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92300000009

第9章 卷二(2)

【译文】

我看见一些名士,也有将已故的兄、弟称作兄子“某某门中”或弟子“某某门中”的,这也不是很妥帖。北方地区都不这样称呼。泰山郡有个叫羊侃的人,在梁朝初年到了南方;最近我到邺城时,恰遇羊侃哥哥的儿子羊肃,他向我询问羊侃,我回答他说:“您的从门中在梁朝的情况如何如何。”羊肃说:“他是我的亲第七亡叔,不是堂叔。”当时祖孝徴也在座,对于江南的风俗,他早就知道,就对羊肃说:“就是指贤从弟门中,您怎么不理解呢?”

【原文】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从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多呼为侄。按:《尔雅》、《丧服经》、《左传》,侄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已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

【译文】

古人都喊伯父、叔父,而今天大多数人单喊伯、叔。若伯父、叔父去世,则在其子女面前说话的时候,喊他们的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无从回避的。若兄弟之子丧父,则和别人讲话时,直称他们为兄之子或弟之子,就颇为不忍;北方人多称他们为“侄”。据考证:在《尔雅》、《丧服经》、《左传》等书中,“侄”这个称呼虽通用于男女,但都是对姑姑而言的。晋代以来,才叫叔侄;如今叫他“侄”,从道理上讲是恰当的。

【原文】

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赧然而出。坐此被责,飘飖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如此之人,不可强责。

【译文】

分别容易但再相见就难了,古人很看重离别之情;江南人送别亲友时,一提到分离就开始落泪。梁朝有位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他要去东边的州郡任职,临行前去向梁武帝告别,梁武帝说:“我已年迈,与你一别,无比感伤。”说完,不禁潸然泪下。王子侯也有悲伤之感,但是却挤不出眼泪,只得惭愧地离去。为此,他受到指责,船在停泊处飘荡了一百多天,最终还是不能离开。北方的风俗,就不屑于离别的凄切,在岔道口告别,高高兴兴地分手。当然,有人天生就很少流泪,即使悲痛得肝肠寸断,双眼依然闪亮有光而无泪;不应该为难和指责这样的人。

【原文】

凡亲属名称,皆须粉墨,不可滥也。无风教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与祖父母同,使人为其不喜闻也。虽质于面,皆当加外以别之;父母之世叔父,皆当加其次第以别之;父母之世叔母,皆当加其姓以别之;父母之群从世叔父母及从祖父母,皆当加其爵位若姓以别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间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识。

【译文】

凡是称呼亲属,都必须分辨清楚,不能随意乱用。缺乏教养的人,在祖父母去世以后,称呼外祖父、外祖母与称呼祖父、祖母相同,让人听了不舒坦。即使是在外祖父、外祖母的面前,也应该加个“外”字来同祖父母区别开来;称呼父母亲的伯父、叔父,都应加上他们的长幼顺序来区别;称呼父母亲的伯母、叔母,都应当加上她们的姓氏来区别;称呼父母亲的堂伯父、堂伯母、堂叔父、堂叔母以及堂祖父、堂祖母,都应该加上他们的爵位或者姓氏来区别。黄河以北的士人,都称外祖父、外祖母为家公、家母;江南乡间偶尔也这样称呼。以“家”字来代替“外”字,这其中的缘故我就不清楚了。

【原文】

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礼未通。

【译文】

同宗亲属的世系辈分,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地区的风俗,也是由此引申而来的,对高官职的人,通称为尊;同一个祖宗辈分相同的人,就算是他们相隔百代也还是称兄弟;若是对外人称呼自己宗族的人,则都称族人。黄河以北的士人,虽然隔了二三十代,仍然称从伯、从叔。梁武帝曾经问一个中原人:“你是北方人,为什么不知道有族人的称呼呢?”得到的回答是:“同宗骨肉之间的关系容易疏远,因此我不忍心用‘族’这个称呼。”这在当时虽然算得上是一种机智的回答,但于礼仪上却讲不通。

【原文】

吾尝问周弘让曰:“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称之?”周曰:“亦呼为丈人。”自古未见丈人之称施于妇人也。吾亲表所行,若父属者,为某姓姑;母属者,为某姓姨。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士大夫谓之王母、谢母云。而《陆机集》有《与长沙顾母书》,乃其从叔母也,今所不行。

【译文】

我曾经问周弘让:“儿女们对父母的中表姐妹该怎么称呼呢?”他说:“也称为丈人。”自古至今还未见过称呼妇人为丈人的。在我的从亲、表亲当中,若是父亲的中表姐妹,则称其为某姑姑;若是母亲的中表姐妹,则称其为某姨姨。中表长辈的妻子,俗称为丈母,但是士大夫则以王母、谢母等来称呼。《陆机集》中有《与长沙顾母书》,其中的顾母就是陆机的从叔母,这种称呼现在已不通行了。

【原文】

齐朝士子,皆呼祖仆射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对面以相戏者。

【译文】

齐朝的士大夫们,都称仆射祖珽为“祖公”,这样称呼与称自己的祖父混为一谈了,但他们却一点都不忌讳,甚至还当着祖珽的面这样称呼。

【原文】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微时,尝字高祖为季;至汉爰种,字其叔父曰丝;王丹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尚书王元景兄弟,皆号名人,其父名云,字罗汉。一皆讳之,其余不足怪也。

【译文】

古时候,名用来表明本身,字用来表明德行,人死后,后人就要避讳他的名,但其字则可以作为子孙辈的氏来代代流传。孔子的弟子在记述孔子的言行时,都称孔子的字“仲尼”;吕后在微贱时,曾称呼汉高祖的字叫他“季”;到汉人爰种时,称他叔父的字叫“丝”;王丹和侯霸的儿子交谈时,称呼侯霸的字叫“君房”。江南地区至今对称字仍不避讳。而北方的士大夫却对名和字完全不加区别,名也叫作字,字自然还叫作字。尚书王元景兄弟俩,都被称为名人,其父名云,字罗汉,俩人对父亲的名和字都很避讳,其他的人不能分别名与字的差别,当然就不足为怪了。

【原文】

《礼·间传》云:“斩缞之哭,若往而不反;齐缞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也。”《孝经》云:“哭不偯。”皆论哭有轻重质文之声也。礼以哭有言者为号,然则哭亦有辞也。江南丧哭,时有哀诉之言耳;山东重丧,则唯呼苍天,期功以下,则唯呼痛深,便是号而不哭。

【译文】

《礼记·间传》上说:“穿斩缞的丧服居丧时,一声痛哭便至气竭,好像再也醒不来;穿齐缞的丧服居丧时,要哭得死去活来;穿大功丧服居丧时,要哭得一声三折,余音犹存;穿小功、缌麻丧服居丧时,只要表现出悲哀的表情就行了,这些就是悲痛通过声音所要体现的。”《孝经》说:“孝子痛失双亲,哭声不拖余音。”这些都是在论说哭泣的轻重、直婉的。在丧礼中,人们把边哭边哀诉称为号,这样一来,哀哭也就可以带有言辞了。江南地区的人们居丧哀哭时常常夹杂着哀诉的言辞;北方人在服重丧时,只知道呼天抢地地痛哭,而在服一年以下轻丧时,则只是叫呼悲痛深重,这便是号而不哭。

【原文】

江南凡遭重丧,若相知者,同在城邑,三日不吊则绝之;除丧,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己悯也。有故及道遥者,致书可也;无书亦如之。北俗则不尔。江南凡吊者,主人之外,不识者不执手;识轻服而不识主人,则不于会所而吊,他日修名诣其家。

【译文】

江南人凡遇到重大丧事,若是与他家相识的朋友并且又住在同一个城邑,在三天之内还不来吊唁的,丧家就会和他断交;在丧家脱掉丧服之后,即使与他在路上碰到,也会故意避开而不打招呼,这是因为丧家从心里埋怨他对自己缺少同情心。若是有其他特殊原因或是路途遥远而无法前来吊唁的,则可以写封信以表示慰问;若不写信,则丧家同样也会与他断交。但是北方的风俗就不是这样。江南地区凡来吊唁的人,除了丧主之外,不和不认识的人握手;若只认识丧家的远亲而不认识丧主,就不必到现场吊唁,过几天制一张名刺送到丧家表示慰问就行了。

【原文】

阴阳家云:“辰为水墓,又为土墓,故不得哭。”王充《论衡》云:“辰日不哭,哭则重丧。”今无教者,辰日有丧,不问轻重,举家清谧,不敢发声,以辞吊客。道书又曰:“晦歌朔哭,皆当有罪,天夺其算。”丧家朔望。哀感弥深,宁当惜寿,又不哭也?亦不谕。

【译文】

阴阳家说:“辰日是水墓,又是土墓,所以不能哭丧。”王充在《论衡》中说:“辰日不能哭丧,如果哭丧一定会再死人。”如今一些没有教养的人,辰日遇到丧事,不论轻重,全家都很寂静,不敢发出哭声,并且还谢绝前来吊唁的人。道家的书上说:“晦日唱歌,朔日哭泣,都是有罪的,上天会减损他的寿命。”丧家在朔日和望日,哀痛的感情特别深切,难道说为了珍惜自己的命,就应该不哭泣了吗?这真叫人想不通。

【原文】

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译文】

旁门左道的书里讲,人死后某一天灵魂要回家一次,这一天子孙们纷纷避在外面,谁也不肯留在家里;又说,用画瓦书符等方法,来做种种巫术法术镇邪制妖;还说,出丧那天,要在门前生火,屋外铺灰,以除灾去邪,送走家鬼,上章以求断绝死者所患疾病传染延续到家人。所有这类迷信恶俗的做法,都非常不近情理,是儒学雅道的罪人,应该加以批判。

【原文】

己孤,而履岁及长至之节,无父,拜母、祖父母、世叔父母、姑、兄、姊,则皆泣;无母,拜父、外祖父母、舅、姨、兄、姊,亦如之。此人情也。

【译文】

父亲或母亲过世后,在元旦和冬至的时候,若是父亲去世了,则要去拜见母亲、祖父母、伯叔父母、姑母、兄长、姐姐,且拜时都要痛哭;若是母亲去世了,则要去拜见父亲、外祖父母、舅父、姨母、兄长、姐姐,且一样要痛哭。这些均为人之常情!

【原文】

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二宫,皆当泣涕;二宫为之改容。颇有肤色充泽,无哀感者,梁武薄其为人,多被抑退。裴政出服,问讯武帝,贬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政之父裴之礼不死也。”

【译文】

江南的朝廷大臣过世后,其子孙服丧届满,刚脱下丧服的时候,若是去朝见天子和太子,则都要痛哭流涕;天子和太子也会为之动容。不过,也有人在朝拜时毫无悲痛之色,梁武帝就鄙薄他们的为人,这样的人往往遭到贬退降谪。裴政除去丧服后,按照僧侣的礼节朝见梁武帝,他面容消瘦憔悴,涕泪不止。梁武帝目送他离去,说道:“裴政之父裴之礼虽生犹生啊!”

【原文】

二亲既没,所居斋寝,子与妇弗忍入焉。北朝顿丘李构,母刘氏,夫人亡后,所住之堂,终身锁闭,弗忍开入也。夫人,宋广州刺史纂之孙女,故构犹染江南风教。其父奖,为扬州刺史,镇寿春,遇害。构尝与王松年、祖孝徴数人同集谈宴。孝徴善画,遇有纸笔,图写为人。顷之,因割鹿尾,戏截画人以示构,而无他意。构怆然动色,便起就马而去。举座惊骇,莫测其情。

【译文】

父母过世后,其生前斋戒时所住的房屋,子女都不忍心再进去。北朝时顿丘有个名叫李构的人,其母刘氏夫人过世后,她生前的屋子就紧锁了,李构一辈子都不忍再进去。李构的母亲是北宋广州刺史刘纂的孙女,因此他在礼仪上仍受南方风俗的影响。李构的父亲李奖,曾是扬州的刺史,在镇守寿春时被人杀害。一次李构和王松年、祖孝徴等人在一起聚宴,祖孝徴本人擅长绘画,他看到纸笔,就画了一幅人物图。过了一会儿,祖孝徵因为用刀割鹿尾,就突发奇想,将画的人像用刀斩断给李构看,他当时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意。但李构一看,当即十分伤心,并立刻起身骑马而去,在座的人都很吃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文】

祖君寻悟,方深反侧,当时罕有能感此者。吴郡陆襄,父闲被刑。襄终身布衣蔬饭,虽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厨。江宁姚子笃,母以烧死,终身不忍啖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为奴所杀,终身不复尝酒。然礼缘人情,恩由义断,亲以噎死,亦当不可绝食也。

同类推荐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世界文化百科

    世界文化百科

    各民族的古老文化中都有解释自身起源的故事,并且无一例外地将人类的起源归功于神的创造。在欧洲和中东,人们对《圣经》里关于上帝“创世”,并创造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神话深信不疑。
  • 古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古代文化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笔者在《文心雕龙》研究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是:首次系统考察《文心雕龙》问世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能性;差不多与王元化先生同时提出刘勰出身非士族说;结合古代士大夫人生模式,探讨刘勰悲剧及其文化意义;系统论述刘勰的“军国”情结,及其历史、社会渊源;揭示《文心雕龙》由宇宙本体论向人格本体论过渡的时代意义;借鉴系统论方法原则,从思想体系、方法体系、结构体系及其整体功能角度,探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时代审美图景”概念;最早论证《文心雕龙》自身的研究方法,指出《文心雕龙》研究方法,主要源自《墨经》和玄学。
  •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百战奇略)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百战奇略)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芳香秘境

    芳香秘境

    香是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动,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也具有极大的意义。想到香,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花香、香水、食物、或烧香的香味,又或者是化妆品的香味等,而这种种香味,大多伴随着我们生命中美好的记忆。
热门推荐
  • 探索神秘的大自然:有趣的物质循环

    探索神秘的大自然:有趣的物质循环

    自然环境可分为四个圈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总称生态圈,这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自然界是强大而复杂的,它所包括的所有物质并不单独的存在,而是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联系。人类就是在这些物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生存着。自然界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一种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这个运动变化就是循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大的循环,而这个大循环要经历极其漫长的岁月。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个循环只有在我们的地球年代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问内才能完成它的轨道。
  • 异世神修记

    异世神修记

    神恩大陆是一个属于花修的世界,有多少种花,就有多少种花魂,当然也就有多少如花美眷。花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穿越而来的张皓,究竟是醉倒花丛,还是异世成神?一切皆是缘,皆是命!
  • 幸福只要一点点

    幸福只要一点点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大唐之国士无双

    大唐之国士无双

    自太宗以来,大唐盛极一时,后有武氏,治宏贞观,再有玄宗开开元,如此鼎盛之王朝,却在短短几代之内名存实亡?纵观历史,历朝历代仿佛都有一个无形的推手在推动着王朝的更迭,包不同,到他已经是第九代了,父母在他三岁那年便已远走,如今他却要卷入历史的车轮中。
  • 阴阳斗神

    阴阳斗神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之谓,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阴阳何者强作孽天地岂其真不仁,一昼一夜阴阳分索,左手执阴,右手执阳。
  • 最终幻想之魔法入侵

    最终幻想之魔法入侵

    十年前的一个陨石改变了整个了整个世界,魔法元素充斥着整个地球,魔法这一幻想中的产物切实出现在了现实生活中,然而,经过最初的激动后,带给人类的深深社会问题,暴动、战争随之而来。天空之城魔法学院的一名少年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真炎之纹章,同时,也被卷入到了这场波及整个世界的大战中。
  • 异事会

    异事会

    很多东西科学是解释不清楚的,面对一切未知的东西,抱有一颗敬畏的心。本书,将会为读者朋友们带来不一样的即视感,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 源来茹此

    源来茹此

    抱着不可能的心态去应征助理,没想到竟然被录用,所以说梦想一定要有的,一旦见鬼了呢?
  •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说到中国国民性,我们还要从欧洲人和乾隆皇帝的那次见面讲起。一部全新视角的中国通史!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春秋时代优雅的贵族精神,如何最终演变成了流氓文化?著名学者张宏杰十年精心研究,解构国民性的演变与未来。
  • 沂水弦戈

    沂水弦戈

    水,生命的源泉,在这个世界里,水源匮乏,每个人,每个村子,每个部落都在为了水源而争斗,水却不是普通的水,就跟着主角陆凡,来到这个水的世界,寻找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