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7700000012

第12章 世界第一股王:巴菲特

传奇人物

巴菲特

2008年的“福布斯全美400富豪榜”上,79岁的沃伦?巴菲特以620亿美元的财富,力压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他是唯一一个通过投资成为世界首富的人。在投资业的发展史上,他可谓独占鳌头,被美国人称为100年来最伟大的投资者。无论股市是牛气冲天还是疲软低迷,无论经济繁荣还是市场不景气,巴菲特在市场上的表现总是很好——从艾森豪威尔到比尔?克林顿,在战后美国主要股票的年均收益率保持在10%左右时,巴菲特却达到了28.6%的水准。他从零开始,仅仅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积聚起了巨额的财富;40年的时间里,他在股票市场上的业绩非凡,在获得了惊人的赢利之余,却未曾遭遇大的风险,甚至都未曾出现过财政年度。这在市场专家、华尔街经纪人以及旁观者看来,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人物简历

1941年,11岁初次购买股票即赚取了5美元的利润。

1950年,师从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奇人物、证券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

1957年,27岁创建自己的合伙公司。

1962年,开始买进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1965年5月10日,正式接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传奇语录

“你投资的企业,即使在傻瓜的管理下,也应该能正常运转。因为总有一天,这个傻瓜也会明白的。”

“如果因为出身富贵,手里就有一辈子享用不尽的免费‘食品券’,我认为这是有悖公平的。”

“做一个好的分析者,其实并不需要接受正式培训,也不需要高智商,最关键的具是几项素质:有活力、讲原则、有悟性。”

“当人们对一些大环境事件的忧虑升到最高点时,事实上也就是我们做成最佳交易的时机。恐惧是追赶流行者的大敌,却是看透基本面的财经分析者的密友。”

“不值得干的事,就不值得好好干。”

“当人们蜂拥而至时,你要小心提防;当人们害怕时,你要设法对它感兴趣。”

“本分的炒股专家”

巴菲特是美国最成功的集团企业的塑造者,作为世界顶尖的投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全球市场的走势,甚至有人宣称他是死后50年仍能管理和产生影响的人。在华尔街,巴菲特朴实的风格使他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他谦虚、谨慎、理性的性格使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华尔街这个纷繁复杂的是非之地,很多金融家暴富的原因,是他们利用手里掌握的公众财富巧取豪夺。而巴菲特却不是,他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就,是靠传统的长线投资获得的。“本分”的巴菲特对于投机商们低劣的中饱私囊的做法是不屑的,这位“当代最成功的投资者”、这位“世界第一股王”的成功,凭借的是他的智慧、他的财商和他的情商。

未来股王:从11岁在股市赚取5美元开始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既温和又严肃,是当地的证券经纪人和共和党议员;母亲利拉?巴菲特虽然身材矮小,但性情活泼且聪明能干,具有很好的数学头脑。当巴菲特年幼时,时值经济大萧条困扰全球,也波及到了巴菲特的家乡,父亲的公司出现了困境,家里生活变得艰难。这段艰难的岁月使得巴菲特从小就有了赚钱的欲望。5岁时,他在家门口摆起了地摊,向过往行人出售口香糖;6岁时,他挨家挨户出售批发的可口可乐;稍大一点,他组织邻居伙伴捡来别人打飞的高尔夫球,清洁整理后转手加价出卖;8岁时,他便开始阅读父亲有关股票市场的书籍;1940年,10岁的他岁父亲来到纽约,被华尔街股票交易所的景象迷住了,并父亲的股票和债券单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义务为父亲供职的公司做股价牌记录;11岁时,他就在父亲担任经纪人的公司开户,第一次进行股票投资,他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买进市政服务公司的优先股,并在这只股票上升到40美元的时候抛出,除去1美元的佣金,他净挣了5美元,这给他带来了无比的喜悦;13岁时,他给《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先驱报》送报纸,还兼职推销杂志,使他可以获得每月175美元的收入;14岁时,他拿出自己积攒的1200美元,买了一块40英亩的农场,当起了小地主;高中时,他还煞有介事地和朋友办起了一家小公司,将弹子机放置在理发店,然后按小时收费与理发店老板五五分成,每周竟能挣到50美元;1947年,上大学之前的他卖掉了弹子机公司,转手即得1200美元;1949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财务和商业管理系转到内布拉斯加大学的他,监督6个乡村的50名报童为《林肯周报》送报,摇身一变成了管理者,每小时的工资是75美分;1950年,大学快毕业的他,读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经典之作《聪明的投资人》,茅塞顿开,决定离开故乡,投身到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格雷厄姆门下读研究生。此时,年仅20岁的巴菲特却已经有了14年的从商经验,这仿佛预示着他将在商业领域缔造一片不一样的蓝天;11岁便能从变幻莫测的股市上赚取利润,似乎也预示着以为未来的股王即将诞生。

变身“本分”投资家:从巴菲特?福尔克公司做起

1951年,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然而,毕业后的他却多次碰壁,找不到工作,心灰意冷的他回到了父亲的投资公司——巴菲特?福尔克公司,做起了股票销售商,负责把自己认为不错的、可以赚取较大利润的股票推荐给别人,自己挣得佣金。他在福尔克公司的第一种向别人推荐的股票,是鲜为人知的证券GEICO股票。为了更好的了解这只股票,他专门去华盛顿的GEICO公司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采访参观。虽然当时很多投资人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甚至有些奥马哈的保险经纪人还说他推荐了一家“无人敢当经纪人”的保险公司的股票。但投资结果令人兴奋,在别人不看好的情况下,一年后他竟赚得了50%的利润。在福尔克公司呆了3年,最后他终于有机会于1954年应格雷厄姆之邀,到华尔街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上班。在终身的导师格雷厄姆的言传身教下,巴菲特学到了投资的真谛,其投资业绩也相当不错,个人财富也激增到了14万美元。1956年,格雷厄姆解散了他的投资公司,“失业”的巴菲特回到奥马哈,开办了合伙公司。由于巴菲特的谨慎和保密意识,在1957-1969这13年间,他的合伙公司资金越来越多,还创造了远远超过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年均收益率。1969年,巴菲特认为股票市场正处于极度狂热的投机时代,真正的价值在投资分析与决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于是解散了合伙公司,用一年的时间进行清盘工作。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直觉是正确的,他经受住了华尔街“买空卖空”的感性折磨,度过了一段相当困难的时期,他坚决拒绝了投机之后,把资产投在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些使得他在1970年美国股市踉踉跄跄的时候增持了自己控股公司的股票。此时,巴菲特天生的猎人本领再次复苏,开始了他投资生涯更加耀眼的第二幕。

打造投资帝国:从低潮中崛起的奥马哈收购狂人

1962年,巴菲特开始买进一小部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1963年,他不知不觉购买了一大堆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成为了该公司的最大股东; 1965年5月10日,巴菲特顺理成章接管了伯克希尔公司,但仍任命肯?察思为总裁,自己只看管公司的资金,并坦诚地告诉公司的董事们,让他们中的任何人都不要染指股票期权。此后的1967年,巴菲特以86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奥马哈国家赔偿公司,伯克希尔公司也开始了传奇的成功之路。1993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净资产已经从2200万美元,增长到104亿美元。1964年,在华尔街的证券商们惊慌失措地纷纷抛出手中的美国运通股票的时候,巴菲特把自己1/4的资金(约1300万美元)投资在了运通公司5%的股票上;随着股价的回升,巴菲特又增加了投资,之后,运通公司成了他持股时间最长的股票之一,并且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70年代初,巴菲特盯上了报刊业——1973年,他开始悄悄买进《华盛顿邮报》的股票,这使得该报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最终以让巴菲特担任该报董事为条件,才使他停止了“恶意收购”;1977年初,巴菲特以3250万美元投标《新闻晚报》成功,从此拥有了一家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在1982年布法罗城另一家报刊《信使快报》倒闭后的第一年税前赢利达到了1900万美元,到80年代后期每年赢利4000万美元。1983年,巴菲特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奥马哈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在一年零三个月之后,该商场原主人罗斯?布朗金太太为他赚了相当于纺织厂19年赚得钱,这使得他的投资观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85年,他关闭了纺织厂,使得伯克希尔彻底变成了一家从事资本运作的现代金融企业……从伯克希尔到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巴菲特的收购热情日渐高涨——1986年,他支付4600万美元买下了费奇海默兄弟公司84%的股权;同年,他还收购了每年销售额达7亿美元的司各特-费泽公司;1991年,他用现金买下了布朗制鞋公司;1993年,他以4.62亿美元伯克希尔股票买下了德克斯特制鞋公司,扩大了其在制鞋领域的投资……从报业到家具,从媒体和通讯公司到银行,从消费品公司到航空公司,从国内到国外,巴菲特的“魔爪”蔓延范围十分广泛,通过择优收购、多样组合、国外投资等途径和方式,他一手缔造了只有他才能操控好的投资帝国。

巴菲特效应:是投资不是投机!

2002年7月初,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宣布要投资Level3公司,当日Level3的股票市值就飙升至5亿美元。对此,瑞士通用公证行执行董事戴维?福雷曼评价说,“5亿美元的投资也许并不能改变Level3公司的最后命运,但是当巴菲特一涉足,人们就信心倍增。这就是巴菲特效应。”当然也有很多人对巴菲特这一一反常态的收购行动深表怀疑,认为他抛弃了自己作为一个投资者的准则,也在跟着投机。但对于是投资家而非炒股家的巴菲特来说,放长线钓大鱼才是他的作风。他之所以选择Level3公司,是因为该公司在财务方面比较“干净”,并且电信业也并没有走到无可救药的地步,电信业的春天并不一定马上来临,但它值得期待。作为捡便宜货的高手,巴菲特总是能捡到好时机来避免与他人的竞争,不被世人看好的Level3公司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好事成双,2002年度伯克希尔公司的第二季度报告净盈余增长35%。因此,《经济学人》评论巴菲特对Level3的投资道:“巴菲特的投资好像是在买彩票,而奖品则是足够的多、足够的吸引人”。巴菲特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者,对于人们来说真的是太神奇了,以致于在股票市场上,为了寻找他的踪迹,股民和分析家常常削尖了脑袋,哪怕是一丝一毫也不放过。只因为他的投资不是短期的投机,他所能获得的是长期的赢利。

“逐渐达到吝啬的地步”:率性而为的亿万富翁

在巴菲特看来,就算是节省一分钱,也可以在很多年以后变成满屋黄金。所以,他不愿意随意花掉一分钱,任何一种花费他都要考虑再三。在他成为亿万富翁之后,他仍住在35年前花3万美元买下的位于奥马哈的普通房屋里;1954年,已经从格雷厄姆公司挣到第一笔钱的他,仍舍不得为第二个孩子买张婴儿床,只是从朋友那里借来一张小床才把孩子安置下来;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搬到了凯威特广场附近,但他的办公室一如往常的简单而实用;他还曾对妻子苏珊花费15000美元用于家庭装饰而相当不满,还说“你知不知道如果把这笔钱累积投资,20年以后将会有多大一笔财产啊!”;对自己的儿女,他也例外——女儿苏茜向他索要20美元的机场停车费,他告诉苏茜必须给他带回发票;孩子们需要钱向他贷款时,都必须签订协议;圣诞节到来,伯克希尔其他股东纷纷将大量的股票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而他却只是给妻子和孩子没人包了一份刚好免税限额的一万美元的小红包……他知道,作为一个亿万富翁,他可以用钱买到卡车、轿车、玩具、名画、高级住宅、珠宝、丝绸、名牌衣饰等任何他想要的东西,但是对于对钱“贪婪”的他来说,这些东西是毫无意义的,怎样使他手中的财富越积越多才是他最关心的,所以,就连他自己都评价自己正在“逐渐达到吝啬的地步”。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很爱他们的“吝啬”父亲,在他们眼中,父亲是慈祥的,还带点活泼,并且很直率。孩子们想要做的事情总是得到他的鼓励。有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也总是耐心地开导和安慰。虽然由于他狂热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而冷落了妻子,致使妻子苏珊离家前往加利福利亚,两人各居一方。但离家的苏珊仍会关心这个被她视为大孩子的男人——她打电话给奥马哈许多相识的女友,让她们不时到家里给巴菲特做饭;如果她们之中有人想取代她和巴菲特之间的夫妻生活,她也表示欣然同意,所以,有了后来在巴菲特家“安营扎寨”的法国酒吧的金发少妇阿斯特利?曼克斯。在这位现在年事已高的成功男士家中,明显有一种特殊的氛围,这种氛围只有在某些特殊人物的家中才会有。所以,率性的巴菲特会有“早晨,在离家前往办公室前,我真想跳踢踏舞”这些毫不矫揉造作并洋溢着无限的幸福的话语。

巴菲特说,他投资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享受赚钱过程中的快乐。所以,这个全世界最伟大的投资家,一直恪守着自己的原则,本分地进行他的投资——从11岁赚取的第一笔钱,到1957年创建巴菲特合伙人公司成功变身“投资家”,再到狂热收购企业之后的“巴菲特投资帝国”,凭借着他的率性和“吝啬”,他所进行的一次次的投资而不是投机使的“巴菲特效应”必将日益显著。

同类推荐
  • 名将粟裕珍闻录

    名将粟裕珍闻录

    《名将粟裕珍闻录》基本按照粟裕一生的时间顺序,重点选取粟裕一生中有关战争、政治活动和生平逸事等珍闻片段,采取流行的散文笔法,叙议结合,叙述了粟裕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和杰出贡献,生动地反映了粟裕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不事张扬、谦逊让人的人格魅力。全书以翔实丰富的原始电文、老部下回忆为依据,旁征博引同时代的将帅轨迹,如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刘伯承、叶剑英、林彪等国家与军队领导人的交往,解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还原了粟裕智勇深沉、在战争中游刃有余的“常胜将军”、“我军最优秀的将领”、“尽打神仙仗”的军事家、战略家的形象。
  •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卓别林自传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卓别林自传

    "卓别林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偶像之一。1975年3月9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卓别林不列颠帝国勋章,从此人们开始称呼卓别林为爵士。本书作为卓别林的亲笔自传,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的一生,包括辉煌的事业历程,也包括被某些人诟病的私生活;既有具体事务的记录,也有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深层思考。阅读人物传记,其实也就是对自身的一次检阅,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地认识自己,并获得进步的力量。"
  • 名人传记丛书——列夫·托尔斯泰

    名人传记丛书——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本书客观叙述了托尔斯泰辉煌灿烂的一生,他童年时的家庭经历,他致力于农民教育事业的过程,他笔耕不辍的创作,都一一展现出来。希望青少年读者能更好地走近这位文学巨匠的世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思想。
  • 阎锡山传

    阎锡山传

    本书采用祖国传统史学的实录风格,努力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让历史人物回到历史中去。阎锡山一生是如何走过来的?以及他对历史所发生怎样的影响?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客观评述这样的历史人物,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传奇李泽楷

    传奇李泽楷

    李泽楷以高超的理财之道和无惧强者、敢于拼搏的精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盈动现象”,充分展示了他过人的远见和胆识,李泽楷已成为香港最富传奇色彩的新一代商人,也是全球企业界涌现的又一位风云人物。有人认为,李泽楷赚钱的速度比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快十倍!有人预测:李泽楷的大脑潜能发挥超过常人的5%!他是华人的骄傲。假如你不是李泽楷本人,那你就无法重演他的故事,也不可能复杂他的神话。
热门推荐
  • 天涯明月刀剑荡八荒之天下第一

    天涯明月刀剑荡八荒之天下第一

    游戏《天涯明月刀》同人作品,同样采用《天涯明月刀》的江湖背景,演绎不一样的江湖恩仇、儿女情长
  • 鬼宅心慌慌

    鬼宅心慌慌

    【起点第二组签约作品】那个已经死去,却每日回到家中的老爷,那个年近六十,却夜夜变成姑娘的夫人,那个深夜里,被铲平的坟墓,那个莫名其妙,新婚之时变心的长子,那个年幼嗜赌,遇上神人指点的次子,那个雨夜,脸孔滴血的女鬼,那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狗,那个闻到血腥味就蠢蠢欲动的姑爷,那个善良的画中人,……大宅子里蹊跷的事情,源源不断,层出不穷,这一切,追根寻底,到底是为什么……
  •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是一个内容繁杂、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表演理论体系。古代声乐艺术以“唱”为本位的形态特色制约了唱技理论的形态构成。因此,就古代唱技理论的整体构成而言,演唱的技术技巧成为其主体和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线索,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同时,由于历代的唱技研究者多为文人士大夫,其思维模式、美学理想基本一致,故在理论观点上多是一脉相承,且体现了越来越细致繁密的趋势,具有发展的延续性。因而,尽管古代唱技理论看似零散、随意,实际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是比较发达的演唱理论。不同时期的唱技理论有其特定的内在特点和精神,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体现了古人对演唱实践不断思考、积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 原来你们一直都在

    原来你们一直都在

    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匆匆三年,有欢笑,有痛哭,有疯狂,有平淡。还好,有你们在
  • 式心雨

    式心雨

    前世爱太过沉重,现实所迫,他们只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看不见,心里已经完全扭曲的爱。今生我们不顾及所有人,只管我们的一生一世可好?
  • hp之你的人生我做主

    hp之你的人生我做主

    欧阳震天,欧阳家族族长,精通小提琴,素描,太极,推理及暗杀,面瘫毒舌攻。西斯勒夫·斯内普,伟大白巫师与二代黑魔王的魔药大师,精通魔药与间谍之道,人型冷气机,傲娇毒舌受。
  • 被夺舍后

    被夺舍后

    被夺舍后的日子修真修仙玄幻文笔渣不留坑尽量写很长很佩服那些能够写那么多字的作者大人非灵根设定喜欢灵根这种设定的抱歉了<(?︶?)>
  • 白黑月夜

    白黑月夜

    浩渺神州,茫茫大海,却不知掩埋多少所不知道的传说。长生难寻,那又该寻往何处?天道我无情,世俗知其多。愿换来生世,在做路常人
  • 再世无缘

    再世无缘

    (=^.^=)作者认为,一个小小的简介,体现不了文章的内涵。(好吧,其实是写简历无能)所以咧,预知后事,请点击全文阅读。╮(╯▽╰)╭
  • 纳兰一生为谁倾

    纳兰一生为谁倾

    轻吟饮水词爱恨了然于心不去看不去想不去叹伤悲何须待一共有四卷,一卷一段故事,我只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