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87700000012

第12章 千古言论,安为今用?(1)

历史如长江之水,滔滔东流,而前人留下的千古言论到今天是否也有其借鉴的一面。资治通鉴云:考当今之得失,鉴前世之兴衰。无论是用人还是论及天下形势,古人留给我们的都是无价的瑰宝。

1.李斯上书谏逐客

战国后期,秦国行将一统天下的趋势日渐明朗,各国为图谋自保,都广泛地网络人才,“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在嬴政立为秦王后,被尊为相国,在人才问题上亦采取了与魏、楚等国相同的政策,“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东方士人继踵西入秦。“从荀卿学帝王之术”的李斯也告别了他的老师而“西说秦王”。

李斯(前280—前208),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闾巷布衣”出身,作过“郡小吏”,后与韩非等就学于荀子。他投奔秦国后,开始在吕不韦门下当舍人,不久便晋升为郎(秦王的侍卫)。

李斯是个功名利禄欲望非常强烈的人物。他为郡小吏时,“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絮,近人犬,数惊恐之”,“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因此,他看准了当时天下的形势是“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是自己摆脱“卑贱”、“穷困”的大好时机。他为郎之后,即在秦王政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干,纵论天下形势,得到秦王的赏识,“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后又“拜斯为客卿”。

正当李斯顺风挂帆的时候,出现了对李斯仕途极为不利的事情:秦王政十年(前237),秦的宗室、大臣全出来请求秦王“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所谓“客”,是指从秦国以外来秦国效力的士人。他们在秦国或为幕僚,或者担任行政职务,最高者可以为卿,冠以“客”字,称为客卿。秦的宗室、大臣请求秦王“一切逐客”,究其直接原因,起于郑国渠的开凿。

郑国渠是秦国修建的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它“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渠成之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但修建它却是出于韩国弱秦的计谋。原来,秦国东进的路上首当其冲的韩国,怕被秦灭掉,就派了水工名叫郑国的到秦国鼓动修水渠,想以此耗费秦国的大量人力、物力,“毋令东伐”。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郑国鼓动修渠的真实目的暴露出来了。于是秦宗室、大臣由此认为:“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就产生了“一切逐客”的动议。

李斯于是上书止逐客,后人称此书为《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从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一直说到商鞅、范雎等人对秦国的发展、壮大做出的重大贡献,证明“客”有不同情况,应该区别对待。接着,他又以广用物产为喻,说明对人才采取“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之驹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鸣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发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接着,李斯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纳士与逐客的利弊: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赉盗粮”者也。最后,李斯总结说: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当时,秦王嬴政方以一统天下为己任,见到李斯的上书,很赞赏他的见识,“乃除逐客之令”。

李斯《谏逐客书》使秦王政毅然除逐客之令,对秦统一中国的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是李斯因此而复官,成为了秦扫平诸侯的智囊,“官至廷尉”,“辅始皇,卒成帝业”。其次是又争取了一批人才,如尉缭就是在除逐客令后由大梁(今河南开封)入秦的。他被秦王政任命为国尉,为秦国制定了正确的军事策略,对秦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斯上书止逐客,肯定包含着做“仓中鼠”的个人欲望。但其书所论,不仅是一般的“用人”问题,秦要完成统一大业,必须不断地壮大自己,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人才是有限的。汇聚人才者强,丧失人才者弱,强者胜,弱者败;胜于贤,败于愚。争取人才是最基本的策略之一,古今莫不如此。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秦国的发展史,是极其有意味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外国的人才,秦国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从秦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善于招致人才、容纳人才、使用人才才能据有天下,实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规律。

2.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

秦始皇历尽千辛万苦,统一六国,而后着手建设新的王国,统一币制,统一文字、政治、经济上都采取了种种措施,秦朝的宏伟气势,我们从现存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以及秦兵马俑等举世闻名的伟大文化遗迹,仍可以想见秦王朝昔日的风采。然而,不过十几年工夫,这个空前庞大的大帝国就像纸房子一样倒塌了。从此,秦“二世而亡”就像无可解脱的幽灵一样纠缠着后世的封建帝王,而封建时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费尽心机地从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作为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戒鉴。

西汉初年的著名政论家贾谊,在传诵千古的《过秦论》中,对秦的兴亡过程作过一番精到、简炼的勾勒;并且认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秦始皇没有看到和抓住攻守转换的机遇,及时调整自己的治国方针和策略。贾谊认为,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方略是不同的;而“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至于守威定功、安危存亡的根本,就在于对百姓的态度。

西汉王朝是在秦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开国皇帝刘邦又来自民间。按理说,应该懂得“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的道理。可是,刘邦生来鄙视儒生,在汉兴之初,还是个头脑相对简单的皇帝。他为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的亲身经验所拘囿,固执地以为,马上得之照样可以马上治之。为此,他与谋士陆贾之间发生了一番争执。

陆贾经常在汉高祖面前称道《诗》、《书》,刘邦不客气地骂他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也毫不客气针锋相对地说道: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陆贾把其中的利害一一分析给刘邦,秦始皇、秦二世并不是不想长治久安,其所以败亡是因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所以,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汉高祖听了这番话,虽然面子上有些过不去,但还是恍然有所悟,他“性明达,好谋听达”,是个知错能改的人,当即命陆贾著书论述“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陆贾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都击节称善,左右呼万岁,于是称其书为《新语》。

在“马上得之而不能以马上治之”、“逆取而以顺守之”的方略指导下,汉高祖颁行措施健全制度,着力于安定民生;后继的惠、文、景诸帝又继续推行轻徭薄赋、“无为而治”的方针,结果不但重建了封建统治秩序,而且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封建盛世,儒家文化也在汉代成为一统天下的治国方针,对后世影响巨大。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确实是一种可怕的、令人沮丧的景象。然而,不过六七十年,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两幅反差如此强烈的画面,与贾谊反复述说的道理不谋而合: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面对不同的情势,必然有不同的对策,刘邦固执武断,幸亏贾谊、陆贾之辈的谏议,并诉诸实践,这个马上得来的天下才没有“二世而亡”。如果说,秦“二世而亡”是因为秦始皇“遂过而不变”,二世“暴虐以重祸”。那么,汉朝之所以能长治而久安则是因为汉高祖真正懂得了“马上得之不能以马上治之”的道理,并真正将它贯彻到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

自古以来,治乱世宜圆,治盛世宜方。能在马上得到天下的人不能在马上去治理天下。

3.诸葛亮豪论隆中对

一篇隆中对,铺开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势;一段豪论,确立了丞相之席位。古人求官,不需要学历,凭口才能求得一官半职,甚至是高官厚禄,但相对今人,一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行贿行赂就从平民到高官的人而言,是不是颇有讽刺意味。他们的进身之阶,诸葛亮还是差矣。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后,宦官与外戚势力相互火并,结果两败俱伤,凉州军阀董卓乘机率兵入京,控制了朝政大权。董卓的暴虐统治使得各地州郡纷纷起兵反抗,导致东汉政权的统治彻底瓦解,形成地方割据的纷争局面。兖州牧曹操抢先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挟天子而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与袁绍等劲敌,到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时,已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他在全国都首屈一指。

除曹操之外,当时的主要政治势力还有控制江东的孙权,占据荆州的刘表,分占益州与汉中的刘璋和张鲁,割据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但这些人虽各据一方,其各方面的势力都远逊于曹操。

自称汉代宗室的刘备,虽素有“英雄”之称,但在这战乱纷纭的十几年中,却时运不济,屡起屡败,曾先后投奔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始终未能拥有一块稳定的地盘。这时,他正依附于荆州牧刘表,部下仅有从外地带来的数千兵将,被安排驻扎在新野(今属河南),还受到刘表部下的猜忌。在当时群雄割据的形势下,刘备的势力可说是微不足道。但这一年刘备与诸葛亮的会面,刘备的首路就拨开云雾辉煌灿烂起来。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为躲避战乱,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他当时虽然只有27岁,但一向留意天下大势,潜心研究各割据势力的消长及各地的山川地形,被荆州人士称为“卧龙”。

刘备经司马德操、徐庶的推荐,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直到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两人纵论天下大事,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各方的情况,并制订下长远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策。

刘备见到诸葛亮后,屏退左右,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有感于刘备的坦诚相待,首先为他分析天下大势: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指出曹操虽是最大的敌人,有篡夺汉朝天下的野心,但目前刘备势单力孤,还不能与他争一日之短长;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在江东已形成稳固的统治,也不能去打他的算盘,而只能与他结为盟友。

接着,诸葛亮又指出: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羸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认为荆州、益州的地理位置优越,而统治者却平庸无能,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统治,而刘备此时大可乘虚而入,建稳根基。

在此基础之上,诸葛亮提出刘备所应采取的战略决策: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精辟分析与深刻论断,得到刘备的衷心赞许;而刘备始终不挠的雄心壮志与礼贤下士的谦恭态度,也赢得了诸葛亮的诚心归附。从此,开始了他们携手共创蜀汉政权的艰难历程。

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制订了立国方略。首先诸葛亮借曹操打败袁绍,转弱为强之例,委婉地指出刘备戎马20余年仍寄人篱下的原因,说明称霸天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的道理,然后提出了兴复汉室的五点战略方针——

一、曹操拥兵百万,雄踞北方,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暂时不可与之争锋较量。孙权承继了父兄在江东的基业,“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所用”,只能与东吴联盟结好,共同抗拒实力强大的曹操。

二、取代在军事上比较软弱的刘表、刘璋的地位,夺取军事重镇荆州和天府之土益州,以这两处为根据地,延揽天下英雄,鼎立一方。

同类推荐
  • 反复:再造共和的艰辛

    反复:再造共和的艰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稀疏的枪声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时段。中国历史走入了另一个境界。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不同的行为带动了自由民主,一些知名与既将知名的人物再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 三国之天下无双

    三国之天下无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三国之第一公子

    三国之第一公子

    刘啸天是个十足倒霉孩子,上学那会就差一分与重点高中无缘,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工作面试,坑蒙拐骗的成为最后一名的第二十名,临入职的前一天却听到消息自己这个第二十名竟被内部子女顶替。泰山之巅玉皇顶之上二十七八的老处男刘啸天仰面问天何故如此待我!不曾想,一股邪风吹来带着无尽的疑问,刘啸天竟然被吹下山崖,刘啸天最后的意识是在众人的惊叫中,一个身影坠入无边的云海。然而却并非结局,灵魂飘荡倒霉孩子刘啸天竟然附身在了汉末落魄公子刘琦的身上。对于新身份却报以苦笑,然大丈夫岂能任命运摆布。不争霸天下岂不是枉来一趟三国,争雄路上且看刘大公子如何摆脱尴尬身份,如何雄霸江南,又是如何君临天下泰山封禅。
  • 大汉皇帝刘备

    大汉皇帝刘备

    李灵从28楼楼顶意外跌下,却跨越时空成了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刘备。而这个刘备,还是个十来岁的孩童,父亲新丧,母亲为着生计和他的学业日夜发愁。面对这个残破的家庭,他该如何做,才能在渐显败状的东汉生存下去?才能保护自己和母亲不受伤害?他还能成为历史上那个开创蜀汉数十年基业的昭烈皇帝刘备吗?一切从摆地摊开始,看少年刘备如何慢慢的成长为一代枭雄,打造出一个大大的汉帝国!每日双更,坚持完本,也希望有喜欢的朋友把此书看完!建了个QQ书友群,大家可以进来讨论,群号:108714372
  • 二十五史一日一鉴

    二十五史一日一鉴

    读史使人明智,更使人洁醒。从《二十五史》中可以尝尽数千年的人事沧桑,一览家与国的深沉智慧,学习智囊人士的精明手段,得到厚重的社会阅历。在史册中考查智慧的含量,鉴赏谋略的生成,发掘历史的规则,以指导今日的人生——希望我们能看清历史与当下,永远不迷茫。历史和现实永远相通,博大精深的《二十五史》,蕴涵着无限的问题。历史中的逻辑,蕴涵着事物发展的普遍趋势;史实的本末源流,存在着因果的关联。善于思考者,将从《二十五史》中得到极大的益处。
热门推荐
  • 攻婚掠情:早安,韩先生

    攻婚掠情:早安,韩先生

    她,是一位风情万种的美女总裁,他,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帅气军人;一次酒醉,她送他回家,落在他床上的一根长发被他妻子发现,他的婚姻危机由此爆发……就在他万念俱灰,人生陷入最低谷的时刻,她携手他搏击商海,让他突破自己成功转型,只为能够住进他的心上……
  • 黑魔法领主

    黑魔法领主

    这是一个只有真正的纯爷们才能生存的世界!这是一个文明对抗的世界!这是一个对苏联怀有特殊感情的人们的世界!这也是一个看着圣斗士长大看着银魂快乐的大叔的世界!
  • 永庆升平前传

    永庆升平前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焰动四方

    焰动四方

    东昊片大陆上每个人都有一个梦,一个变成强者的野心,不被别人奴役不被他人掌控,求得长生,掌握自己的命运,然而能够实现这个梦或者说野望的人往往寥寥无几。少年秦杨故事将在这里展开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术途谜缘

    术途谜缘

    迷茫未知的术途,皓月般的执念为引,手心上的九色妖娆,凄凉的断桥,含着血泪的笑,一步一步,我必达彼岸!
  • 校花的贴身狂少

    校花的贴身狂少

    郭杰在考试的时候,惹上了麻烦,被班里的混子给打了一顿。关键时刻,校花出面,帮他解困。堂堂的男子汉,竟然让美女保护,实在是太丢人了。郭杰吃亏之后,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全方位提高自己,你狠我比你更狠,他从小绵羊变成了狼,别样的经历,充满了热血和惊险。校花,我不能让你保护我,而是让我保护你才行。
  • 倾城舞姬:舞娘太妖娆

    倾城舞姬:舞娘太妖娆

    “一拜天地!”喇叭唢呐奏响欢快的乐曲。“二拜高堂!”新娘额角一滴冷汗滴下来……“夫妻……”“等等!”新娘猛地掀开大红盖头,对着面对面的新郎大喊道:“我不是你的娘子!”“哦……”某新郎淡定地帮新娘盖好盖头,“现在是了……”
  • 绝色少女杠上学霸校草

    绝色少女杠上学霸校草

    一个落魄千金,凭借那超赞的大脑闯进了皇家贵族学院,可就在开学的第一天便惹上了本校的风云人物--令无数女生痴迷的校草级学霸,关键是这位还特有钱有势!咋办捏?
  • 校草的冷漠丫头

    校草的冷漠丫头

    “雪儿,你干嘛对我这么冷漠?”某男嘟着嘴说。“因为不喜欢。”某女冷淡的回复。“那以后可不可以对我好一点?”某男问。“抱歉,做不到。”某女仍然淡漠的回复。“雪儿,我一定会追到你的。”某男坚定的说。
  • 当这星球没有花

    当这星球没有花

    他,高居云端之上;她,深陷泥淖之底。年少时的无心之约,让他们的命运轨迹悄然改变,却也变成了两败俱伤的禁锢。《当这星球没有花》是一本成长题材的青春小说,书中的女主角姜画未和好朋友于采薇即使遇到种种挫折也一直为绘画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本书中涉及到家庭关系的处理、少男少女之间懵懂的好感,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荆棘路途上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挫折也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