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94200000002

第2章 站在天桥(2)

在我所生活的这座江边城市,比塔高的建筑越来越多了,那些貌似塔的东西以一种可憎的面目耸立在塔的周围,污染着有塔的明净的天空。那座发电厂的大烟囱曾经像一个噩梦似的耸立在江边,比塔高,比塔要黑,乌黑。而塔影也是黑的,它在每天黄昏倾斜在浑浊的江面上,成为一处令人沉思的风景:塔影横江。我其实并没有亲眼看见过塔影横江的景色,也许夕阳照亮的那一刻需要我们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我一次次地将它描述给那些来自异地的人听。我描述着那种情景,我认为我的描述产生了塔影横江的那种美丽。

坚硬的石钟山

我们是在早晨到达湖口县的。现在想来,我们当时下船从码头上的一级一级的石阶往上爬的时候,头顶上似乎就有防空警报在尖锐地拉响。而我们毕竟不是难民,我们是一群光彩照人的游客。多年以后,当我们从石钟山游玩归来,我们仍旧困惑: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石钟山之旅产生了时空错乱感?

让我们继续返回到那个汽笛长鸣的早晨。我们上了码头,进入了湖口县。一条小街,非常的窄,一群群挑担子的和起早倒马桶的人从我们身边经过。作为游客,我们只不过在异地进入了异地人的生活。我们来得太早了,饥肠辘辘,于是我们在一家夫妻店里坐了下来,每人吃了一大碗鲜肉馄饨。那馄饨的肉太少了,只不过是一些面粉皮漂在汤水上。我们的肠胃里有了一些东西,于是我们开始了真正的石钟山之旅。

00作为一座山,石钟山和其他的山一样逃避不了一些非常世俗的东西。花花绿绿的门票,一路上拉客的漂亮的导游小姐,石阶上随处可见的肮脏的口香糖……所有这些,使石钟山看上去更像一座“山”,可以旅游的“山”。有时我们想,一座山的出名是古代文人的功劳吗?如果没有苏东坡的那篇《石钟山记》,我们还会来石钟山游玩吗?我们是有虚荣心的,当我们去过某地,我们总是炫耀地说“我们到某地一游了”。但对于石钟山,我们的记忆变得恍恍惚惚起来。

我们对于石钟山的记忆总是掺杂着一种厌倦,然后是一种强烈的饥饿感。山上的亭子、碑刻以及一些人造的景点和别处的山没有什么两样,但也有人热衷于这种重复的旅行,带着他们的玩伴们一路说笑,一路嗑着瓜子之类的食品。在一处幽静的展馆里,我们每人花了一元钱去敲击那些可以发出各种声音的所谓“石钟石”,但那些只不过是生意人赚游客荷包里的钱的小把戏。有时我们怀疑,我们不曾到石钟山来过,如果仅仅凭着游山的这些经历和撕去半截的门票。我们在石钟山看到了在别处也能看到的风景。看样子,我们的石钟山之旅不可避免地将要陷入一种麻木之中。

但我们很快地就饿了,并且在一种突然袭来的饥饿感中,我们听见了那尖锐刺耳的警报声。多年后,当我们回忆石钟山之旅,我们仍旧感到一种腹中空空的眩晕,这种眩晕直接粗暴地将我们推置石钟山上那个被命名为“日军沉人岬”的危险之处。多年后,我们想,如果那处突悬于江面上的山岬不叫“日军沉人岬”,而是称作“石钟山之岬”或者别的什么,我们会关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吗?我们会一再地想象一个个被捆绑的血肉之躯装进麻袋里,扔进滚滚的江水之中吗?警报声在我们站立于悬空的山岬上往下注视的时候突然拉响了。那些江面上的漩涡至今还在我们眼前不停地旋转。

我们知道,历史这东西就在我们面前突兀而出了,它隐藏在我们惯常的风景里,成为风景里的一处最隐秘的风景。我们本来是打算在苏东坡的《石钟山记》的情境中来进行这次旅行的,我们也是抱着重新体验古人情趣的愿望而来的。但现在,这种古典的诗文情境被“日军沉人岬”割裂了开来,成为一种尖叫和焦躁的耳鸣。我们早晨吞下的那几只馄饨在肠胃中已经荡然无存,一股股胃酸不断地反呕上来。

在“日军沉人岬”,我们可以想见我抗日军民是如何被一个个漩涡无声地吞没在江底的,他们被捆绑,被装入麻袋里,然后无声无息地消失。而江水依旧激荡着石钟山,使石钟山发出沉闷如洪钟之音。这声音一直就这么沉闷,从来就没有清晰过。在此处,我们还可以想见苏东坡曾经划着小船,在夜间冒着被湍流吞没的危险探寻石钟山发出钟鼓之音的秘密。历史就在这块绝壁之上并置,令我们的石钟山之旅扭曲、变形。一路上,我们都想呕吐,但我们只吃了一些几乎没有什么肉馅的馄饨。在石钟山上,我们感到从来没有过的饥饿。

我们想吃一些东西,但我们又都吃不下任何东西。在石钟山上,到处都是一些坚硬的石头,像历史那样坚硬,几乎都不是石头。我们返回到船上的时候,汽笛准时拉响了,但我们听起来那声音像警报器的声音。当船经过鄱阳湖和长江的交界处时,我们纷纷震惊于那碧绿的湖水和黄浊的江水汹涌澎湃的交汇、融合,它们相互掺杂着,但谁也覆盖不了谁,一条水的界线清晰可见。

桥建起来了。在没有桥之前,我依赖渡船去江对面那个叫大渡口的小镇。然而,桥建起来了,桥改变了这一切。我开始习惯一座有桥的城市,习惯于站在楼顶上远远地看着高耸的桥头立柱。这是一座斜拉钢索桥,紧绷绷地跨在江面上,一队队车辆从上面鱼贯而去,成为一种眼睁睁的事实。

桥能够使我们到彼岸去。桥也衍生了这个城市从未有过的一些事物。在此之前,我对桥的关注仅在桥的水上部分,从未意识到那长长的引桥,正是一座桥最复杂的性格因素。这座桥的引桥已经足够的长,它所穿过之处是郊区的菜地,是化工厂的破旧厂房,是堆煤场,是简易的平房。我经常一个人走到引桥的下面,那正是避雨的一个好去处,阴暗,到处都是白色塑料饭盒和水坑,以及城市里肮脏的腐烂物,上面有许多不明的车辆疾驰而过。引桥成为一个被遮蔽的地方,可以抛弃旧物和婴儿,也可以在下面干一些不够明朗的事。如果说一些人可以生活在纸箱里,那么就会有一些人能够生活在引桥下。事实是,一片新的生活区在引桥周围慢慢凸起了,商人、小市民、背井离乡的外乡人、城市的流浪汉聚集于此,组合成一片热气腾腾、嗡嗡作响的区域。

我由此从一个向往到江对面的人改变成一个热衷于走到桥下的人。我可以一个人在桥下默默地走一阵子,一路踢着一只空易拉罐,也可以待在下面抽烟,想一些心事。桥下是一个人可以面对自我的地方。我目睹着一个醉酒的男人在桥下砸碎了所有的啤酒瓶,一地的碎玻璃碴,一地的白色啤酒泡沫,在桥下的空气里弥漫着颓废和感伤。而桥上昼夜不停地响着汽车引擎的声音,一辆又一辆汽车奔驰而去,更加增加了桥下的那种缓慢和凝滞。在桥下,也是乌鸦这种食腐的鸟聚集的地方,是流浪猫和垃圾狗,还有破布娃娃在此相遇的地方。一些麻袋装着不明身份的东西,假肢和汽车玩具被拆散一地,酒精棉球、脏口罩、死者的衣物被焚烧后的坚硬灰烬,在桥下成为一种阴暗的风景。

我一直认为,桥跨在江面上有一种虚假。我无法相信桥这种东西是真的。我回忆起那些坐着渡轮去大渡口的日子,我想起那些坐在渡轮里嘈杂的人群中面对滔滔江水的日子。那真是一些和漩涡打交道的日子。在渡轮里,我的身边总会有那么一些禁不起颠簸和江上的风浪而呕吐的人。而我喜欢那些江面上不停旋转的漩涡,我认为它们制造出了生活的那种形状。坐在渡轮里,就是独面江水,体验眩晕,观察渡轮里那些被生活磨损的人。他们都在用口音浓重的方言说话,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幸福和辛酸。渡轮是对生活的一种收集,渡轮也是将人的生存状态暂时搁置在滔滔江水上。我所怀念的是坐在渡轮里的那种漂泊感。

桥跨在江面上,桥下有船只穿过。必须要有船只穿过,桥才能获得其自身。因此,我认为桥是一种消极的建筑,时刻处于等待中的建筑。其实,流水也在穿过,一刻不停地穿过,但对于一座桥而言,它真正要等待的是船只的穿过。桥在船只的穿过中获得自足。如果不是一个弧,我们还可以把桥建成什么样子?桥必须是空的,可以被悬起来的。桥就是那个跨在一切可以流逝的东西上的建筑。

在桥上通过的车辆有一种冷漠,它们无视在桥下发生的一切,它们疾驰而过。在卡夫卡的小说《判决》中,当“格奥尔格”从桥上投水自尽的时候,“正好有一长串车辆从桥上驶过。”桥是这“正好”发生的瞬间事件的见证。桥是人在此思量和考验生存的一个点。在桥上快速通行乃是一件畅快但又极其冷酷的事,而在桥上逗留则充满了危险,诱惑来自桥下那些滚滚而逝之物。当桥建成了,一些有关坠落的事情将会发生。

我看过好几部和桥有关的战争片子,在电影中,桥成为扣人心弦的一个环节,桥是如此重要,因此在电影中有那么多人去炸桥或者保卫桥。在我看来,在“桥”这个词周遭已经聚集了太多感人的因素,我们所接受的关于桥的教育,是关于正义和勇敢的教育。桥的形象本身就具备了正面的、积极的和人道主义的因素,桥横跨在水流之上是一种较量,也是一种固执和坚持。当我们唱起南斯拉夫电影《桥》中“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这样的歌词时,我们会沉浸在泪流满面的幸福中。泪流满面乃是一种无声的哭泣,泪流满面的幸福是最不骗人的幸福,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幸福。

在我五岁的时候,家里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南京长江大桥的红色宣传画。而当我真正来到这座著名的大桥上时,我已经三十多岁了。我几乎从五岁时起就对这座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幻想,而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大桥依旧保存在那幅宣传画中,根本不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我去旅行,并通过我的旅行揭去了覆盖在这座桥上的神秘感。我们的痛苦和难堪有时正是来自于陌生感的消失,“在异地成为一个异乡人”是我内心最隐秘的一个愿望。我所有的旅行均来自对“此地”的厌倦,一个人的生活需要一次小小的冒险,在冒险中纵身而出,在冒险中回头张望。

我一次又一次到江对面的那个叫大渡口的小镇去,是为了能够站在那里的树林和芦苇丛里眺望这边的城市,高楼林立,灯火辉煌。我走在灰色泥土的小径上,就像一个偷猎的人,不断地回想着我在这边城市里的生活,灰蒙蒙的城市烟雾里的生活。从前,我依赖渡船到小镇上去,然而现在,桥建起来了,人们通过桥可以轻而易举地到江的对面去,成串的车辆在桥上开过去,我开始习惯一座有桥的城市。有了桥,彼岸瞬间便可到达。但我想,这样的彼岸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炼油厂的火炬

炼油厂的火炬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彻夜燃烧?它为什么永不熄灭,就像一盏长明灯?有时我想,这阳具般的大家伙是为小城里所有逝去的死者而点亮的一盏指路明灯。在城西偏北,一个叫狮子山的地方,我曾经近距离地抬头打量过这熊熊燃烧的火炬,这没日没夜地制造着烈焰和浓烟的大烟斗,站在荒凉的山头上,我感到一种孤单。有时我想呐喊,但总有一种更强大的压抑制止了我。狮子山,是一座荒废的山,一座有着很多杂树林的山,我去狮子山的时候,看见那些低矮而茂密的树林里迅疾地埋头走着一些身份不明的人,他们在寻找更为隐蔽的地方。他们走着走着,便在我的眼前消失了。狮子山,一座荒废的山,一座在小城的边缘沉寂的山。我在狮子山,看到了恋人、孤独的丧偶者和一些在婚姻之外求欢的人,他们的身旁,炼油厂的火炬向天空喷吐着火焰和烟雾,无声无息,仿佛他们内心里死死挣扎着的那些情欲。

有时我想,一座城市有了炼油厂和它的大火炬,那么这座城市就更像一座城市了。它是工业的,化学的,刺鼻的怪味、浓雾和阴霾天气笼罩的,它是一座努力使自己变得现代和摩登的城市。光怪陆离这个词非常有意思,光怪陆离这个词是可以凭着直觉感受的词,不需要理解。我写下这个词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正是一片被冲天的火焰烧得通红的城市夜空,在那片红色的夜空里,我几乎看不到一颗明亮闪烁的星子。

我曾经细数过我站在阳台上所看见的夜空中的东西:一架从城北郊外的军用机场飞过来的、正在进行低空演习的轰炸机,它几乎是擦着我们的楼顶掠过,它翼翅上不停闪烁的红色信号灯和巨大的轰鸣声叫人胆战心惊,也搅醒了那些入睡者的梦;还有惊飞的夜鸟,婚庆者的烟花,一两颗慢慢行走的人造卫星等。但最为惊心动魄的还是炼油厂的火炬,它高过了所有的屋顶,熊熊燃烧的烈焰在风中摇摆、飘忽,狐疑而又坚定。不是落日,但它烧红了城市西边的天空。这个大蜡烛,在我孤身走到阳台上的时候,是我孤独写作的一个对应物。有时我想,火真是个好东西,它是一个可以将一些东西化为乌有的好东西。我知道,在我夜晚独自面对的这个大火炬中,燃烧着各种各样的气体,一氧化碳、氢气、甲烷,它们都是可以通过火焰来证明的气体。

同类推荐
  • 生活在真实中

    生活在真实中

    崔卫平所著的《生活在真实中》是一本难得的饱含哲思和灵性的书。崔卫平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正义感的思想者,她的《生活在真实中》对我们广泛关注的十多位国内外诗人、作家、哲学家进行了生动的评论,她的文字间充满了反复的思辨和诘问,闪耀着智者的光芒,她的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学创作有很多指导意义。
  • 珠江,东方的觉醒

    珠江,东方的觉醒

    以珠江三角洲作为艺术焦点,按照历史时序,全景式地追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作品所叙写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这样富于历史意蕴的大题材,要求作者有开阔的视野和历史眼光,要求作品配以大的结构框架来容纳和消化极其丰富的内容。而这一方面,正是作者所长。面对“百年鸟瞰,卅载观照”,作者以时间流程为经线,以人物活动为纬线,勾勒、交织出一幅中华民族舍死忘生、百折不挠地求生存求发展的百年历史画卷。
  • 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是一部全面细致介绍中国古文化的书籍,它综合了中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种类繁多的各类型文化,就其历史起源、发展走向、文化特色、重大影响,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人文风俗、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描写。《元曲精品鉴赏》是此丛书中的一本。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本文搜集大量元曲,并且针对每一首元曲进行赏析。包括《元好问——卜居外家东园》、《王和卿——咏大蝴蝶》、《〔南吕〕金字经——卢挚》等。
  • 楚辞(中华国学经典)

    楚辞(中华国学经典)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古文鉴赏辞典

    古文鉴赏辞典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阅读、理解古文,内容力求简明,疏通文义;译文以准确生动的语言翻译古文,用白话文向读者展示古文风貌;鉴赏则包含写作背景、内容、主要艺术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力求以简练、精要的艺术分析,解释文章内容、情蕴等。通过对古文的全方位解读,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情韵。
热门推荐
  • 有枝堪折

    有枝堪折

    初识恰是少年时,他温柔干净,她安静明媚。缘分是命运的绳将人捆绑在一起,他们一眼万年,匆匆在一起,熬过了四年异地,却没躲过生活的打磨。30岁重逢的他们,还可以重拾幸福吗?
  • 张闻天译文集(上)

    张闻天译文集(上)

    这些译文,大多散见于当时报刊,因为环境复杂,译者不得不常常更换笔名,有的译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公开发表。由于编者们的努力访寻、搜集、整理,今日终于产生了这个译丛。我可以想象编者们在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中求索、考证的辛劳。这种填补空白的文化积累工作,其功绩是不言而喻的。
  • 神级封印

    神级封印

    夜叉:天帝造神遗留下的半成品,因为不能成神,所以丢落人间。自古夜叉拥有永生不死的生命,虽然不死,但是却不能够睡觉,而且被封印在封灵珠里面无法脱身。有缘人将夜叉召唤而出,用死亡与夜叉换取一个愿望,愿望实现,有缘人却惊讶的发现,此死亡,非彼死亡。叶天,青山镇的一个平凡少年,却因为父亲被奸人所害,召唤出只能够换取三天死亡的紫翼夜叉,彻底的踏上了一条惊世骇俗的逆天修神之路,原本平凡的少年,变得不再平凡。
  • 花千骨之忘川水,忘于情

    花千骨之忘川水,忘于情

    “忘川之水,在于忘情”。本书续写了自《花千骨——妖神大战》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妖神大战后,白子画会与花千骨在一起吗?东方彧卿是得佳人相伴还是孤独守候一生?杀阡陌依旧是君临二界的魔君大人,但是,却有了魔君夫人,她会是谁?花千骨?还是她人?神界复苏,此时,又会掀起一场怎样的风浪?
  • 邪尊傲天

    邪尊傲天

    君陌邪,她是二十一世纪里的黑暗王者,冷漠,邪魅,嗜血是她的代名词,她是世界第一组织“邪冥”的大头目,也是世界第一集团“暗月”的大boss,在黑白两界,她跺一跺脚,皆得俯首称臣,人们称她为邪尊“他”是将军府的“四少爷”,废材,懦弱,世人皆弃“他”,辱“他”,冷眼是“他”这辈子见过最多的东西。一朝逆袭,死神之眼张开,“黑暗王者”变“废材四少”从此,一袭白衣走遍世界,捡魔兽,收美男,所到之处,四方涌聚,风云骤变。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天下间,谁敢不从?
  • 谁是拉飞驰

    谁是拉飞驰

    弋舟,1972年生,青年新锐作家。有长中短篇小说200余万字,见于《作家》《花城》《人民文学》《天涯》《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等文学刊物。著有长篇小说若干。
  • 你的心是一座空城

    你的心是一座空城

    三年前,他们与她的羁绊,她与他是神仙眷侣;真相大白,他是她的木偶;他是他的替身;一句分手割碎他的心!三年后,他早已化身鬼魅,庞大的商业帝国,令人闻风丧胆的黑道势力,一切只是为了她。豪门剧情上线:“洛,放我走吧!”“所以呢?你还爱着浩?”“对不起。。。。。。”洛,其实我爱的是你啊!我有我的苦衷,原谅我。。。。。。“夏惜雪,你的心呢?啊!你的心去哪了啊!说话啊!”“洛,我。。。。。。”“呵,我倒是忘了,我只是他景浩的替身啊!”。。。。。。他宠她入骨,不允许任何人玷污她;她要一颗星星,他给她整片天空;她要一座城,他给她整个世界;他给的,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起死回生的神医扁鹊、看到锯叶草发明铁锯条的木工始祖鲁班、主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利天才李冰父子,发明造纸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蔡伦,带来了印刷业的翻天覆地一场大革的毕昇、世界上最早预测地震的张衡……14位中国古代科技名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将你带进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当中,感受中国古代璀璨的科技文明。
  • 限时离婚,二手女人不打折

    限时离婚,二手女人不打折

    挚爱和苦守,换来的是背叛和欺骗!在前夫的婚礼上,她携新欢出席,笑容灿烂的对新娘道:“能被人抢走的东西,向来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最狼狈不堪的一面总是被他看见,他毫不羞耻的开口:“我们俩一直狼狈为奸!”求婚时:他说:“嫁给我,我可以帮你打击那个背叛你的男人!”结婚时:他说:“放心把你交给我,我保证不会背叛我们的婚姻!”事业折翼时:他说:“狼是狈永远的前腿,我会让你搭一辈子的肩!”众叛亲离时:他说:“别怕,我会一直守在你的身边!”后来,当她知道他娶她并不如他所说的那般简单,她才终于明白,她跟沈致远哪里算得上是夫妻?其实连朋友都不是,只不过是各取所需而已!
  • 异世界的刺客物语

    异世界的刺客物语

    因为一次意外被召唤到异世界的高中生北辰十夜,为了寻找回家的道路,进入了声名显著的魔武学院圣罗兰学院。在这里,他将慢慢成长,拥有团结一心的同伴,也会面临可怕的敌人。在他的身体中,流淌着的将不再是血液,而是战斗的火焰。手持双刃,傲立绝巅,刺客亡命之日,无人可以独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