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34700000011

第11章 墨子之教育主恉

《墨子·所染篇》云:“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此节下文即推言国亦有染,士亦有染,与《吕氏春秋》文略同。或谓此本《吕》氏所推说,非墨子之本文。汪中、吴汝纶说同。然此今姑弗具论,特墨子见染丝而叹,则必为事实。其寓意盖谓人之善恶由乎师友之习染,盖亦注意教育之论矣。

墨子之于教育,其对于受教者甚不主张盲从。故《法仪篇》云:“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此言虽非专为教育而发。然可见墨子之于受教者,对于家庭教育,学校育教,国家教育,均有仁不仁之辩,而无绝对服从之心要矣。而《荀子·致士篇》则云:“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礼论篇》又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之言如此。盖主张绝对服从者。此亦儒墨之所由大异也。然墨子之教人,亦力持干涉主义。《耕柱篇》云:“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太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则其督责教者之严,已可概见。证以《尚同·中篇》所谓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则其干涉之精神,益可知矣。盖其主张绝对干涉,故其终也,虽与前说仁不仁之辩有矛盾,亦不自知矣。

然墨子之人格极高,其为孔老所不及者有二:一曰:兼爱精神。

二曰:牺牲精神。

“《孟子·告子篇》云:‘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陈沣云:‘墨子之学,以死为能。摩,犹糜也糜,烂也。糜烂而死之谓也。’”

“《荀子·富国篇》云:墨子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

此孟荀攻击墨子之言也。然墨子兼爱与牺牲之精神,可谓形容毕尽矣。《吕氏春秋·爱类篇》云:“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则其牺牲一己以爱人,可谓勇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云:“慈故能勇。”

《韩非子·解老篇》释之云:“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见必行之道,则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

然则墨子其有得于老子之慈者乎:韩非其有见于墨子之勇者乎?不然,非之智盖不足以语此。然老子虽能言此,而老子之行事类此者却未之见也。至儒家则虽说汎爱,而行尚中庸,下者且以哗世取宠,不足语于牺牲也。

墨子之人格既如此,故其教育主义亦不外此二者。今其书各篇上自《亲士》、《兼爱尚同》诸篇,下至《公输》、《备城门》诸作,殆莫非欲贯彻其兼爱与牺牲之精神者也。然约其为教育之恉,尚有六端。兹举之如下:一曰:贵义。

“《贵义篇》,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墨子之所谓义,盖即含有牺牲自己以兼爱人之意。故墨子本书义字,本皆作羛,从羊从弗。见说文。从羊与善字同意,兼爱之谊也。去我从弗,有排除为我主义,而以绳墨自矫,以备世患之意。《庄子·天下篇》语,弗古文拂字,即矫拂之谊也。今墨子书皆改羛作义,易从弗为从我,失墨子之本谊,甚矣。”

二曰:尚意。

“《耕柱篇》,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有贼也。功皆未至,子独何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将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此则凡事皆求其是,成败利钝,皆所不顾。董仲舒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者,其勇盖近此。而一尚实利,一尚仁义,则其大异也。”

三曰:尚分工。

“《耕柱篇》,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亦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然则事无大小,凡能尽己力以益于人者,均在所当为,而无贵贱之分矣,反是而较其大小,计其价值而后为之,则天下之公益事可为之者少矣。

四曰:尚独行。

“《贵义篇》,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王念孙云:如宇古或训为宜。”

此其特立独行之志,为何如邪?

五曰:尚实行。

“《耕柱篇》,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岂不悖哉?”

此则循名责实,不特察人用人当如此,自处亦当如此,不容有毫厘之文饰者矣。

六曰:尚创作。

“《非儒篇》,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后仁。’应之曰:‘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则非君子也。然则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后仁乎?’又曰:‘君子循而不作。’应之曰:‘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则其所循,皆小人道也。’”

此可见墨家创作之精神矣。

唯其如上六者所说,故其教育遂能收其大效。

《备梯篇》,禽滑厘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子墨子甚哀之。

《吕氏春秋·尚德篇》,孟胜为墨者巨子,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城阳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巨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巨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巨子于我矣。”不听,遂反死之。

《吕氏春秋·去私篇》,腹为墨者巨子,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淮南子·泰族训》,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不旋踵,化之所致也。

凡此皆可见墨子教育力量之伟大。夫死者人之所至难,而墨子之徒,乃乐为之如此。墨子非有特殊感化力,曷足致此?观其百舍重茧以往求宋,预知公输般之欲杀己,而犹亲往焉。见公输篇其视死如归,墨子盖身自行之。故弟子亦相率而效之也。至其木木鸢车之巧,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九攻九却之术,乃其技之小者矣。

虽然,墨子之教,虽能化于少数之弟子;而为之太过,决不能久。故《庄子·天下篇》云:“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法,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然则《孟子》所谓“天下不之杨则之墨,”《吕氏春秋》所谓“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者,其说非邪?曰:此盖似是而非之墨。犹战国末似是而非之儒耳。不然,则真墨之众,充满六国,本墨子止楚伐宋之志以救六国;行禽滑釐等守宋之事以守六国;抱孟胜必死之心以忠六国;秦兵虽强,岂能灭六国如折枯推朽之易哉?老子曰:‘强梁者不可以为教父。’岂非墨子之谓欤?”

同类推荐
  • 三言二拍精编(第一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一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传世名著百部(第5卷):盐铁论

    传世名著百部(第5卷):盐铁论

    本书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熔冶于一炉,总结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谋略、修身养性的智慧,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
  • 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下)

    传世藏书-文心雕龙(下)

    《文心雕龙[1]》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汉族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 四库全书精编2

    四库全书精编2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热门推荐
  • 末世空间之相守

    末世空间之相守

    两枚戒指,一对男女,是命中注定?还是缘分使然!看末世里他们是如何相爱相扶,一起迎来新的世界—
  • 老婆大人是神仙

    老婆大人是神仙

    因女主调皮,误打误撞进入投胎之道,转世来到现代,因被父亲当做棋子而离家出走,与男主相遇,又因后母的'聪明',使两人经历爱情忐忑的道路,自此接下来发生了一系列爱情问题.............
  •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一门具有想象力的艺术。它通过声音塑造艺术形象,营造场景,激发听觉美感。《广播剧编导教程》系统地论述了广播剧这门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创作过程。同时,结合长期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摸索,《广播剧编导教程》尤其从广播剧的编剧、导演、制作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并配以思考问题和获奖作品分析,是。‘本较为完善的广播剧创作类教材。
  • 胜任才是硬道理

    胜任才是硬道理

    一个企业要想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内部员工必须具备胜任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由胜任岗位的员工队伍组成,这样才能所向披靡、无坚不摧。胜任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而企业同时也会不断地提拔和重用这些员工!不胜任的员工,如果不能让自己尽早胜任,就只能被企业淘汰,永远平庸一生。事实正是如此,企业依靠胜任的员工才能生存,而员工只有不断提升自我的胜任力才能发展!记住,世界不相信眼泪,胜任才是硬道理!
  • 寻觅我

    寻觅我

    我是谁,每当自己一人时,这个念头总是冒出来,但是从来没有答案…亦曾去碰逐,亦曾去寻觅,若时明了,若时迷离。
  • 帝妃绝恋:慕蝶情缘

    帝妃绝恋:慕蝶情缘

    原本他以为帝位于他只是不相干的东西,谁想要都可以拿去,自己的生命也是可以随便失去的,遇见她,才明白自己想要活下去,想要和她一起活下去……
  • 卓氏装逼术

    卓氏装逼术

    这茫茫人海中,一平凡少年偶得上古卓仙之大造化,从此纵横异界,逆天改命!骑八荒虎,握赤陵枪,怀卓仙大能之术,在这异界,杀出一篇热血神话!
  • 多情王爷错嫁妃

    多情王爷错嫁妃

    我一个漂泊天涯,四海为家的当代女侠,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人民惩恶除奸,不料被敌方所伤,为报答救命之恩,甘愿为恩人之女嫁进狼窝,岂料送亲过程中遭遇石头滑坡,我与一同出嫁给王爷的邻家女孩两人进错了花轿,就这样我进了王府,成了多情王爷的王妃,可是我这个王妃却有名无实,连个丫头地位都不如,新婚之夜与王爷大打出手,以王爷失败告终,两人相见犹如火山相撞,经过风雨波折,两人终于日久生情但是好景不长,自己师妹的到来打破了来之不易的平静,恩爱夫妻面对别离,两人终究能否相见,一切都要看缘…………
  • 鬼的梦

    鬼的梦

    如果某日我悄然离去,你会想起我吗?这是她与他们的故事——平凡女孩景桐,一直喜欢着坐在前排的他(墨泽浩)。因为害怕受到伤害,不愿去告白。却总是傻傻地盼望着他对自己说“我喜欢你。”但是,她(林依)的出现打破了一切。他疯狂的追她,忘记了身后落泪的她。她一颗心全在他身上,没有在意过身边的他……
  • 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励志故事

    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励志故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典籍中的典故也是数不胜数。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含义的异同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