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40900000054

第54章

佩鲁的发展极理论侧重于发展极的结构特点,特别是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对增长的空间方面有所忽视。针对这种缺陷一些英美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极理论作了补充,提出了“增长点”理论,使发展极理论趋于完善。增长点理论,又称增长极理论,它是指生产要素在主导部门、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在一定地区的分布和集聚会产生高速增长的若干点状空间,并由此带动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展理论。一个区域一旦形成一个或几个增长点,增长点便可以通过技术、生产要素、信息、组织等渠道带动本区域甚至临近区域经济的增长。在增长点内部,由于厂商集聚,每个企业得到熟练和半熟练工人、白领职员或技术人员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厂商和行业的集聚,几乎会使每一个厂商都能分享到资源供应、维修服务、技术咨询、基础设施集中所产生的好处。也就是说外部经济成本要比非增长点低得多。如果能使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企业的关联程度,搞成循环经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会更好。

在经济发展中选择增长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必须具有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主导产业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技术先进,拥有创新能力,增长点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有前后关联关系。二是为增长点提供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三是为增长点提供一个同世界接触的窗口,使增长点成为联系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

发展极与增长点理论的政策主张是建立不同的经济发展中心,使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直至镇成为不同层次和地域的发展中心,各自发挥它们的集聚效应和带动功能,以点带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化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由产业结构非农化引发生产要素由农村转身城市或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在城市体系不断升级的同时,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1.产业结构、经济要素与制度安排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城市化的生成机制。产业结构转换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经济要素的流动与集聚是城市化发展的实现机制。制度安排与变迁是城市化的推阻机制。它们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城市化的生成机制。

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的集聚过程,它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的转移,还包括非农业投资、技术、生产能力在城市的集聚。科林·克拉克认为,城市化是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产业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由于产业平均利润率的不同,为追逐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必然会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这是一条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各产业特性不同,所要求的空间条件(包括区位、空间聚集和集中度等)也不同。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业对其数量、质量的要求较高,因此,农业倾向于以分散的方式布局于地域较广的农村;而工业和服务业则由于具有原料指向、交通运输枢纽指向、人口集聚指向等特点,倾向于布局在人口密集,原料充足,运输方便,科技教育发达的城市区域。因此,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和要素在不同产业的流动,城市化过程应运而生。

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表明,城市的发生与发展受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即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这三种力量依次处于主导地位。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的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表现在生产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部门的转移。因此,就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而言,可以表述为:产业结构的变动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其次,城市化是一个以农业就业为主的就业人口向非农业就业为主的人口转移和集中的过程,其转移速度越快,转移的人口越多,城市化水平也越高。第三,城市化是由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为以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为标志的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对居民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空间载体相伴随,这个载体就是城市的发展。因此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内容。

2.农业发展为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母亲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农业剩余的增加、农业的商品化、农业资源的开发和集约经营,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农业剩余指的是农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剩余,既包括农产品的剩余,也包括劳动力和资本等的剩余。从理论层面来分析,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支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发展对城市的食物贡献。农业通过提供的食物商品的数量和规模决定着城市化人口的规模,农业发展水平通过所能提供的商品数量决定城市化的规模和程度。②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原料贡献”。工业作为城市生产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需要大量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供应,比如轻纺工业、食品加工业,都需要农产品为原料,农业提供的原料的质量、数量和价格,制约着这些工业部门发展程度,而这些部门的发展又是工业早期发展和资金积累的重要部门。因此没有农业的原料供应,就不会有工业的发展。③农业对城市化的“市场贡献”。城市的发展在于产业的发展,而工业产业的发展必须有产品的市场,产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农业发展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有购买能力购买城市工业生产的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农民的购买力越强,城市规模才能越大,城市化的动力也越强。④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人力资源贡献”。城市化所需的人力除了城市自身人口的自然增长之外,大部分都来自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释放的劳动力也越多,城市人力资源的供给状况也就越充足。⑤农业发展的“资金贡献”。城市建设需要资金,城市中的各产业发展需要资金的原始积累,这部分资金多数来自于农业剩余。⑥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土地贡献”。大城市的扩展以及新兴城市的兴建所占土地,大都来源于农业。农业产出率的提高,是制约城市占用土地量的关键。

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不论是在近代还是现代,国家工业化导致了城市集聚,伴随着这一集聚过程的是产业的空间集聚和产业结构的转换。这已成为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机制。人类社会最初没有城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也就是伴随着农业革命而发生的手工业与农业的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和活跃,并出现了原始的集市,集市的固定化和居民的增多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使集市转变为城市。但是这种原始的城市规模是狭小的,作用也是以非经济功能为主,只有工业革命即产业革命才使古代城市转变为现代城市,引起城市化趋势,使城市成为世界主宰。正如吉斯特和费瓦指出的那样:“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工业化实质上是一个由工业领域的革命逐渐向其他产业领域推进的过程,“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一方面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农业的技术基础,推进了机器在农业上的广泛使用,建立了“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另一方面,工业革命本身是机器生产普遍化的过程,使工业技术条件改善,工业向纵深发展,工业生产方式的分工和专业化,必然促进一部分人从事为工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也就是促使第三产业的发展。二、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直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如城市的商务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等。在工业革命前,城市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迅速提高了。

4.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而迅速发展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即根本动力。主要是因为,第一,工业化要求生产在空间上走向集中,工业集聚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按照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的原则,如果说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给厂商带来规模效益,那么生产向城市的集中,则可以使厂商得到外部集聚效益,减少交易成本,加速资本的周转速度,取得较好的外部条件,如金融、市场、人才、信息的获得更为便捷。第二,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小城市迅速发展为大城市。工业化实质是一个由工业革命逐渐向其他产业领域推进的过程。一方面工业革命推进了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建立起了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使人口从农业分离出来走向城市,提供了城市人口的来源和大量食物,使城市发展具备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工业革命本身,造就了机器大工业,要求空间上的集聚和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着城市的发展。第三,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交通的革命,新的交通设施使各种资源整合为一个以城市为依托的,范围很宽的社会经济大系统。总之,工业由于本身的特点,天然地成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造就了城市化,工业的发展速度决定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把现代经济增长概括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他在《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一书中指出:“各国经济增长……常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结构的巨大变化。在当今时代,发生了以下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工业化过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了变化,即城市化过程”(西蒙·库兹涅茨,1989)。他还认为在城市化发展速度(以初始化水平的变动为参照物)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参照物)之间,可以找到一定的相关规律。在工业化的初期(起步期),是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轻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发展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工业发展所形成的集聚效应使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此阶段,国民经济实力相对较低,城市化率以平缓上升的态势向30%的指标发展。在工业化的中期(扩张期),是以资金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重工业化阶段和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高度化阶段,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工业就业人数随技术水平的提高出现相对甚至绝对下降。这时产业结构升级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集聚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不再主要表现为工业比重上升的带动,而更多地表现为由工业化带动的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拉动。此阶段工业和国民经济进入加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加的时期,城市化水平的年增长率是工业化同期的1.5~2.5倍,城市化率将以较快速度攀向70%。在工业化后期(成熟期),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无论从就业结构还是GDP结构来看,在上升到40%左右后,将缓步下降,并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5.工业化的模式可以决定城市化的模式。工业需要城市功能的服务,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支持,需要大量劳动力,需要产业集聚效益,需要紧靠它的最大用户——大城市,这一切决定了工业分布的大城市取向。从区域与空间经济学角度看,工业布局的形态就发展过程而言,有工业点、工业区、工业枢纽、工业地区、工业地带等5种,工业点一般对应于小城镇,工业区对应于中小城市,工业枢纽对应于中心城市,工业地区对应于大都市区,工业地带对应于巨大城市带。

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化的内容进入新的时期,这就是大都市区化。所谓大都市区,一般来说,包括一个大型的人口中心及与该中心有较高的经济、社会整合程度的社区。大都市区化是工业化向纵深推进并与城市化相互作用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美国是从19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后开始大都市区化的,进入20世纪后,美国城市化出现了新的现象,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有的地域界限,向周边扩展,将周边地区纳入城市化轨道并与中心城市紧密相连,融为一体。1920年美国有2700个城市,58个大都市区,至1990年发展到11000个城市,268个大都市区。大都市区的发展,进而形成大都市连绵区(或巨大城市带),它标志着城市化、大都市区化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在美国的巨大城市带有三个: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大城市带,大湖区巨大城市带,太平洋沿岸巨大城市带。在南部,以休斯敦为中心的巨大城市带也在形成之中。

同类推荐
  • 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现实主义

    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现实主义

    本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成果、是教育部哲学与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成果。本书分成三个大的部分对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现实主义进行讨论:第一部分讨论美国内政政治领域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和实践,探讨其实质、来源和发展阶段;第二部分讨论国际政治领域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探讨其实质、宗旨和价值立场;第三部分把两者结合起来讨论,探讨内政与外政的辨证贯通,理想和现实的辨证贯通,以期更为全面地把握美国现实主义政治文化在其理论和实践中的内外展开,并对美国政治的下一步走向做出一些推论。
  • 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

    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

    从钩稽30年代以来世界公共行政的历史开始,深入研究了国外当代行政改革的动因、进程、主要措施、客观效果及其经验教训,对实现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个简单的常识是:不深入研究就无法了解,不了解也就无从借鉴。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一些国家掀起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运动,浪潮汹涌,迅即席卷全球。
  •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等。
  • 白宫密谈

    白宫密谈

    以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到1975年的越南战争中,至今尚未公开发布的电话录音为材料,基辛格披露了曾被列为最高级别机密的外交危机背后的秘辛。书中介绍的两大对外政策危机,一次通过谈判成功度过,另一次惨淡收场。他们在应对危机时,决断迅速,依仗的就是手中的电话。赎罪日战争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越走越远,披露的细节一点一点呈现在世人的眼前。本书收录了大量与之有重大关联的谈话,包括:基辛格与以色列首相戈尔迪.梅厄、以色列驻美大使司马查.蒂尼茨、埃及外长、苏联驻美大使、联合国秘书长以及其它国家或组织的领导人之间的对谈,当然也包括和美国总统尼克松之间的谈话。展现了当时中东问题的全貌。
  • 选票的背后

    选票的背后

    2004年9月18日,北京迎来一个蓝天上飘着白云的日子,上午10点,我拉着行李箱,准备打车去机场,开始我的采访美国大选之旅。去美国采访大选的旅途中,见到奥巴马是我最激动的时刻,尽管他当时连参议员都不是,但他激昂演说的场景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深处。采访奥巴马后我写的《他可能成为第一位黑人总统》的文章,是我从业以来第一次如此详细地对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做的一个“特写”。
热门推荐
  • 青夭

    青夭

    她堕入青楼,不知自己究竟是谁,为了保全清白,沦为后厨婢女,受尽磨难。她偶遇佳人,那个叫做花欲的阳光男孩,究竟是来拯救还是推她入火?她夺得花魁,却再次沦落到了这个叫做素青的男人手中。他像一个披着天使皮肤的恶魔,一点一点,将她陷入绝境。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是他所在乎的。他,是个无心的人。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杀害自己的亲生女儿,那她王小夭又能算的了什么?素青啊素青,和你比,我永远都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 习惯决定成败

    习惯决定成败

    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想想看,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然而,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
  • 我与体委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与体委不得不说的故事

    别误会哈,我和体委在现实中没这种关系
  • 校园之转角追爱记

    校园之转角追爱记

    转学生郭王蕴来到了奇幻中学的(初)一(2)班,受到许多女生的欢迎,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五大校花之一——章梦园。章梦园虽然家事富裕,但这所中学是靠自己努力考进去的。因为她的特殊,所以郭王蕴想试图接近她,但章梦园不怎么理睬,但这更吸引了郭王蕴的兴趣。后来,班里的女生误以为章梦园勾引了郭王蕴,引起了一系列的麻烦……
  • 网游的韩娱

    网游的韩娱

    网游还是韩娱?我也不知道······如果当宝蓝成了召唤师,居丽转职成了牧师,素妍当上了法师······你说这是韩娱还是网游?
  • 光芒灼目:毒医教主

    光芒灼目:毒医教主

    大伯为了夺权,勾结仇家将父母残忍杀害;堂姐因为嫉妒,毁了她的魔力源,让她再也无法修炼。从此,天之娇女沦为逃囚。一朝睁眼,世界只剩灰暗的她已被现代光芒万丈的毒医所取代。且看她如何在这个奇妙的世界打下自己的天地,惩戒毁她所有的那些贼人!“不,你才你不是什么都没有......”当初,他笑的温柔,“你有我......”
  • 情感营销

    情感营销

    情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营销是做商品的商场行为,但其本质却是做人的工作,尤其在商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应该说主要是做人的情感工作。现代营销已经从“量的需求”阶段、“质的需求”阶段转向了“情感需求”阶段。使“情”的投射穿过消费者的情感障碍,再赋予在包装、服务、公关、设计等有关精神方面的内涵和灵性,会使消费者强烈地受到感染或被冲击,激发消费者潜在的购买意识。本书主要对企业如何建立情感营销的框架、情感与消费者的选择标准、消费者的价值偏爱、如何创造顾客情感、建立稳定的顾客交流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 重生之商门娇女

    重生之商门娇女

    谢燕娘上辈子为了争一口气,嫁给一个不爱的男人,最后被折磨致死。重生回来,她绝不会重蹈覆辙。收复忠仆,寻找靠山,报复渣男,跟家中两个姐姐周旋。慢慢来,这辈子她有足够的时间让前夫尝尽苦楚,求而不得。嫡母想要把她送到渣男手里?做梦!大姐想要渣男?赶紧收了去。二姐想要把自己当踏脚板,好攀上高枝?门都没有!卷起袖子,一个个都收拾了。等等,靠山大人怎么步步逼近……
  • 中国式寂莫

    中国式寂莫

    “贾君鹏事件”引发专家热议,谁在窥探虚拟世界?犀利哥红遍全球,网络暴民从监督走向关怀!微博热引爆“140码信息风暴”,宅文化之下人与人形成微妙距离。当父母不了解孩子,专家不了解生活!蚁族的声音,谁有心倾听?!当寂寞成为全社会疾病,号脉断症,问题究竟是什么?
  • 超级宇宙游戏

    超级宇宙游戏

    时间:联邦历550年,星球大战之后地点:宇宙之心--宇宙起源之地人物:神族,魔族,人族,精灵族,兽族,龙族,矮人族,地精族等智慧种族。联邦历550年,星球大战之后,能源枯竭,地球濒临毁灭,所有种族以玩家的身份进入了宇宙之心寻求那毁灭之中的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