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殿。
“昭儿,快来看!”世民兴奋地大叫。
什么事情能让世民高兴成这样,昭儿很是纳闷!
“兰亭序!”昭儿也大吃一惊……
《兰亭序》是王羲之与文友、亲族谢安等人在山阴兰亭,举行传统的修禊(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除不详)盛会,大家当场作诗,王羲之为诗集作的一篇序文。那是他酒酣之时,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的,共28行,324字,字为行书,即是著名的《兰亭宴集诗序》。此文一气呵成后,众人赞叹不已!就连酒醒后的王羲之也大为惊讶,再次挥笔十余次,均不及原作,所以自己也称之为“最得意书”,并视之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世人更是将其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酷爱书法,钟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李世民也是痴迷者之一!作为皇帝,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二王的真迹已模仿备尽,但唯独心仪已久的《兰亭序》不得,一直颇感遗憾!
“不知道是哪位卿家让陛下了却了夙愿?”昭儿自然也备感喜悦。
“这——”世民的表情却是有点儿难为情……
原来,《兰亭序》作为王家的传家宝一直传到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李世民得知《兰亭序》在辩才手里,便召辩才进宫。辩才已经衰老,推说不知真迹下落,硬是不去。后来,房玄龄想出了个“办法”:推荐监察御史萧翼去办此事……
萧翼按照房玄龄的计谋,带了几本王羲之的字帖到山阴找辩才。萧翼打扮成书生模样,借故结识了辩才,两人谈天论地,很是投机。一天,谈起王羲之的书法,萧翼把带来的帖子给辩才看,辩才认为法帖是真,但不是最上乘的,得意之下,从屋梁内拿出真本。萧翼一见《兰亭序》,接过手就纳入袖中,立刻亮出身份,并把皇帝的诏书给辩才看,辩才目瞪口呆,惊慌失措,吃了哑巴亏却无言!
“这、这种手段是不太光彩!”看到昭儿的表情有点担心,世民支吾着为自己辩解,“但是,逸少(王羲之)若是在世,一定不希望《兰亭序》落在一个书法并不怎么高明的和尚手里,说不定没几年就因为保存不善而遗失呢!朕得之,让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名家临摹真迹,分发给群臣子弟研习。有我这样的知音,逸少在天之灵定会备感欣慰!”
看到昭儿笑得无言以对,世民彻底心安了,拉起她一同欣赏,滔滔不绝,“古往今来的书法看了那么多,研精篆素,尽善尽美者,只有王羲之!观其点曳之功,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唯有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嗯?”
“好好好,《名姬帖》除外!”看到昭儿语气里的不服,世民只好举手佯装“投降”。
《名姬帖》是卫夫人茂漪的名作,是她收集历史上二十多位名女事迹编撰的一卷书,连大书法家钟繇都曾称颂她的书法“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昭儿更是对它爱不释手,看到世民得意忘形,自然是那样反应……
世民却又心有不甘,“那你也不能不承认王羲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
虽然王羲之年少时曾在卫夫人门下学习,但是世民说的也没错,昭儿没法争辩,只好说道,“好好好,你说得对!以后每天都抱着它睡!”
“我就是打算每天都抱着它睡的,死了也要枕着它睡!”世民一脸的认真,丝毫没有开玩笑的意思,让昭儿哭笑不得……
两人就像年少时一样,一同研习书法,却没少为了各自的“偶像”争执!
千年之后,唐太宗的《温泉铭》和《晋祠铭》被公认是上乘的书法艺术瑰宝,为世人欣赏赞叹!
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曾有有一卷书法珍品,名叫《玉台名翰》,原来题作《香闺秀翰》,上面有东晋卫夫人、唐代长孙皇后、吴采鸾、薛涛,宋代胡惠斋、张妙静,朱淑真、沈清友、曹妙清、元代管仲姬、明代叶琼章、柳如是等著名才女的书法。遗憾的是,到了清代,长孙皇后、朱淑真、沈清友、曹妙清的墨迹就损坏丢失不可见了……
如果……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书法放在一起欣赏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