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34700000008

第8章 墨子之经学(一名墨子之六艺学)(4)

此三说均有所难通。孔子于《易》亦何尝不尊,尝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其尊之为何如邪?然亦奚不尊《易》为尚书?王肃之云,简朝亮已辨之矣。盖史录君臣,岂惟上之书而已乎?《伪孔》之说,以“尚”为上古。然《书》及《秦誓》,周之于秦,岂得为上古?则亦无说以应也。然由《墨子》之说以观之,以“尚”与其“次”为文;以《夏书》为《尚书》,以商周为其次:则尚为上古之义。《尚书》云者,犹今所谓上古史;本当时之旧称,止以名虞夏以前之书,而商周之书则称之曰书而已。在昔本自有别,至孔子删书而总称之曰书;故见于周秦诸书者多称《书》或称《虞书》《夏书》,尠言《尚书》者。至汉则又以秦穆以前为上世,故总而名之曰《尚书》。如是则《尚书》之名,其义乃可得而明矣。

三诗

《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歌之,以合韶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云:“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篇。遭秦火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此可见未删时之诗之众,及秦火后《诗》之丧失甚少也。学者或不信孔子删《诗》之说,以谓孔子删去之《诗》,不应若是之多;孔子删《诗》之说,始于史迁之肊说。原不足以为典要云云。今考《墨子·公孟篇》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语;则古诗之多,已可概见;孔子删取之严,亦可知矣。今以《墨子》引《诗》之文,略论如下:《亲士篇》,“其直如矢;其平如砥。”

此虽无明称《诗》云之文,然与《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之文略同。盖本于《诗》文,而其意则与《诗》异。《韩诗外传》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言其易也,”此《诗》之义也。而墨子言此,则继之曰:“不足以覆万物,”则谓其太平直不能容物也。

《所染篇》,“《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

此盖逸诗之文也。王闿运云:“盖诗说无与十媅,有此二语。”然则以诗说为诗,盖即汉儒引经说为经之例也。湛,毕沅云:“当读为媅。”王念孙云:“媅训乐,与染义无涉。堪当为湛,湛与渐渍之渐同。”今按媅,湛,堪,均从甚声。《说文》,甚从甘匹,匹,耦也。盖谓必慎其所友也。

《尚贤·下篇》,“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

此盖《诗·国风·兔罝》之旧说,实足与古序相发明也。

《尚贤·中篇》,“《诗》曰:告女忧卹,诲女予寿。孰能执热,鲜不用濯。”

此即《诗·大雅·桑柔》之文。“寿”原作“郁”,据卢校改。“女”《毛诗》作“尔”,“卹”作“恤”,“予”作“序”,“孰”作“谁”,“鲜”作“逝”,“用”作“以”,皆音义相近。墨子以“逝”为“鲜”,经义尤明。由是可悟《国风杕杜》云:“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噬”通“逝”,则“噬肯适我”,谓鲜肯适我。故下文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也。此“噬”之古义,胜于《毛传》训逮,远矣。墨子引之而继之曰:“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善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盖以执热必用濯,喻治国必用贤,以明尚贤之义也。

《尚贤·中篇》,“《周颂》道之曰: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

此或逸诗之文;或本为说诗之言。由后之说,则亦以经说为经之例也。俞樾云:“此文疑有错误,当云,‘圣人之德,昭于天下;若天之高,若地之普;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盖首四句‘下’‘普’隔句为韵;中二句‘承’‘崩’,末三句‘光’‘明’‘常’,皆每句协韵;‘昭于天下’句,传写者脱去而误补于‘若地之普’下,则首二句无韵矣;又增‘其’‘有’‘也’三虚字,则非颂体也。”按俞说非是。此文实无误。每三句一段。首段“高”字不韵,“普”“下”为韵,“也”字助词不入韵;第二段“固”字不韵,“承”“崩”为韵;第三段则“光”“明”“常”韵。“若天之高,若地之普,”言其德之高大,故曰“昭于天下。”“若地之固,若山之承,”言其德之坚固,故曰“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言其德之光明之久,故曰“与天地同常。”此引《周颂》或疑即本《诗·小雅·周颂》之文而演之者。古经说用韵,犹《易十翼》之用韵者矣。王闿运云:“此《天保》诗说也,以雅为颂。”

《尚同·中篇》,“是以先王之书,《周颂》之道之曰:载来见彼王,聿求厥章。”

此引《诗·周颂·载见篇》之文也。《诗》云:“载见辟王,曰求厥章。”

毕沅云:“墨子一本作载见辟王,同诗。案一本疑后人据诗而改。墨子引《诗》,不必与《经》同也。‘聿’与曰同。《载见》序云:诸侯始见乎武王庙也。墨子引此,继之曰:‘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加,莫敢不宾。当此时,本无有纷天子之教者。’陈奂云:‘墨子释《诗》,章读旧章,此古说也。’按墨子盖以章为天子之严教,天下所当共守以尚同者也。”

《尚同·中篇》,“《诗》曰: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又曰: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此引《诗·小雅·皇皇者华》第四章,与第三章之文也。文与《经》悉同。《序》云:“《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墨子引此,而继之曰:即此语原“语”下有“也”字,据王念孙校删。古者国君诸侯之闻见善与不善也,皆驰驱以告天子。是以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则此尚同之功也。则此《诗》之古义,盖为遣使臣以告善于天子,足以补序之不逮也。

《兼爱·下篇》,“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底。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

此文上四句,见《尚书·洪范篇》;下四句,即《诗·小雅·大东篇》之文也。苏时学云:“《洪范篇》四‘不’作‘无’。兹称周《诗》,或有据。《诗·大东篇》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无两‘之’字。按古周《诗》必有袭用箕子《洪范》之文者,而孔子已删之矣。墨子引此而继之曰:‘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即此文武兼也。’”盖墨子引此,以无所偏私为兼爱之义也。

《兼爱·下篇》,“先王之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此引《诗·大雅·抑篇》之文也。前二句第六章之文,后二句第八章之文。《诗》于“无言不雠,无德不报”下,继之曰:“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马其昶释之云:“此言长民者,惠爱及于朋友,及于庶民,并及其小子,小子庶民之子也。施德如此,则其子孙绳绳,万民无不承奉之矣。《大学》云:‘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无德不报之说也。”盖《诗》言爱民者则民爱之,而墨子引此继之曰:“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其旨正相同。惟《抑诗》为卫武公刺厉王,故就君民者立言;而墨子引此,在劝人之兼爱,故就常人而言之。斯其异耳。

《非攻·中篇》,“《诗》曰: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

苏时学云:“此盖逸诗。”王念孙云:“陆将何及乎,不类诗词。‘乎’字盖浅人所加。”按“乎”字篆文作“”,“”字篆文作“”。“乎”盖“兮”字形近之讹。

《天志·中篇》,“《皇矣》道之曰: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诗·大雅·皇矣》篇文也。下篇亦引之。”

《天志·下篇》,“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下篇所引,惟两不字作毋,其余均同。俞樾云:“声色二字平列。‘不大声以色’,谓不大声与色也。长之言常也;夏之言假也;革之言急也;急与宽假义正相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故不常夏以革也。”按墨子引此而继之曰:“帝善其顺法则也,故举殷以赏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誉至今不息。”墨子盖以此为天能赏贤,以明天之有意志也。其所谓大夏者,俞樾云:“大夏,即《大雅》也。雅夏古字通。《荀子·荣辱篇》曰:‘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夏与雅通也。”按“大雅”古作“大”。“夏”之古文作“”,从声。新出土《石经》“夏”字作“”,从日,声。此大雅所以或作大夏也。

《明鬼·下篇》,“《周书》、《大雅》有之。《大雅》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正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问不已。”

此《诗·大雅·文王篇》之文也。周《诗》而曰《周书》者,孙诒让云:“古者诗书多互称。”盖二字本双声故也。“穆穆”诗作“亹亹”。墨子引此而继之曰:“若鬼神无有,则文王既死,彼岂能在帝之左右哉?”墨子盖以文王虽死而为鬼,故能在帝左右,以明鬼之为有也。

以上所引《墨子书》中之《诗》说,盖大略尽于此矣。由墨子之书考之,可知孔子删后之诗,其次序亦有不同于旧本,故或以《雅》为《颂》也。

四礼

同类推荐
  • 智囊(中华国学经典)

    智囊(中华国学经典)

    本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剽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小伎俩。这些故事汇集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书中的故事,多数信而有征,查而有据,真实生动,对我们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下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下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二人编选评注的,最初刊行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是一部优秀的古文读物。“观止”,取叹为观止之意。《古文观止》的选文,上起周代下讫明末,共二百二十二篇。所选文章注意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有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应用文,大体上反映出我国古代文章绚丽多姿的面貌。除此之外,还编选了少量历代传诵的著名的骈文和韵文。文章在编排上,以时代为序,眉目清楚,做到了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很像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故与《唐诗三百首》一道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
  • 史记(第一卷)

    史记(第一卷)

    《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 中国古典演义小说精品书库——历代兴衰演义

    中国古典演义小说精品书库——历代兴衰演义

    本书所叙历史故事,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由于作者“撮其要,记其事”,将“圣君明王,忠奸淑慝,总大纲,采集成编”,并且“其中本原,悉遵正史”,把几千年改朝换代的历史和浩瀚史籍中的历史事件,炼压缩在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中,读后仍使人感到故事连贯,结构紧凑,没有情节松散、断续或虚假的觉。书中对各时期一些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武王伐纣,秦灭六国,楚汉相争,以及历朝帝王开立国、昏君佞臣乱政祸民,均择其重点作了详细、生动的铺叙;岳飞抗金、闯王进京、义和团抵御外,以及历代重要农民起义运动,亦作了繁简不同的描述。
热门推荐
  • 快易营销

    快易营销

    书中内容分为“道”、“术”、“谋”、“势”、“谋易思想”五个部分,由观念到战术;由技能到技巧;由战术到策略,详细阐述了一个业务员从门外汉到一个职业营销人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是畜牧业营销学习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快易营销》写作风格白话、风趣,引用了大量的原创性案例,学习脉络由浅入深,作者的初衷是把它写成一部“初中生也可以看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的白话营销学习工具书。
  • 首席校花的专属骑士

    首席校花的专属骑士

    在晨辉的后山上,传说中,有一棵许愿树,也称爱情树,它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只要有缘的恋人看到它,并许愿的话,两人就能永远在一起,而无缘的恋人,就是注定找不到那棵树。她(冷若萱)、他(蓝亦寒)、他(左翎羽)他们三个之间的爱情纠葛会怎么样捏,冷若萱到最后会选择哪个男生呢?会是霸气的蓝亦寒吗?“诶,你这个白痴”蓝亦寒毫不犹豫的说着。“谁白痴啊?你才白痴,你白吃你家的饭!…………
  • 心的二分之一

    心的二分之一

    《心的二分之一》依然延续《我为歌狂》等前两本书的青春校园主题,但在创作手法上更为现代。曾炜在小说中精心创意了一个完美的电脑游戏,这个游戏接近一个演绎着凄美爱情的魔幻神话。小说真正的男女主人公本是现代社会同一间大学的学生,但在另一个场景里,他们其实就是魔幻游戏中的生死恋人。这不禁让人想起国际大导演基耶基洛夫斯基的感人巨作《薇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同时亦正合目前国际影坛上一批新锐导演充满着时空转换的双线结构电影。由于本书的独特结构和强大的号召力,《心的二分之一》已被国内某知名影视制作机构看中,目前该小说的影视合作版权已进入谈判中。
  • 寻仙之天命狂刀

    寻仙之天命狂刀

    当神话变成传说,诸神已经陨落。当黑暗再次降临,谁能扛起救世的大旗。一个落榜书生,如何一步步的崛起,成就一代仙王的传说!一切尽在此中!
  • 梦灵使者之虚幻国度

    梦灵使者之虚幻国度

    明明好好的四个同学,怎么掉到了蜘蛛窝里?怎还有给长了绿毛的家伙非得跟着我们?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以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梦灵是什么?一起来到梦中精灵的虚幻国度吧!来看看我们的成长故事!
  • 都市之魔神崛起

    都市之魔神崛起

    公元2164年,地球大毁灭降临。封印万年魔种降临,上古修炼之法显现。从而导致人人修炼。少年徐殇,因不会挖掘自身潜能,不能像其他修炼者一样修炼,但因自身拥有黑暗力量,导致魔神精华摄入体内,从而导致异变……
  • 御风神

    御风神

    自古神魔不两立,第三代风神御银座丢下风神谷这个摊子,偷偷溜去了人间界,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且看风神御银座如何游戏人间,玩转三界!
  • 黑白的宇宙

    黑白的宇宙

    苍茫星空看热血少年为了希望征战一方,深邃宇宙看万物苍生为了和平唱响生命之歌。
  • 我是祝二狗

    我是祝二狗

    乡巴佬也能抓鬼?二狗在一次自杀未遂中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 重生之沐月玦

    重生之沐月玦

    她说,其实我是一个演员,但为你落泪的那一刻,我是真心的,他说,这一世我不能执你的手,只是为了修万万年的相守,缘份,就象杯具,碎了,爱的记忆,就象美玉,化为玦!这真是造化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