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44600000015

第15章 卷三快乐的真谛(4)

认识善与恶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依照一般人的思想去判断对与错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烦恼与痛苦。很多人经常要求身边的人,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去行事,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的,对方一定会得到快乐,但结果其实往往都相反。而佛陀以智慧,为我们凡夫划定所有行为的依据:断除十不善、行持十善。这样的分界标准,让我们清楚了解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应该坚决舍弃。

十不善,就是居士五戒中的四戒——杀生、偷窃、邪淫、妄语,再加上六条——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

除了妄语,嘴巴最容易造的还有三个恶业:恶口、两舌、绮语。为什么佛教用“恶口”这个词,而不是“骂”?恶口伤人,是指怀着伤害别人的恶念而说的语言。有时我们大声骂人,对方却不会生气,因为只是嗓门大,心里并没有恶意,但有时虽然柔声细语,却可以把人心碎万段。佛经里说,如果对方有明显的缺陷或缺点,不可当面直接说出来,因为这不是为他着想,而是让他难堪。

两舌,是指挑拨离间。挑拨,是把正的讲成反的,“没有”的事说成“有”,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嫌隙,彼此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以前的时代,要东家长、西家短地说人闲话,还要找三姑六婆帮忙传话,花的时间也长。现在太简单了,网络、电话、媒体都很发达,一通电话就能达到目的。

而一个谎言被放到网上,只要几个人转载或转发一下,一个晚上可能有几万人相信那是真实的,两三天后就能看到网上谎话连篇。这就是说话不负责任,完全不考虑会带来什么后果。

绮语,一般是指说些无聊的语言,不一定是大恶大非,但都是些没有意义、会引起人心贪嗔或散乱的话语。像现在因为无聊,一群人一起上网玩偷菜的游戏,来打发消磨时间,或是平时没事闲聊天,都属于绮语,这是我们非常容易犯的,更需要谨慎。

心的三种恶业:贪念、嗔恨、邪见。

贪念,就是对不属于自己的任何人事物,生起想要占有的心念。

嗔恨,就是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心中感到不满,想伤害或希望对方受苦。如果只是不满意别人的行为而不高兴,这是嗔;一旦再带上恨就麻烦了。尤其是事情发生以后,一直怀恨在心,一次次的反复回忆事发时的情景,持续酝酿着那个恨,让它在心里慢慢发酵。本来一件小小的事情,被重复的回忆之后,就像吹气球一样,不断在膨胀。它可以维持很久,存在一天就让你痛苦一天,看着好像很吓人,但其实针一扎马上就没了。嗔恨,完全是损人不利己,百害而无一利。

邪见,就是不相信因果。邪见不是反对或不认同某种宗教教义,而是认为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需负责任。比如,认为杀生或偷窃都没关系,不会有什么后果,其实就是否定因果和轮回。

我们常常想不明白,为什么痛苦会降临在自己头上,因此而不甘愿。比如,为什么我生病,别人却那么健康?事业不顺利时,看到事业顺利的人,心里很不平衡,想说为何自己会如此倒霉,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到底造过什么业,才有今天的果报,对因果的道理更不想了解。但也许那些人只是表面看着好,实际上早就要破产了,只是勉强维持而已。或者有时得罪别人,自己完全没感觉,但当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时,还感觉莫名其妙,而心有不甘,这就是不懂因果带来的痛苦。

心造作的贪念、嗔恨、邪见,是不能开许或被原谅的,但是身体和语言违犯的戒律,是有可能被原谅的,主要是以心态或说动机来考量。

比如,有个坏人准备挟持并杀掉所有人,直接制伏他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没有办法制伏,为了保护更多人而把他杀掉,虽然造下杀业,但这是有功德的。因为这种情况下杀人,不是以嗔恨心,而是带着慈悲怜悯对方,和顾及更多生命的安危去做的,就会累积很大的功德。

谎言和两舌也是一样。平常好朋友之间的玩笑话或善意的谎言,没有给对方带来伤害,是准许的。很多人为了听闻佛法,不让还不理解的家人或朋友不开心,发自内心为对方着想,有时候需要编些理由,这是有功德的。因为有机缘福报听闻佛法,不知道要累积多少世的善业,才能在这时候成熟,而且也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机会,很多时候如果错过一次,以后再也没机会,就永远的错过了。所以,为了能闻法,又不让其他人生嗔恨心,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是在允许范围内的。

像现在有很多孩子比较顽劣,聚在一起,彼此只能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所以在他们之间“两舌”一下,让他们分开。这样做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断除负面的联系,真正为对方着想,是被允许的。我也经常这么做,有些小孩跟着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吸毒,父母完全管不了,送到我这里来,我就在中间做适当的“挑拨”,早点让他们分开,如果等到上瘾,就很难再戒了。

有人问邪淫能不能被原谅呢?在释迦牟尼佛座下第一批出家的僧人里,有一位修行非常好的婆罗门星宿,长得特别帅。有个年轻女孩因为他而得了相思病,卧床不起,生命垂危,找了很多医生也束手无策,最后家人才知道她喜欢上那位出家人了。亲人们没办法,只好去请星宿来看望她,他慈悲地去了,后来答应和女孩在一起,成了僧团里第一个破禁行戒的人。这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一个苦行僧怎能破戒娶妻呢?大家都无法谅解这样的事情,把他驱逐出僧团,又一起去请教佛陀。佛陀说:“他没有破戒,为什么要赶他走?”大家觉得很奇怪,这样怎么没破戒呢?佛陀说:“他没有任何欲望,这件事从一开始到现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为了救对方。如果不这么做,那个女孩会有生命危险,是他救了对方一命。”这就是表面看似破戒,但佛陀说没有罪业的著名公案。不过,这种情况非常特殊,发心要完全纯净非常困难,一般人不要轻易拿来当借口,否则还是必须承担果报的。

断除十不善之外,还要积极去做十善。佛陀讲十善的标准很简单,首先就是不可伤害别人。

不杀生,而且还要护生,就是多放生、帮助关爱别人、呵护众生,呵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不偷窃,而且多做布施。并不是给别人钱,才叫布施,还有言语布施和行为布施等等。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别人最需要时与他分享,是我们能力范围内的布施。例如,把学到的佛法和别人分享,让他们产生信心,这种布施的功德也很不可思议。佛陀也说过,能接引父母进入佛门,是第一大孝,是把父母扛在肩上绕三千大千世界走一圈,都无法相比的布施。

不邪淫,而且还长时间持守净戒。不恶口伤人,就尽量真诚的以最美好的语言,跟别人沟通,常说让人悦耳顺心的话。不妄语,而且要说真实语。不两舌,而且经常化解别人之间的怨恨。不绮语,而且精进念经持咒。不贪心,而且常保有“舍”心,减少私心和占有欲。不嗔,而且常怀慈悲心。不邪见,而且依照正确的见解,行于正道。

到这里我们就明白,已经证得无上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为了保护我们不再给自己带来痛苦和烦恼,所以制定十不善是错误的标准,十善是正确的标准。这些并不是以我们的认知作为标准,不是我们喜欢就是对的,不喜欢就是错的。大家既然已经皈依,很多弟子也受了居士五戒,就要记得时常检讨自己的身口意,到底是别人真的经常伤害自己,还是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不要总说自己是善良的人,是好人,基本上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坏人。

与别人交往时,只要按照十善去做,对方就能感受到善意,并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把自己认为好的都送给别人,对方就会快乐。有一天,当我们可以对周围的人都这么做时,生活就会充满祥和的气氛。

返观内心

内心的念头生起之后,行为才会跟随着动作。如果行为满足了情绪,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快乐;一旦行为满足不了它,立刻就有痛苦的感受,所以我们的喜怒哀乐,大多数是来自内在情绪的波动。但是,人真正感觉满足的时间非常短暂,得到满足以后,马上就会期待更多。这种无休止索取的欲望,带来的就是无休止的烦恼和痛苦。要是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无论我们有再大的权力、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不可能有丝毫的快乐。

如果世间的物质、权力等等能带来快乐,佛陀根本不用出家。伟大的佛陀身为王子时,拥有所有人羡慕不已的财富权力,仍然感受不到快乐与幸福,所以才想去寻找解除烦恼和痛苦的智慧,经历了六年的苦行,最终为我们这些还在轮回中漂泊的众生,留下能走上解脱之道的佛法。

当心产生欲望之后,身体就开始不停地为它忙碌了。如果不去观察心,这个指挥者就如喝醉的大象,没有自控的能力,也没有满足的时刻。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形容这种情形。在拥有时,如果内心欲望能被适当的控制,能拥有当然很好。但我们没有经过训练的心,已经放任太久,往往很难驾驭,因为我们从来不愿意在转化负面的力量上,好好下工夫。比如,很多人会说:“我的脾气、性格确实不好”,讲道理时,他也很清楚应该修正,可是却从来不愿下工夫去改变。为什么古人会说“痛改”前非?如果没有勇气,不下狠心的话,无始以来已被放任惯的习气,哪里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没有看透心的时候,随着世间八法,好听或不好听的,好看或不好看的,好吃或不好吃的,得或失,赞美或讽刺,苦或乐,所有念头全都浮动起来,把我们的心搅得七上八下、散乱不已。但是,静下来仔细观察,理解它的来龙去脉以后,就会发现它像芭蕉树一样,如果把树皮一层层剥下来,里面是空的,没有任何实体存在,做不了任何事情。当你看透时,虚张声势很久的心,也就没有任何力量了。真正能驾驭时,这颗心开始恢复正常,不会再放荡不羁,就像握紧了方向盘,现在要往哪儿去,完全由自己决定。

为什么一定要驾驭自己的心?因为你依赖它扩展快乐与痛苦。放大痛苦只能苦上加苦,在周围形成一大堆垃圾,最后生命也只能是一堆垃圾。放大快乐,随着心灵的自在,会直接影响到你的笑容、你的行为,甚至影响你为周边更多人带来无边的快乐。这样的生命肯定充满幸福,将这种快乐一直保持下去,就叫极乐世界。创造极乐世界的不是别人,正是每个人自己。

如果对贪嗔等五毒烦恼一个个分析观察,会发现它们都是微不足道的。比如别人骂你,让你非常难受和痛苦。其实,静心下来仔细想想,同样的语言,如果是好朋友说的,你就会当玩笑话了,如果是陌生人或自己不熟的人说出来,马上觉得很刺耳,认为对方故意伤害你。给快乐的人讲笑话,他会开怀大笑;给心里难受的人讲笑话,他会厌恶反感。同样一句话,在不同时间讲给同一个人听,听的人也会因为心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这些都是心在做快速分别,佛法里叫做分别心。这也说明了,如果内心是平和的,就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完全看我们的心如何面对。

当心平静的沉淀在幸福状态下,即使外面打雷闪电,也会像是听交响乐一样,很惬意。但是,当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心情烦躁时,不必打雷闪电,多云的天气就可让人发狂。沙尘弥漫或乌云密布的天空,或是很小的事情,都会刺激到你脆弱的神经,感觉快崩溃了。

这就是我们需要更深层了解内心世界的重要性,一旦真的了解,就会发现心是可以一层层被剥开的。我们看到海面有很多起伏的浪花,是因为海面上有更大的空间,可以让浪花升腾飞舞。越深入海底就越平静,因为没有浪花翻腾的空间,也因此有更多生命平静存活着。我们的内心世界也是如此,每天心浮气躁,妄念不断,都是在往外寻求安全感。只有学会把向外转成向内寻求,慢慢扭转过来,不要让心有太多散乱的空间,沉淀下来以后,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在那下面,还有很多平常根本不会去思考的层面,再继续往下沉淀,在更深层的地方,就会找到我们所谓的灵魂,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人性本善”的一面。

很好的例子是,佛法让历史上很多残暴的国王停止伤害和杀戮。历史上有多少国王,像阿阇世王一样残暴,但都在佛法的调伏之下,一个个痛改前非,最后成就了罗汉和菩萨的果位。统一印度的阿育王也是如此,刚开始到处征战,遇到佛法之后,也是放下屠刀,让全印度的人学习佛法。蒙古的成吉思汗也是一生四处征战,但从忽必烈开始,就让所有臣民一起学习佛法。藏族在吐蕃王朝之前,和蒙古人一样骑着马到处打杀,打杀征服之后,土地又带不走,最多只是告诉人家“我比你强”而已,但佛法传入藏区以后,藏族人就把暴力放下了。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喜怒哀乐,完全是因为“我执”而产生。佛法里的“执著”,白话一点讲叫做钻牛角尖。为什么学习佛法,对我们的生命是如此重要?究竟学的是什么呢?就是学习打破执著的方法,把自己从烦恼和痛苦中解救出来。所以,每时每刻记得多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越多,获得的快乐也会越多。

生活中能否感受到快乐很重要,但我们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往内观察自心。这都是习气造成的,人很轻易就可看到别人身上的蚂蚁,但就是无法看到自己身上的大象。我们都是为了从轮回痛苦中解脱,才学佛的。如果学了很久,佛理也都懂了,但是自己的脾气性格,一点变化都没有,这时候就需要反过来对自己发脾气了:“为什么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呢?”

无始以来的习气,让我们观察自己是那么困难,而且非常痛苦。因为眼、耳、鼻、舌都朝外,批评别人或挑剔别人的毛病时,我们的心跑得比谁都快,分析得比谁都仔细,而且乐此不疲。但是反过来要分析自己时,就觉着累了,特别不愿意,懒惰到无以复加,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缺点毛病,有时候即使承认了,也只是装装样子而已。

同类推荐
  • 弘一法师全集(全4册)

    弘一法师全集(全4册)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中国的佛教

    中国的佛教

    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大约诞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世于公元前485年,活了80岁,与我国春秋时代的孔于是同时代人。在他“觉悟”之后,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释迦牟尼也是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这是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的缘故。
  • 莲心禅韵

    莲心禅韵

    一位印度智者追寻禅宗智慧,探求人生哲理的心路历程,带你走向心灵自由之路,文化没有国界,思想没有疆界,智慧的激情碰撞,文化的和谐沟通。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热门推荐
  • 原来,我们还会在一起

    原来,我们还会在一起

    爱了你十年,终于,下定决心不再爱你。我真的只想对自己好一点,可,你为什么又要出现在我的世界。“我们之间相差百步,我从不曾要你向前跨越一步,可你却连头也未曾回过。”“我以为我的执着可以换来你的倾心以对,原来终究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我不可能再给你一个十年了,因为我再也回不到我的青春了”“我只有一颗心,求你,行行好,不想善待它,也请不要伤害它”
  • 美女的贴身大盗

    美女的贴身大盗

    尤物女总裁给他揉肩,纯情小萝莉帮他捶腿,黑丝警花非他不嫁,看身怀绝技的昔日的“神偷侠盗”今日如何游戏花丛,建立通天权势,打造热血王者路,都市中写尽风流。
  • 天龙2.0抽奖系统

    天龙2.0抽奖系统

    白晓峰曾经捡到天龙戒,一次意外发现了天龙戒的秘密!
  • 营销新革命之二:塑造工业品营销品牌

    营销新革命之二:塑造工业品营销品牌

    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不断创造利润,那么,决定企业能不能创造利润的因素是什么呢?有团队因素、管理因素、背景因素,等等,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发展的远景,而远景的最大动力是创造优秀的品牌。品牌时代已经来临,只要企业存在就需要做品牌。品牌已经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企业最想宣传的是自己的品牌,客户最关心的也是企业的品牌,至于品牌属于哪个企业却不在意,做品牌就像做人,从小就要树立品牌的价值和理念。所以,塑造品牌并不只是那些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更需要塑造自己的品牌,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与众不同之处。
  • 阿宝太空探险记

    阿宝太空探险记

    《阿宝太空探险记》16万字,是以十二岁和十六岁中学生之间为读者对象的科幻小说,符合这个年龄段的阅读习惯。也是作者得到了自己女儿的认可才着手创作的。深得十三岁和十四岁女儿的喜爱。在中学生中有广泛的市场。作品迎合了这个年龄段的好奇心里,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悬念非常大。挖掘了少年儿童对浩瀚宇宙的想象力。是一本很好的科普小说。
  • 情人契约

    情人契约

    听闻自己父亲重病入院,柳烟儿就直闯总裁办公室寻求帮助,总裁落井下石,给了她一纸的契约!契约的背后,究竟是他绑定了她,还是将他自己绑在了她的身上呢?
  • 网游之混迹在公会

    网游之混迹在公会

    他是游戏世界中叱咤风云的龙朔区第一高手,他是圣奥兰克西斯帝国三百年来的第一个冒险者贵族,他是羡煞无数玩家的凤舞天娇女性玩家公会的会长,他是龙朔区两大商会之一的慕后老板,他的实力超绝,人气绝顶,被无数粉丝尊称为“神一般的男子”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他是四个离家出走的豪门大小姐的保姆,完成美女们诸多要求...万千极品,超绝宠物,极致技术,再加上一身好狗运,你想得到什么,美女,金钱,或者是超级美女,无数金钱……
  • 鬼魅

    鬼魅

    这是一本关于集武侠,灵异,悬疑,幽默,情感于一体的一部小说。主人公二牛,因为一个意外开启了隐藏在体内的神秘能力,能看见世间普通人看不见的东西。像二牛这一类人,世间还有许多,他们被称为“鬼魅”.......
  • 君临天下:下堂哑妃本轻狂

    君临天下:下堂哑妃本轻狂

    她是饱经岁月摧残的孤苦哑女,机缘巧合替别人出嫁,遇上他到底是劫还是福?他是韬光养晦的无权王爷,世人传他姬妾三千,却只求一个玩世不恭的骂名,以掩盖他的倾世才华!她天真单纯!他身份复杂!她对他的爱始于当初无法割舍的依赖!他对她的情源于当初马车邂逅的震撼!他给了她从未有过的温暖,却又狠心将她抛下!只为求她一世平安!她望着他渐行渐远决然的背影,心痛如绞,最终幻化成喉间嘶哑低沉的声音!“宸……宸……”宸,别丢下她,可是他却没有听到!宸,你可知道?是你教会了我人性本善,恩爱情长;也是你教会了我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宸,现在的我已经会开口说话,可是你却在哪里?
  • 蜀将在西方

    蜀将在西方

    张楚自称蜀将张翼之后,十世祖,张良后,蜀灭,逃于南疆,勤于阵法,奈何窥破奇门遁甲奥义,引天雷浩劫,醒来时,已身处西方......修炼盛行的西方,战乱不休,强者为尊,张楚胸有大志,却无奈势单力薄,饱受冷嘲热讽,渐生帝王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