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路易斯·海曼
他是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
他的论文获得了哈佛大学商业史最佳论文奖
他探索国家债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他侧重研究美国经济的实践历史
他就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路易斯·海曼
消费信贷的合法化进程
19世纪的胜家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缝纫机,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进行这些商品的融资。他们需要让所有债务保持在一定比例范围。在20世纪,通用汽车开始进行汽车销售,汽车显然比缝纫机昂贵得多,但是他们也能够向其他财务公司转手债务。不仅仅是通用汽车,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汽车销售商都向消费者提供信贷,在市场上转手债务。
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百货商店就有消费信贷了。但是关于梅西百货以及纽约其他所有的百货商店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也许他们一开始没有正式的分期付款计划,但是他们都提供信贷,都有便利的贷款。今天,我们并不把这个看作是一种贷款,因为这些所谓的贷款并不收取利息。他们的做法是你可以先拿回去使用,在月底的时候付清,不需要额外交利息。但是人们不可能总是这样,因为人们常常会忘记交付。
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分期付款计划,首先是应用于汽车以及向金融公司转让债务,零售商向消费者提供借贷,之后再向金融公司转让债务。虽然当时仅仅是在汽车领域实行,但是很快就应用于各种家庭耐用产品了。在20世纪30年代,各种各样的欠债似乎成为主流,比如私人债务。
1930年,消费者的信用度非常高,尽管当时正经历经济萧条,但他们基本上都会偿清债务。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推行了分期还款项目,向消费者借贷,供他们购买物品、房屋、汽车,等等。资本家、零售商和金融家等都相应地开始消费借贷,这使得消费借贷变得合规合法。
1943年联邦住房管理局(FHA)出台了一个针对住房管理的联邦方案,它允许人们从大商业银行借款维修房屋。接着,银行发现可以通过这种行为赚钱。这也是商业银行第一次向消费者发放贷款。
循环预算账户遍地开花
在1938年以前人们有两种消费借贷可以选择:一个是便捷的赊账账户,只要在30天内还清借款就可以;另一个就是分期付款信贷,这种情况下的信贷关系非常稳定,借贷人购买的物品是指定的。所以,通过分期付款,任何人都可以购买家具,分期付清。
人们虽然应该在30天内付清借款,但许多人做不到。所以通过建立一种结构关系,明确指出消费者的行为,可以让人们更有效地使用借贷资金,同时还可以赚取利息。所以也第一次有了人们在30天借贷的方式上收取利息。
而1938年布鲁明岱尔百货开始实行循环预算账户,把这两个消费信贷模式结合起来了。人们最多可以借300美元,用这笔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同时他们也按照一定的付款方式还款。所以史无前例地结合了赊账账户和分期付款信贷。
显然他们也不希望人们借贷过多,因为通常信贷者要当心消费者是否能还清,需要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政府监管机制开始监管30天信贷和分期付款信贷,让当时的零售商不得不寻找新的方式赢得竞争。由于是一种新的借贷方式,没有监管机制对其监管,所以循环预算账户的想法传遍全国,甚至在二战后也兴盛了下去。
于是,越来越多的百货商店放弃原来的分期付款计划,循环预算账户开始流行。这也就是今天信用卡的前身。
信用卡是个矛盾的金融创新
证券化就是把债务变成证券,出去的钱是通过进来的钱融资的,进来的钱是通过出售债券得到的。现金流是从银行或信用卡的贷方流转到投资者,风险是在投资者身上,而不是在贷方,之前还有间接的融资方法。银行担风险,是通过商业票据市场。银行和通用这样信用好的大公司可以在商业票据市场发行短期债务,再用由此得到的利益以高利率为消费者债务融资。
大家都以为证券化是过去几年才出现的,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历史也比你想象的复杂。大萧条前有“参与证书”,地方银行发行名为“参与证书”的债权,用于地方按揭。大萧条使得投资者丧失了信心,银行业不能为按揭融资了,造成了按揭违约,美联储和政府制定了政策,终止了“参与证书”,由长期的分期取代,受美国联邦房屋管理局的政策控制。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末都是如此,那时出现了城市危机,城市中的非裔美国人暴动。二战后他们拿不到按揭和其他经济援助,政府通过三房发行MBS,以便把钱投入城建和推动经济。MBS的发行带来了证券化。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证券没有今天这么复杂,但也分散风险,出售按揭。
按揭的历史很吸引人,要了解区别还是要回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按揭和今天的按揭看起来很像。“参与证书”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三五年,在这期间只还利率,之后再还本金。当时大家以为买房的人可以再融资,一切都没问题,和今天的情况很像。分期就是连本带利一起还,最长为10年期。大萧条时政府重组按揭融资标准化为长期分期按揭,时间长于商业周期,再融资这样就不会和商业周期重合,不会出现1932年那样的按揭崩盘。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再融资占据主导地位,建立了贷款的新标准。美联储认可房贷,宣传这样做是美国好公民的行为。而在20年代时这样是可耻的,是依赖性的表现。
回顾19世纪,只有工厂主和农场主有房屋,20世纪房子是最大的消费产品。房子代表着独立性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很远,现在也是如此。移民中比较富裕的人群一直在买房,政府重组按揭融资,鼓励在郊区买房,早期的移民分布聚居区消失了。在这之前,波兰裔、犹太裔和意大利裔住在一起,但郊区什么人都有。1924年加强移民限制,一直到1965年才放松,同时人口重新分布。
移民可以很充分地说明分期到底是什么。移民们刚来时一无所有,分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家园,未来的收入用于现在的消费。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是战后东亚和欧洲一片破败,美国本土没有战事,我们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只有我们资本富裕,可以分配信贷和消费,其他国家都需重建。战后大家都在借钱,由于经济势头好,工作稳定,还得起钱。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的收入停滞不前,信用卡不仅用于购物,也给劳务市场带来了不稳定性,让大家买了很多现金买不起的东西。可以贷款买房,贷款操作股本,买车,干什么都行。90年代房屋可以抵押后,信用卡发展迅速,以为房价会持续走高,但突然就开始下跌。其实还有一个原因,1986年以前,消费者利率都可减税,按揭利率、放贷,可现在不行了。
很难说清楚信用消费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但毫无疑问信用消费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布鲁斯·格林沃尔德
我眼中的价值投资理论
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教授
他是价值投资理论的专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是他的朋友
他们共同完成《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货币经济学理论
华尔街是一个大赌场
每当人们买入证券的时候总是认为它会升值,而把它卖给你的人则认为它会贬值。这当中有一个人肯定是错的。换一种说法就是所有投资者的平均水平就是市场的平均水平。所以说每个人都像中国孩子那样比平均水平高是不可能的,这也不符合数学原理。
当你准备做一笔投资的时候,你应该想出一种能够让你盈利的投资方式。这样你所购买的都是升值的股票,卖出的都是会跌价的股票。正如其定义一样,价值投资可以用两种方法让你做到这一点。其中一种方法非常直白,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计划地做一些奇怪而无道理的事情,而他们把这种习惯带到了华尔街。所以,价值投资就要利用别的投资者作出的这类事情。
要想做到这一点,也有三种方法。
第一,在每个国家,彩票都卖得非常火爆,这实际上是一种愚蠢的投资。之所以火爆是因为不管哪里的人,都会为一夜暴富的梦埋单。股票也一样,由于人们的这种心理,那些优等股票的价值常常被高估,而一些不那么起眼的股票的价值被低估,而价值投资者们关注的就是这些不起眼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