了天体运动及其他许多力学问题,特别是在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最后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曾称赞,“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顿最伟大的理智成就之一”。
【余论】牛顿一生未婚,他把自己的一生用于探索自然。他的《光学》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两部巨著成为科学史上永放光彩的两座丰碑。在前人的基础上他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中,这一理论直到20世纪才受到爱因斯坦的挑战。可以说,牛顿奉献给人类的,是从真理的海洋中捞取的一粒珍珠,他的发现为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死后,也得到了最高的荣誉,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
(任英姿)
扼住命运咽喉的音乐大师
贝多芬
(1770~1827)
【传略】贝多芬,德国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波恩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在波恩颇负盛名。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母亲是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备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贝多芬是7个孩子中的第2个。他的父亲希望贝多芬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从4岁起就强迫他练琴。贝多芬自幼就显示出钢琴方面的天赋,并师从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学习巴赫、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乐曲。贝多芬还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莎士比亚、歌德等大师的名作,为贝多芬日后取得光辉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聂费的帮助下,12岁的贝多芬就开始音乐仆役的生涯,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同时也负起养家重任。1787年4月,贝多芬赴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观光,在那里拜见了他敬仰的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赢得了莫扎特的赞赏,莫扎特从心底发出惊叹“:请留意这位年轻朋友。将来有一天,他的名字会传遍全世界。”但不久,贝多芬因母亲病危赶回波恩,他的母亲不幸于1787年7月病逝。
1792年奥地利音乐大师J.海顿路过波恩,接见了贝多芬,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波恩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也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他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留学于维也纳,希望他“从海顿手中接受莫扎特的精神”。1793年,贝多芬转投著名理论家J.G.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门下,向他学习对位法,他还跟意大利歌剧作家萨列里学歌曲写作。贝多芬凭借其出色的演奏才华,迅速进入了维也纳上流社会,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生涯。到1827年去世,贝多芬共创作了256部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音乐财富。
【影响】1795年,25岁的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一号作品──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并在维也纳进行了公演,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贝多芬从此闻名遐迩。此后5年,他又写作了从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1799年出版的《第八钢琴奏鸣曲》,即《悲怆》奏鸣曲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该曲表现了年轻的贝多芬对不公正人生的愤怒与抗争,对不平等社会的不满与憎恨。这些作品的出版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
1798年,28岁的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且日益严重。1802年贝多芬又遭遇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一个高点,曾写下《海利根遗嘱》,打算自杀。但发自内心的艺术家的责任感使他决心要向厄运挑战,“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1803年贝多芬回到维也纳。此时,正是拿破仑率领法国军团横扫欧洲的时代。贝多芬对拿破仑的成就非常尊崇,他对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深表认同,决定为拿破仑这位英雄写一首交响曲。1804年,第三交响曲《英雄》完成,后来由于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改变了对拿破仑的看法,在乐谱上写上“英雄交响曲---对一位伟大人物的回忆”。《英雄》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长达50分钟以上,全曲充满威严与柔情,是贝多芬众多作品中第一首包涵丰富精神内容的乐曲。著名歌剧作曲家瓦格纳认为,《英雄》交响曲所表达的并非一般戏剧中的英雄,而是怀着人类独有的爱心、悲悯和力量的所有坚强的、正义的、真正英雄。
在革命的狂飙中,贝多芬创造了一个英雄时代的音乐,他用激动人心的音调表现着革命,表现着自由与进步,表达着民主共和的理想。1804年写作的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黎明》,贝多芬用清新、欢乐、激情的音乐欢呼革命的胜利和新时期的到来,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奏鸣曲”。1805年完成的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更是以恢宏的气势表现了人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使之成为钢琴奏鸣曲的经典之作。列宁曾称赞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热情》奏鸣曲更加动人的,我可以天天倾听它。美妙至极,简直不是人所能创造的音乐!”同年出版的歌剧《费黛里欧》是贝多芬唯一的歌剧。作者摒弃了骑士、神仙和爱情主题的剧本,挑选一部伸张人权、平反冤狱的剧本,表达了作者对民主、人权的向往,寄托着作者的资产阶级革命理想。
贝多芬共作有钢琴奏鸣曲32首,其中,《悲怆》《黎明》和《热情》最为著名,成为钢琴音乐的不朽之作。
1808年,贝多芬同时发表第五号交响曲《命运》和第六号交响曲《田园》。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贫穷、失恋、孤苦、受歧视、失聪,是作者不屈精神的升华,一部同命运进行搏击的惊天动地的记录。恩格斯在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对他的妹妹说:“昨晚听到的是一部多么好的交响曲啊!假如你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那你可以说等于一生没有听过什么好音乐。”《田园》是歌颂大自然的绝世之作,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用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好和农村生活的景象,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崇高情感。每当我们聆听《田园》交响曲时,总能为他那极尽简朴的音响、强壮的内在推动力以及清新、健康、向上的情感所吸引。
1811年,贝多芬创作了《第七交响曲》,并于1812年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
从1804~1814年是贝多芬创作的盛期,在这期间他忍受着失聪的折磨,创作出了一系列不朽的音乐作品。大约从1815年起,贝多芬再也无法与人对谈,而不得不让对方把话写在纸上给他看。完全失聪后的贝多芬凭借其超人的毅力,于1823写出了震古烁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
第九交响曲的结尾是根据文学浪漫主义先驱之一、德国剧作家席勒的诗《欢乐颂》
创作的。贝多芬在作品中描绘和讴歌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是人们“通过斗争走向欢乐”的结果,所要达到的是“自由、平等、博爱”和“真、善、美”的世界。1824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公演时,维也纳的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许多人潸然泪下。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他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巨著可以死而无憾,可以对自己说‘现在让死神来临吧,因为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1972年,第九交响曲成为欧洲共同体的会歌,只是把席勒的歌词“四海之内皆兄弟”改成了“所有欧洲人都是兄弟”。
1826年,仍在坚持创作的贝多芬病倒了,从此再也没有起来。1827年3月26日下午,暴风雨雪夹杂着闷雷,贝多芬在大自然为他奏起的交响曲中走完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死讯震惊了维也纳,有两万多名维也纳市民为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送葬,包括F.舒伯特。
【余论】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用时而狂飙疾起、气势磅礴,时而悲愤低沉、奋发向上,时而悠扬流畅、似水潺潺的音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邢学敏)
现代奥运会之父
顾拜旦
(1863~1937)
【传略】顾拜旦,现代奥运会创始人。1863年,他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里。父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和保皇派。由于自幼喜欢体育运动,少年顾拜旦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曲棍球和足球运动员。上学期间,顾拜旦学习刻苦,成绩优良,经常获取奖学金。上大学之后,他喜欢修辞学,并在钻研中,对历史尤其是古希腊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他没有按照父母的愿望参军入伍,或去教会做事,而是选择了专门从事教育和体育的道路。顾拜旦青年时代正值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战败了,全国笼罩在灰暗忧郁的气氛中,各界都在探讨振兴国家之途。当时英国的体育教育比较先进,顾拜旦多次到英国考察。他认为要使法国摆脱色当的阴影,应该走“体育兴国”之路,“让怯懦的封闭的年轻人进行体育锻炼,学会冒险,懂得超越”。从1886年开始,顾拜旦写了大量文章,呼吁改革法国的教育制度。1888年,他受聘为“学校教育、体育训练筹备委员会”的秘书长;次年,受法国政府委托,顾拜旦负责调查研究大学及其预备学校的体育工作。1891年,创办了《体育评论》杂志。1892年11月25日,在纪念“法国体育运动协会联合会”成立三周年的大会上,顾拜旦第一次公开和正式地提出了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倡议。1894年6月,在顾拜旦主持下,“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与会各国代表一致通过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接着,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正式成立,顾拜旦任秘书长。1896~1925年,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移居瑞士洛桑。1925年6月4日,在国际奥委会布拉格大会上,62岁的顾拜旦正式宣布辞职。奥委会授予他终身名誉主席的称号。在日内瓦美丽的湖光山色之间,顾拜旦度过了生命的最后3年。1937年9月2日,他在湖边散步时,因心脏病突发跌倒在地,匆匆离开了人世。顾拜旦去世后,遗体安葬在洛桑市郊的公墓里,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心脏于1938年移葬到奥林匹亚。在奥林匹亚国际奥委会所属的“奥林匹克学院”里,青青的草坪上,有一块由洁白的大理石刻就的顾拜旦纪念碑,碑的下半部分是空心的,顾拜旦的那颗永远追求的心,充满博爱的心,而今仍在那里安详休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