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31800000019

第19章 宋明时代儒教的新教义(2)

真正引入气质之性说的是张载。张载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他把这个性叫做“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不过,这本善的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仅仅存在于气未凝聚状态,也就是说,在凝聚成人之前。一旦气凝聚成人,有了形质,就有了气质之性。气质之性遮蔽了天地之性,使本善之性不能正常发挥,于是有了恶: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过天地之化,不善反者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诚明篇》)

“形而后”,即成形以后。天地之性,就是成形之前的人性。善反,也叫做“变化气质”。经过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不复存在,就可以恢复天地之性,使言行纯善无恶。

气质之性说源于道教。参见拙著《中国儒教史》下卷第七章《北宋儒教》第五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并且道教解释道,气凝聚成人,就像水凝聚成冰。至清透明的水,结成冰就不再透明;那清虚灵通的气凝聚成人,也就不再清虚灵通。所以道教要求修炼。修炼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 把这有形有质的粗笨的形体化为绝对轻清的所谓纯阳之体,以便想凝聚时就凝聚为人,想消散时就化为云烟。不仅长生不死,而且遨游四海,无所阻碍。这就是所谓神仙。这个修炼过程,道教称为变化气质。然而,张载说的变化气质却只是学习。他认为“气质恶者,学即能移”(《经学理窟·气质》)。

气质之性说一面保护了孟子的性善说,一面又说明了恶的来源,对于儒教的人性理论,是一个重大发展。朱熹高度评价了气质之性说对于儒教的重要意义。《朱子语类》卷四道,气质之性说,“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张程(气质之性)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并且认为,在张载以前,“未曾有人说到此”。无论是孔孟,还是荀子、扬雄、韩愈,都“不曾说得气质之性”。气质之性说,奠定了宋明理学人性论的基础。只是程氏所说的气质之性仅仅是禀气清浊不同,和张载说的气质之性相差甚远。朱熹与张、程并论,甚至有时把气质之性的发明权仅仅归于程氏,不过是学派的偏见罢了。

气质之性说是宋代儒者心性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们对儒教教义、教理的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三复性成圣到修齐治平

到了宋代,当儒教的复兴已经指日可待的时候,复兴的先驱者程颐在太学里,明确提出学是为了成圣的目标:

圣人可学而至与?曰: 然。学之道如何?曰: 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俱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炽而易荡,其性凿矣……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颜子所好何学论》)

这也是说,人只要能够保持或者恢复善良的本性,就能成为圣人:“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同上)

程颐说,他提出这个命题的根据在于孟子。因为孟子说过:“尧、舜,性之也;汤、武,反之也。”程颐认为,所谓“反之”,就是“学而知之”。汤、武通过学习而成了圣人,他们能做到的,别人自然也可以做到。程颐还批评传统的“圣本生知,非学可至”的论断,认为这是“不求诸己而求诸外”,只是学习文章词藻等,失去了真正的为学之道。假如能够把正心养性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当然能够成为圣人。也就是说,过去说的“非学可至”,只是学的方法不对,并不是圣人真的就“非学可至”。

程颐之前,周敦颐给儒者们为学制定了一个逐渐提高的阶次和目标。他的公式是: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通书·志学》)

依照这个阶次和目标,则儒者们努力治学,其第一步是成为贤者,然后再成为圣人。圣人,要和天看齐。为了说明这个阶次,周氏以伊尹和颜渊为例,说他们都是大贤。儒者们,应该“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能够超过他们,就是圣人;赶上,就是贤者;赶不上,也会是一个好人。这叫做“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同上)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达到的。

把学的目标定为成贤成圣,其学的内容,就主要是修身。修身的过程,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人欲灭尽,所存的就全是天理。人性本是天理凝就,所以灭人欲、存天理就是克服气质之性、恢复天地之性的“复性”过程。个人复性,可以成贤成圣。成贤成圣之后,事情并没有完结。作为贤、圣,还有治国、治民的任务。朱熹把治国、治民的任务,也归结为使民众复其本性的过程: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也就是说,上天为民众任命君和师,他们的任务归结为一条,就是让民众恢复自己原本善良的本性。这样,复性就成为儒教全部活动的唯一目标。

朱熹这段话,是《大学章句》的序言,也是他对《大学》一篇宗旨的概括。《大学》从格物致知,经“正心诚意”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朱熹看来,都是复性过程的组成部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复性的准备;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复性的效用。韩愈作《原道》,认为儒教和佛教的重要区别就是: 儒教讲正心诚意,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道教讲正心诚意,就到正心诚意为止,不管家,更不管国家、天下。朱熹的《大学章句序》,也是对韩愈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说明。

《论语》中子贡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而在宋代儒者,则把儒教全部活动及其目的,都归结为复性。这可说是对儒教理论的根本改革和创新。而朱熹的《大学章句序》,则是这个新教义的纲领性文件。

四格物致知

把正心诚意归结为治学的核心,因为正心诚意是复性的前提。而正心诚意和复性,也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而要能够存天理、灭人欲,首先要能够识别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于是,宋代儒者把格物致知提到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大学》原文讲了格物致知,但没有作出解释。朱熹认为这是重要遗漏,于是他把程颐的一段论述补上,认为那应是对格物致知的正确解释。这段话是: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熹《大学章句》)

这里所说的格物的物,不仅是自然物、自然事件,而且是社会事件,包括历史事件。所以,格也就是研究,不仅包括研究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也包括读书、听讲、研究社会、研究历史、研究人、研究人心,还包括反省自己的内心。在程、朱看来,通过这样的格,也就是这样的研究,就会明白为什么要行仁义礼智,什么是仁义礼智,怎样行仁义礼智。这样才能正确地闲邪存诚,存天理、灭人欲,正确地正心诚意,从而达到复性的目的。

唐代刘禹锡曾经讲过,他读《中庸》,盼望能够达到其中“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但他在儒书中找不到,在佛书中,才找到了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而宋代儒者认为根本不必求助于佛书,在儒教典籍中就能找到入门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格物致知。既然通过格物致知,可以达到“豁然贯通”,“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那么,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成贤成圣,当然就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经过朱熹的解说,格物致知成为宋代及其以后儒教教义、教理的重要内容。儒者们勤恳地研究历史,研究社会和人生,不断反省检讨自己的内心和言行,力求弄清自己的本性,克服自己气质的偏颇,恢复自己的本性。

然而,天理既然是自己的本性,而且人和万物都是一气所聚,并且人所得的,是最全面、最完整的,那么,不仅人性本善,而且世界上所有的道理,在人的内心应该是全部具备的。明代王守仁把由天理凝就的善性称为人心固有的“良知”。既然良知是人心固有,格物也就不必向外。不仅不必格什么自然物,也不必去读书。自己的内心,就是良知,所以格物,就是把自己心中固有的良知推广出去。或者说,把自己内心的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这就是格物。王守仁把这个过程称为“致良知”,以为“致良知”就是格物。

然而不论如何解释格物,把格物致知作为儒教教义、教理的一条基本原则,则为宋代及其以后的儒者所接受,并且成为宋代儒者改革儒教教义教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新的上帝观和新的祭天礼仪

宋代儒教接受了唐代确定的上帝观念。北宋建国不久于开宝年间制定的《开宝通礼》道:“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天以苍昊为体,不入星辰之列。”(《宋史·礼志》)这几乎是原文照抄《开元礼》。

无论是唐初儒者,还是《开元礼》和《开宝通礼》,都没有对那作为昊天上帝的广大元气作出进一步的解释。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是不言而喻的,即如王肃、葛洪所言,这广大元气是有灵的。所以,它是上帝。所谓“天以苍昊为体”,其意义当是: 那广大元气,乃是天之体,就像气聚成人的身体一样。

到程颐,则对上帝作出了新的解说。程颐说,上帝就是理:

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程氏遗书》卷一一)

既然宇宙间只有气和理,气聚合成人的身,理成为人的性;那么认为上帝就是理,也就顺理成章。

把气视为有灵的存在,和把气视为有理的存在,是同一思维方式和同一思维水平的产物。但把理作为上帝,则更加强调了上帝的规范性。或者说,上帝就是规范。而这规范,是气中固有的,也是人的本性。这样,上帝就在人的心中,或者说,上帝和人为一。人们依理而行,就是遵从上帝之命;人们遵从上帝之命,就是依理而行。禅宗曾经把即心即佛作为他们的基本命题;儒教的即性即理,也可以说是即性即天。更彻底的是陆九渊,他认为“心即理”(《与李宰》二),也就是心即天,即上帝。因为理,就是上帝。

儒教在唐代以前,天是高高在上的,它居人之巅,为人之镇。人要知道天意,就要仰望高高的天空,观察那日月星辰的运行状况。董仲舒曾经讲过“天人合一”,但那是说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风雨阴晴,人有喜怒哀乐。天与人同类,所以天人合一,天和人可以相互感应。至于天是天,人是人,则界限明确,不容混淆。然而在程氏看来,天有理有气,人也有理有气。天人本是一体,无所谓“合”的问题:“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程氏遗书》卷六)。这是理解儒教问题新的难点,也是理解儒教问题的要点,如同“三位一体”是理解基督教的难点和要点一样。如果理解禅宗的即心即佛,这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者说,只有理解了禅宗的即心即佛,才可能理解儒教的天人一体。

程氏继续他们对上帝的解释道:

又问六天之说。曰:“此起于谶书,郑玄之徒从而广之,甚可笑也。帝者,气之主也。东则谓之青帝,南则谓之赤帝,西则谓之白帝,北则谓之黑帝,中则谓之黄帝。岂有上帝而别有五帝之理?此因《周礼》言祀昊天上帝,而后又言祀五帝亦如之,故诸儒附此说。”

又问:“郊天冬至当卜也?”曰:“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此何待卜也?”又曰:“天与上帝之说如何?”曰:“以形体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以功用言之谓之鬼神,以妙用言之谓之神,以性情言之谓之乾。”(《程氏遗书》卷二二上)

(《周易》上经:“乾,元、亨、利、贞。”程颐注道: )天者,天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程氏易传》)

让我们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明这个同实异名概念的意义。比如一个人,他有自己的血肉之躯(天的形体是那昊大元气),有或温和或暴躁的性情(天的性情是乾,地是坤。乾是动而不息,坤是柔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现实主义者,并以此作为他的处事原则(天的处事原则是道或理),他的处事显现出来的效应总是出人意料,或总是敷衍、附和(天所显现出来的功效总是难以测度,所以称为鬼神),这个人是总统、省长、主任、经理等,主管着某个社会单元(天则主管一切,所以称上帝)。由于程氏认定是理主宰着气,那么,所谓上帝,归根到底就是理。

同类推荐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本书精选了他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的传世名篇,配有法清法师意境高远画作,文中有情,画里有禅。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报恩般若地

    报恩般若地

    本书是中国禅都文化丛书之一,讲述惠能不仅是佛教禅宗派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师和领袖,而且是中国禅学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和世介思想史、哲学史上重要地方的思想家、哲学家。特别是,他创始的禅学文化,典型地体现了珠江文化的传统特质,尤其是在中古兴旺时期的思想文化意识。
  •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极品医仙:腹黑大小姐

    极品医仙:腹黑大小姐

    当绝色天才真正初临人界,且看她如何扮猪吃老虎。诱拐神兽、玩爆白莲花、狠挫大渣男、实力灭桃花,对她来说根本不在话下。当弓手,一弓十箭、改变方向,创下记录无人可破;当符师,天赋异禀、精神强大,连宗师都自觉来倒贴;当药剂师,泡药剂制丹药、独创银针医法,样样精通无人可敌。神兽宝器尽在她手,美男严师信手拈来。人界天才、魔神殿下、斗神殿下、鬼界六鬼子,视她如命。带着亲妹妹覆灭自己家,只求为娘亲讨回公道,眼皮都不带眨一下;带着师父一只独傲人界,以德报怨赢三国扶植,一切尽在不言中。当容貌与实力并存,看她如何惊艳四界!
  • 无限次元王座

    无限次元王座

    一次意外使得江叶拥有了穿越不同次元位面的能力。在《火影忍者》中学习忍术。在《X战警》中大杀四方。在《终结者》拯救世界。在《复仇者联盟》中力战灭霸。在《环太平洋中》暴打怪兽。无数空间,无数位面都留下了他的传奇,而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寻找回家的路。
  • 妖未仙:劫

    妖未仙:劫

    “喂!你这人怎么这么奇怪?讲不讲理了?”“一,我不叫喂。二,对啊,我是人,但你不要忘记你是妖诶!三,根据第二条,所以我对你,无!理!可!讲!”“……”“她是仙,吾为神,神仙神仙,吾和她本来就应该是一对。”“切,你不要忘记我也可以成仙。”“哼,可汝现在就是妖。”“你才是妖,我现在是半仙!”“你就是我的劫。”“难道你以为你不是吗?”“那你还不离我远一点?!”“抱歉,我离不开你了。”“等到下次叶落……我们……再相见……”“不……不要啊……”“汝怎会狠心,又要吾等……”“自你走后……再无……”“她会回来的,如千年前。”“千年……”
  • 玄中记

    玄中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命大传

    天命大传

    一个吊车尾,什么都不行的废柴胖子。混吃等死的生活被一声枪声改变。一段成长的故事,一首命运的歌谣,一群在历史背后的人。献给所有热血未寒的人。《天命大传》“假如力量是魔鬼的礼物,你愿意接受吗?”“我,有选择?”
  • 魔斗剑皇师

    魔斗剑皇师

    蛮荒年间,一处人造古城,弥漫着玄学功法,一处为封魔社,一处为修仙班......群山之中,一座孤立,泛着淡淡红光的断崖边上,插着一把剑,那把原本失去光彩的剑,突然浑身一震,冲入断崖,直直飞向,正在下坠的青年身下,一股强有力冲劲,将断崖边摇摇欲坠的石块,震的四处飞溅......西边的太阳,正慢慢下降。一团乌云飘过,顿时被染的通红。来不及多想,古清风立马从自身提出一道真气注入了古云体内,在场所有人,都比化出攻击动作,将古清风和古云团团围住.......
  • 记得那个初夏

    记得那个初夏

    在初一开学的时候林嘉怡碰巧的被老师调到了一个男生的旁边,这个男生不是那么的友好。他使林嘉怡一天又一天的崩溃,但是林嘉怡后来就爱上了这个男生,直到现在从来没有忘记。这是作者本人亲身体验,最好和你喜欢的人当朋友。千万不要表白,因为,一旦表白,要么是情侣,要么是陌生人。完毕。
  • 星楚

    星楚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可惜此身为鹿,无路可选
  • 末世之诡刺

    末世之诡刺

    五百万年的抵押,复活爱人的执念,都是主角变强的理由,何邪将组建自己的小队,一起称霸宇宙。
  • 冥王强宠:妃常惊华

    冥王强宠:妃常惊华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是这样,本文出现两对中国最美好夫妻:第一对:陈良宇&唐玲片一“在下陈良宇,不知姑娘芳名?””帅哥!我叫唐玲~“片二:“王爷~不好了~”某属下叫喊道“什么事啊”某王淡定的说到“王妃。。王妃。。和小姐跑路了,说什么玩闪婚!”某属下气喘吁吁地说道。“来人啊!巴唐清给我拎过来!”某王气愤的说道。“王爷为什么啊”某属下疑惑的说道。“一定是他媳妇把我媳妇拐跑了!唐玲那么好骗!”某王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某属下“。。。”第二对:唐清&陈想片一:“小清子!给我倒杯茶”某女不要脸的说道“是是是”某夫悲催的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