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53700000034

第34章 曹雪芹写吃

北京谚语,“三代做官,才知穿衣吃饭”,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不讲究口福的官员呢?

我记不起在哪里读到过,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的一则轶事。说他好美食,喜佳人。这位明神宗的首辅,完全按照孔夫子“食色性也”的教导,不仅好食,同时好色。有正式编制的姨太太,达七位之多,还不包括众多的姬妾,和长期、短期的性伴侣。为了性欲不减,为了旺盛的荷尔蒙,自然要吃各式各样能够壮阳的东西。食和色,在他这里达到了高度一致。

戚继光守登州,专门指派渔民,到黄海捕获一种名叫“腽肭脐”的海兽,取其睾丸,也就是俗谓的海狗肾,定期送往北京,给这位内阁长官,他的顶头上司煲汤喝。据明代文人王世贞的记载,张江陵喝了这种汤以后,奇热攻心,阳亢无比,虽数九寒天,头顶出火。由于张居正冬天戴不住帽子,官员们在风雪寒冬的天气里,也都效法首辅,一律光头,这就成了万历年间京城的一道风景线。

张居正吃到这等离奇荒诞的地步,你得承认,凡官皆擅吃,不吃难为官,他是个会吃的官。

这并不稀奇,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不讲究口福的官员呢?只要是官,被请客,被宴会,被应酬,被尊到主桌主位的机会,要比老百姓多得多。因此,嘴巴越吃越刁,舌头越吃越灵,胃口越吃越大,品味越吃越高,于是,吃的水平也就越来越高,逼得厨师的手艺也跟着精益求精,登峰造极。

应该承认,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五千年来这班能吃、好吃、善吃、懂吃的大小官僚们的推动。倘若要评功摆好的话,拥有善吃之嘴,善品之舌的大小官僚,应该是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的功臣。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饱尝帝国主义的侵略,一部近代史,不如意事常八九,落后挨打,愚昧挨打,不长进挨打,打得中国人实在抬不起头来。但是,只有中餐,打不倒,谁也没打过,打也打不倒,真是让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甚至可以这样预言:真是到了地球终结那一个晚上,在最后的晚餐桌上,选中餐吃者,肯定要比选西餐吃者,要多得多。

这种自我安慰,有点阿Q,可除了这,还有别的值得阿Q的吗?

于是,不禁为中国的吃骄傲起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偷了东西走了,八国联军攻打紫禁城,抢了东西走了,日本鬼子在中国赖了八年,最后无条件投降滚蛋了;而我们中国的厨师,和炒勺锅铲,红白面案,油盐酱醋,五香作料,飘洋过海,到巴黎,到伦敦,到旧金山,落地开花,开花结果,结果生子,永远在异国他乡扎下根来。

一衣带水的日本,更不在话下,我在东京新宿一条小街上,走进一家中华料理店。那师傅是从广州去的,特地给我煮了一碗云吞面,声明不收费,是奉送给我这位同胞的。我问他,想家吗?他说想。我又问他,想回去吗?他说不想。看来中国厨师,到了番邦,就再不离开,就凭煎、炒、烹、炸四字经,从此,没完没了地让老外掏腰包,挣老外那张洋嘴巴,那根洋舌头的钱。

要这样算起来,到底谁厉害,还很难说呢!

张居正这道名菜,我记住了,食谱上查不出来,叫“鸡舌羹”,想系他的独创。顾名思义,是用鸡的舌头做出来的汤了。汤或者羹,是中国菜的正宗,看商周的青铜器,大而宽,深而广,绝对是以食物的流质状态,来构思来设计来制造的。有诗曰:“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翁姑味,先遣小姑尝”,可见羹汤做得好坏,决定新媳妇在这家未来的日子好过与否。孔夫子也把羹看得很重的,他说:“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齐”即“斋”的意思,他要求人们像斋戒那样对待这碗汤,有这样的古训在先,小媳妇敢不把汤做好?

至今粤人爱煲汤,家家有煲,每餐必汤,连本是北人的客家人,或后来南下的干部,也煲汤成瘾。认为羹汤是最补养的,看来倒是古风余韵的发扬了。不过,用鸡舌头做羹,恐怕连老广也闻所未闻。这舌头一定吃那舌头,吃得如此刁钻促狭,挖空心思,也算把食文化推到极致境地了。鸡舌并非凤髓龙脑,倒不难求,但是,得需多少鸡舌才能烧出一碗羹来,那可就令人咋“舌”了。

无独有偶,还有一位爱吃舌头的,那就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了。

不过,他要吃的是鸭舌头。第八回,他在薛姨妈处便饭,“因夸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鹅掌、鸭信,薛姨妈听了,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他尝。宝玉笑道,这个须得就酒才好。”鸭信,即鸭舌,煮熟,用香糟卤汁浸泡,入味后,便是一道美味冷盘。吃的时候,喝两口绍兴花雕,而且是加过温的,那就更是香醇佳妙了。看来,贾宝玉是一个懂得欣赏美味的人,其实,不是贾宝玉懂,而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懂。

那是一位写吃的文学大师。

老百姓也有以动物的舌为菜肴的,例如北京小饭馆的“卤口条”,例如广东路边档的“烧腊猪脷”,都属于大快朵颐,淋漓酣畅的享受。虽然,吃惯大众食品的那张嘴,吃贵族阶层的美味佳肴,应该不会有障碍,但是,吃过“鸡舌羹”,吃出刁钻胃口的张居正,要他在前门外的小胡同口的一家小饭铺,坐在油渍麻花的桌子板凳上,夹一大筷子“卤口条”塞满嘴,喝那种又辣又呛人的二锅头,我想他会敬谢不敏的。同样,让吃过“酒糟鸭信”,颇讲究精致吃食的贾宝玉,要他在上九下九哪条小马路的摊档食肆,满嘴流油品尝“烧腊猪脷”,饮那种一股中药味的五加皮,肯定大摇其头,会对他的小厮茗烟说,你把马牵过来,咱们还是回府里去吧!

什么人吃什么,不吃什么,也许没有绝对的界限,但什么阶层吃什么,不吃什么,还是有一定的规矩章法可寻的。

张居正奉旨还乡,从北京经大运河,下江南,再去湖北江陵老家。一路上,大州小县,谁敢不找最好的厨子,做最好的菜,来侍候他老人家?七碟八碗,山珍海味,呈供上来,努力拍他的马屁。可张首辅皱着眉头,说,没有一道菜,是我想下筷的。第十九回,贾宝玉被他的小厮茗烟带着,偷偷地跑到袭人的家里去玩。“花自芳母子两个恐怕宝玉冷,又让他上炕,又忙另摆果子,又忙倒好茶。袭人笑道:你们不用白忙,我自然知道,不敢乱给他东西吃的。”这两个人的饮食好恶的标准,就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两个层次的区别所在。

曹雪芹接着这样写,“彼时他母兄已是忙着齐齐整整的摆上了一桌子果品来,袭人见总无可吃之物,因笑道,‘既来了,没有空回去的理,好歹尝一点儿,也是来我家一趟。’说着,捻了几个松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着给他。”这个细节挺传神,将贵族和平民在饮食文化上,那种能感觉得出来,却很难条理化,具体化的差别,着墨不多,表现充分,寥寥数笔,印象深刻。老北京有句谚语,说得有点刻薄,然而却是一种历史,一种沿革,一种很具沧桑感的总结:“三代做官,才知穿衣吃饭。”或稍雅致一点的:“三代为宦,方知穿衣吃饭。”于是,我就想起我在江南一座古城,一家老字号菜馆,一次“红楼宴”的经历。说实在的,我非常佩服曹雪芹,其中有一点尤其令我惭愧的,假如我又穷又饿,只能食粥的情况下,是绝对写不来《红楼梦》中的吃,因为我没有那份经受得住自虐的定力。那天,当我入席,还未举杯拿筷,光看到那陈设,那杯盘,那酒具,那些已经放置在转盘上的看盘和冷盘,我就忍不住对一位早已故去的前辈讲,一个饥饿的作家,要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写这一桌珍馐佳肴,他的嘴里,会是什么滋味?他的肚中,会是什么动静?他那脑下丘部的饥饿反射神经,会是什么反应?我想那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前辈对我莞尔一笑:所以,你成不了曹雪芹。

这种在重新回味中的精神会餐,是对自己加倍痛苦的折磨。因此,他几乎没有写完这部书,就“泪尽而逝”,这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生命的双重磨耗,自然也就只有提前死亡的结局了。

我很羡慕现在那些同行,将“食色性也”的次序颠倒了一下,成了“色食性也”,集中精力写“色”,而不写“食”。因之,当代作家的笔下,很少有人像曹雪芹那样专注地写吃了。陆文夫写过一篇《美食家》,王蒙写过一篇《坚硬的稀粥》,多少还能与吃挂上钩。而更多的作家,则下力气写性行为,写性动作,不遗余力,将中国裤裆文学推向一个新高度。我好像感觉到他们对天盟誓过的,一定要超过写《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不达目的,死不瞑目。如今,如果在他们的作品里,到了第8页,或者到了第10页,男女主人公居然还没有上床的话,这位新锐作家,很可能就是性无能或者性冷淡的患者了。

所以,我总觉得,当代文人把曹雪芹写吃的传统丢了,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从眼前这一桌绝非杜撰的“红楼宴”,我们充分体会到大师的艺术功力,因为他几乎提供了有关饮食的全部细节,包括原料、加工、制作过程,以及形状、颜色、品味等等注意事项,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无法做到他笔下如此详尽完善的程度。否则,那位穿着古装的小姐,也就无法头头是道地给在座的食客讲解,每道菜式的来历和特点了。

由此,我也联想到作家和他成长的环境,不是我们写不出,不是我们不会写。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一个没有三代为官,只吃过猪头肉,只吃过炸酱面的平民社会中走出来的作家,要他来写满汉全席,那是很困难的。

其实,文学史上的作家,像曹雪芹这样世家出身,也不是很多。

因此,《三国演义》里,曹操、刘备、孙权,怎么吃,吃什么,也是空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云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被款待着,都宴些什么东西,也就只有鬼知道了。《水浒传》里,除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个响亮的口号,除了花和尚鲁智深怀里那条狗腿,除了孙二娘黑店里的人肉馒头,除了武大郎先生挑上街卖的炊饼,那些打家劫舍的江湖义士,那些替天行道的草莽英雄,一日三餐,都把什么食物塞进胃里去,谁也说不出来的。

是啊!罗贯中也好,施耐庵也好,和出身于贵族之家的曹雪芹,是属于不同的饮食文化层次的作家。曹雪芹所写的“吃”,都是他吃过的,而罗、施二位大师,所写的那些“吃”,不但没吃过,甚至没见过,没听说过,无米之炊,巧妇难为,道理就全在这里了。

那次“红楼宴”上,在座陪同的地方上的头头脑脑,一再征询那位前辈,对推出这样的旅游项目,对那位显然读过《红楼梦》的服务员小姐的讲解,有些什么看法时,前辈呵呵一笑,不作正面答复地支应过去。事后,我问他老人家,为什么不表态?没想到他语出惊人,“如果曹雪芹就吃这样的样子货,还能成为那个不朽的曹雪芹吗?”

这位前辈是见过大世面的,我相信他的评价。不过,对打成右派,经过劳改的我来说,还是很过瘾的一次口福享受。仅那几个冷荤,其色香味,就令我食欲大开了。

典出第八回的“香糟鸭信”,据介绍,那调味汁颇为费事,是在甜酒糟中加入适量的盐,和炒过的花椒,并兑人冷水,拌成糊状,放在冰箱中二十四个小时,再用纱布过滤而成。典出第六十二回的“胭脂鹅脯”,由于芳官嫌鸡皮虾丸汤味腥,酒酿蒸鸭油腻,就夹了两块鹅脯下饭,这冷盘清爽油嫩,咸淡适度,确是下酒妙物。但要做得色如胭脂,质鲜味美,那位小姐介绍,是要将鹅肉加盐和硝生腌,再上笼蒸熟,才能凉切上桌,是很费工夫的小菜。

再如“翡翠羽衣”,看来用材简单,不过翠绿的黄瓜而已,吃来也较一般,但刀工之精细,能达到如此片薄如纸,切而不断的水准,其炉火纯青的熟练程度,绝非三招两式者能胜任的。不过我记不起《红楼梦》一书中,有黄瓜一说,我问那位讲解小姐,典出何处,她说六十回,宝玉派芳官向厨房中的柳家媳妇说:“柳婶子,宝二爷说了,晚饭的素菜,要一样凉凉的酸酸的东西,只不要搁上香油弄腻了。”就是这个菜式了。而那道“油炸骨头”,脆香酥甜,典出第八十二回,是薛蟠之妻金桂的爱吃之物,则已经不是曹雪芹的创意了。不过,吃“红楼宴”者,不一定都是红学家,他们是不会计较高鹗续作优劣之争的。

至于随后上来的热菜,如典出第四十回的“姥姥鸽蛋”,第十六回的“火腿肘子”,第六十二回的“酒酿蒸鸭”。总而言之,只要记住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恐怕就掌握了中国贵族饮食文化的全部精华所在。

但在那次“红楼宴”上,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茄鲞”,酒阑人散,也没有出现。可能这家饭店,考虑制作上的麻烦、琐碎,以及成本和效益的不划算,而故意忽略的。如果按凤姐所说的做法,投入手工人力太多,而价格无论如何不能定得太高,就不列入菜单了。典出第四十一回的这道菜,按曹雪芹借凤姐口中说出:“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式干果子,都切成钉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好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

也难怪“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我的佛祖,倒得多少只鸡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我从年轻时读这部名著,一直到垂垂老焉的今天,每读到“茄鲞”这一节,总是有一种忍不住要生出亵渎圣人的冲动,曹雪芹固然是一个伟大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固然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作品,曹雪芹在这部小说中写吃,固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巅峰。但是,大师近乎偏执地写吃,一定写到这样臻于极致的做法,似乎值得商榷了。

按苏东坡的说法: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自评文》)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是作家“所可知”者,也就是说,作家应该把握住行文的弛张敛约的所需尺度。若是行于其不当行,止于其不当止,那么,就说不上尽善尽美了。

他是大师,不错;可他,我们更能够体谅,也是一个具有喜怒哀乐,而且还是感情丰富的人。他在京郊,几块咸菜,一碗薄粥,呵开冻墨,守着孤灯,于辘辘饥肠中,呕心沥血地撰写那一部《红楼梦》。无边无涯的悔恨,嗟怨,永无止境的痛苦,忏悔,繁华岁月,锦衣饫食的往事回忆,“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冰凉现实,在这样煎熬的日子里,有点病态的自恋,近乎癖嗜的自慰,也许是应该寄与同情,加以理解的。所以,他在笔下,哪怕吃个茄子,喝盏荷叶羹,也会忍不住一走三回首,细细玩味,一直迁延到“止于不当止”的地步,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了。

不过,曹雪芹对于写吃的执着,只是他们这个阶层,在饮食文化消费中的冰山一角。

若是我们从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看蔡京——

有士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上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日:“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日:“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曾无疑乃周益公门下士,有委之作志铭者,无疑援此事以辞日:“某于益公之门,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焉能作包子哉!”若是我们从清人梁章钜的《归田琐记》看年羹尧——

年羹尧由大将军贬为杭州将军后,姬妾皆星散。有杭州秀才,适得其姬,闻系年府专司饮馔者,自云但专管小炒肉一味,凡将军每饭,必于前一日呈进食单,若点到小炒肉,则我须忙得半日,但数月不过一二次,他手所不能办,他事亦不相关也。秀才日:“何不为我一试之?”姬哂日:“酸秀才,谈何容易,府中一盘肉,须一只肥猪,任我择其最精处一块用之。今君家每市肉,率以斤计,从何下手?”秀才为之嗒然。一日,秀才喜,告姬日:“此村中每年有赛神会,每会例用一猪,今年系我值首,此一猪应归我处分,卿可以奏技矣。”姬诺之。届期,果抬一全猪回,姬诧日:“我在府上所用系活猪,若已死者,则味当大减。今无奈何,姑试之。”乃勉强割取一块,自入厨下,令秀才先在房中煮酒以待。久之,捧进一碟,嘱秀才先尝之,而仍至厨下,摒挡杂物,少顷入房,见秀才委顿于地,仅一息奄奄,细察之,肉已入喉,并舌皆吞下矣。

便可知道他们这个为官阶层,对于那张永远填不满的嘴,精细精致到难以想像,刁钻促狭到不近人情,铺张糜费到不可理喻,恣肆奢侈到欲望横流,那绝对是无可挽救的堕落了。

因此,《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那份关外黑山村乌庄头的账单上,所缴纳的物品,几乎全都是要被这个阶层的嘴吃掉,想到这里,你就不寒而栗了。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百个,各式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野猫,各二百对,熊掌二十个,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两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玉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亢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

这还只是宁国府“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的其中之一,而荣国府“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因此,大致可以算得出这两府在农庄部分的实物收入。那就是将上述品类均乘以八,然后,将其积再乘以二,所得出来的这个天文数字,放在你的面前,你就不得不对曹雪芹所写的吃,要重新加以审视了。我们固然膺服其高超的艺术真实,但这个可怕的真实背后,也使我们对这个懂得穿衣吃饭的三代为官阶层,那坐吃山空,最后必然连民族,连国家都跟着山穷水尽的前景,就忍不住要惊讶,要恐惧,要骇异,要抗争了。

因为,一个社会,张着嘴吃的人太多,绝不会有什么希望的。

同类推荐
  • 趣味行动设计(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行动设计(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美国印第安文学与现代性研究

    美国印第安文学与现代性研究

    本书以美国印第安文学批评中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的派系之争为线索,考察20世纪中叶以来有重大影响的印第安批评家、作家及其代表性著述,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张力中把握印第安文学的历史演变。本书通过总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的有机结合,力求呈现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基本面貌,主要的研究领域涉及身份政治、部落主权、土著社区、民族性、世界主义,文学典律、美学范畴、印第安文学的性质与功用及其知识化、学科化和机构化等重大议题。
  • 八千湘女上天山

    八千湘女上天山

    五十年代初,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的决策者们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垦荒屯田,扎根新疆,立志改变自古以来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以达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在党中央建设新疆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参军狂潮席卷了湖南三湘四水,一时间,激情澎湃的湘女们蜂拥古都长沙,报名参军。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我的母亲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我的母亲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 思想的子弹

    思想的子弹

    这是一群活跃的、极具影响力的90后作者。“青春的荣耀90后先锋作家二十佳作品精选”这套书精选其中的20位集中推出,全面展现他们的文学才能。同时,这套书还是90后读者文学爱好者的写作样本。《思想的子弹》为其中一册,是90后代表作家张文胜的作品集。《思想的子弹》是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发出的最有利的呐喊。体现出青年一代作者中少有的对世事、社会、人类的关注。
热门推荐
  • 赵匡胤:宽厚和易

    赵匡胤:宽厚和易

    《宽厚和易(赵匡胤)》由姜正成编著。《宽厚和易(赵匡胤)》简介: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长河中,由篡位而来的政权大都短命,唯有宋朝例外,大宋的开创者正是赵匡胤,他的传奇经历和雄才大略,向来被后人所津津乐道……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 玄元界尊

    玄元界尊

    一个落魄的大学生司马辰做了两年的小区网络生意,因一次雷雨天于意外之下遭遇电击而来到天元大陆。因生意苦逼了两年的他,才发现自己再次苦逼的上了一个即将死去的孩子身上,更让他差点吐血的是快再次挂掉的“他”和一个抱着“他”的女人居然被数人追杀着……然而,这才是一个开始!
  • 天下为媒:江山九顾凌长歌

    天下为媒:江山九顾凌长歌

    “我不过是你手中的一把剑,你让我如何,我便如何。”“留在本王身边,心里只有本王一个。”“剑是用来杀人的。留在身边,只会丢了性命。”“无妨。本王刀枪不入。”乱世峥嵘,他隐忍、算计、运筹帷幄,为一统江山称霸天下。原还能够做到云淡风轻地谋篇布局,只不过有那么一个人和他同病相怜,让他利用着利用着,就利用成了自己心底的最后一抹柔软。罢了罢了。横竖他要的是江山天下,她既是江山,那儿子只好叫天下了。
  • 全民收藏

    全民收藏

    商甲周鼎,秦俑汉陶百家秀;晋帖唐彩,元瓷明画天下求。身怀绝技的年轻人江宁,带着属于自己的秘密与任务,只身从大漠来到首都,写下了一篇可歌可泣的宝鉴人生。鉴古玩,赏美人,财色为王。翻手云,覆手雨,全民收藏!注:鉴宝类都市小说,首先是一本都市小说!广电让播的不让播的,这里面都有!
  • 杀手穿越之残妃

    杀手穿越之残妃

    老天爷,您没搞错吧?顶尖杀手穿越成常年轮椅为伴的残废?残废咱也就认了,可是怎么摊上个这么不争气的小白脸老公?整天在青楼妓院这等风月场所流连忘返也就算了,她还能忍。可是这死男人怎么三天两头都在结婚娶老婆哇?准备开妓院?这都不要紧,反正她对那男人有没感觉,随便他娶几个老婆。最要命的是……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重生未来军路

    重生未来军路

    未来世界,意外重生,她立誓改变自己的命运。强者之路,从军队开始!
  • 衰女的赔钱宠物:狐妖不好养

    衰女的赔钱宠物:狐妖不好养

    各位读者大大实在不好意思,小女即将面临中招考手机等器械父母全收无奈作品通审迟迟无法更新,请原谅!!!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好运都砸不到我头上你说运气差也就算了还捡了一个赔钱的狐狸,好吧,我认,但,,,它,,它竟然还是个妖。。。老天。。你杀了我吧!!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一条闪电劈下,老天摸着胡子说“非也,非也,我很公平的”)T^T
  • 憋宝

    憋宝

    凡是风水好的地方,都有宝物埋藏,因传说受鬼神所护,若随便触动,就要招灾惹祸,必须以奇门古术摄之,才能到手。所以对外从不能说是盗宝、掘藏,而是要说“憋宝”。据说“憋宝”之术起源于龙朔地区,打婴儿刚一降生落地,就得关在暗无天日的地窖子里,等到一百天头上才抱出来,从此这孩子的眼力就异于常人,能够无宝不识,这叫“开地眼”,至于此类传说的真假,外人就难以得知了。
  • 桃花醉,舞倾城

    桃花醉,舞倾城

    她,十二岁一舞倾天下,被皇上封为郡主;他,世袭爵位的王爷。她与他桃林初见,再难相忘...既难忘,那便嫁;既难忘,那便娶。他比她想的要孤独得多;她比他想的要复杂得多。他到底是谁?她真的只是个大家闺秀吗?原来他和她是一样的!
  •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本书是冯玉祥将军和蒋介石在政治上分手之后,在美国口述、并由其夫人李德全笔录而成的。1928年冯玉祥与蒋介石换帖结盟,拜为兄弟,开始了20年的合作关系和私人交往,过从之密,交往之久。非一般人所能及全书以第一人称口述,读来真实生动,朴实无华,振聋发聩,是一部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