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43300000013

第13章 寻找心的本来(1)

——2009年夏于四祖寺“《坛经》与生活禅”夏令营学习任何一部经典,首先要知道它的重点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觉得,重点就在于法的本身,在于经教,在于功课。于是乎,每日埋首于经典,精进于禅房,却忽略了自己——这个学法的人。事实上,佛法真正的重点不在别处,正是在于我们自己,在于这个能够闻法、修道、证果的人。

学法,不是为了获得某些知识,而是引导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改善生命。我们想从轮回中走出,从混乱的凡夫心走出,是需要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佛陀为我们施设的经教和法门。

所以,祖师将三藏十二部喻为草鞋。乍一听,似乎大不恭敬,其实却一语道出了经教的真正作用。我们知道,穿上草鞋是为了走路。同样,经典也是帮助我们行进在成佛之道的一种方便、一个工具。如果仅仅把研究教理当作目的,就失却经典应有的价值了。

禅宗有部著名的语录,名《指月录》。所谓指月即以指标月,其目的是通过手指望见月亮所在。但若执著于手指,甚至将手指当作月亮,那么,不仅会对月亮视而不见,同时也不能正确认识手指。

《金刚经》中,佛陀也有类似比喻:“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告诫弟子:我所说的法就像舟楫一样,一旦到达终点,就要弃船登岸,而非死守其中;那样,反将为之所累。经教的作用,也是搭载我们从生死此岸抵达涅槃彼岸。在修学途中,我们不能没有航船,否则就寸步难行;但若执著于此,同样会固步自封,功亏一篑。

一、面目模糊的主人

所以说,学法的重点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佛教的一切法门、一切经典,无非是要完成这一任务。这在禅宗表现得尤为突出,禅子们每天坐在那里干什么?参话头——参念佛是谁,参一念未生前本来面目,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对自己最深层的认识,是透过表象看本质式的认识。

我们每天最关心的人是谁?一定是自己。或许有人会说:父母对儿女的关心往往胜过自己。其实,那只是把儿女视为自己的延伸,根源还是在于自己。但我们是否考虑过,究竟什么代表着你?身份代表着你吗?身份是会改变的。相貌代表着你吗?相貌是会衰老的。财富代表着你吗?财富是会增减的。角色代表着你吗?角色是会更换的。名字代表着你吗?名字是能重起的。

如果这些都能代表你的话,父母未生下你之前,你有角色吗?你有相貌吗?你有财富吗?你有名字吗?你有今生执著不舍,视为自己象征的种种东西吗?——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些?是否对自己追问过这些?

显然,在我们未出生之前,这些东西都不存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认定为“我”的种种,不过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些积累、一些暂时现象。换言之,它们是客而不是主,不能真正地代表你。

二、念头的背后

人活在哪里?其实,并不在我们所以为的现实世界,而是在各自的念头中。所谓念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想法或心理活动。这些想法一念接着一念,像奔涌的波涛一样,驱使我们去爱,去恨,去忙忙碌碌,去随波逐流。

这些心念从哪里来?就佛法观点来看,心念也是缘起的产物,是往昔生活的积累,《楞严经》称之为“前尘影事”。如果执著于事业,就会时时围绕事业进行思考,日积月累,使相关念头占据内心主导。此外,我们对家庭、感情、权力乃至世间一切的执著,都是这样不断长养而来。

但念头并不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没有必然的连续性。我们看到喜欢的人或事,贪心会随之生起;看到讨厌的人或事,嗔心又会随之生起。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的话,这种转换是迅速而又频繁的,可谓念念都是无常,时时随境而转。

那么,在这些接踵而至的念头之间,究竟有没有空隙、有没有间隔呢?其实是有的。只是因为变化太快,所以我们几乎感觉不到。更看不清,在这些不断闪烁的念头之外还有什么。

所以,我们不仅要对每个念头的状态了了分明,更要去认识念头的背后那个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间是什么状态?

三、妄心的差别

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念头的层面,即佛法所说的妄心;一是念头以外的层面,即与妄心相对的真心。所谓妄,就是身心的虚妄现象。关于此,唯识宗归纳为八识五十一个心所,阐述得极为详尽。八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其中,前六识属于意识范畴,是我们可以感知的。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则属于潜意识范畴,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心理活动。根据玄奘三藏所传的唯识思想,认为八识都是虚妄的。而按真谛三藏翻译的早期唯识论典,则认为八识有真有妄,在妄心背后还有真心的存在。

虽然心有真妄两个层面,但凡夫都是活在妄心之中。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现前的心行状态,否则就无法摆脱妄心,甚至会颠倒黑白,认贼为子,就像永嘉禅师在《证道歌》所说的:“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进而,则要了解潜意识的部分,这是一切心行活动的源头所在。其中,第七识是凡夫人格建立的基础,它的最大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而第八识的作用在于执持这个生命体,使我们能够说话、走路,能够学习、工作。一旦这个识离开,身体就呜呼哀哉,成为一具冰冷的尸体了。

唯识宗的修行,主要是从现前的妄心入手,帮助我们认识妄心以及它的种种特征,认清它给生命带来的痛苦和潜在危害。然后,通过闻思修渐次而行,最终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这也是教下修行的常规路线,区别只是见地和修证方法。

四、现成的觉性

此外,佛教还有关于如来藏的系统,侧重从真心进行阐述。印顺导师曾将大乘佛教分为三系:一是虚妄唯识系,即从妄心着手修行;二是性空唯名系,即了知一切法空无自性;三是真常唯心系,代表经论有《如来藏经》、《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等,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需证得这一觉悟本体,便万法具足,无须造作了。

六祖的悟道,也正是因为这种觉性被激发、被开启。《坛经》记载,五祖为传《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言下大悟,彻见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对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此处所说的自性,即菩提自性。这是生命内在的觉悟本体,是本来清净的。成佛后固然清净无染,即使在现前的凡夫状态,其本质依然是清净而非染污的。就像虚空,虽然云卷云舒,电闪雷鸣,它又何曾有过丝毫改变?

而且,这一自性是我们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的。所以修行不是去造飞机,不是去干事业,不是去成就任何外在的什么。因为我们所要证得的佛果是现成的,是圆同太虚而如如不动的,不会随外境的改变而改变。不仅如此,它还能出生万法,显现大千世界的一切现象。当然,这种作用因人而异——于圣者,是妙用;于凡夫,是妄用。

五、凡圣之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凡圣之别?为什么佛性本来清净,众生又会有一念不觉,乃至念念不觉?为什么佛性本来具足,我们又会沦为凡夫,流转六道?

须知,众生固然具有本来清净的佛性,但同时还有无始无明。因为这种无明的阻碍,佛性就不能直接产生作用。就像透过哈哈镜呈现的万物,都是被扭曲的、被误读的,同样,当无明遮蔽我们双眼时,一切显现都会因此带上自我的烙印。

众生所具有的佛性,也是透过无明显现的,是虚妄而非真实的作用。佛经中,将佛性比喻为贫女宝藏。就像名下有着亿万家产却不自知的乞儿一样,还是身无分文地流落街头。如果我们自家的宝藏得不到开发,也是虽有若无,毫无作用的。

那么,我们就甘于现状吗?就不想找到原本属于我们的宝藏吗?虽然我们现前是凡夫,是无明而颠倒的,但在这个动荡的妄心背后,还有着从未起用的真心,也就是觉悟本体。《坛经》的修行,正是建立在这一见地之上,它告诉我们:每个众生都具有菩提自性,具有成佛潜质,在生命的某个层面和诸佛是无二无别的。

这是《坛经》传达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信息。如果不具备成佛潜质,修行也就失去意义了。就像画饼不得充饥、蒸沙不能成饭那样,如果生命内在没有相应潜质,成佛不成了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吗?

六、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在汉传佛教,《涅槃经》有着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为我们确立了修行的信心、成佛的信心。禅宗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传播、盛极一时,与《涅槃经》奠定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

教下的经典告诉我们:成佛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要积累无量福慧资粮,这实在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漫长过程。我们仰望佛陀,功德无量,智慧圆满;反观自己,愚下凡夫,罪业深重。跨越这样的差距,就像一只蚂蚁要开始环球旅行那样,足以让人气馁,让人望而却步。

而禅宗却告诉我们,佛与众生之间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障碍。其区别,不过是在迷悟之间,所谓“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当然,这个佛和圆满福慧资粮的佛是有距离的,但所悟到的正是诸佛之所以为佛的根本,在某个层面已和诸佛无别。

《坛经》所说的“烦恼即菩提”,也是从这个意义而言。因为所有烦恼的原始能量都来自觉悟本体,是它被无明扭曲后产生的妄用。修行所做的,就是一项能量回收的工作。当我们安住于觉悟本体时,才能把转化成烦恼心理的能量回收起来。否则的话,烦恼就是实实在在的烦恼,与菩提是了不相干的。

七、著境还是离境

那么,烦恼怎样才能转为菩提呢?《坛经》还告诉我们:“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众生为什么会执著外境?为什么会随外境变化而变化?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心不是安住于觉悟本体。一旦安住其中,自然具备无住的功能,具备不执著的功能,即经中强调的无住为本。

而当我们处于妄心状态时,即使告诉自己“不必执著”,告诉自己“看破放下”,也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妄心是有粘性的,只要对外境有所触动,立刻就会被黏住、被纠缠——对所爱起贪,对非爱起嗔。内在的贪嗔种子越强壮,对境界的变化越在意,由此培养的粘性就越强,潜在的伤害也就越大。可见,外境是否会成为烦恼的增上缘,关键就在于心对境界的反应,在于著境还是离境。

所谓离境,不是要逃离环境,因为那是逃不掉的。即使舍俗出家,只要内心还有执著,依然会出一家而入一家,依然会被外境所转。我们要离的,只是对外境的黏着,从而对境界保持清清明明的观照,就像镜子那样,物来影现、物去影灭。无住的心,就具有镜子般的功能,可以朗照一切而纤尘不染、片甲不留。这就是《坛经》所说的“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八、真假的对照

禅宗修行很重视见地的建立,也正因为它的修行是建立在至高的见地之上,是直接从体认觉悟本体入手,所以才能找到一条有别于渐修的顿悟之道。

之前说过,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迷悟之间,在于真妄两套不同的心灵系统。真,就是众生具足的觉悟本体;妄,则是无明所制造的自我替代品。那么,真实和替代品的差别是什么?这就需要了解觉悟本体的特征。

觉悟本体的主要特征是圆满、喜悦和安静。所谓圆满,是无须任何依赖即可独立存在;所谓喜悦,是源于生命内在的正面能量,无论境界顺逆,这种喜悦都会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来,故曰“涅槃第一乐”;所谓安静,则是平息身心躁动的强大力量。一旦安住于觉悟本体,即使抡刀上阵,纵情声色,内心依然波澜不起,澄澈寂静。所以,祖师在见道后往往要历境炼心,用来考量一下自身的修行功夫。

而对凡夫来说,不必说滚滚红尘,哪怕在无声的环境中,内心仍会动荡不安,仍会此起彼伏地现起各种情绪。因为我们无法看清真相,无法了解生命的真正需求,所以就会四处攀援,把角色、地位、财富等种种非我的因素当作是我,当作是安身立命的支撑。这种依赖一旦建立,就会发展为需求,驱使我们为之效力。

九、需求带来的危机

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需求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是环境培养出来的。尤其是今天的人,需求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多、更大。一方面,我们自己在不断制造需求;另一方面,社会也在制造引发需求的诱惑。当我们被诱惑之后,需求就产生了;当我们被反复诱惑之后,需求就被强化为必需了。

同类推荐
  • 道家智慧一点通

    道家智慧一点通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寻一个哲学命题——终极拷问。我到底是谁?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宇宙究竟是什么?而这个到底、究竟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在思辨分析中锻炼着我们的思维和大脑,从而使我们产生智慧,这也是道之为道最有趣的地方。不过经过这一番思考追问,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是你会发现你变得豁达了,轻松了,透亮了。这就是“道”的道理。
  • 印度智慧(引进版)

    印度智慧(引进版)

    本书绝非是对某事的定论,它只是为那些开始向印度学习的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可能的途径。因为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开始一种对知识和灵性的探求,提供了一些特例,通过它们,读者可以看到某种新事物,然后反观自我——新的神性形象,然后再回到自己对神的理解。尽管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卓有成效的对比,但我只是偶尔地在实际中进行除印度教以外的宗教传统对比,而其中大部分我用的对比来自《圣经》。当然,因为我是罗马天主教徒,以那种背景执笔写作,我所讲的任何事情可能在本质上都非常具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味道,但是如果这一点能被认可并牢记在心,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我们总要有个起点。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虔敬的行走:一个穆斯林妇女的朝觐手记

    虔敬的行走:一个穆斯林妇女的朝觐手记

    这本日记以朝觐为主线,贯穿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思想感悟,以及有关朝觐的教法规定、有关伊斯兰的历史。
热门推荐
  • exo之女佣边小草

    exo之女佣边小草

    边伯贤的领养的妹妹。再一次偶然的机会,“不幸”成为了exo的保姆(女佣)“啊!呀呀……小草……有虫子……打死它”“小草!过来帮我吹头发”“草,,,我……我和鹿哥的情侣装呢?”“炸鸡还是睡觉,,睡觉”“走小草去买情侣睡衣”“……小草……陪我睡觉……睡”终于有一天小草生气了:“够了你们,全部自己做”“哥,不姐我们错了,求原谅”
  • J.K.罗琳给女人的成功书

    J.K.罗琳给女人的成功书

    “该来的总归会来,一旦它来了,你就必须勇敢地去面对。最终决定我们命运的不是能力,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一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小时侯喜欢马尔福一样坏坏的男生,长大后才知道像哈利一样善良的才值得去爱。《J.K.罗琳给女人的成功书》(编者肖悦)是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的人生感悟!《J.K.罗琳给女人的成功书》是比英国女王还富有的英国富婆的生活哲学!”
  • 黑童话:王子殿下们溺宠小丫头

    黑童话:王子殿下们溺宠小丫头

    她小!?好吧,仇小乖抬头看看高大的美男,承认了。她笨!?好吧,仇小乖抬头看看抱着书的美男,承认了。她弱!?好吧,仇小乖抬头看看拥有丰硕的肌肉的美男,承认了。……好吧好吧好吧!既然她这么差,那怎么还都这么爱她啊!?一个个的奋不顾身,用那种眼神凝视她!?哎哎,王子殿下们,你们要溺倒人家了!
  • 山岳知我心

    山岳知我心

    爱情,是一堵城墙,牢固时可以抵御外敌入侵,可以走过千年屹立不倒;即使固若金汤,也被孟姜女哭倒,也被蚁穴击溃。爱情如此,那卑微的喜欢、暗恋,能否看到明日晨曦的微光……
  • 美男全场八折要不要

    美男全场八折要不要

    清纯善良的小白女主,媚眼如丝的妖孽暗黑王子男,穿插各色极品美男陆续登场,甜美的正太王子男,温柔的混血王子男,狡诈的腹黑王子男,豪爽的胡须王子男。前世的爱延续今生的情,前路茫茫,情敌成团,各位王子能否成功从良?善良小白女到底应该选择哪家的王子呢?俗话说,找的好不如嫁得好,一鱼三吃点的人多,一女三夫怎么样呢?好像不符合婚姻法哈!还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纠结啊!本文涉及巫女、狼人、狐族等神兽家族,女主貌似小白,实则强悍无敌;男主除了貌美,更是深不可测。为了逃避生母的追杀,晓翔出生即逃到凡人界,重生后只打算抱个美男认真混日子。可惜天不遂人愿,想混日子?门都没有!修仙也好,求魔也罢,反正就是一小白女强的命,奉送美男数名,八折随便挑。
  • 最美丽的女孩

    最美丽的女孩

    丫头,一个奶奶从桥低捡来的弃婴,艰难的农村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丫头和奶奶幸福的生活!13岁那年,城乡‘手拉手’活动,让丫头认识了王子一样的少年季杰川,然而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像烟花一样短暂。深山里,杰川无力的沉睡着,是美好善良的丫头,艰难的从深山里救出了王子...高考结束后,丫头和奶奶兴奋望着录取通知书,然而就当一切就快熬出头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变故?丫头该何去何从?
  • 美女特种杀手

    美女特种杀手

    她陈若兰,美丽文静,温柔贤淑,勤奋爱拼,白天连兼做三份工作,晚上化身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职业杀手,十足的劳模。她绰号黑蝴蝶,冷艳秀丽,杀人手法狠毒奇诡,干净利索,擅长借美貌诱惑目标就犯,是个杀人绝不手软的美女杀手。她和她,一个热,一个冷,一个仁,一个狠,都是杀人维生,结合在一起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如果说雌雄大盗是典型的夫妻档的话,那么她和她就是末路狂花一样的杀手姊妹档。
  • 穿越之桃花惹娘子

    穿越之桃花惹娘子

    兰儿前世被好闺蜜和老公背叛,一场车祸穿越成了杏花村张妇人的17岁貌美,肤白的小孙女,她们相依为命,这个家太穷了,重生的兰儿决定忘记前生只一心奔着赚大钱住好宅子去,不料却出现一只打铁为生的“大熊”,这头“大熊明明只是不小心看过一次水中的自己,怎么就对自己穷追不舍了。
  • 阴阳鬼美人

    阴阳鬼美人

    “龙爷爷,我想以男子之姿,出海历练…”“……为何?”“龙爷爷,身为穆达家族的叛徒之女,这么多年,想必我的资料早已在穆达家族的高层集齐了,化身为男子,也是多一层保障。此为其一,其二,我想若以男子之姿,也可避免……也可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罢了……只愿你受得住便可”她十二岁弑父,亲手夺走父亲的生命。当父亲的鲜血沾满她的手的那一刻,她的心,前所未有的冰冷而坚定。她想: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见人心。他,陪伴她熬过了那段最痛苦、最不堪的时光。使那抹无助的灵魂,不再孤独的徘徊,经他温柔的抚慰、治愈,强大!升华!绽放!
  • 狼空间

    狼空间

    狼,每一只都是天生的猎手。狼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当他们遇到一起,便是连猛虎也要退避的群狼!狼啸明月!世界的一切都会因我而震撼。——孙傲新人首次创作,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