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89500000002

第2章 《藏传佛教养生之道》(2)

调行包括行走和行动两个方面。行走时,头、颈、肩、背、腰、尻诸部应端直,不倾不斜,不俯不仰,两臂下垂,随身摆动。两眼从鼻下注,两足平稳着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活动身体的全部或一部,特别是久坐之后,要做适当户外活动,舒展身体。身体运动时,动作要协调得体,姿势稳重而又轻捷。

调立是说站立时要直如松,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

调坐,一是指平常坐时要使四肢和整个身体各安其部位,不失威仪;二是指静坐方法。静坐时有六个要点:

(1)坐铺要平正牢固,坐垫要前低后高,柔软干燥。

(2)宽解衣带,以坐时不脱落为度。

(3)或单跏跌,或双跏跌,以右手置左腿上,再以左手置右掌上。

(4)端直脊骨,勿曲勿耸,正头颈,令鼻子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坐。

(5)口吐浊气,观想身中百脉不通处,同时排放,绵绵而出。然后口闭,鼻纳清气,唇齿相柱,舌抵上腭。

(6)闭目令断外光,身首肢体不可摇动。呼吸时,周身毛孔与鼻息同时出入,无有障碍。久之,则杂念自伏,妄想自除。

4)调息

调息是对人体呼吸系统的调节,它产生复杂的生理神经反射机制。调息要求用主观意志去控制和引导自动呼吸,使呼吸自然达到深、长、柔、缓的目的。调息得宜,可以祛病强体,延年益寿,体舒心旷。

鼻中气体出入,入名为吸,出名为呼,一呼一吸为一息。静坐入手最重要功夫,就在调息。养生家认为呼吸有四种相:

(1)喉头呼吸:普通的人,不知卫生,呼吸短而且浅,仅仅在喉头出入,不能尽肺叶张缩的量,因此达不到彻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血液循环不够优良。

(2)胸式呼吸:这比前面稍好,气体出入能够达到胸部,充满肺叶,体操时的呼吸运动,就做到这地步。然以上两种仍不能算作调息。

(3)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气体能够达到小腹,在吸气对,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叶舒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气时,腹部紧缩,膈肌被推向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气尽量外散,这方是静坐的调息。学者应该注意,呼吸时丝毫不可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极轻极细渐渐深长自然到达腹部,连自己耳朵也不闻鼻息出入的声音,方是调息。

(4)体呼吸:静坐功夫,年深月久,呼吸深细,一出一入,自己不觉不知,好像入于无呼无吸的状态,虽然有呼吸器官,若无所用之,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地步,乃达到调息的极功。

学者在平常时候,应该注意鼻息出入,不可粗浅,宜从喉胸而渐达腹部,是为坐前调息的方法。在入坐时,息不调和,心就不定,所以必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第一息数至第十,然后再从第一息数起;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断,就再从第一息数起;反复练习,久久纯熟,自然息息调和,这是坐时调息的方法。

因调息的缘故,血液流通,周身温热,在坐毕时,应该开口吐气,必待体中温热低减,恢复平常状态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息的方法。

调息包括调鼻息和调气息。调鼻息即除讲话、饮食外,应常闭口,以舌抵牙根上腭,使气息出入,徐徐由鼻而颈而胸。正常的呼吸应该是出入绵绵,似无似有,若存若亡,乃至胸虚腹实,心旷神怡,这才叫息相。如觉有风、喘、气三种相,可先闭口徐徐吸入清气,从足踵至丹田,至头顶,再开口,观想将浊气全部吐出。这样换气3-7遍,即可调粗入细。这一方法在每天清晨日出时,面向东方,行之效果最佳。

喇嘛长寿的秘诀(4)

5)调心

调心通过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增强皮层和皮层下各级中枢的协调性,降低机体的应激状态和对环境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提高机体的修复和抗病能力,有利于身心健康。

调心是指控制与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佛教特别强调人的心理作用,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都是起于心理感受的不同,即所谓“境本非善,但以顺己之情,便名为善;境本非恶,但以违己之情,便名为恶。故知妍丑随情,境无定体”。

佛教养生家认为:人们自有生以来,就是妄念用事,念念生灭不停,所谓意马心猿,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究竟功夫,就在能否调伏妄心。人们在四项威仪中,未入坐时,除卧以外,就是行与住,应该先对这两项威仪常常检点,一言一动,总须把心意放在腔子里,勿令驰散,久久自然容易调伏,这是坐前调心的方法。

至于入坐时,每有两种心象:一是心中散乱,飘忽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大凡初学静坐的人,每患散乱,练习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昏沉,这是用功人的通病。

调心要不沉不浮,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修禅时若内心昏沉,无所记录,头好低垂,则为“沉”;若心念飘忽,身亦不安,念外意缘,则为“浮”。因此,只有不沉不浮,才可入定。

若能入定,又有“心宽病相”、“心急病相”之说。“心宽病相”是心志散漫,身体倾倚曲逶,口中流涎,心理暗晦。此时应“敛身收念,令心住缘中”。而“心急病相”是因摄心太猛而入定,导致胸臆急痛。此时应宽放其心,想气向下身而流。

因此,调心要排除杂念,意念归一,大脑逐渐进入一种特殊的入静状态。

“青山原不老,遇雪白头;绿水本无波,因风皱面。”山水指自性而言,雪风指外境而言。青山白头、绿水皱面乃是自性受外境影响而改变其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无法去改变影响个人心理感受的外界环境,而只能控制和调节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这就是禅宗所主张的夺人不夺境。

《本生心地观经》上说:“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染故,世界杂染。”拾得和尚说:“无瞋是持戒,心净是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佛教认为: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无为、福德智慧之所拘,名为佛慧。”也就是说,要把心理活动控制到不为外界一切事物所左右的程度,这才算是达到了“调心”的目标。但是“心净”并非是空荡荡一无所有,而是指心理活动而言,定于一境,不杂它念。也就是《遗教经》上说的“制心一处”。佛教各种不同的修持理论,其实都是在一个“定”字上下功夫。净土宗的念佛观想,密宗的持咒,天台宗的止观与禅宗的参话头,都是同一个作用。佛教上关于“调心”有许多不同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总之,佛教的调五事是佛教徒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养身之道,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对促进健康长寿不无益处。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藏密修禅术有益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禅坐时,脑电图上出现a节律,使大脑皮层进入稳定状态,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修禅3个月后,红血球和血红蛋白增加,白血球可增加13%至23%,而且其吞噬能力可增强40%,吞噬指数可提高99%,肺结核病的血沉转为正常的人约占89%,饮食、睡眠和体重改善者达90%以上。肾上腺皮质类激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多巴胺活性,特别是β-羟化活性均见降低,因而从生化和内分泌角度证明了练功确实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轻应激反应。有人发现性激素如血浆雌激素和睪丸酮水平也得到了调整。

总之,“调五事”不仅为佛教修炼所重视,而且已逐渐引起世界上许多医学家的重视。

4.修密宗

僧人们之所以长寿,是和热衷于密宗修持分不开的。僧人们自入寺之日起,便向往着成佛,希望自己的修行早日能获正果,能“即身成佛”。所以,在掌握了显宗的基本原理之后,学僧们往往热衷于密宗的修行。

密宗也叫“真言宗”,现在国外通称为“金刚乘”。修持方法是佛家气功的一个高级部分。修持首要解决的是两件事:一是内在的,即自己有种种不可遏制的决心;二是要有个名望很高的上师亲自传承。这个上师不仅根据经书向其弟子传授深奥的教义,而且还传授其亲身经验和一种已获得觉悟的心感。

密宗修炼的要领在于“三密相应”。三密相应就是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即造作,指一切身心活动)和“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身密”一般采取“七支坐法”,此法的特点是颔压结喉,身密还要结印契(简称手印),手印多种多样,都由老师教授;“口密”即诵真言,真言称之为“咒陀罗尼”。佛教徒认为持咒能破除众生烦恼,帮助修炼者入定。

密宗诵真言时有五种方法:

(1)莲花诵,即发声念佛;

(2)金刚诵,即合口动舌念诵;

(3)三摩地诵,即不动口舌,定心观想真言的文字;

(4)声生念诵,即观想心莲花上有白螺贝,从白螺贝中发出妙音;

(5)光明诵,即念想口出光明持诵。

“意密”即观想,密宗的观想内容很多,如观想身中三脉、四轮等。但依密宗仪轨,不论修什么功法,都应先观“本尊”。本尊即修持者在上师的指导下,将一朵花随意抛撒于绘有诸佛菩萨的图像上,花朵所落之像为“本尊”。修持前,上师按此授以该尊之印明,练功时观想此像,观清楚后,再观想本尊与“我”互相交融,“入我我入”合而为一,同时观想自己身空如气泡。其次为字轮观(先观想自心为一轮圆月,在月轮上布有“阿缚啰贺传”五字,次观本尊之心月轮上亦有此五字)。除此之外,还有三密观、五字严身观等。

身、语、意“三密加持”是藏传佛教的基础性支柱法门,藏密认为,修习者不需经过累世修行,通过三密修炼即可即身成佛。所以喇嘛们都热衷于修密宗。

喇嘛的养生理念

1.修行可防病延年

佛教认为生命无常,人必然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对对身体的贪恋执著、过分的关照,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佛修道,解决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贪瞋痴等烦恼,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另一方面,佛教认为“人身难得”,应倍加珍惜。若病痛缠身,即无法安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业,死后还可能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而失去人身。所以学佛人为“藉假修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尽可能长的寿命。佛教虽然不追求长生不老,但认为长寿———有限生命的延长———是可争取的,甚至凭着愿力和禅定力可“住寿一劫”,一劫相当于一千六百万年。

佛教认为,疾病是人生必有的“生老病死”四大苦之一,分为两种,一种是身病,一种是心病,其中大部分的身病都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有关,因此它们都可以通过修行来预防和治疗。佛经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五官端正,健壮、和谐;在心理上,坚毅安详,充满智慧。只要努力修行,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事实上,佛教僧团对于新出家或求受比丘戒者也有五官端正、身心健康的要求。

能否健康、长寿,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是密切相关的,但佛教更强调人自身的思想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佛教徒的大量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历代高僧大德积极实践着佛陀的教导,大都健康、长寿。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尽管有种种不同,但其原则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实行“常运动,常劳动,慎行动,节淫欲,慎饮食,从医嘱,避灾厄,远凶戏”,长寿是不难的。而佛教的四众律仪正好都贯彻了这些原则,所以最低限度可以使虔诚奉行的僧俗信徒基本上都能“乐其天年而不中夭”了。

2.清规戒律有利于养生

作为一个僧人或佛教徒是有戒规要求的,也就是说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其目的虽不在于养生,但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通人从中也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佛教的戒律甚多,规定非常细,涉及人的衣、食、住、行乃至起心动念。据律典载:比丘戒广则无量,中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略则二百五十戒;比尼戒广则无量,中则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略则三百四十八戒。对于广大的在家佛教徒,一般要求能遵循佛教基本的行为规范,即守五戒,行十善。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藏传佛教还规定了十四根本戒,即:

(1)不批评毁谤上师;

(2)不违犯世尊教法;

(3)不对金刚兄弟起怨诤,不挑拨是非;

(4)不对众生忘失慈悲心;

(5)不畏困难救度众生,不退失菩提心;

(6)不毁谤显密经典及非佛说,不毁谤自他宗派;

(7)于因缘未成熟者,不得轻易说密法;

(8)自身为五方佛五智之本质,不可伤毁;

(9)不偏废“空”“有”,不怀疑诸自性法;

(10)不与毁谤上师、佛、法、僧的人为友作伴;

(11)不于诸真实法中自行分别、不起信解;

(12)不破坏具善根善信之人,应对真心学密者说真实法;

(13)依已得之三昧耶备妥法器及密法所需物品;

(14)不轻视毁谤女性,不怀疑女性能即身成佛。

佛教的清规戒律有利于养生,比如五戒可以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1)不杀生戒:表现在行为上,不得故意杀害生命,包括不自杀、不助人杀、不杀害他人,不仅如此,还应爱护生命,做放生善行;表现在饮食上,吃三净肉(未见杀、未闻杀、非专门为我杀),甚至完全素食;表现在精神上,须培养慈悲心,消除瞋恨,修习忍辱。生命存续为一切之本,尊重、关爱其他生命,即是关爱自己。瞋恨、生气,极易在身中积累毒素,也易毒化人际关系,从而对身心造成实质性危害。素食易于消化,能净化血液,减少疾病,有益健康,已为当代大量的研究证实。所以忍辱柔和、慈心不杀为养生第一要务。古人总结说“仁者寿”,是很有道理的。

同类推荐
  • 人体记忆地图

    人体记忆地图

    本书从易观察、易辨别的角度出发,从身体上的毛发、眼睛、耳朵、鼻子、口腔、面色等方面来描述人体常见疾病症状,并分析其中的病因,并列出一些治疗或预防疾病的建议。
  • 防病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防病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本书希望给您带来心灵上的启迪。从现在做起,改掉我们的不良习惯,提前预把疾病赶出我们的身体。
  • 本草纲目补益中药养生速查

    本草纲目补益中药养生速查

    汇集《本草纲目》智慧精华,将古代本草进行系统全面整理,选录最安全、最健康的家庭实用补益中药,完全破解中药养生密码,可有效增强国人身体免疫力和唤起身体正能量。详细而科学地介绍每味药物,如名称来源、性味归经、选购保存、备用成药、经典药膳等,从流传千年、功效显著的中药材,到人们熟悉的各种饮食、蔬菜、水果,再到百病的治疗方法,教给你一年四季养生首选药膳,常见病与慢性病的对症养生,一看就懂,方便操作,选方安全,适合老百姓随用随查。
  • 喝对茶酒治百病

    喝对茶酒治百病

    自古以来,就有“茶为万病之药”,“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用茶饮、药酒保健养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实践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生活在压力中的现代人,更加需要茶酒来帮助自己防治疾病、远离亚健康,女性朋友更是将茶酒运用到美容塑型中来。本书搜集了古今大量茶、酒防治疾病的资料,筛选出茶饮、药酒方剂百余则,按类编排成册,范围涉及茶酒养生治病常识、体质养生、四季养生、亚健康调养、美容塑型、常见病治疗等方面。编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向读者传授着简便易行的养生、治病方法。可以说,获得本书就相当于拥有了最专业可靠的家庭医生!
  • 遇见创造病症的自己

    遇见创造病症的自己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病症,而为了生活忙碌的我们都被贴上了“病人”的标签。那生活中的这些病症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它们?此书带你看穿生活中肆虐的病症,看穿创造病症的自己,对生命臣服的同时享受生活。目前,生活中各种盛行的“病症”肆虐着我们的生活,本书经过对生活中案例的分析,帮助大家看穿创造病症的自己,对生命臣服的同时享受生活。无论顺境逆境病症与我们同在我是谁?这是古老而未有答案的话题。从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理解来看:“我”包括我的身体、我的情绪、我的头脑、我的理想、我的灵魂、我的身份、我的名字、我的角色、我的归属、我所拥有以及其他可以想……
热门推荐
  • 末世争霸法则

    末世争霸法则

    一个即将灭亡的世界,一个重新开始的纪元,这是一个很大的故事……当所有人都从零开始,你要做英雄还是枭雄?而我,只想活下去……
  • 别走我的他

    别走我的他

    本故事讲述着一个平凡的女孩从青春到剩女过程的寻爱之旅。暗恋时的她,遇到追求者的她,渴望爱情的她,相亲的她.......每一时段的她都有淡淡的故事。
  • 突破领域

    突破领域

    战争与掠夺把我们的一切都剥夺了!我们只能用鲜血去印染残酷的现实,用我们的骨刺去割裂罪恶!自由史419年三月,人类受到了“高等人类”——极人与巨人的侵略,进入了被统治的时代。灾难凶猛地袭击了人类,但人类却只能惊恐地用鲜血接受一切。从那天开始,人类成了奴隶。历史受到改写,人类进入了最屈辱的时代!尼尔为了颠覆这个残酷的世界,使人类重新坐回万物之巅的宝座,与他的伙伴们展开了一场场生与死的血战。他是角斗士,是人类的解放者。爱与噩梦交织在一起,生与死,梦与现实,绝望与希望,尼尔等人在辗转癫狂之中反复前进……
  • 无风破

    无风破

    她,唐谲,是昀绺的长公主;他,堂诀,是昀绺的一名小医官,却也是一位隐世家族的盖世天才,医人无数,有一颗热血善良的正义之心。如果没有那场战役,唐谲和堂诀已经结成夫妻,在昀绺皇宫外的澜骅山上,一直美好的生活下去。……
  • 傲剑独神

    傲剑独神

    三千年前太上李耳西出函谷关,留下两仪剑符,踏紫东去!三千年后,武道天骄林旭无意得此剑符,备受道佛两道威胁,无奈自爆穿越金云王朝成为大将军之子。一纸退婚书,仙武两茫茫,怒而毅修仙,持剑掠锋芒!一代武道废人练仙典,修剑术,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完美逆袭,最终成就绝世剑圣。
  • 土豪女的逆袭

    土豪女的逆袭

    嘿,那个冰山脸的男神……经,起开点儿,挡住我的男神了!什么?你说我是土豪女?哼,说去!姐照样撸串、交屌丝朋友,三十块淘宝爆款和三万块的国际大牌混搭着穿。什么什么?你要帮我逆袭男神?打住打住,姐听着迷糊。行,逆袭成功,作为打酱油的,你退下吧!什么什么?不退?诶……你别这样!诶……不好吧?诶……那试试吧!这尼玛是一条什么样的情路,这波折,这坎坷,这跌宕,这……我走鸟,来不及挥手!时隔五年,再鸟悄儿地飞回来,尼玛,你咋又来了?来来来,PK吧!
  • 黑子的剑

    黑子的剑

    如果我有一把剑那剑又悬在天上我会用尽所有力气拿下这把剑黑子的属于黑子的剑为我夺回一切我只要收剑血流
  • 生命密匙

    生命密匙

    人的潜能无穷无尽,如果将它开发出来,会是怎么一种情境?
  • 拐个皇帝回现代

    拐个皇帝回现代

    本书已经改编电视剧《拐个皇帝回现代》:1、皇帝走在21世纪的大街上,他的谋生第一招:体会小人物的卑微。平素九五之尊,现在贱如尘土,如何翻身?2、被皇帝大人虐了,临走时就顺便捞了皇帝大人一起回去。目的是看他到了21世纪怎么猖狂。武打替身、选秀、炒股、踢足球……从草根变身高富帅的小人物逆袭,正能量……
  • 统一修真界

    统一修真界

    人的一生,都想要更大的自由。追求财富,是为了财务自由;追求长生,是为了寿命自由;而赵大鹏却是为了魂穿的前任对天发的#誓言#,统一修真界;也许只有统一修真界,他才能得到自由。ps:本文是一个战争,然后获得资源,然后升级,然后战争,一直循环到最终统一修真界的故事。再ps:男主不会炼丹,不会炼器,但他收的手下会。这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故事!阴谋很诡异,搞笑很无语。还PS重要的一点:这是一个升级后就发动战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