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91800000005

第5章 趋利避害原则与微反应原理

看似难以捉摸的微反应也有一定的原则和原理遵循。原则通常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或原生规则,原理则是指事物普遍的或基本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两者看做是近义词。

只是,“趋利避害原则”与“重力原则”两大原则是我们的归纳,而“人类与动物的表情原理”则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

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微反应也不例外。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些在哺乳动物脑控制下表现出来的微反应总结为两大原则、三条原理与六大反应,趋利避害就是两条重要原则的其中之一。

人们为什么会趋利避害呢

“趋利避害”这个名词公认的出处应该是汉代霍谞所写的《奏记大将军梁商》,其原句是“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汉代的许多古文翻译起来都比较困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翻译一下,考验自己的文言文功底。但是,在本书中“趋利避害”作为微反应的一大原则,其出处并非是这篇晦涩的文言文,而是乔治·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的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第一次知道这个理论是在大学一年级的《社会心理学》必修课上。能记得这个理论,也是因为当初教这门课的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我所喜欢的。

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的理论。如果说研究社会结构属于宏观社会学的话,那么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交换现象的社会交换论就应该属于微观社会学。

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倾向于扩大利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由此提出六个命题,分别为: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与理性命题,而这六个命题共同遵循“趋利避害”这一人类的基本原则。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基本原则,你也可以把“趋利避害”理解成是“贪生怕死”。趋利避害同样也是所有生物的本能,这种本能是生物与生俱来的,也是生物不断向高级进化的保证。我们可以把“趋利避害”拆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趋利”,即求生,让自己活着;第二部分是“避害”,即避死,避免可能让自己死亡的威胁。“趋利”使生物得到更强的生存能力,“避害”使个体的生命得到延续,进而保证了物种的延续,也促使物种进化得更加高级。

在微反应知识的学习、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微反应中的许多反应都与“趋利避害”息息相关。通过字面理解“趋利避害”,我们可以引申出第一层含义:对于负面信息,我们会尽量避免,而对于正面信息,我们则会尽量去接受,这一层含义在微反应的一大分支微表情中普遍存在。

当面对一个刺激的时候,从面部表情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刺激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当我们面临负面刺激的时候,就会尽可能地少接受这个刺激,出现如闭眼、瞳孔缩小、鼻孔收缩或者紧闭双唇等行为,一切能够打开、闭合的器官都会遵循“避害”的原则;而当我们面临的刺激是正面刺激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一系列与刚才反应相反的行为,如睁大眼睛、放大瞳孔、鼻孔张大等,这时候就遵从“趋利”的原则。

在微语义中同样存在着“趋利避害”原则,这也是此原则的第二层含义:在我们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时候,我们更喜欢用积极的形容词,而回避消极的形容词。

当然,并不是只有闭上眼睛才是“避害”,也并不是只有多用积极的形容词才算是“趋利”,因为还有一项重要的因素控制着接受刺激的量,就是距离。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当我们远离某个刺激的时候,刺激的接收量就会减少,而当我们靠近某个刺激的时候,刺激的接收量就会增多,由此得出“趋利避害”原则的第三层含义:面对负面刺激,我们会尽可能远离;面对正面刺激,我们会尽可能靠近。我们的头部、身体、手或脚面对负面刺激的时候,都会表现出远离的趋势,而面对正面刺激,就会表现出靠近的趋势。例如,当我们走在街上,天气晴朗,心情大好,可是走着走着你在马路的不远处发现了一坨动物的粪便,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利用你的身体去远离,于是表现出各种逃离的反应。

但我们又会发现,在马路上遇到一坨动物的粪便是很不容易的,更多情况下遇到的是人。遇到自己的熟人,我们会靠近;遇到自己讨厌的人,我们就会远离。一靠近一远离在“趋利避害”的同时,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就开始发生变化,而不同的人际距离又隐含着不同的人际关系。

人际距离与趋利避害

人际距离全称应该叫做“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最先将人际距离进行标准化划分的是一个美国人类学家,他的名字是爱德华·霍尔。

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际距离大致划分为四个区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距离,而不同的距离又与相应的人际关系匹配。

如果你有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学习,那么你一定对这部分内容比较熟悉,但是通过下文的讲述,你会对人际距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首先要说的是亲密距离,它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亲密无间”。亲密距离的近距离范围是6英寸之内,在彼此如此靠近的情况下,肌肤接触是难以避免的;而亲密距离的远距离范围大约是在6英寸到18英寸之间,这样的距离依旧很近(但要排除外部环境的因素,比如说拥挤的人群、座位的安排等)。

上面的描述可能读者不是很适应,因为我们一般不用英寸来形容距离。英寸是英皇爱德华二世于14世纪颁布的“标准合法英寸”,约等于2.54厘米。6英寸约为15厘米,18英寸约为46厘米。46厘米是多长呢?大约是一个标准化键盘的长度,也大约是从肩膀到手腕的距离,这说明了什么?亲密距离是只要你伸手就能够到的距离。

不同人际关系的交往过程中,空间距离是不同的,而关于亲密距离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中,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的时候,实验者搬一张椅子在这位读者身边坐下。多次实验结果表明,几乎没有读者能够忍受陌生人距离自己太近,因为实验者入侵了读者的亲密距离,这个不速之客让原本正在安静阅读的读者无法忍受。

关于亲密距离,我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小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公交车上发现的,我们姑且把这个有趣的实验叫做公交车实验。

实验:公交车实验

在我故乡城市的公交车上,前方是两排左右边对称的座位,每边4个座位是相邻的,(当然公交车上的椅子是不可能这么豪华的,我们只是要模拟一下类似的情形而已)。如果在4个位置全空的情况下,第一位乘客坐在了打钩的位置,下一位乘有的读者可能不相信,坐在哪个位置上不是应该由乘客自己决定的吗?但是根据我长期的观察,上文所猜测的入座顺序,其出现概率远远大于随机水平的16.7%,尽管没有做过数据的记录。

除了亲密距离之外,还有个人距离、社会距离与公众距离。

个人距离是0.46~1.2米,一般用于朋友之间;社会距离为1.2~3.6米,一般用于公共关系而非私人关系之间,如老板与员工、员工与客户之间;公众距离为3.6~7.6米,即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超过7.6米以上的距离则是演讲时采用的距离,彼此互不干扰。

熟悉的人我们会靠近,陌生的人我们就会远离,这同样也是基于“趋利避害”原则,如果你将以上的距离牢记于心,那么你就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你和对方的关系与密切程度。

冷水实验探究趋利避害的条件

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这个谎言泛滥的时代,调查就是破解谎言的最佳武器。尽管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基本原则,但是这一原则依旧受到了一批学者的“调查”,经过调查发现,人并不是无条件地遵守趋利避害的原则的。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卡纳曼(kahneman)的冷水实验。

实验:冷水实验

在冷水实验当中,被试(指心理学实验或心理学测验中接受实验或测验的对象)需要先后体验A、B两个不同的刺激。

刺激A:将手浸入14℃的水中60秒。

刺激B:将手浸入14℃的水中60秒,随后提高水温至15℃,继续浸泡30秒。

14℃与15℃的水温均会使人产生不适感,在没有告诉被试A、B两个刺激的水温与持续时间的情况下,要求被试从A、B两个刺激中选一个继续刺激实验。

原理:人未必“避害”。

分析:

在这个实验的结果当中,69%的人选择了刺激B。可是刺激B中的“害”明明比刺激A的更多,除了浸泡在14℃的水中60秒以外又额外浸泡了15℃的水30秒(之前提及两种水温均会产生不适感),这时候人们的主观感觉产生了错误,“避害”就变成了“趋害”。

冷水实验一经传开引来了许多质疑,有人质疑实验本身,也有人开始质疑“趋利避害”这一普遍原则,还有人提出冷水实验仅仅说明了不一定“避害”,但是不足以否定“趋利”。

卡纳曼冷水实验的严谨性是稍有欠缺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本实验存在两大疑点。

首先,实验中先呈现刺激A然后呈现刺激B,产生了“顺序效应”。顺序效应是指刺激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也就是说,刺激A的首先呈现对刺激B的呈现产生了影响,如果先呈现刺激B再呈现刺激A呢?结果就有可能发生改变。其次,刺激B虽然“害”更多,但是15℃的水温高于原先的14℃,并且持续时间缩短,所以产生了“增减效应”。在这里,我们同样需要解释一下增减效应。增减效应的原义是人们更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这是用来解释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学现象。现在,增减效应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感觉适应的内容,刺激B中包含两段刺激,第一段是“14℃水温,60秒”,第二段是“15℃水温,30秒”,在第二段刺激中提高了温度,并且刺激时间大大缩短,会比第一段刺激舒服很多,人们同样喜欢那些对自己而言变得更舒服的刺激。

以我个人角度而言,冷水实验本身不能否认趋利避害原则,而趋利避害原则在广义微反应中的确普遍存在着。

同类推荐
  • 自控力2

    自控力2

    本书从心理学等方面教读者如何利用意志力去缓解疼痛和压力。并以瑜伽为工具教读者提升自我控制力,让自己得到心理和身体上的康复。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她为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她的很多心理学课程都是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作者的《自控力》一书收到读者极大的欢迎,为百万读者解决了关于自控力的心理问题。本书为作者继自控力之后又一力作。作者亲自试验、教学,教办公室人群如何利用心智缓解压力和疼痛,配合简单的瑜伽动作,是一本办公室人群实用的解压、缓解疼痛的佳作。
  • 心理修养导论

    心理修养导论

    心理素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精神基础;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人得以成长的核心因素;审美的人生把现实的人生升华为艺术的人生、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生。所以,我认为心理教育是“三育一体化”教育的基础,人格教育是“三育一体化”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是“三育一体化”教育的升华。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审美教育,从内容上来说是相互联系的,从层次上来说是逐步递进的。
  • 经营人生的心理策略

    经营人生的心理策略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进行理性规划和管理,并用心去经营。如果你不懂得经营职场,你将为“怀才不遇”而苦恼;如果你不懂得经营亲情,你会为“代沟”而烦闷;如果你不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绪,你的生活会为其所累……可见,幸福、美满的人生需要管理,需要经营。其实,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林林总总,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掌握了相关的心理策略,许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而且你还会发现,曾经一度困扰着你的问题,此刻已是豁然开朗。
  • 心病谁没有(升级版)

    心病谁没有(升级版)

    随着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大,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人群日益庞大。但由于传统观念,很多人不愿承认自己有病,不肯就医,以致病情加重,久治不愈。其实,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观念。只有大胆说出“我有病”,才能真正打开心结,快乐做人。甘露春医生根据自己十多年临床经验,从众多案例人手,分析常见心理疾病的特征,介绍辨症和治疗方法,把不为人所注意的常见心病向我们娓娓道来,并就如何树立正确的健康心理观念,如何学会正确对待心理疾病等,为我们提供一把打开心锁的金钥匙。
  • 旁门左道看心理

    旁门左道看心理

    本书从星座、血型、性格及其他方面分析其与心理学的关系,配合实用的趣味心理测试,一步步走进神秘的心理学世界。
热门推荐
  • 戒指与桂冠

    戒指与桂冠

    上帝让我们拯救世界,带着戒指与桂冠,推翻王国驱逐兽人斩尽魔族屠灭白龙看艾尔如何驱逐迷惘,带着戒指与桂冠拯救世界!
  • 暮雨墨荷

    暮雨墨荷

    他是人们口中软弱无能,腿脚残疾的宋家三少爷。她是一朵即使在烈日下也能翩翩起舞的荷。小时,她曾将危难中的他救起,他醒来后却认错了人,一步错,步步都是错。为了那人,他步步为营,用尽手段。不料,阴差阳错间,她代那人嫁给了他。她怀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进入宋府,而他对她只有厌恶。几番相处间,她读懂了他的隐忍,她明白了他的不易。当她终于靠近了他一点,当他渐渐发现自己已对她不可自拔。那人却带着满腔仇怨回来了,到此,她才明白原来他心里一直都没有她。当他为了那人质问她时,当他拥住那人看她受罚时,当他不肯听她一句解释时。她笑了,说:“宋迟暮,我祝你与她白头偕老,莫要回头,莫要寻我,莫要再让我见到你,就这样吧,自此两不相闻。”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 火影技能称霸异界

    火影技能称霸异界

    刘天穿越了,成为了穿越大军中的一员。既然是穿越,没外挂怎么行呢?。于是刘天获得了一个火影系统,可以兑换火影中的各种技能,血继限界。写轮眼、木遁、尾兽……于是乎主角无敌了……
  • 边读边悟易经

    边读边悟易经

    《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同时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并不遥远。因为它还是一面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重锤战鼓,身处逆境者更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活的智慧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品读《易经》,体悟《易经》,也完全可以用之来谋划和指导我们的事业和生活。
  • 魔晶创世史

    魔晶创世史

    这里讲述的是前所未有的魔晶文明,是神的错误铸造了这个世界,神说,给你们力量,去挣扎吧,去站在时代的顶点,享受鲜血的洗礼,享受生命陨落的快感,享受血腥的愉悦!一切诚如神之所说!
  • 夜葬

    夜葬

    西南一隅,有一奇特的丧葬习俗,名"夜葬".凶死的人只能在夜晚静悄悄地送到死人沟中埋葬.四个研究民俗的学生来到这里,想要揭开这神秘文化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可他们碰到的,却是一连串不可思议诡异莫名的事……村中的地理先生,欲言又止……山村中唯一的大学生,发现了秘密,却又神秘失踪……山腰上绿树掩映的别墅中,隐居的推理小说作家……别墅中,一瘸一拐走过的管家……还有一只低吠的狼狗……
  • 道要灵祇神鬼品经

    道要灵祇神鬼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和你口袋里的钱过招

    和你口袋里的钱过招

    本书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理财观念,针对我国普通大众的收入状况,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向读者全面、具体地介绍了各种理财工具、投资理财的方法和技巧,揭示了投资市场中的陷阱和误区。
  • 女人芬芳

    女人芬芳

    本书为笔者文集,包括散文、诗歌及社会写真三个部分,其中,社会写真为过去已发稿。散文中,仅有部分为已发稿,其余为新作。散文诗及诗歌均为新作。共计12余万字。
  •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本研究力求从一个阔的视角探求社会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与分析方法的框架,并且运用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中国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研究注重探索构建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框架,注重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的分析论证,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