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41200000051

第51章 老舍《离婚》中的存在追问与人生悲感(3)

总之,《离婚》在老舍的创作是独具一格的作品。正如徐德明所言:“归纳《离婚》叙事的文本逻辑:它是现代中国历史语境中的普通知识者对生活的体验与认知和构成匿名统治的‘生活哲学’的冲突,及其在冲突中的敷衍、妥协和必然失败的生活轨迹。”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的诗学践行》,第207页。而这种“普通知识者对生活的体验与认知”所敞开存在境界,既有对现实公平合理秩序的追问,更有超越现实规则的诗意生命追求;这“匿名统治的‘生活哲学’”则是放逐心灵内在体验、抹平思想锋芒的平庸的混事态度。作家在《离婚》中思考生命存在问题,其创作心态也没有写作《二马》、《猫城记》、《四世同堂》时面临民族存亡这一严峻社会历史问题所带来的心理上的逼仄感,《离婚》的北京文化反思主要不是基于民族存亡这个现实功利目的展开而是在常态的社会生活背景下探索个体的人怎样才能活得更加合理的问题。《离婚》,也不同于《骆驼祥子》、《月牙儿》批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呼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路,而主要是在超越现实的层面上呼唤生命存在的诗意境界。《离婚》中的哲学智慧与海德格尔等西哲息息相通,而又完全源自于作家对现代中国人尤其是北京市民生存状态的独到思考;其荒凉无望的生命体验与幽默诙谐的叙事风格水乳交融,也是现代中国文学经典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老舍《离婚》中的存在追问与人生悲感

李玲

李玲,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

内容提要:奠定老舍《离婚》价值根本点的并不是道德批评,而是在张大哥、老李等人人生态度的对照书写中,超越一般道德批评的界限,在存在论层面上探讨人生观问题,批判市民的庸人哲学,叩问诗意生存境界,并且抒发了逃离和反叛只能归于徒劳的生命悲感。这种存在论层面上的人生价值追问和人生悲感体验,展示了老舍这个长于民生关怀、长于民族存亡思考的“市民诗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亦长于在超越现实功利的层面上对生命存在进行哲学性的思考。《离婚》中的存在追问,既在思想深度方面与当代卓越的思想家殊途同归,又完全立足于老舍对北京市民人生的深切关怀,熔铸着老舍独特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老舍《离婚》诗意存在

1933年初版的长篇小说《离婚》,是老舍反思北京市民文化和抒发人生悲感的重要作品。一方面,这部小说固然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老舍创作注重道德批评的思路,这既体现在对恶人小赵仗势欺人的控诉中,也体现在关于老李仗义帮张大哥、丁二爷除暴杀小赵的侠义想象中,还体现在对张大哥某些妨碍公共理性行为的反思中;但是,奠定这部小说思想价值根本点的并不是这种未免老生常谈的道德批评,而是在张大哥、老李等人人生态度的对照书写中,超越一般道德批评的界限,在存在论层面上探讨人生观问题,批判市民的庸人哲学,叩问诗意生存境界,并且抒发了逃离和反叛只能归于徒劳的生命悲感。这种存在论层面上的人生价值追问和人生悲感体验,构造了小说的核心情节,形成小说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情感,展示了老舍这个长于民生关怀、长于民族存亡思考的“市民诗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亦长于在超越现实功利的层面上对生命存在进行哲学性的思考。《离婚》中的存在追问,既在思想深度方面与当代卓越的思想家殊途同归,又完全立足于老舍对北京市民人生的深切关怀,熔铸着老舍独特的情感体验。

一、对张大哥的道德肯定与现实反思

《离婚》的主人公张大哥是北京市民的典型,其处世态度是作品的反思对象。这种反思固然包含道德批评和现实生存功利思索的内容,但应该注意的是,作品对张大哥的道德批评和道德肯定是并存的。尽管杨义曾指出《离婚》所反思的是“市民社会的凡庸空气和‘好人’哲学”,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卷,第190页。关纪新也点明张大哥“是个十足的‘好心人’”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2003年,第180页。,但仍有相当的研究成果没有充分注意到作品对张大哥进行道德肯定的倾向。这主要是因为对张大哥的道德肯定在作品中被设置成是对张大哥生存状态进行形而上反思的起点,并没有着意在议论抒情中进行阐发,而有时作品对张大哥的道德肯定又与现实生存功利反思交织在一起。确实,对张大哥的道德肯定不是《离婚》的核心主旨,但是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作品对张大哥人生态度的反思是以相当的道德肯定为前提的,则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读:把作品对张大哥人生态度的超道德反思阐释成是道德批评,从而削去作品在存在论层面上思考生命的深刻意蕴,同时也在道德是非问题上造成混淆。本节主要探讨作品对张大哥人生态度的道德批评和道德肯定,以及熔铸在道德肯定中的现实生存功利反思。至于作品在超道德、超功利层面上反思张大哥人生态度的内容,将在后几节中讨论。

作品涉及对张大哥道德批评的,主要是以往研究已经充分注意到的两件事:为庸医托人情使之逃脱应有的法律惩罚;为儿子上学、升学请客送礼。关于这两件事,最早的批评见赵少侯的《论老舍的幽默与写实艺术(评〈离婚〉》,发表于1935年9月30日天津《大公报》“文艺”第18期,见曾光灿、吴怀斌编:《老舍研究资料》(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需进一步强调的是,作品并没有从受害病人的角度、没有从其他学生可能因之被挤出去的角度来批评这两件事。也就是说作品并没有着意凸显受害者,而是强调从理性原则出发这种行为就是不可取的。这说明,作品着意维护的是必须把公平正义置于人情之上的普世的现代性原则,而不仅仅是为某些人或某类人争利益;作品对人情至上这一前现代生存原则的质问,其心理基础就不是狭隘的怨恨之气,而是其中隐含的作者自觉建构公平合理的现代文化的责任心、使命感。

作品固然批评了张大哥将人情置于公理之上而妨碍了社会的合理秩序,但又同时书写了张大哥、张大嫂在道德大是大非问题上绝不糊涂的良善品质。作品既肯定张大哥明了是非,又批评了他不敢决然反抗的软弱性格。作品在这里弘扬的是中国传统以直报怨的伦理原则及现代追求公平正义的文化理念,而不是宽恕忍让的基督教精神或守空禁嗔的佛家态度。首先,作品声张了张大哥不与恶人小赵同流合污的道德操守,又批评了张大哥不敢直接反抗恶人的软弱性。恶棍小赵以救出张大哥的儿子张天真为要挟,想娶张大哥的女儿张秀真。张大哥、张大嫂在选女婿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把人品看得高于利益的道德立场。作者借老李的眼光批评了“张大哥至死也是软的”老舍:《离婚》,《老舍全集》第2卷,第296页。、“张大哥是地狱中最安分的笑脸鬼”同上,第323页。,批评张大哥只知道敷衍、不知道反抗恶人;但作品对张大哥的这一反思有一个基本前提:肯定了张大哥有着分清基本善恶、不同流合污的道德操守。作品对张大哥不硬气的批评,显然不是一种道德批评,不是站在正义立场上对不正义行为的审判,而是道德认同前提下的“怒其不争”,表达的是作者对张大哥这类市民现实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其次,作品书写了张大哥对老李等人的诚挚关怀之心。虽然张大哥完全不能理解老李的诗意人生追求,但他始终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关怀老李的生存状态。从请老李吃饭到安排老李接家眷,再到帮老李布置新家,张大哥、张大嫂都对老李倾注了最大的善意和热忱。尽管老李未必需要这种安排,但这显然并不能消解张大哥动机的良善性质。作品还强调张大哥这种与人为善的态度,并不仅仅指向老李一人,而是他惯常的处世态度。作品对张大哥好做媒、好请客的批评,都是以肯定他的道德善意为前提的。

小说中有一段老李关于张大哥是小赵同谋的心理感受,属于不完全可靠叙事,并不能作为张大哥的敷衍实际上是助纣为虐的论据。小赵探知老李从乡下接了太太来,就抱着看妇女和看乡下人出丑的恶意心态,逼老李请客。席间,张大哥在不直接反驳小赵的前提下,尽量以自己的人情练达来帮李太太解围;席后,张大哥又告诉李太太说:“那群人专会掏坏,没有正经的,再遇上他们的时候,我告诉您,大妹妹,不管三七二十一,和他们嘴是嘴,眼是眼,一点别饶人,他们管保不闹了;您越怕,他们越得意。”老舍:《离婚》,《老舍全集》第2卷,第231页。这里,张大哥表现出了爱憎分明的是非观。当夜老李的心理活动中,关于“张大哥不敢得罪任何人”同上,第233页。的批评是合理的,而关于张大哥差不多是同谋的批评则失之偏颇。老李想,“这场玩笑,第一个得胜的是小赵,第二个是张大哥。看张大哥多么细心圆到,处处替李太太解围,其实处处是替小赵完成这个玩笑。为什么张大哥不直接的拦阻小赵?或是当场鼓动我或太太和小赵,嘴是嘴,眼是眼?张大哥哪敢那么办!他承认小赵的举动是对的,即使不是完全有分寸。他承认李太太是该被人戏弄的,不过别太过火”同上。。把张大哥不当面对抗小赵的行为视作认同小赵的行为,看不到张大哥不对抗亦未迎合中的不同流合污性质,老李此时显然陷入了非对抗即同谋的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中。作者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批评老李的这段未免失之公平的心理活动,但上下文中关于张大哥善意劝慰老李夫妇、明确批评小赵的言行描写,实际上已经与老李的这段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对抗,因而老李的这段话在文本中应该视作不完全可靠叙述。它既深刻地揭示出张大哥虽然善良、明是非但却软弱、没有勇气直接对抗恶势力的特点,同时又表现出老李在备受压抑的特殊情境下心理未免陷于褊狭,未免有失公正。作者不直接批评老李此时的褊狭,实际上说明,关于张大哥不直接抵抗小赵是否在客观上就有同谋性质,作者的评价态度此时显得有点犹疑;但就作品的总体倾向而言,作者虽不赞成张大哥的妥协软弱,但并不否认张大哥对待老李的道德善意。

二、呼唤诗意存在的生命境界

《离婚》的核心主旨,是从守护存在诗意的立场出发反思以张大哥为代表的平庸的市民人生哲学。“诗意”一词,并非简单挪用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表述,而是摘引自《离婚》中人物老李的一段宣言:“我并不想尝尝恋爱的滋味,我要追求的是点——诗意。家庭,社会,国家,世界,都是脚踏实地的,都没有诗意。大多数的妇女——已婚的未婚的都算在内——是平凡的,或者比男人们更平凡一些;我要——哪怕是看看呢,一个还未被实际给教坏了的女子,情热像一首诗,愉快像一些乐音,贞纯像个天使。我大概是有点疯狂,这点疯狂是,假如我能认识自己,不敢浪漫而愿有个梦想,看社会黑暗而希望马上太平,知道人生的宿命而想象一个永生的乐园,不许自己迷信而愿有些神秘,我的疯狂是这些个不好形容的东西组合成的;你或者以为这全是废话?”老舍:《离婚》,《老舍全集》第2卷,第165页。这里,老李所追求的“诗意”,显然不是一种文学特性,而是一种存在境界。它与“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乃至于一般的男女关系这些实际事物相对,而与“梦想”、“疯狂”、“神秘”这些超常的心灵体验相关联。提炼出“诗意”一词来表达老李的心灵向往,作者借老李对人生展开思考,显然并不仅仅是在探寻现实公平正义的现代性追求维度上质问不合理秩序、展望更合理的社会秩序,而且还在超越现实的层面上展开生命眺望、守护不应该被现实社会法则所规训的个体灵魂世界。“梦想”、“疯狂”、“神秘”这些形容词,指涉的便是不能被合理或不合理的现实法则所规训的心灵世界。不合理的现实法则自不用说,哪怕是合理的社会秩序、婚姻秩序、国家制度,一旦固定下来,便有可能因其僵化特质而演变成平均化的常识从外部规约生命,从而抑制住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遮蔽住存在的诗意。老李所向往的“还未被实际给教坏了的女子”,所提示的也是一种不入俗套的生命境界。

这样,《离婚》中的“诗意”一词,与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不仅在形式上巧合,而且在内在精神上也相通了。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的哲学表述,昭示的正是一种使存在者从“常识”和“思想观念”的遮蔽中显现出来、使自我真正在场的本真生命状态。海德格尔哲学中所阐释的“诗意地栖居”、“本真存在”的内涵,与老舍《离婚》中的“诗意”及“梦想”、“疯狂”、“神秘”等表述,都指向一种难以用概念描述因而也就是不能为理性所规范的个体独一无二的、富有内在体验性的生命境界。这并不意味着老李“没有自己可以认同的人生哲学”,而是他所认同的人生哲学超乎本质界定,具有灵动性。

同类推荐
  • 有所不为(林语堂全集12)

    有所不为(林语堂全集12)

    本书主要分为两篇,收录了他的《剪拂集》与《大荒集》,前者是他第一本文集,其宗旨是在说明:“文集是文人的韵事。”关于《大荒集》,林语堂说,是想给人以含意捉摸不定,不知如何解法,或是有许多解法的感觉。本书延续了林语堂先生一贯的文字风格,既透视社会,融合中西文化,也谈读书作文与智慧人生,是林语堂洞幽烛微,精辟睿智人生的写照。语言轻松幽默,朴实不失揶揄,常常在细节处显出大智慧,意韵幽长,引人入胜。
  • 丹霞初映

    丹霞初映

    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新闻工作的回顾,有游走四方的见闻,有读人观影的笔录,有散文随笔的实践。体裁也是五花八门,有散记、随感、评论、语录等。我也想清一色,这样别人就好对你有个正规评价,包括人和作品。可我做不到这点。我说过,我一辈子常年奔波在新闻一文学这两座山峰之间,存在决定技能,所以,我写的东西就是这两种体裁杂交的作品。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在写新闻特写时,文中会跳出几句文学语言;在写散文作品时,文中又会夹杂几句新闻评述。这是职业化带来的后果,没药可救。好在自己写的东西大多是写给自己看的,公开发表的不多。现代社会又是多样化的趋势,我这样的文章就是读者也是可以宽容的吧。
  • 穿越灾难的心灵之路

    穿越灾难的心灵之路

    本书是纪实文学,本书作者在甘肃舟曲泥石流灾难后赴灾区支教的小学老师。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下在两个多月的支教经历中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的可歌可颂的人和事,充分展示了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灾区人民坚强不屈,重建家园的精神。
  • 吾乡吾土

    吾乡吾土

    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间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书中作品既是作家本人的心灵写照,也为读者了解作家的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打开了一扇大门。《吾乡吾土》书中近50多篇文章,既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也承载着作家对故乡、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感情。
  •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讲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热门推荐
  • 开到荼蘼婚事了

    开到荼蘼婚事了

    离婚三年后,严幼微和曾子牧不期而遇时,身边多了个小包子。曾子牧:“哪来的孩子?”严幼微:“前夫的。”“我的?”“不,你是前前夫。”曾子牧恍然:“哦,我记起来了,那个男人娶了你不到三个月,就……死了。所以说这孩子……”“遗腹子。”严幼微带着小包子转身离开。她宁愿让孩子当遗腹子,也绝不让他做曾家的孩子!
  • 魔宗少主

    魔宗少主

    太初年间,妖魔肆虐,人命如草芥。一魔屠戮妖魔,一仙济世救人。人族大盛,天道垂青,现天地人无上三书于世间,俱得之可问长生。仙魔对立,生灵涂炭,一时间风起云涌。
  • 罗斯福尼克松

    罗斯福尼克松

    本书生动记述了两位政治家的家庭背景、童年生活、艰辛的求学历程、充实的大学生活、宽广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重点探究了他们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因素,更多的描述了他们成功之前的历史,是值得一读的励志类读物。
  • 一路竟仙华

    一路竟仙华

    一路仙华初作品:天外飞石,一朝穿越成了修二代,修二代什么的,混吃等死的米虫生活最好了,但是天不从人愿,还没好好享受几天米虫的生活就被迫逃到了下界,可是,亲爱哒娘亲,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个最远的下界竟然是一本书吗,我还成了书中的女配?不,我不信命,打怪升级,看天道能耐我何?慕芷汐:萌宠得坑,汉子得撩,渡劫得砸钱。沈清风:“汐妹妹过来哥哥摸摸头。”慕芷汐:你死开苏墨白:“小师妹,我会对你负责的。”慕芷汐:男人的话信得住,母猪都能上树。夜无心:“小媳妇儿别怕,我会一直陪着你。”慕芷汐:天哪,标准的二十四孝好老公啊。顾玄冥脸黑了:“笨蛋,不许想除了我以外的人。”慕芷汐:过来我们好好谈谈人生。
  • 白石道人诗说

    白石道人诗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栀子花开遇见你

    栀子花开遇见你

    一场意外,她失去了之前所有记忆。但在五年后的栀子花盛开之际,他为她而来。
  • 魔君的倾城妖后

    魔君的倾城妖后

    他是人界尊贵的摄政王,谋划江山,指点凡世。而她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乡村野丫头。一朝穿越,她成了她。瞎子吗?没事,她是神医,分分钟治好。敢说她是瞎子?那我就帮你瞎一下!废材吗?没事,打通全身经脉,感悟世间所有元素,看谁还敢说她是废材。成神医、炼丹药、悟魔法、收神兽。万能的她,在人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造就了神话!但当他变成手持魔界圣杖的邪魅魔君,而她又是妖界尊贵的二公主,两人又有怎样的奇遇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邪王魅妃:爷有资本

    邪王魅妃:爷有资本

    当妖魅狂傲的她遇上邪魅腹黑的他:“阁主,夜小姐把魔云教烧了”“烧的好,不愧是本尊看上的女人,够个性。”“本小姐什么时候答应做你的女人了!”“可是我们都有夫妻之实了啊”“胡说,唔...唔”亲们有兴趣可加本作QQ2970308318哦(⊙o⊙)哦!
  • 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女职工疾病预防手册

    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女职工疾病预防手册

    这些知识内容包括了职业健康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现代职业健康的良好读物。
  • 天下误仙

    天下误仙

    怅惘幽幽满沧海,辗转即逝三千载。青衣如故不曾改,年年岁岁遥徘徊!仙尊的逆鳞触又何妨?三千年前为了下界众修敢之,三千年后为了自己又有何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