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31400000010

第10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1)

城市贫困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议题,许多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对贫困宣战”,在政策、服务计划和具体措施等各个环节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减贫的理念和做法,从而推动了有关城市贫困的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和深入,其中,阿玛蒂亚·森的理论学说非常引人关注和令人有所启发,因而成为本项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不同于其他著名经济学家的学说在于,他非常关注社会的最底层,把经济学的理论建构和对社会底层阶级的人文关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理论学说在精英云集的经济学学术丛林中独树一帜。

阿玛蒂亚·森关于贫困的论述自成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逻辑体系,其研究起源、过程和终点指向基本上是:贫困的界定→贫困识别新方法→饥荒及其成因研究→贫困的实质是权利的剥夺→实质自由视角下贫困的实质是可行能力的剥夺→包容的能力平等观→以自由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的发展观:发展就是对追求全面自由的过程。自由既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标准,也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强大动力体现在五种工具性自由对发展的作用上,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以及防护性保障。

一、贫困的界定和识别方法

阿玛蒂亚·森非常不赞同传统界定贫困的做法,即把贫困视为经济收入低下的一种状态,而是认为应该立足于贫困者的生存状态。对贫困的关心应该更重视对穷人福利的关心(绝对贫困),而不是简单地对他们与其他人收入差距的关心(相对贫困)。由此,森认为无须区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因为在他看来,无论何种贫困状态,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都是因权利的缺乏或者其他条件的不足所造成(阿玛蒂亚·森,1993)。

1.识别贫困和加总贫困

森认为,贫困概念必须包含两个不同的要素,即识别贫困和加总贫困。所谓识别贫困,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穷人从总人口中挑选出来;所谓加总贫困,就是运用一定方法将穷人所构成的集合的总体特征反映出来。森将贫困的识别与加总称为贫困概念的必要条件(阿玛蒂亚·森,2001)。而识别贫困的通用度量方法是确定一个“基本”或“最低”生活必需品集合,把缺乏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能力作为贫困的检验标准(阿玛蒂亚·森,2001)。在对传统的贫困测量指标如:贫困发生率、贫困距等的批判过程中,森认为,贫困发生率仅是指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但这个指标只反映了贫困人口的发生率信息,不能反映贫困者的贫困程度。而贫困距指标是指贫困人口的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差距的总和。这个指标虽然能够反映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但是不能敏感地反映出贫困者生活水平的分布状态。因此,森通过公理化的方法建立了全新的贫困指数—森指数, 森指数表达式是:

P=H[I+(1-1)G]

上式中,P为贫困程度,H为贫困发生率,I为贫困距,G为穷人之间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阿玛蒂亚·森,2001)。当所有的贫困者有相同的收入的时候,基尼系数为0,那么P=H1。如果平均贫困距以及贫困人口比率不变,贫困度量P则随着基尼系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个指标能够很敏感地反映处于贫困线之下的穷人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因此,度量P是反映贫困人数、总的贫困缺口和贫困线之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函数。

2. 人类贫困指标和能力贫困指标

1985年阿玛蒂亚·森提出了人类贫困概念。他认为,生活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功能组成的,如获取足够的营养,避免死亡,追求幸福,商品是一个人可使用的物品,它用以发挥个人的各种功能,而能力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机会(阿玛蒂亚·森,1985)。受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与方法的启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 1990年发展了森的“人类贫困”概念,在1996年设计了“能力贫困指标”(Capability Poverty Measure),1997年为综合测定人类贫困程度,UNDP设计了“人类贫困指标”(Human Poverty Index)(HPI)( 人类贫困指标,它由三个指标组成:寿命剥夺、知识剥夺和生活水平剥夺。寿命剥夺指标在发展中国家是指40岁以前死亡的人口比例,在发达国家是指60岁以前死亡的人口比例;知识剥夺指标用成人文盲率来表示;生活水平剥夺用一个综合指标表示,这个综合指标包括三个方面:不能获得医疗服务的人口比例;不能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5岁以下营养不良儿童的比例),在2001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又一次明确了人类贫困概念,其内涵包括多方面的贫困———健康长寿的生活被剥夺、知识的匮乏、体面生活的丧失以及缺乏参与,等等(联合国,2001)。同时,众多学者在汲取森的有益思想的基础上,对贫困的度量方法也随之改进,将过去单一的以收入或支出水平来度量贫困的方法改进为用综合指标来测定贫困程度,如FGT贫困指数。FGT指数是由福斯特(Foster)、格利尔(Greer)和索贝克(Thorbecke)在1984年提出来的“分配敏感”指数(distribution-sensitive),简称为FGT指数。因为这个指数对贫困严重性给予不同权重,能够满足森的“转移公理”,即当一项支付由一贫困者向另一境况更差者转移时,该指标值能显示出总体贫困的减缓。

贫困度量指标的逐步完善和基于科学性、合理性的多方位设计,再次表明了消除贫困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更要关注穷人的各种处境,更要测量社会底层在摆脱贫困过程中各种权力及其保有状况等各种指标,这样的探索和思考,更加体现在阿玛蒂亚·森对于贫困成因的分析与探究之中。

二、贫困的实质:社会权利的贫困

在阿玛蒂亚·森之前甚至目前,许多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以及实务工作部门工作人员都将贫困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当事人自身,因而,他们提出的消除贫困的办法,只是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支援”“扶助”上,仅靠增加物质供给来做一时救济修补,而阿玛蒂亚·森的思考则明显地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机理,他对贫困形成原因的探索始于对引发饥荒的直接原因的思考与分析。

1.饥饿与贫困

阿玛蒂亚·森曾经明确指出,饥荒意味着饥饿,反之则不然;饥饿意味着贫困,反之也不然(阿玛蒂亚·森,2001)。因此,森比较深入研究了孟加拉大饥荒、埃塞俄比亚饥荒、萨赫勒地区的干旱与饥荒和孟加拉国大饥荒四个地区饥荒(贫困)发生的过程、受害的主要对象以及产生的其他后果(详见表1)。

森通过对上述四地区的实证研究,批驳了传统的认为饥荒是由粮食供给下降造成的观点,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发生在1943年且灾情比较严重的孟加拉大饥荒,当时粮食总产量反而比饥荒发生前的1941年高13%,对此,森指出,粮食产量没有下降,但官方控制了粮食的运转和流通。造成当时大量的人的死亡这个事实,只是证实了人们获得适当粮食救济的权利被人为剥夺,却无法从粮食存量中得到满意的解释。食物权利的下降源于两种可能性:一是可能源于直接权利失败,二是可能源于间接权利失败。前者是指可供自己消费的消费粮食产量下降;后者是指一个人可以通过贸易获得的粮食减少了。森对于饥荒的权利假说令人来反观和解释中国1959~1962年间的大饥荒现象。与孟加拉饥荒一样,我国的这次饥荒也基本上是一个农村现象,而且人口非正常死亡最多的也是诸如安徽、河南和四川这样的农业大省。城市之所以受波及较小,完全是因为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低价的补贴粮食。在这里,对食物权利的不平等分配来自政府分配机制中对农村的歧视和对城市的保护(王志标,2005)。

在比较充分的实证资料的佐证下,阿玛蒂亚·森得出的极其重要的结论是,,饥荒存在的真正原因并非在于粮食的总供给量的不足,而在于个人和家庭没有权利能及时地获得食物。当个人免于饥饿的权利被剥夺之后,即使粮食丰收,他仍将陷于饥饿。这既可能是由于他的禀赋权利发生了变化(比如失去了土地或由于疾病失去了劳动能力),也可能是由于他的交换权利发生了变化(比如由于劳动工资下降、食物价格上升、失业或其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他们无法通过交换获得足够数量的商品)。总之, 贫困、饥饿都是由于应有权利的“丧失”或被剥夺的结果。因此,他在《贫困与饥荒》论著中,真切地主张要理解饥饿,必须首先理解权利体系,应把饥饿放在权利体系中研究。饥饿是交换权利的函数,不是食品供给的函数。即使由于食物短缺引起饥荒,但饥荒的直接原因还是个人交换权利的下降。森对权利的界定是,一个人“利用各种能够获得的法定渠道以及所获得的可供选择的商品束的集合”(阿玛蒂亚·森,2001)。因为,如果无法确立支配足够数量食物的权利,那么人们将不得不面临饥饿。如果这种剥夺足够大,饥饿的结果就可能导致死亡。

2.饥荒形成的直接原因

阿玛蒂亚·森进一步指出,引发饥荒的直接原因是交换权利的下降或丧失,而森将所说的权利体系分为四个方面:

(1)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一个人有权利拥有通过贸易所得到的东西;

同类推荐
  • 错别字过关手册

    错别字过关手册

    本书无论从创意、结构,还是从内容、语言等方面都具有首创性。本书共分三部分,设三关:第一关为“错别字速查速记”,简略快捷,查找、记忆皆可;第二关为“错别字辨析”,深入浅出,对比、分析进一步巩固;第三关为“错别字过关自测”,简单明了,查漏补缺轻松过关。本书可供学生、教师、记者、编辑、公务员等作为案头必备参考书。查找方便,利于记忆,效果奇佳!
  •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本书从经营战略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广播媒介经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广播发展实践的经营战略。同时,对我国广播经营实践中出现的伦理冲突和道德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广播经营的伦理规范。本书对我国广播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既适用于高校传媒专业师生,也可为传媒业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 历代名人与天一阁

    历代名人与天一阁

    本书主要介绍了黄宗羲、全祖望、赵万里、王世贞、徐乾学、董沛、郑振铎、谢国桢、郭沫若等历代名人对中国古代藏书楼——天一阁所作出的贡献。
  •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本书包括王小波《他们的世界》——第一本中国男同性恋研究的专著,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和其他四部未竟稿。
  • 玩的就是调侃-打造你的金牌博客

    玩的就是调侃-打造你的金牌博客

    本书主要介绍现存的思想,情感,娱乐,艺术等八大类博客与其佼佼者的成功经验,集欣赏性,实用性于一身,为普通博客与准博客们提供指导与借鉴。
热门推荐
  • 次元反派

    次元反派

    我只是发现了,这个世界的违和感,然后在以最为平常的一部穿越小说的方向进行推理,没想到,我就变成了人人叫打的过街老鼠!聪明一点有错啊!我是宅男很对不起啊!
  • 邪行天下

    邪行天下

    这是整个世界只有一个疯子的故事。哦,不。应该是整个世界只有一个正常人的故事。陈柏来到这世上,为生为爱,邪行天下。本书的口号是:爱生活,爱修行。正确的打开方式:娱乐轻松项
  • 好吃的哲学2:大仲马美食词典

    好吃的哲学2:大仲马美食词典

    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仅仅为满足口腹之欲的吃是肤浅的,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美食背后的东西。哲学并非遥不可及,它探究的所有问题都深植于生活中。年轻时的我们也许没法理解它,但那种思维方式会存在于脑中。所以,我们想把种子播撒在思想的土壤里,让“好吃的”食物长出“懂得吃”的哲学。这种子也许会萌芽,也许会枯萎,但你总会得到些什么。而这,就是本书的全部价值所在了。
  • 所多玛的羔羊:贝利亚尔书

    所多玛的羔羊:贝利亚尔书

    未来新宇宙里有两个世界EDEN(伊甸)和SODOM(所多玛)。EDEN爆发的一场以人性自由为目的的战争使得明来到SODOM,邂逅可以使他元神得到新肉体的。本书由的讲述开始,展开一系列残酷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随着猴子、戒、净等人物的陆续出场,展现给读者一个全新黑客帝国式的后现代西游记。
  • 归鸟不知春晓

    归鸟不知春晓

    这个故事,写得是一群处在青春中的男孩女孩,无论是漂亮的、普通的、富足的、拮据的;还是校园里单纯开朗的少女,早早承担命运之重的男人……他们在最好的年纪里用力去爱,用力去恨,用力感受青春,用力真实地生活。故事里四个同寝女孩的大学生涯,也许和你我的并没有太大不同,有时温静明媚,有时风起云涌。然而青春流逝,或许我们终究会输给现实,如故事里的告别与放弃,如故事里一个只打了一次酱油的女N号所说,我们都不是少年了,理应习惯人生的懈怠,将憧憬都埋在心底。很难去定义这个故事是悲伤的还是幸运的结局,只因青春本来就是一个求仁得仁的过程,惟愿多年后回首,你我都不曾悔恨。
  • 穿越云海来爱你

    穿越云海来爱你

    平凡女孩的一抹幽魂,落在有心脏病史的金雪身上,也许活过之后才知道,平凡才是真正的幸福。没有轰轰烈烈,却也波折不断。幸福是个终极目标,此时,金雪正努力前行,不负此生。(第一次写文,请多多关照)
  • 小罗无良都市称霸记

    小罗无良都市称霸记

    这是充满狗血的后宫剧。后宫佳丽三千小事,资产过亿小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
  • 心想事成之龙腾盛世

    心想事成之龙腾盛世

    在你我平凡的生活下隐藏着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遗憾的是身为普通人的你我却无法领略到它的美丽……张阳,一个偶然间闯入这个隐秘世界的家伙,携带着他的“心想事成”,携带者他编造的小小异能组织。带你走入这个你还未曾发现的世界……人类发展史最本质的不过是人的欲望,思想有多远,人类就能走多远!
  • 魂灵武修

    魂灵武修

    一个广阔无垠的大陆一个受尽欺凌的少年“我愿孤独笑苍天,独身仗剑走天涯。”
  • 天价聘妻:爹地放开那女人

    天价聘妻:爹地放开那女人

    她是被苏家赶出家门的长女,独立坚强,外柔内刚。他是白氏总裁,身份尊贵,家财万贯。他们本来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他的宝贝女儿,她被他一纸契约,签入白家。本以为,照顾好那可爱女儿就万事大吉。可他却越管越宽,连她开不开桃花,交不交男朋友的事情也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