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因粗心大意而出错的现象,检查答卷时应该换个模式。具体的做法是改变顺序,或者倒过来推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确认。
另外,在检查中,还要防止自我怀疑,把本来正确的答案改错了。关键是检查时要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验算过程,来验看答案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而不要从怀疑自己出发,毫无根据地怀疑答案的正确性,把原来正确的答案改掉,匆忙地胡乱地加上残缺不全的内容或错误的内容。
——河南省高考状元刘瑞
同学们在检查试题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检查是否有漏做题。从大题到小题,从正面到反面,各种题型都要仔细核对。特别注意检查卷子的背面部分和折叠部分的试题。
其次,注意检查的顺序。大体应该先查容易的、省时间的,但又可能是错误率高的,自己又不太有把握的题目;然后再检查难的、费时间的、错误率低的、把握大的题目。这样做可以利用答题结束后的有限时间,又可以使检查工作抓住了主要矛盾,提高了检查效率。
再次,检查中,对大题的答题步骤或要点是否完善齐全要特别重视。大题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回答的步骤又较多,评分也往往是按步骤给分的,所以答题时一定要十分小心,答题步骤一定要注意完整、规范,这样,即使一道大题拿不到满分,也可以从规范的答题步骤中得到一些分数。
最后,检查答案是否要作必要修改或作适当的补充。包括作答的内容是否准确、概念是否混淆、关系是否颠倒,关键词句是否书写时有错别字,或者是否意思写得相反了,标点符号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等;有时还可以逆向思维,思考答案是否符合题意;如果有时间,数学等要尽可能地进行验算。
——山东省优秀教师石平
康德的解题方法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童年时身体极为虚弱,可他很聪明。
康德8岁的时候,腓特烈公立高等学校的校长舒尔茨来到康德家,建议康德的父母把小康德送到这所学校受教育,校长说:“他身体虽弱,但特别聪明。照这情形,他做体力活儿或学一般的手艺是不适合的。不如把他送到我的学校来,我会注意照顾他,将来他也许能成为一名很好的牧师。”
牧师的话一下子打动了康德父母的心。
“要是他将来能当牧师该多好啊!这孩子真像校长先生说的,他还能干什么呢?当牧师没准儿还真行。有舒尔茨先生的教导,一定是个好牧师。”妈妈说,“他爸,咱们就是再苦也得供这孩子念书。他将来有出息,咱脸上也有光,生活也会变得好点。”
就这样,小康德8岁就进入了腓特烈公立高等学校。父母从此一心要培养他做个牧师,舒尔茨也开始在他身上下工夫,希望他将来真的有出息。
康德上学不容易,不但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而且自己和母亲的身体都很糟。可是,康德既聪明又勤奋,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全校第一。眼看要上高年级了,母亲却经受不起生活的煎熬,一命归西。康德真怕自己要辍学了。幸亏母亲临终也没忘了嘱咐父亲,无论如何都得把康德培养成为一名牧师。校长舒尔茨在赶来参加葬礼的时候,也叮嘱父亲别忘了母亲的临终嘱托。
母亲死后,父亲的情绪很糟,生活无规律,以致他的生意和家里的经济状况都越来越差。不过他始终没有忘记妻子的临终嘱托,坚持没让康德辍学。
由于家境的拮据,在学校里,康德不得不常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和接济。这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同学们面前,他总觉得很自卑。所以他越来越不苟言笑,越来越喜欢独处。遇到学习上的难题,他也不找同学讨论,而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思索。他经常独自一人坐在树荫下思考那些难题,从难题的本身条件和自己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中寻找答案。渐渐地他发现了一种一层一层逐步推演事理的学习方法。
1746年,康德写出了他的第一部著作《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这是一部物理学著作,这部书在世界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755年,康德以一篇题为《论火》的拉丁文论文在他的母校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又提出另外一篇论文,题为《对形而上学基本原理的新解释》,也通过了公开答辩,从而获得在本校授课的权力,成为编外讲师。
康德不仅在授课方面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而且还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著述,可是,即使如此,仍未能使他成功。
之后于1770年,康德才实现了在母校成为一名正式教授的夙愿。为此,他仍需提出论文并作答辩。他这次的论文题目是《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它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康德新哲学——“批判哲学”的问世,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空间的性质。此后,康德沉寂了十年左右时间,直到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1790年发表《判断力批判》三部代表性著作。
随着三部代表作以及其他大量著述的发表,康德的影响迅速扩大。康德本人的地位也在逐步而迅速地提高,他提出的关于宇宙的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成为哲学界的一个最大的假设。
家庭的贫困并没有压倒康德,反而使他发现了一种放之世界皆准的学习方法:逐层推演法。
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难题,特别是理科中的难题会更多。当遇到难题时,不要盲目地去寻求结果。我们可以从已知条件和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去逐层地进行分析推理。这样,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那么怎样分析题和做题呢?拿数学题目来说,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将题目的已知条件列出来,然后,在条件下边列出需要求解的问题。不要都在脑子里思考,写出来是最直观的,也便于你思考和解决问题。见到题目,列出已知后,思考一下这道题的知识点是什么。考核这类知识点,一般怎么入手,这是你总结的结果,从这类题目的方法入手思考,看已知条件是否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从上一步得到下一步一定是有理由的,即使最简单的四则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也是理由,每一步推出下一步的理由自己要明白,然后看是否能够推出来,如果推不出来,就一定是错的。
有些人由于不列出已知条件,不时刻关注条件,就会出现做着做着已知条件就变没了或者自己创造出来了,这是要不得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是规范化的解题步骤和良好的做题习惯,就是上边所提到的四个需要注意的点。归纳下来,做题就是几个步骤:
(1)列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明白要考察的知识点。
(3)按照这类知识点的做法,拿笔写下去,不断将条件应用进去(直接或者利用条件推出新条件)。
(4)每推出一步都要检查上一步是否能推出下一步。
(5)做完题目后做个总结和思考,看是否自己的步骤很完善(每应用一个定理或者推论,条件,一定要列出来,然后写明通过什么定理,得出你的结论)。
(6)将这类题目的方法总结出来,写进自己的总结本和脑子。
——上海市优秀教师宋林
解题时一定要把题目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只有建立起联系,才有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如在解数学题时就经常用这种方法,就是把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以及所有潜在的条件联系起来,解题的过程才会顺利一些。但是有的题并不是一看就可以解出来的,需要分析和思考,所以在遇到复杂的题目时,有时需要把思路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这样可以使习题变得格外简单、清晰,这样做对于分析问题,寻找习题的内在联系十分有利。实际上审题的过程就是运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对习题进行剖析的过程,经过分析之后,解题的方法很容易就可以找出来了。
——河北省高考状元王巧
胸中有竹
文少可从小就喜欢绘画。为了画好竹子,了解它们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中的形态变化,他就在自己院后的山上种了一片竹子。每天他都要去观察竹子,无论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他鞭策自己不要怕辛苦,如果不真正熟悉竹子,怎么能画好竹子呢?但是,他没有看到过积雪压竹和竹子宁折不弯的姿态,感到非常遗憾。对此他一直牵肠挂肚,一到冬天就盼着下大雪。
一个冬天的早晨,睡梦中的文少可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发觉眼前特别亮,忙问身边的妻子是不是下雪了。当妻子告诉他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时,他翻身起床,要去看雪。妻子按住他说:“你的病刚好,明天再看吧,这么大的雪,一时半会儿是画不完的。”文少可执意要看,妻子没办法,只好扶着他走到窗前。文少可推开窗户,只见白茫茫的一片,窗前的竹子有一半已被积雪覆盖了。他不由深吸了一口气,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他不禁打了个寒战。妻子让他回床上躺着,可是,文少可哪里能躺得住呢?他终于盼来了大雪,多想去看看野外的竹子这时是什么样子呀!他知道,妻子肯定不同意他出门,就想了个主意,让妻子去找医生,自己就可以趁她不在家溜出去了。
妻子走后,文少可就踏着积雪去山后观察竹子。当他看到被积雪覆盖的大片竹林时,不禁兴奋地喊了起来,激动得手足无措。妻子找医生回来,发现文少可没在屋里,就去找他。果然,文少可像个雪人一样,正站在一大片竹林前发呆,直到妻子走到他跟前,他才发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文少可对竹子非常熟悉,所以画起竹子来便得心应手,终于成了画竹大师。
同学们在学习中要熟悉各种基本题型并掌握其解法。课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出的,是最基本的题目,必须熟练掌握;课外的习题,也有许多基本题型,其运用方法较多,针对性也强,应该能够迅速做出。许多综合题只是若干个基本题的有机结合,基本题掌握了,不愁解不了它们。
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数学是思维的世界,有着众多思维的技巧,所以每道题在命题、解题过程中,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注重这些思维方法,时间长了头脑中便形成了对每一类题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确的思维定势,这时在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就易如反掌了;同时,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为做综合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江苏省优秀教师韩东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多做练习,但有的同学多做练习能学好,有的同学做了很多练习仍旧学不好,究其因,是“多做练习”是否得法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后者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
所谓“熟能生巧”,“熟”就是讲究多练。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做太多的题,这时,如果能够把“多练”变为“巧练”,做题时多分析、多比较、多总结,达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目的,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同学买了许多参考书,对上面的内容看懂了就放过了,而到用时却慌了手脚。其实,参考书不宜多,有一两本好的就行。书上的例题不能看一下就过去了,因为看时往往觉得什么都懂,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如果把题目的来源搞清了,收益将更大。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
仅仅如此还不够,虽然我不提倡“题海战术”——那样太费精力了,但课后还是要做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复习巩固。这里,介绍一种方法,做完一道题后,在题后加上几个批注,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这种习惯是很好的,而且收益也很大。另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速度。做题时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花太多时间在一道题目上。
——北京大学赵明志
解题不能靠死记硬背
解题不能靠死记硬背,这是高考状元李春福同学解物理习题的体会。李春福刚升入初中二年级时,虽然喜欢物理课,可总学不好。因为他原认为只要把那些概念、定义、定律、公式背个滚瓜烂熟,就能学好。于是,他花了不少时间来背公式定义,但一到做作业的时候,不是无从下手,就是常常出错,背熟的公式定义都用不上。
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李春福渐渐地明白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想学好物理,必须重视实践。这实践既有老师的演示,也有自己亲自动手做的实验。要在这些实践的基础上,弄清楚每个概念、定义、定律和公式的含义及其适用的条件,熟练地掌握各种物理量单位及相互间的换算方法等。李春福认识提高后,也就改变了自己过去学物理的方法,结果分析问题的思路广了,解题的方法渐渐多起来,并且不用背就能把讲过的许多内容记住。
例如,物理课讲到“功”那一部分时,李春福就首先着重于物理学中“功”的含义和平时习惯含义的区别。
功,可以指工作效率、劳动强度、时间长短,还有难易程度、贡献大小等。而物理学中的“功”,内容是单一确定的。它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