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43300000011

第11章 心,人生的导演(1)

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投入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起先,是父母的孩子;后来,又成为孩子的父母。与此同时,还担纲着形形色色的职业身份、社会身份。事实上,在这场无休止的连续剧中,我们有着演不完的角色。即使眼前这个角色命终,不过下场片刻,又会换上另一副面目登台。

戏中,多数都是敬业的演员,以至于入戏太深,完全沉溺在角色中,以为这是人生全部。于是乎,忙得想不起“我是谁”。或者说,根本不曾想过,角色以外的那个是什么。常常,我们会听到一个声音在向自己发号施令,但一入戏,就忘了回头看一看,这声音究竟来自哪里。其实,那正是一个隐形的导演,一个不断指使我们如何演绎角色的导演。

这个导演的名字,就是“心”。

心是什么?心与人生的关系如何?

一、心是什么?

1.心是多元的

佛法将心分为心王和心所。心王,是心灵世界的主人;心所,则配合心王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善、不善、无记(非善非恶)三类。从这个角度说,心又像是个王国,有国王当政,百官辅佐,有忠臣卫国,也有奸臣谋私。

心的各个因素虽然独立,但心理活动却是复合作用,由诸多因素配合完成。正如国王行动必有臣下辅佐一样,心王亦非单独活动,必有相应心理与之配合。唯识典籍将之归纳为六位五十一心所,它们辅助心王完成各种人生活动。

其中,作意、触、受、想、思五种为遍行心所,心王活动时必随之生起,犹如不离国王左右的贴身侍卫一般。而善、不善心所的作用,则与忠臣或奸臣相仿佛。当意识与善心所(无贪、无嗔、无痴、惭、愧等)相应,便产生善(道德)的行为;与不善心所(贪、嗔、痴、无惭、无愧、自私、放逸等)相应,便产生不善(罪恶)的行为。

认识心理的各种因素,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管理,增强善心所,抵制恶势力。而不像蒙昧无知的昏君那样,大权旁落,一任属下肆意妄为。如果那样,我们就失去了人生的基本自主权,幸福就更是遥不可及了。

2.心是缘起的

佛法是缘起论,认为万物由因缘和合而成,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心理活动同样如此,皆依因仗缘而起,绝非偶然。因,是心理因素;缘,是相关境界。

比如,见财起贪是贪心的作用,害怕黑暗是恐惧的作用,因作恶而内心不安是良心的作用,想起某个怨敌而咬牙切齿是嗔恨的作用,被人占了便宜而耿耿于怀是悭吝的作用,看到别人功成名就而失落难过是嫉妒的作用。其中,贪心、恐惧是因,财物、黑暗是缘。因缘具足,方能引发相应心理活动,任缺其一皆不得成熟。

尽管如此,因、缘仍有主次之分。虽然外境是引发心理活动的导火索,但内因才是根本所在。同时,意识本身具有极强能力,即使不曾面对外境,也可通过回忆分别引发相关心理活动。

认识因、缘的相互作用,我们就可以知道,改善外境固然对心行有一定影响,但关键还应从心的本身下工夫。否则,作用必定是暂时而收效甚微的。

3.心是行为之本

凡夫往往心随境转,从表面看似乎物质决定意识,其实这是由于对内心缺乏了解所致。古时,郑国有大夫名子产,有人赠其宝玉,他坚辞不受,谓:“尔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可见,没有贪心为因,即使面对诱惑也不会为之所动,丧失原则。

因,好比深埋于土壤的种子,由阳光、雨露滋润而生长壮大。种子虽隐没不见,却是作物成长的根本。人人皆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理,所以然者,乃因所种分别是瓜或豆的种子。不同的种子,会在同样的阳光雨露下结出不同果实。

我们的心,便是引发各种行为的种子。有怎样的心,便会导致怎样的行为,导致怎样的人生结果。很多人向往成功,但往往只关注外在条件,如文凭、能力、资金、人际关系等,却忽略了对内心的训练。当然,不能否认外在条件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已很难将文凭、资金作为个人的特有优势。在全球化到来的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农人在播种时,都会选择优良品种。若选种有误,即使辛勤耕种,也会事倍功半,乃至颗粒无收。这些优秀种子,正是通过精心培育而来。同样,我们想要在人生收获成功,也应努力调整心行,去除其中所有不健康元素。如是,无论遭遇得失、荣辱,还是挫折、障碍,皆能从容面对。自身问题解决了,再辅以相应的外在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否则,即使一朝暴富,侥幸领先,没有正确心态,也难以长久保持。

4.心是苦乐之源

在这个物质化时代,人们习惯以财富决定一切,并将苦乐维系于此,一味向外追逐。但随着条件的不断改善,痛苦,似乎仍是有增无减;快乐,多半还是昙花一现。原因何在?正是忽略内心所致,不知心在苦乐感受中的重要作用。

烦恼,是人生痛苦之源。烦为扰义,恼为乱义,是扰乱内心的不安定因素。究其根源,则是无明和执著。失恋之痛源于对感情的执著,破产之苦源于对金钱的执著,失败之恨源于对成功的执著。执著有多深,痛苦就有多大。若心不曾陷入种种执著中,对失恋、破产、失败乃至生死就能淡然处之了。所谓的“苦”,也就不会轻而易举地将我们抓个正着,将我们再三折磨。

放下这些苦因,我们就能以从容的心感受自然,品味人生。对于这样的心,快乐是无处不在的。有道是,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世间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感受快乐的心。如果说发现美的眼睛须经专业训练,那么,感受快乐的心同样需要经过相应调整,那就是断除无明,放下执著。

二、心非常非断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识流”之说,认为思维活动如流水般连绵不断。这一学说不仅成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并极大影响了文学、影视等艺术领域的创作。

其实,相关思想在佛典中早已有之。《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如瀑流水。”认为心理活动如瀑流般刹那生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

流水永不止息,此为非断。但此刻的流水又非之前、之后的流水,此为非常。了解这一原理,可帮助我们纠正断、常二见。这是世人在认识中的两大误区,非此即彼。

1.心非永恒

持常见者,认为在物质领域有独存不变的原子,在精神领域有永恒主宰的灵魂或神我。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否定世间有独存、不变之因,从而提出无常、无我的思想。我,为常(永恒)、一(独存)、不变(坚固不坏)、主宰(具有绝对力量)之义。佛法认为,无论外在世界还是内在心灵,都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

在我们心中,储藏了无量生命经验。意识的活动,正是以阿赖耶识的种种经验为基础,六尘境界为所缘,不断分别,引发各种心理。在伦理上,与善心所相应,即成善心;与不善心所相应,即成不善心。在感受上,因所缘境界的顺逆变化,而引发苦、乐、忧、喜之情。

正因为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才有被改造的可能。否则,凡夫心就永远无法断除,更没有成就圣贤品质的可能。

2.心非断灭

持断见者,则认为人死如灯灭,一切将随死亡化为乌有,这是比常见危害更为严重的错误观念。须知,心的活动虽缘生缘灭、念念无常,却不会彻底断灭。事实上,每个起心动念都将在内心留下痕迹。

佛教认为,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始无终。生,不是最初开始;死,更不是就此结束。今生,只是漫漫生命旅程的一个片段。现有色身虽会消失,生命洪流仍将继续。人生的一切努力,尽管终成泡影,但由此形成的业力及内心经验,将成为未来生命延续的潜在力量,尽未来际地影响着我们。

这也是改善人生的意义所在。如果死亡会结束一切,将曾经的善恶行为划上句号,那么,止恶行善又有多少意义?正是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了功利主义的盛行,为了眼前利益不择手段,无视未来后果。而了解生命真相的人,绝不以明天的巨大不幸来换取一时之乐。因为善恶行为是功不唐捐的,多行不义,不仅要付出代价,更会成为未来生命的阴影。

3.生命起点

生命有两大系统,一是受之于父母的色身系统,一是来自个体生命延续的心灵系统。生命因往昔积累,造就今生的不同起点,形成人间的种种差异。即使同胞骨肉,也存在智力、性情乃至相貌的差异。此外,更有种族、国家、宗教、经济形成的诸多差异。有人生于王室豪门,有人生于乞丐之家;有人从小智力超群,有人生来弱智低能。可以说,世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为何世间存在这许多差别呢?

须知,这种差别正是来自平等。在因果法则面前,众生是平等无别的,行善必得乐果,作恶必得苦果。人生的一切差别,无不取决于曾经造作的善恶行为,自作自受,无人替代。

4.把握现在

同类推荐
  • 钟吕丹道修炼入门

    钟吕丹道修炼入门

    钟吕丹道修炼入门是一本系统阐述有若千年法脉传承的钟吕丹道实修入门的专著。全书秉承师传风格,体现真修实炼。书中介绍了钟吕丹道的渊源和传承,论述了悟道心法和入门体系,详解了核心功法和辅助功法,方便读者理解和研习丹道养生。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文字版)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文字版)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这部唯一由中国人写的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他亲口传授的佛法精髓,是公认的禅宗至高经典,只言片语都蕴藏无穷智慧,任何人都能从中获益,因为六祖总能用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独特方法,让你顿悟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你放下妄念执着,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更快乐地活在当下,每时每刻都能享受最活波、最自在的生命状态!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佛家叫我们豁达点

    本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得失莫叹,随遇而安;忍辱为上,慈悲为怀;佛家的智慧与幽默;欲变其世,先变其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等。
热门推荐
  • 三国之龙胆亮银

    三国之龙胆亮银

    现代的青年意外穿越,来到东汉末年三国时代。怕死的他却成为了被刘备夸为“一身是胆”的赵云身上。不为刘备的虚情假意所感动,不为武将之间荣耀所奋斗。为的只是英雄冢,温柔乡。
  • 天方魔谭

    天方魔谭

    悠悠千载,滚滚红尘,何谓成仙?天地间一股青烟。血海不止,轮回不休。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踏万骨尸,行死人剑,何时能停?杀不尽六欲七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问苍天,小小的蚂蚁可有资格仰望苍穹天际?
  • 神途

    神途

    黑白相间的跨界之河里面盘着一条上古异种,是谁为自己放了三百年的血,以异种精血滋养。才可苟延残喘!神秘的神域四荒,八部天龙出世,群魔乱舞,是谁在后面为自己推波助澜,指点江山!又是谁在梦中愤怒的嘶吼,恩仇难断!可又有低声喃喃给予冰冷的自己温暖!一念凡尘一念仙。待我踏上这神途回头再看一眼……
  • 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

    本书是一本通俗历史小说,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主要讲述的是19世纪一位名叫爱德蒙?唐秦斯的大副受到陷害后的悲惨遭遇以及日后以基督山伯爵的身份成功复仇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料。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清晰明朗的故事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使其成为大仲马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和很强的艺术魅力。
  • 爱有限

    爱有限

    什么是爱?什么是恨?是巧言的笑目?还是从身上剥去的痛苦?一句“我会娶你”留下多少的爱恨,给你一次机会,愿意娶我吗?白家小姐白萧萧,阴暗医生江晨耀,妖媚大少陈冬,在这个都市演绎了一段彼此纠结的故事。夜色浓重,如腐烂的尸体上流出来黯黑冰凉的血,蜿蜒覆盖了天与地。准备好了吗?故事开始。。。。。。
  • 卫公兵法辑本

    卫公兵法辑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都市护花高手

    都市护花高手

    他从特战部队退役,却接到老首长的命令,去贴身保护高官王家的大小姐王媚儿,孤男寡女,从此拉开了一段嗳昧刺激的都市护花之旅……
  • 1/7生还游戏

    1/7生还游戏

    保险业务员龙天翼是名孤儿,某天,在回家途中察觉到有位神秘的跟踪者正尾随于他。此后,龙天翼的生活发生突变,竟遇见与自己相貌完全一样的陌生男子!与此同时,百亿富豪雷宇国在报纸上刊登临终寻子的新闻。一份只有承诺、没有合同的协议;一则百亿富豪临终寻子的报道;一场扣人心弦的生还游戏;凶手究竟如何进入上锁的房间?山坡上的“火人”到底是谁?幕后黑手究竟打的什么算盘?伪装自杀的布局又是怎样形成的?中国推理小说史上,外形最特别的侦探——马盖瑞,将为您揭开每一个谜团。金钱与人性最直接的碰撞、一气呵成的连贯剧情、精彩的推理、令人咋舌的真相、画龙点睛的尾声,尽在《百亿遗产七分之一生还游戏》!
  • 怎样与竞争对手合作

    怎样与竞争对手合作

    在传统的你死我活的竞争中,“冤家路窄”、“宁为鸡首,无为牛后”、“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等观念常常会限制对手之间的沟通,甚至破坏对手之间的合作,使得合作条款只不过是一纸辞藻华丽的空文。本书教你如何与你的竞争对手握手言“合”,获得双赢。
  • 修神界

    修神界

    华国顶级特工在一次文物追回中被杀,文物带着他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文物包罗万象,功法,神器,丹药……应有尽有!主角踏神路的格言:与生俱来人中首,唯我与天同齐寿。双脚踢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