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的来了一个小闺女儿,
插花带朵穿着石榴裙,
右手提着粑粑盘子,
左手捏着小手巾儿;
看见那,看见那,
大道口儿站着一个人儿,
十七、十八、一二十岁儿,
真俊真俊哟脸儿白,
真俊真俊哟真洒落,
哎呀俺的小哥儿,
你就是俺的小女婿儿。
在骆克哈特宽大的办公室里,一嗓子红正风情万种的为他一人表演着。
骆克哈特坐在沙发上,两眼发亮的欣赏着一嗓子红的身段、嗓音,努力的体会着每一句唱词和旋律。
一段唱完,骆克哈特鼓掌赞赏。一嗓子红收了架势,笑盈盈的看着骆克哈特。
骆克哈特倒了一杯红酒,端给一嗓子红,然后,给自己也倒了一杯。
“啊……,这个,红小姐,这个吕戏是怎么产生的呢?”骆克哈特问。
一嗓子红说:“吕戏,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那么,你们的演出情况怎么样呢?”骆克哈特问。
一嗓子红答:“吕戏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像我们这样,唱出了点名儿的,就有戏楼子来请了,也在戏楼里唱。”
骆克哈特说:“嗯,吕戏应该属于乡村艺术。”
一嗓子红说:“俺们这戏也有生旦净末丑,伴奏乐器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
骆克哈特说:“你应该被称作歌剧艺术家。在我们国家,歌剧艺术家是很被尊重的。”
一嗓子红说:“差不多吧,愿意听吕戏的人,也很喜欢俺们。”
骆克哈特说:“你们现在都有些什么戏目呢?”
一嗓子红说:“《画龙点睛》、《姊妹易嫁》、《小寡妇上坟》。有时候,我们也现编现唱。”
骆克哈特问:“你们这行,最有名气的艺术家是哪一位?”
一嗓子红答:“唉,黄河入海口广饶县北部和利津县东部那地方,因为没有防洪大堤,黄河漫流入海,每到汛期,黄水漫溢,穷苦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为多求施舍,许多灾民行乞时演唱民间小曲,民间艺人逐渐增多,以唱吕戏作为谋生手段。职业琴书艺人较著名的有张兰田、张志田、商秀岭、时殿元等人。时殿元独辟奚径,在广泛吸收其它戏曲、曲艺艺术成分的基础上,把山东琴书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首创化装扬琴,成为吕戏的主要创始人。”
骆克哈特道:“哦……,时殿元,这个人应该载入史册。”
一嗓子红说:“时殿元自幼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他嗓音甜美,表演风格自然洒脱、幽默夸张,被人誉为‘大角’。”
骆克哈特说:“唱得好的叫做大角。那么,你也是大角了。”
一嗓子红说:“哎哟,多谢骆长官抬举。”
骆克哈特说:“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剧目内容、表演手法、演唱腔调、音乐伴奏等诸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艺术,吕戏确实是艺术,伟大的艺术。”
一嗓子红说:“时殿元首创化装扬琴获得成功后,其他琴书艺人纷纷效仿,化装扬琴在山东各地广泛传播。大家伙儿根据《王小赶脚》采用驴形道具,给化装扬琴起名为‘驴戏’;一些文人叫它吕戏。这么,根据京剧、豫剧等剧种的称呼,现在也有人把吕戏叫吕剧。”
骆克哈特说:“红小姐,我听说中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戏,叫做《白蛇传》,你会唱吗?”
一嗓子红说:“会唱。”
骆克哈特问:“这个戏,什么意思?”
一嗓子红说:“这个戏,是根据中国古老的故事传说来编的,它主要说的是许仙和白娘子两口子的事儿。”
“两口子?”
“对,夫妻两人,白娘子是神仙,一条小白蛇变成的神仙,漂亮的姑娘;许仙是一个书生;——才子佳人。”
“哦,佳人。”
“对,佳人。俺们中国人喜欢这样的故事。”
骆克哈特说:“那么,你什么时候演出这场戏?”
一嗓子红说:“长官要去观看吗?”
“当然。”
“好的,到时候我来请你。”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两个人都笑了,心情很愉快。骆克哈特还专门留一嗓子红在府上吃了饭,才派车送她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