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59600000028

第28章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余秋雨:其实,最能代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化特征的,并不是曹操和诸葛亮,而是一群被称为“魏晋名士”的人。曹操、诸葛亮他们毕竟是残酷战乱环境的制造者和参与者,而一些真正的文人却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放浪形骸、纵情自然,成了传统儒教的叛离者。

王安安:刚才我们还谈起这两个人,也谈起秋雨老师那篇《遥远的绝响》。虽然是好多年前读的,但是对那篇文章我们都印象深刻。余老师用这两个人,真是把魏晋那一批名士的风采写绝了!

余秋雨:既然我已经写过,你们也都已经读过,那今天就不必讲得太多了。但是我还想与大家分享两个意象。原因只在于,这种意象非常奇特、难以解释,进入了一种特殊艺术人格的神秘部位,而且贯通古今。

第一个意象是阮籍的哭。他经常坐着牛车往前走,到哪里去也不知道。当时的路,四通八达的不多。走着走着就走不通了,于是牛车停下了,他就号啕大哭;然后再让车子掉转过来,走另外一条路,又走到路的尽头了,又号啕大哭。这是在荒野之间,没有任何人看见他,他是哭给自己听。

这种方式是不是有点后现代的味道?

丛治辰:阮籍可能只有用这种“后现代”的表意方式,才能表达出内心的苦闷吧。我在秋雨老师的文章中看到,他曾在刘邦和项羽打过仗的地方感叹过“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就可以想见他心里原本是有多大的志向,但是偏偏遭遇了这么个破世道,也算是一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吧。我能体会他的绝望和痛苦,真是不哭不行。

余秋雨:很抱歉,我的看法可能有点不同。阮籍一次次在路尽头的哭,并不包含很具体的针对性。既不针对古人,也不针对自己。那是一种宏大的哭,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的哭,却又说不清象征什么。我看中的正是这一点。好像是在哭人生途穷、世间窘迫,也好像是在哭草树凄迷,长天冷漠。更重要的是,这种哭又与一般意义上的悲伤不同,他一次次地重复寻找这种哭的机会,一次次寻找走不通的路。他追求这种体验,而且是一种隐秘的、纯个人的体验。这是一种极为超越的大人格、大行为,足以凌驾古今中外。

与他有关的第二个意象是“啸”。这是一种发声方法,没有内容,没有言辞,只让一种喉底的声音自然倾吐,婉转悠远。他曾到苏门山去寻找一个叫孙登的高人,两人见到都不说话,他就“啸”了起来。“啸”了一遍之后,孙登从打坐入定的状态中抬起头来看了他一眼,他便再“啸”一遍,“啸”完,发现孙登又已打坐人定。他觉得已完成任务,就下山了。走到山下面,突然听到另有一种“啸”声从山上传来,立即铺盖得漫山遍野。这是孙登在回答他。

你们这些当代大学生能够想象这种情景吗?虽无言词,却把自己的心声倾吐得那么透彻,但又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音乐的功能。阮籍写过一篇《大人先生传》,他所说的“大人先生”就是孙登这样的人,是一种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存在。从大人先生他就想到小人了,有一段关于小人的话很有名。他说这些小人就像寄生在裤裆缝里的虱子,爬来爬去都爬不出裤裆缝,还标榜说是循规蹈矩;饿了咬人一口,还自以为找到了什么风水吉宅。世间那些专事咬人的人,与裤子里面的虱子有什么差别呢?这个比喻很精彩,但是,我觉得最精彩的还是那“啸”,比多少话都更有味道正是这种“啸”,与前面所说的哭连在一起,概括了一种难以企及的高迈,让人永久神往。

王湘宁:我很想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他是怎么生活的呢?

余秋雨:在现实生活中,他处处反对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礼教。他做得很故意,因此极有影响。例如,他听说有一个兵家的女儿死了,这个女孩子长得很漂亮,没有结婚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根本不认识这个女孩和她的家人,却赶到灵堂放声大哭,哭得比女孩的亲族更悲伤。这种哭,看似茏诞,却很纯粹,完全是为生命而哭,为生命的美好却不可延续而哭。

但是,当他的母亲亡故的时候,他听到噩耗居然没有停止下棋,这让周围的人大吃一惊,因为那毕竟是一个严格提倡孝道的年代。大家奇怪地看着他,只见他脸色越来越青,下完棋喝了两升酒,大号一声,便吐出大量的血。

总之,他处处与世俗规矩反着来,却以最坦诚的方式吐露出生命的本真。

母亲的灵堂里来了好多人,都是来吊唁的,照理他作为儿子应该站起来感谢他们。他不,他还是坐在那里,用冷漠的白眼看人。后来,有一位叫嵇喜的人去吊唁,回来告诉他的兄弟,说我去吊唁阮籍的妈妈,他居然给我白眼。他兄弟想了想,就拿着酒和琴到灵堂去了,既喝酒又弹琴。这是多么荒唐的事,但阮籍反而站了起来,走向他,用的不是白眼,是青眼。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他心里的声音:谢谢你,用美酒和音乐来送别我辛劳的母亲。

费晟:常人根本理解不了阮籍,就跟钥匙和锁不配套一样。他这把孤独的锁,找不到钥匙。这就跟“高山流水”一样,真得是碰上知音才行。

余秋雨:说得不错,这个到灵堂里来弹琴喝酒的人就是嵇康。嵇康比阮籍还要厉害,他是大学问家,对道家和《易经》都研究得很深,但他整天在洛阳郊外打铁,当然不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赚钱,仍然是为了显示不愿进入一般的社会规范。当时,一起打铁的还有他的一个朋友向秀。向秀给他拉风箱,做做零碎活,但是大家不要小看向秀,他也是个大学问家。他们两人埋头干活,也不怎么讲话,这种感觉很特别。

王安安:比较起来,嵇康的性格比起阮籍要暴烈得多,甚至有点不近人情了。在那种血雨腥风的年代,这样的性格肯定会给嵇康惹麻烦。

余秋雨:你们都读过我对嵇康遇害的描写,这儿不重复了。简单说来,司马昭政权无法容忍一个不愿合作的独立知识分子,于是借着一个事件,受到小人的挑拨,嵇康便慷慨赴死了。死前,还在刑台上弹奏了古曲《广陵散》。

裘小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这种从容赴死的态度,真是连死也死得不同凡响。

余秋雨:这就是魏晋名士的风采。按照罗宗强先生的说法,他们把庄子的理想人间化了,使生活变得诗化、艺术化了。

王安安:确实感觉他们是把生活艺术化了,不是在过日子了,而是把自己所有那些不能实现的理想,都放到自己的生命方式里去燃烧。于是,就迸发出非常灿烂耀眼的光芒来。

余秋雨:他们鄙视权贵、漠视世俗、傲视陈规、无视生死,最后凝聚为一种充满诗意的孤傲美和寂灭美。这种生态在后来世世代代知识分子身上无法重复,只能仰望,或者,只能局部模仿。

他们的这种心态,还包含着一个特别的话语方式,那就是清谈。我们前面已经说到,他们平常在一般情况下很少说话,但一说起来,便延伸为一种云遮雾罩的冗长结构,一种超尘脱俗的话语逻辑。

我想听听你们对清谈的理解。

刘璇:我早就关注清谈,查过一些资料。清谈是源于汉代的清议,就是品评人物,那时,其实是为了选拔官吏。县里面品评一下,觉得这个人好,就推荐上去当官。后来,品评的权力集中到了名士手里,名士如果说这个人很牛,那这个人就暴得大名。这种品评最早是针对道德,后来,慢慢发展为评价一个人的风度仪态如何,这就从关注名士发展到了关注个人。之后慢慢就发展到了谈玄。我觉得就品评人物这一点来看,清谈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以一种舆论的方式来干预政治。

余秋雨:讨论清谈,不要过多地着眼于它的内容和目的。不在乎内容和目的,恰恰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是学术争论,也不是主题研讨,更多的是一种智力游戏和社交活动。一有固定的内容和目的,魏晋名士们就觉得俗了。他们就是为了摆脱世俗才进行清谈的。清谈在进行过程中,也不讲究寻常逻辑,只求惊世骇俗。它在无功利、无对象的世界中游荡,并获得快感,有点像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但“意识流”主要集中在写作,而清谈却需要与他人一起进行,而且必须让潜行的意识外化为语言,而且语言必须漂亮。在这样的智力游戏中,一些模糊又飘逸的概念也有可能独立出来,获得智力论定,例如像当时一直搞不清的“无”和“空”这两个概念的差别,就是通过清谈搞清楚的。清谈又建立了一个特定的社交圈子,就像后来法国的沙龙那样,构成了一群贵族知识分子的聚合。这在非常讲究实用的中国社会中,具有独立和逆反的色彩。但是,他们又不以独立和逆反为旗帜,因此又洗去了政治色彩。

清谈的最大贡献,是大大提高了中华文化的“非实用智慧”,这对今后哲学的推进至关重要。当实用的羁绊被摆脱,思维就可以在抽象的天域里自由漫游了。中国传统思维缺少自由漫游的广度和深度,人们往往以为是受制于政治,但是在我看来,更受制于实用。

丛治辰:“清谈”这件事情好像后来名声很糟糕,大家总要说什么“清谈误国”,但我觉得这是比喻的用法,意思是你们知识分子搞那些文化的东西都没有用。救国靠的是实力,是武力。这样说的人当然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就有很多。可是如果硬要说清谈误国的话,那什么不误国?写诗作词不误国吗?画花赏鸟不误国吗?文化发达的文明一定比野蛮的豺虎之邦要孱弱,军事上打不过人家。所以,把误国的罪过推给清谈、推给文化是不公平的。

余秋雨:关于误国不误国的问题,在当时就出现了一些分歧。有一次,王羲之和谢安有过交锋。王羲之的想法是,做人还是要有所作为,不能老是空谈,他的目标是做治水的大禹。而谢安则说,秦为什么亡得这么快,就是商鞅、李斯他们太有作为了。谢安认为快速地推进自己的行政措施反而有可能误国。我们记得,这是老子和庄子的思维。

王羲之想有所作为,但他的儿子王徽之却是个清谈的专家。我想以他做例子来说说清谈具体进行的方式。王徽之曾经做过桓冲的骑兵参军,桓冲问他在哪个部门工作,他说:“经常看到牵马的来,大概是马曹。”桓冲又问他管了多少马,他回答说:“不问马。”桓冲又问最近死了多少马,他答道:“未知生,焉知死?”这种听起来莫名其妙的回答,其实都幽默地嵌着典故。回答说“不问马”,古人都知道,《论语》中记载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后问:伤了人吗?不问马。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也是出自《论语》,当子路向孔子问死后的情形,孔子就回答了这句。有一次,桓冲要他管事,王徽之回答说,今天早晨西山的空气特别凉爽。这就是典型的清谈之风。

这样的清谈之风,对实际政务确实产生了负面效果。大家都仿效着这种机敏、俏皮、错位、脱轨,连官员也跟着来。如果这些名士也做了官,结果可想而知,完全建立不了社会管理所需要的顺畅沟通,行政效率严重低下。

费晟:但是,从文化来讲,清谈导致了中国一个玄学流派的形成,通过清谈把佛学、儒家、道家融合在一起,中国的文化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性格。清谈在这个意义上,功劳是很大的。大家不要忽视这种文化上的意义。胡适先生就曾经说过,发现一个古文字的意义,和发现一颗小行星,学术价值是一样的。我们得允许在兵荒马乱当中,有一些人能够从容地谈点哲学,建构一下文化。

余秋雨:哈哈,你还是合不得谈魏晋清谈的负面效果,坚持着它的正面意义。平心而论,如果作为一门课程正面论述魏晋清谈,花费一学期、一学年都值得,我也鼓励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的博士论文可以多写一点以魏晋清谈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但是,我们现在的课程是对中国文化史的快速扫描,只能稍稍涉足便拔腿而走,要急着讲讲它对中国后世文化的负面作用了。

中国的文化历来与政治关系密切,清谈本来是可以拉松这种关系的,但是,如果这种关系没有拉松,那么,反而会把空谈之风带人政治。不幸,这种情况果然发生了。高层哲学依然没有怎么发展,而文化人却越来越喜欢空谈政治。你所说的清谈把佛学、儒家、道家融合在一起,这是有的,但功劳不全在清谈,融合程度也不能估计过高;而文化人空谈政治的风潮,却越谈越烈,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弊病。用我的话来说,该空的不空,该实的不实,造成两头失落。

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也有不少人对此进行检讨。他们发现,很多文化人平日喜谈玄空的心性、道统,又自以为能够以此治国,连社会上很多人也有这个误会。但每次出现社会危机,朝廷急急地把他们拉出来做顾问,结果总是一塌糊涂,甚至加速了朝廷的败亡。即使在平时,要这些人来管理行政,也是一片疲沓、民生不振。于是,清代出现了一些提倡“实学”的呼吁,明确指出空谈已经成为很多文人官员掩饰自己低能、丑陋的保护伞。

因此,研究魏晋清谈和它的后续影响,可以成为打开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结构的一把钥匙。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人格,不能光是说人格结构中有几分儒、几分道、几分佛。这种人格结构中最严重的裂痕是,理性抽象能力和实践执行能力的对峙和互消。这就造成了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的两难境地。中国传统的文化人格,一直在这两难境地中徘徊。

同类推荐
  • 随便问吧——关于中国文化的108个趣味问题

    随便问吧——关于中国文化的108个趣味问题

    本书参考了大量文献、考古资料,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提问+解释+知识拓展”的形式,用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力求晓畅易懂、准确生动,并注重科学的严谨性和知识的可读性,以符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
  • 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文集(二)

    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文集(二)

    本书收录的论文涉及: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博物馆管理与服务、博物馆陈列与展示、博物馆藏品鉴赏与研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等六个方面内容。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相互推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时期文化的多重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全面认识,进而增强发展文化的自觉性,提高发展文化的真本领。因此,发展和繁荣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

    《喜马拉雅词典》是何小竹以词典的形式写的一本关于西藏文化与自我思考方面的,集藏文化知识简介和个人随笔于一体的休闲读物。作者从A到Z的顺序列出有关西藏文化的一系列关键词,并给予深入延展的诠释。
  • 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

    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

    本书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对闻一多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书中探讨了闻一多的学术人生,从家乡到清华,从国内到国外,从诗人到学者,从文化研究到现实斗争,展示了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热门推荐
  • 网王之双生

    网王之双生

    额,这是第一次写同人,有不好的地方还请见谅!
  • 女王成长记

    女王成长记

    他们互取所需。他眷顾她的身体,她利用他的权势。他说:“我可以接受你利用我,不爱我,但哪一天你想爱了,你爱的那个人,只能是我。”她撇过头,冷笑不语。这个局终究还是得一步一落子,各谋各所求。
  • 撩心攻略之殿下太冷

    撩心攻略之殿下太冷

    初见时,他眉眼凝着冰霜,扫向她的目光是大写的厌恶。许久以后,他眼眸低垂,嗓音沙哑,喉结翻滚道,“你,进我内院。”而她的回答,却是使他一噎。*穿越一醒来,林幼瑶就被喷了一脸唾沫:“你这凑表脸的小蹄子,竟敢去爬世子殿下的床,殿下这样的人物,岂是你这样的贱丫环能肖想的?关入柴房,不给饭吃!”林幼瑶懵了。什么鬼?自己竟然穿越成了爬床未果、被丢出房门的王府丫鬟!此后,她一心躲在王府最偏远的林子,只想做个快乐的粗使丫鬟,可是为什么她又接二连三的遇到了高贵清冷又自律的爬床对象-世子殿下?这冰冷的脸,嫌恶的眼神,真是白瞎了他绝色的颜。他厌恶她,她还不想见到他呢!后来,她无意间救了他,壁咚了他,(此处省略许多字),陪伴他,又逃离他。他万年冰雪般的心,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陌生的感情汹涌而入。*小剧场一:他带着她进入卧房,背对着她,淡漠道:“为我更衣。”于是,她摸上了他精瘦的腰,轻轻解开了暗纹琉璃腰带,开始进行更衣伺候,这项神圣而辛苦的体力活。哎哟喂,衣服穿了不少嘛。少时,她突然跳开了两步,满脸囧色,瞄了瞄眼前的景色:“殿、殿下,不好意思啊,我不知道你没穿中衣。”他闭了下眼,蒲扇般长长的睫毛在空中颤了颤:“你刚才解开的就是我的中衣。”*小剧场二:他带着她进入书房,趁她不备,将她圈在了怀中,箍紧她的肩膀,把头埋在她颈间,又她耳鬓间厮磨了几下,说道:“你以为本殿是你想心动就心动,想撩拨就撩拨,想逃开就逃开的?”嗓音醇厚又危险。*本文又名《殿下如冰隔云端》或《丫环升职记》。男女双洁,女主媚而不妖,娇而不弱,举手投足间透着淡淡的撩人风情,热爱自然,认真生活。男主颜值爆表,气质高冷,气场强大,最重要的是,身材一级棒。背景是纯架空的,主宠小虐,1v1,欢迎入坑。最后,菠萝饭打个滚卖个萌求收藏啦,谢谢:)
  • 至尊混祖

    至尊混祖

    人天生就拥有可挖掘的天赋,但是每个人的天赋确是各有不同。然而决定了他们天赋的是风云大陆上独特的魂珠决定的。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搞笑、热血,夹杂着些许小暧昧的情节将成为我们的主旋律......
  • 狐作妃为

    狐作妃为

    没错!她的姨娘的确是那位迷倒商纣王,搞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的妖狐——妲姬,但是妲姬早在她出生之前就已经被女娲娘娘收去了……她真的想不明白,那些脑残的妖狐长老为什么非要说她是妲姬的转世,硬逼她下山去迷惑当今皇帝?还口口声声说迷惑皇帝是她宿世的使命?
  • 大唐后妃传(Ⅰ)

    大唐后妃传(Ⅰ)

    天姿蒙珍宠,明眸转珠辉。贵为储妃的沈珍珠,清婉隽秀,丽质天成,广平王李俶,丰神俊朗,霸气多情。二人一见倾心、刻骨相恋。李俶将珍珠疼入骨髓,爱至心灵。但君王的爱情,没有恒常的主题曲。在安史之变的兵马乱世中,在争权夺势的宫廷暗战中,珍珠以薄柳之身,承裁起命运的跌宕与流离。她愿意与夫君共同进退,虽屡遭丧乱,也甘之如饴,毫无怨言;但她无法承荷他的猜疑、欺瞒与背叛。珍珠想要的,只是一份恒久如新的情;李俶不能舍弃的,除了她,还有这锦绣江山。从烟波浩森的太湖畔,至富丽繁华的长安城,再到朔漠无边的回纥,阴冷孤桀的少年玩伴安庆绪、睥睨天下的夫君李?、声威震世的回纥可汗默延啜,在她的生命中交错出现,对她深情拳拳、不离不弃。一程烟水,万垂羁绊,沈珍珠柔情千斛,情归何处?
  • 圣途仙道

    圣途仙道

    圣天大陆地域之广阔无边无际,大陆之上万族林立、诸圣争霸,帝国、门派、家族,各大势力明争暗斗,称雄一方。
  • 大蛇之封神演义

    大蛇之封神演义

    拳皇粉丝进入无限世界,成为第五世代的轮回者,他强化了大蛇之血,想要活下去,并超越人皇。
  • 斗晓黎明

    斗晓黎明

    从一个普通人到辉煌级别的人物,我问你:靠什么?努力与信念;挥洒什么?汗水与鲜血;那么,这世上无天才,只有一直修炼走向巅峰,才能走向成功。骄傲之时,你才发现别人早已超出你太多太多。帝皇级别控灵主夏雨柯,会在属于他们的世界上为你表演出一章经历千难万险的修炼之路。
  • 碎月如歌

    碎月如歌

    在父母的葬身之地,她穿越而来,在带给众人惊艳的同时,她也在努力寻找可以依靠的家,她谨慎地把心交付,却受到无底的伤害……倚靠宝物,她不光能穿越过来,还能穿越回去,在两个世界,她同样的骄傲,却只嫁给了一个连聘礼都给不起的人,只因为前世今生,对他的亏欠与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