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88600000001

第1章 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 王晓明

90年代至今的中国文学与以往(1950—1990年间)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它所置身的整个社会的文化生产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当然不是单独发生的,它是最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整体变化的一部分。因此,这个新的正在继续变化的文化生产机制(包括作为它的一部分的文学生产机制),就充当了社会生活和文学之间的一个关键的中介环节,社会的几乎所有的重要变化,都首先通过它而影响文学;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反作用,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它来实现的。

具体来说,这个新的文化/文学生产机制包括:

1. 一套越来越清晰的与譬如“文革”时期明显不同的国家文化政策和管理措施,比方说,现在的管理重心越来越偏向于文学作品的出版和传播过程,而非其创作过程;

2. 一个继续拥有垄断地位、在遵从上述政策的前提下越来越自觉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文化/文学的发表和传播(出版、放映、演出、销售、宣传……)体制,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和批评的状况,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如所谓文学批评的“商业化”;

3. 一个从中小学阶段就愈益“应用文”化或实用化、在大学阶段又加上“经院化”的文化/文学教育体制;

4. 一系列由各种社会因素合力造成的对于文化/文学的新的消费趣味和消费能力,例如,现在最有购买力的人群的年龄和阅读趣味,都与譬如十五年前明显不同;

5. 文化/文学的创作者、出版(制作)者、评论、研究和宣传者的新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例如,就物质生活而言,这些行业的人员普遍属于城市的中等阶层,这对他们的文化和文学活动产生了无形的但却非常深刻的影响;

6. 一系列由过去几十年的历史铸就的偏向于远离公共生活、转向“个人”生活的集体记忆,以及与之配合的文化/文学的理论阐释,例如对“宏大叙事”的质疑、“个人化写作”的宣扬等;

7. 一系列由已经初步形成并日益蔓延的“新意识形态”所提供的、对于文化/文学的“现代化”前景的与80年代有很大不同的新的想象,例如“消费社会”、“娱乐”文化等观念;

8. 正在稳步展开的跨国资本对文化/文学产品的销售、出版(制作)和广告宣传体制的渗透,事实上,这种渗透已经开始进入文化/文学作品的内容制作的领域;

9. 由于外语教学、翻译的选题和组织方式、稿费和出版制度等因素的明显变化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和理论翻译环境,例如,自90年代中期以来,直接从欧美以外的所谓“小语种”翻译过来的作品和理论几近于无;

10. 力图对上述状况作出批判性分析的写作和讨论活动,进入90年代以来,这种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尽管如此,它目前仍在继续,也依然在一定范围内(例如一部分大学的文学教学和一部分作家的创作)发生影响;

……

就目前来看,文学界对上述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巨大变化,以及其后的复杂深刻的原因,明显缺乏足够的重视: 或者视而不见、继续像80年代那样讨论创作问题,或者虽注意到了、却只是用“市场经济”、“商业化”、“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之类产自西方的概念作笼统概括,几乎看不见这个变化的多样的中国特色。我觉得,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研究界恐怕就很难对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变化过程、对今天复杂的文学现实,作出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分析。

因此,在今天,在继续对文学的文字文本的深入和细致研究——就目前的状况来说,这种研究依然是远远不够的,许多文学批评依然缺乏细读的功夫——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特别去建立一种观察“文学”的比较开阔的视野,不再将文学仅仅理解为创作和批评的文字文本,而将它看作是一个包括了其他各种因素的社会复合体,或者说,一个各种因素在其中交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空间。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锻造一种将物质性的“制度”因素与个人的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的能力,在各种互动关系中认识当下文学创作的限度和可能性。这样,文学研究就有可能大大地拓展一种更具开放性的批评和研究格局,使我们能从文化研究、当代社会和历史研究中获得多样的支援,当然,也同时反过来支援它们。

事实上,在中国近代和现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当中,这种对文学创作和批评所赖以产生的整个社会的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出现了为数颇丰的成果。相比之下,当代文学研究在这方面是明显逊色了。因此,现在来研究当代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变化,并不是开拓新路,而是急起直追,改变我们在这条道路上的滞后局面。前面还有非常多的题目和研究对象,在等待着我们。

比方说,在“当前中国的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研究方面: 是哪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促成了新的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产生?这个机制的运作规则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又是如何?它如何在“全球化”的形势中逐渐形成多样的中国特色?倘说中国已经进入所谓的“图像时代”,各种图像文化对文学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所谓“通俗”或“消费”读物的兴起,又对文学形成了怎样的挑战?倘若具体来说,题目就更多了,前面所列的那些新的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具体组成部分(当然不止是我列出的这10项),每一个都可以引出许多题目来……

一旦从生产机制变化的角度来看待90年代至今的文学创作和批评,许多熟悉的现象就很自然会呈现出新的面貌,比方说,当代文学创作对“现代化”崇拜的顺从与挑战,当代小说中的“底层”想象,90年代公共生活的巨变与创作的“私人化”倾向的多重关系,当“现实”重新成为创作的重要题材的时候,从所谓“现实主义冲击波”和“反腐”、“官场”小说看当代文学的暧昧性质……文学批评方面,90年代各种新的文学“命名”(“新历史”、“新状态”、“私语化”、“身体写作”……)与新的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关系、文学批评与“新意识形态”的关系、“纯文学”观念的历史及其涵义的转变、“媒体批评”的兴起、所谓“学院化”批评的发达和文学批评的“经院化”问题……都非常值得仔细讨论。

不用说,确立了这些新的研究对象和课题,也就像打开了许多通道,最近十几年间,被“诗到语言为止”之类新砌的厚墙拦在视野之外的大片的领域,会重新回到我们眼前,引发一系列新的思考。比方说,新的多样的文学经验和想象力如何可能?如何创造新的文学和批评文体?在今天,知识分子精神与文学批评的新的可能性在哪里?当代文学是否应当、或者如何参与对“左翼”或“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的反思?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看待“审美”或文学的“超越性”问题?……去年11月初,在水乡周庄,我和一些同行就上面说的这些问题,作了两天的讨论。虽然只是初步的讨论,却已经引发出一系列值得今后继续深入的话题,例如,怎样进一步分析这个新的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动力: 它不但有似乎稳定的结构,更不断处在变化之中?如何重新叙述80年代的文学和思想历史: 那些具有解放意义的观念,是如何在90年代变成了压抑性的符号?再比方说,在今天的社会和文化条件下,怎样认识文学和思想活动的理论维度、文学的政治性?如何重新发掘现代文学的多样资源?由这些文学的问题,更牵引出一系列范围更大的问题: 知识分子的“代言”问题;个人思想立场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关系问题;记忆的丧失和改写的问题;……

这一切都令人感到振奋: 有这么多引人深思的问题浮现出来,你能实实在在地抓住它们;你更清楚地感觉到,面对这些问题,文学和思想界内部有多大的分歧,几乎每一个分歧都猛烈地刺激你,催促你焕发思想的活力——一旦现实的巨变和研究者的反思携起手来,将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引入这样的状态,我们也就可以预料,这批评和研究的新的推进,是为期不远了。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2月26日)

同类推荐
  •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朦胧诗”的重要诗人之一。诗风较之其他几位代表性诗人更为平易轻淡,但自有其独特追求和隽永意味。此诗集所辑作品跨度凡三十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实绩。作者简介林莽(1949—)原名张建中。在北京上小学、中学。1969年到河北白洋淀插队,同年开始诗歌写作,“白洋淀诗歌群落”代表诗人之一。1975年回到北京,曾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92年到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工作,1998年到《诗刊》工作。著有诗集《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林莽诗选》、《林莽诗歌精品集》等七部。另有诗文合集《穿透岁月的光芒》、随笔集《时间瞬间成为以往》、《林莽诗画集》等。
  • 温暖的芬芳

    温暖的芬芳

    当代中国手机小说名家典藏,一生必读的文学经典,名家荟萃,精彩纷呈;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当代中国手机小说名家典藏:温暖的芬芳》分五辑,分别为“永远的妈妈”、“眼里有泪”、“春光美”、“咱们的孩子”、“想象病”。
  • 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与民间性

    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与民间性

    本书探讨了中国新诗在语言、结构方式等方面所形成的审美特征,探讨了民间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持续存在的基本规律,为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新思考中国新文学的特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 歌德之勺

    歌德之勺

    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得主张炜散文精选集《歌德之勺/张炜少年书系》中文章多次被选作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歌德之勺》分为“绿色遥思”“默默挺立”“人和芳草”“歌德之勺”“稷下之梦”“让我寻找”等六辑,以友情、爱情、成长、哲思、旅游等角度,收录张炜不同时期代表散文六十余篇。张炜把激情融入大地和海洋,播下许多思想的种子,他的散文极富思想性,让你增多许多悟性。《歌德之勺》中文章多次被选作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作者简介张炜,195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栖霞县。1975年发表诗,1980年发表小说。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发表作品一千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瑞典等多种文字。。
  • 美洲现代作品

    美洲现代作品

    哲理美文所选文章打破了纯文学界限,不仅精选了中外著名作家的有关名篇,也精选了哲学家、成功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科学家等著名人士的哲理美文,这些文章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人生体验,那闪光的语言,精辟睿智,鞭辟入里,简直是句句经典,字字珠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迪性。
热门推荐
  • 醉神霄

    醉神霄

    门阀世家凌家的二少爷凌霄,原本只想做一个简简单单的纨绔,每日调戏一下良家妇女,回家欺负一下下人丫鬟,再娶上几房妻妾,过自己潇洒快活的小日子。奈何身不由己,作为家族的嫡子,凌霄又不得不为了自己家族的未来而全力以赴。帝王的忌惮,其他门阀世家的虎视眈眈,让看似一片繁荣的凌家,又存在无数的隐患。天下动荡,凌霄还要背负家族,背负国家,背负天下的责任。且看凌霄如何摆脱枷锁,牵手自己的爱人,过自己想要的潇洒幸福的生活。
  • 光赞经

    光赞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国之一统太阳系

    三国之一统太阳系

    219年,曹丕穿越,因为穿越带来的四次元力量扭动了一颗陨石,砸在了吕蒙大营中,也把蜀汉天命论给砸到了顶峰。当我被孙刘联军围困在邺城时,司马懿只是淡淡两字:“投降。”当我像狗一样没半点脾气投降后,曹彰又带着曹家旧部,讨伐我这个“曹家的耻辱,亡国奴”我是常败将军,打不过刘备,曹彰兵临城下,我打腿了他,丢下六千具尸体,我清点军营,死了快三万人了。我也不会发明创造,但是,这个世界,有那么点不寻常,其实别的都好,只是——中国是三国,俄国是列宁时代,乱世交集,而中国恰好是少数几个连火枪都没有的国家。我所倚仗的,只有我一身的阴谋。
  • 大百宝箱系统

    大百宝箱系统

    老妈:哎~家里的柴火又不够了,得叫你老子再去山上砍个两车回来!江小涛蹲着门口的石头上,啃着干硬的馒头模糊不清的说道:没事,我给你建个沼气池,保你烧到天荒地老……老爸:小兔崽子又跑去逮鱼摸虾,看老子不打死你!江小涛一身烂泥,满脸不屑的说道:逮鱼摸虾,致富发家…………江小涛本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屌丝男,却一不小心得到了《大百宝箱系统》回到了九六年,成为了一个小屁孩。那家,那土,那水,那狗,那熟悉的人,叫他蓦然感动,泪流满面。这一生,我要那些抱憾、遗憾、悔恨之事,统统离我远去,我——只想要一个幸福的家!!
  • 能力很重要,努力更重要

    能力很重要,努力更重要

    当能力与努力放在一个天平上时,努力往往比能力更重要,不管你的能力有多高,也只有努力才能把工作做好,别以为你有能力,就放纵自己,这样就走入失业的危险边缘。让能力在努力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能,把工作做的更好。要想成为永远的强者,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要想获得更高的成就,只有加倍努力!
  • 证道人皇

    证道人皇

    我自飞扬,君临天下!这是一个凡人为了救助师傅,下山来寻求红尘仙药,最终证道人皇的故事。
  • 易烊千玺之晚夏半开

    易烊千玺之晚夏半开

    雨夜中的温暖是谁给的?那个依靠的肩膀是谁的?雨里的抛弃又是谁做的?易烊千玺,如果可以,我希望从来没有遇见过你。湖南的高三同学,北京的大一同学,两年的陪伴,你果真那么绝情?甚至于连一个背影都舍不得留给我?——夏千韩
  • 三国之艰辛历程

    三国之艰辛历程

    作为21世纪的“四有”青年,不幸穿越到东汉末年,坐看主角刘磊是如何从一名深山出来的孤儿蜕变成一代霸主,从泰山小村发展到统一中原,让那些在三国中的龙套角色发光发热,他的励志属于一本书。
  • 岚临异世

    岚临异世

    种田,策马江湖,超萌宠物,一个也不能少!天地之大,姐姐想去哪就去哪,想拿啥就拿啥!天为庐,地为席,来无影去无踪,更兼调教一下异世的极品男人!这就是姐姐喜欢过的生活!当然,建功立业也是必须的,咱将名字挂上,隐身于幕后,数数银子,顺便扮着猪吃老虎,这也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情!且看女主带着前生的神偷绝技,凤临异世,从一无所有到笑傲天下!
  • 盛夏不安

    盛夏不安

    你或坚硬或柔软的心底一定藏着这样一个少年。他身上寄托了你所有少女时代所憧憬而迷恋的一切,美好的不真实,你甚至愿意手捧着自己的青葱岁月连同不多却弥足珍贵的所有踮起脚尖小心翼翼的交付给他。这世上似乎每一段爱情都开始于怦然心动,维持着细水长流,遗失在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