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61400000002

第2章 在佛相中照见自我

为了排解心中的烦恼和不安,于是,很多人开始寻仙问佛。那佛家的智慧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呢?是让人们远离尘世、身居深山吗?是让人们放弃现实生活吗?不是。

佛家讲究的是观照自我,是身在现实社会而超然于现实社会。让心灵找回本该属于它的归宿。

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开篇就谈到如何找回自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说,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观自在的“观”字很重要,修心关键在一“观”字。此观并非眼观,而是回光返照,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心的要诀。

照即般若观照,见即亲自证知。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起甚深观照般若之用时,证知五蕴身心等一切诸相,无不是运动变化,幻生幻灭,其性本空。实相之体,犹如镜体;五蕴诸法,比喻尘垢;般若妙智,正像镜光;观照功夫,则如磨镜,镜体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擦磨,自然垢尽明生。

这里的“照见”如渡船,“五蕴”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宝藏,便全部显现了。

苦厄即身心痛苦不安。般若不开,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归根属于心,度心只有依靠深般若 (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 )。照见五蕴本空,心便得解脱自在。老百姓不明白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蕴的实质,更不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长劫沉沦于烦恼此岸。若能照见事事物物一切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种执着,不被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粗细烦恼所缠缚,从而解脱一切苦厄。

然而,在这个日益繁杂的社会中,如何才能看到内心的自我,不被外物所役使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故事说的是在一个老街上有一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由于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现在他以卖拴狗的链子为生。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人们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手里是一个半导体,旁边有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古董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他 1995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 60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古董商端着那把壶,想以 1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虽没卖壶,但古董商来的那天,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 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 15万美元的价钱买下它,他有点想不通。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总是拥破门,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也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 30万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邻居,拿起一把锤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老铁匠的内心随着茶壶的升值而波动不平起来了,生活中原本的宁静与安详被打破了。很显然,这突如其来的“好运”并没有给老人带来快乐,相反老人的内心却承受着煎熬。

在沉思之后,老人最终悟得了“虚空”的禅机。也是在老人举起锤头的那一刹那,他找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安详与宁静。

如果一个人执着于世间的金钱名利,以及种种事相,他的这种执着就是“着有”——执着于有。相反,如果一个人执着于出世间的清净,他的这种执着就是“着空”——执着于空。在大乘佛教看来,“着有”与“着空”,都属于“着相”,都属于障碍,都不符合生生不息的大智慧。

打破一切执着,证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才是真正的不执着。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就是灵动活泼。就像六祖慧能所说的那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意思是说,我们的自性,是没有污染的,即使有人想污染它,那也是污染不上的。我们的自性,是生生不息的,即使有人想停滞它,那也是徒劳用功的。只要我们领悟了我们的自性,契合了我们的自性,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合乎大道的人生,就是智慧解脱的人生。

赵州禅师曾经作过一首名为《鱼鼓颂》的诗偈,其偈中就暗藏了对虚空的认识: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这首《鱼鼓颂》是赵州禅师在回答众人提问后的即兴之作。偈中的“鱼鼓”是鱼形木鼓,寺院用以击之以诵经的法器。

他的这首偈可以这样理解:一切事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和合而成,“鱼鼓”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大自然对它情有独钟,“造化”更为精巧工致而已。“鱼鼓”有声,妙在内无。这个道理凡夫俗子是不明白的,因为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人生的方法与禅者有所差异,犹如音律中的宫商不尽相同一般。

赵州禅师借此偈喻指参禅悟道也应与鱼鼓一样,全然在“空”字之中:心中空明,禅境顿生。唐代太守李翱听说药山禅师的大名,就想见一见他的庐山真面目。李翱四处寻访,跋山涉水,终于在一棵松树下见到了药山禅师。李翱恭恭敬敬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没想到药山禅师眼睛都没有离开手中的经卷,对他总是不理不睬。一向位高权重的李翱怎么能够忍受这种怠慢,于是打算拂袖而去:“见面不如闻名。”这时药山禅师不紧不慢地开口了:“为什么你相信别人的传说而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呢?”李翱悚然回头,拜问:“请问什么是最根本的道理?”药山禅师指一指天,再指一指地,然后问李翱:“明白了吗?”李翱老实回答:“不明白。”药山提示他:“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如今才明白,激动之下写道:“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药山禅师实际上是提示李翱,只要保持像白云一样自如自在的境界,何处不能自由,何处不是解脱?

如何观照自我?如何事事解脱,事事认真做?如何遇财不喜,遇祸不悲?释迦牟尼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也许对你有所启发。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同类推荐
  • 心经随喜

    心经随喜

    胡兰成亡命日本,1966年应邀在名古屋讲述佛教重要经典《心经》,这段期间,他流亡如新,生命亦彷佛在萧条之境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造的生机。胡兰成讲《心经》,彷佛是在聊生活、谈时局、说历史、观赏艺术,但谈着聊着,却又印证了佛法不离人生。此书是胡兰成不世出的日文著作,孕育了他之后写作《禅是一枝花》的思想核心。
  • 佛教养生秘笈

    佛教养生秘笈

    本书以佛教养生观念为主旨,为读者提供了诸多方便易行的佛家养生方法,具体内容包括:精神养生法、生活饮食养生法、佛教医术等。
  • 谈佛说道悟人生

    谈佛说道悟人生

    这不是一本说佛论道的书,这是一本让你用佛的境界和道的胸怀来点释人生的书,情感·利益·事业·修身·修为·修性。人生说起来或许真的很沉重,一路生活,一路坎坷。难以设计定局,一个偶然的选择,便被归入了另外一种生活,我们要明白人生的短暂以及命运的不可预知,所以只要安于生活,我们就能够活得精彩。
  •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和尚: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出家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对我们常人而言一直有其神秘的一面,但该书却以风趣的文笔和详实的图文,向我们描绘了出家人寺院生活的世俗性。他们朴素、简约和体现着人性本真的生存观念,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热门推荐
  • 豪门夺情:我的御姐情人

    豪门夺情:我的御姐情人

    苏妙语逃脱了一个男人的魔掌,可是却坠入另一个男人邪恶的怀抱。她以为他好欺负,所以就调笑他几句,可是……“亲爱的。你是不是不要我了?”苏妙语想起之前唐洛遭人烦的模样。“谁是你亲爱的?”唐洛有些无语的看着苏妙语。嘎吱……随着洗手间的开门声,木婉约气愤的走了出来,给了唐洛一巴掌,摔门而出。“婉约,你听我解释。”唐洛朝着背影喊道,可惜留下的却是背影!“不好意思哦!惹你女朋友误会了。”苏妙语这时候才发现她闯了货,开口道歉。“呵呵!”唐洛冷冷一笑,转身走到床沿旁边,邪邪的看着苏妙语。“啊---”苏妙语一声惊叫,发现唐洛的身躯已经将她扑倒在床上。
  • 东阳日记

    东阳日记

    从曙光中清醒,在夜幕下老去,谢东阳,本应平凡却注定不平凡的人生,十八年前的雨夜,十八年后的帝都,红颜,霸业,是我的,必我所得。
  • 三国演义语典

    三国演义语典

    对于中国人来说,自明清以来民间文人陆续创作传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五部古典通俗章回小说,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所皆知的经典著作。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叙述、精彩场景描写,无不借助语言手段的写景、写意、写真、写实、写照,描摹人物性格鲜明,描摹故事生动传神,描摹情节精彩纷呈。尤其是那些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以及对典型环境的典型描述,总是令人心生感慨,口耳相传,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 至尊妖修

    至尊妖修

    夜黑风高的夜里,妖族横生的千古森林突然降临而来一位刚刚出生不久的人族婴儿!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的命运会怎样?他的身世又是什么?且看《至尊妖修》带你走进他的世界。
  • 这样说别人才会愿意听这样做别人才会重视你

    这样说别人才会愿意听这样做别人才会重视你

    谁都想让自己说的话有人听,都想让自己做的事情被人重视,那么如何去说、去做就是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人缘,是否受到别人的欢迎,是否能够得到他人的大力支持,不仅受到其地位和出身的影响,更取决于他是否学会了说话做事的艺术。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才华横溢,却总是四处碰壁,步履维艰;而有些人尽管资质平庸,却能够步步为营,无往不利。很多人为此困惑,迷茫,而本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书从说话的技巧和做事的诀窍入手,告诉人们说话做事如何才能有效率,以生动的例子和含义深刻的评述告诉读者说话有人愿意听,做事有人重视的奥秘所在。"
  • 残情王爷的嫡妃

    残情王爷的嫡妃

    相府的嫡出大小姐西洛,生性蠢钝,被庶母调教成女子无才便是德。一道圣旨,使她成为浩瀚王的正王妃,却也只在洞房之夜被宠一回。深深宅院,玩的是阴谋,情深似海的姐妹,没准是夺你性命的推手。既然老天让她重生,那么不怕死的,就放马过来斗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深山里的猎人

    深山里的猎人

    本书将带你们飞越整个蒙古大地,带你们走进不一样的内蒙古。探索未知的深山,河流,野兽。千年敌对的狗狼血腥厮杀,金雕捕狼,毒虫猛兽,人与动物的情缘,人与自然的博弈……
  • 梦太奇

    梦太奇

    本书共分五篇,内容包括:梦想皆有神助、千秋家国大梦、日有思夜有梦、浮生若梦、奈何处事犹如大梦。
  • 为爱轮回:那一季舞落樱

    为爱轮回:那一季舞落樱

    我愿用永世的孤独,我愿做一个车轮永世为六道转动,只求换来一世与他们相见。为爱而生,为爱轮回。我是舞落樱,我是为他们而生、而亡。他是李富良,富士外语学院的校董,温文儒雅,与他相爱是劫数,却屡次打破禁忌,这一生我与他纠缠不清……他是安圣,富士外语学院的校草,冷酷霸道,爱着我,却只因这张一模一样的脸……他是白小虎,让人闻风丧胆的犯罪组织最高统领,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一生只追随着我……她是白樱月,一个跟我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我和她都是僧娑洛,只为五千年后与他们的遇见......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平行街

    平行街

    奇闻,异事,怪物,时空破洞,自然异状,都被收录在这一本故事集中,那些你所错过的,相遇的,习以为常的事物,正以另外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状态被厄运之神戏弄的人经历着。作者注:此书为短篇故事和彩蛋集合,不定时更新,一般以上下为一则,每一则都有所承接上一则,甚至有与我的一些长篇作品有微妙联系,更多精彩细节,还有待读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