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47300000040

第40章 净宗研究(3)

在那个时代,乡下的私塾不比现在这样普及。穷人家的孩子是很少读书的,女子读书的则更为少见。一是因为穷人家购买不起书本,因为那时的书是极其昂贵的,连田产都没有的佃农是不考虑让孩子们读书的。二是因为那时农村缺乏劳力,一般来说男子是要兼顾农事的,子女多的家庭不能个个都入私塾去读书,而更重要的是帮助父母耕田劳作。大多数男子,都是跟随父亲边种地边读书识字的。也就是忙时下地耕种,闲时温习书本。当然,这种情况必须是父亲识字才可教孩子读书,否则是不可能的。不过,那时即便是没进私塾读过书的人,只要有文才照样是可以参加乡试的,一视同仁。

当然,在那个时候,富贵家庭的子女也是不进私塾去读书的,一般是请位先生在自己家里教孩子们读的。但大师的家庭并非富裕,仅有薄田而已。按理说,在自己家里是给大师请不起先生的,只能送进私塾去读,大概是因为大师的长兄学问渊博的缘故吧,或是因为其父母担心大师的病体,而不忍心送进私塾。究竟是什么原因,大师一直是跟随在自己的长兄身边读书。这个暂且不论,今就只从这种教育子女的成效来谈谈。

中国的传统教育源远流长,早在周朝的时候,就特别重视胎教,故周朝三太有“相夫教子”之美名流传。古人最初要将五六岁的孩子送入太学读书,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学文作诗,而主要是为了学习做人的礼仪,故其教学大纲主要是“洒、扫、应、对”。这是古人的教育启蒙之作。可是,到了后来把这些都废除了,人们送孩子入私塾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希贤希圣”,而在于科举及第,功名成就。也可以说是,送孩子入私塾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扭转家庭贫困的面貌,其根本在于仕途。这的确是有违于古人最初的教学意旨。

大师自小多病,但天生颖悟,有读书的禀赋。父母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在家中专门为他设一学堂。七岁至十四岁的时候,随兄在合阳家中开始耕读。十四岁至二十岁的时候,则随长兄至长安攻读,想必这是为了弱冠时的乡试而作的闭户攻读吧!

在家的一段时期,是非同小可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正值大师幼年的教育,对以后成长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家中父母,则是大师的榜样,二位哥哥又是辅佐,并且是边习农作边读书的。习农作则有利培养坚韧的毅力与顽强的意志,读诗书则能陶冶情操、开启智慧。这样,既使大师从小就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并且亦使大师深深地体悟到了“惟有苦中苦,才有人上人”的哲理,使他更加发奋读书,见贤思齐。

又大师的父母是乡里有德望的人,其父年高德劭,其母素有“相夫教子”之天职,为人慈和淑慎。二老皆为乡里所推敬。《印光大师言行录》云:“岁壬申,合阳旱灾。办赈诸居士访村中父老,犹有能述师家庭旧德者。盖关中土厚水深,素敦古处。师家世德相承,尤为乡人所乐道云。”父母的一举一动是大师的模范,兄长的一言一行是大师的榜样。就这样,在父母道德的感化和兄长的学问熏陶下,终于造就了大师后来的嘉言懿行,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中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惟有伟大的父母,才有非凡的子女。不知家中之所以如是安排大师始终跟随父兄受业,长期在自家中闭门深造,这究竟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与思维?但从大师日后在著作中所流露的文字素养和渊博知识,可以断定是相当有效的学习。大师一生之弘法,藉文字为媒介者多,其雄辩、流利,为古今僧人所罕见,家庭的长期熏陶之功,是不可磨灭的。可见其家中父兄之道德与品行非同寻常,故大师之幼承庭训毋庸赘言,便以《言行录》之文结尾如下:

“幼受业于父兄。读书之外,躬洒扫,习农作,胥有定程,惟虔惟谨。承勤俭朴厚之家风,养肃恭仁让之素质。出家后,德隆一世。虽自有夙因,而律己之严,作事之审,为道之笃,利人之宏,得自庭训者殊多。故师之立言,特重家庭教育。尝云:‘欲子弟成人,需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盖幼时所禀受,乃言之谆切如此。’至垂老仍亲洒扫;其洒扫之仪,师自言犹是长兄教。兄教不敢废,父教可知。盖师于幼时庭训,终其身未之敢忘。自昔过量高人,固无不从忠信笃敬中奠其基也。”

5.尊儒辟佛

古人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与学问;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科举及第,以扭转家庭的贫困面貌。大师的读书亦不例外,其父兄让大师在家中学堂潜心读书,无非是希望他能仕途坦达,一帆风顺。

中国的科举选拔制度自隋唐以来,皆遵“八股取士”之风,明、清两代更甚,有明文规定以《四书五经性理大全》为考试范本,用八股文体作文章。这势必就要求凡是为赶考求取功名的芸芸学子,务须要学“八股文”。

八股文,又叫“制艺”、“时文”、“八比文”等,文章题目全出自四书五经,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规矩。每篇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破题用两句话破题意,承题用三句或四句;破题、承题作进一步说;起讲是概说全体,为议论的开始;入手是起讲后的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才是正式的议论;中股是全篇文章的重心;四个部分中,每一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合八股,故叫“八股文”。

在大师读书的那个时代,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因为大师出生于1861年,而中国的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清政府才被迫废除。可是,大师对于“时文”一点不感兴趣,惟独对“宋明理学”特感兴趣。他的父兄开始对此很不满意,但因他十四五岁时的“厌厌多病”故,就苟且允许之。如他在《复卓智立居士书一》中说:

“幼随家兄读书,初则值乱,担搁两年。次则多病,学无所成。初生半岁即病目,六个月未曾开眼。除食息外,镇日夜哭,不歇息。后好,尚能见天。十余岁时,见韩欧辟佛之文颇喜,兼欲学理学,故于时文俱不愿为。家兄以其长有病也,任之。”

这段文字里,透露出了三点消息:其一,是眼疾的长期折磨;其二,是战乱的困扰;其三,是宋明理学思想的误导与侵蚀。这都说明大师在幼年之时有着种种不同寻常的苦难与熬煎,其命运之坎坷可想而知。

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在其八十年的峥嵘岁月里,中国一直都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因为外国入侵、清廷卖国、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等等,致使战争不断,土匪强盗横行,社会风气一坏再坏。而与此同时,陕西地区是最为封建的理学思想的根据地之一,理学的观念根深蒂固。这样兵荒马乱的成长环境和无比守旧的观念,便不可避免地给印光大师种下了“尊儒辟佛”的因,这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以韩愈、欧阳修等为首的理学家都大力辟佛,作掩耳盗铃之笑柄。恰恰大师“十余岁时,见韩欧辟佛之文颇喜,兼欲学理学”;而对时文一点不感兴趣。

关于这点,大师在好多书信中都谈到了,不胜枚举。如《复邵慧圆居士书》中云:“光本生处诸读书人,毕生不闻佛名,而只知韩欧程朱辟佛之说。群盲奉为圭臬,光更狂妄过彼百倍。”又在《致广慧和尚书》中说:“入塾读书,又受程、朱辟佛之毒。幸无程、朱之学问,否则,早已生身陷入阿鼻地狱矣!”又如在《息灾救国法会序》中云:“及成童读书,又陷入程、朱、韩、欧辟佛之漩涡中,从兹日以辟佛为志事。而业相又现,疾病缠绵。深思力究,方知其非。”总之,大师自小的颇以理学自居,而又不喜时文,偏爱韩欧辟佛之文的缘故,酿成了大师早年的辟佛之因。但可幸的是十四五岁后的多病,而又无程、朱之才学,终未铸成终身之大错。反而以此而深思力究之,这辟佛之因却反而成了他后来反省、忏悔、惭愧的学佛入道之有力增上缘。

6.因病反思

大师的读书不同于别人的读书,他的目的在于“希贤希圣”,以效法古人而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行,并非看重科举功名以求取人生富贵。他又不愿习作“八股文”,而颇爱韩欧辟佛之文。再加上合阳当地浓重的宋明儒学气氛,“个个皆辟佛、人人都尽儒”的先例,大师亦例辟佛之行。正如他在《复邵慧圆书》中说的那样,“光本生处诸读书人,毕生不闻佛名,而只知韩欧程朱辟佛之说。群盲奉为圭臬,光更狂妄过彼百倍”。

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大师当时的辟佛心情是何等的激烈,又可以看出大师的性情孤高非常人之所能比。在这样的情况下,酿成大师早年的辟佛之端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据说,大师在十二三岁的时候,为了竞作辟佛说之先烈,夜以继日地写了好多篇辟佛的论文,很自以为是。好像是不驳倒佛家歪理邪说绝不罢休似的,那股盖天覆地的决志与毅力可谓是不可思议。

但事实往往并不是那样,当大师辟佛还未得意之时,便迎来了十四五岁的“厌厌多病”,险些夭折性命。可幸的是,大师生来就是个善于思维型的人物。按大师当时的常理说,大师当时的尊儒辟佛说之杰作是替天行道的,应该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却怎么是落得了一身病苦折磨。这一病,引发大了师内心深处的反思,扭转了大师的生机。

据有关资料记载,他从进入私塾读书的时候起就深受韩欧程朱等人的辟佛感染,总以捍卫理学正义为己任,坚决与释老作对。如《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中说:大师“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大师在《致广慧和尚书》中说:“入塾读书,又受程、朱辟佛之毒。幸无程、朱之学问,否则,早已生身陷入阿鼻地狱矣!”

大师又在《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中说:“光宿业深重,受生佛法断灭之乡。出世半年,又遭六月闭目之痛。入塾读书,屡受盗匪兵戈之扰。稍开知识,复中程、朱辟佛之毒。所幸学识全无,不能造生陷阿鼻之业;设或才智等伊,必至作十虚莫容之愆。由此意恶,长婴病苦,数年直同废人。一旦始知错误,于是出家为僧,冀灭罪咎。”

又在《净土决疑论》一文中,印光大师说:“余自愧:多生多劫,少种善根;福薄慧浅,障重业深。年当志学,不逢善友,未闻圣贤传薪之道,争服韩、欧辟佛之毒。学问未成,业力先现。从兹,病困数年,不能事事。谛思天地鬼神,如此昭著;古今圣贤,如此众多。况佛法自无权力以胁人服从,必赖圣君贤相护持方能流通天下耳。倘其法果如韩、欧所言‘悖叛圣道,为害中国’,岂但古今圣君贤相不能相容于世,而天地鬼神将亦诛灭无遗也久矣,又何待韩、欧等托空言而辟之也耶!《中庸》谓:‘君子之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焉。韩、欧虽贤,其去圣人远甚,况圣人所不知不能者乎!”

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印光大师是颇具高人手眼的,他大胆地怀疑古人,他大胆地向权威挑战,他大胆地“冒天下之大不韪”,足见印光大师是善于思考的人。那时的印光大师就是从自己的“厌厌多病”而开始反省自己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辟佛之异端。从自己命运的坎坷中,通过反思自己所作所为的是与非,他终于发现了程朱之学不足效法。

大师的因病反思是值得后人学习与效仿的,他的反思使他萌生了探讨人生真谛之心,是迈向更高境界的人生理想之端的。老子因悟得“吾有患,因吾有身”后,作《道德经》一部,宣扬“无为”、“谦退”之旨意。大师却因病而反思人生真谛、生死大事,终于因自己不断的反思、探索而步入了空门。

7.读经转捩

或许,人们都会问大师是怎么从辟佛谤法的一“阐提”而成为一代高僧的呢?似乎觉得甚为奇特。在此期间是经历了什么样的感悟,才使他得以洗心革面,转迷为悟,放弃理学而归投佛门的呢?

从大师的《文钞》中可以得知,大师扭转机捩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从小的目疾一直困扰着他,看书一多眼睛就会发红,这对一个嗜书如命的莘莘学子来说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这势必使他早年就感悟到了“人生是苦”的熬煎与滋味,其孤僻不喜与人往来的性格便是他寻求出离的先兆。其二,自他入私塾读书后,在其父兄的教导下却偏偏以理学而自任,以辟佛之韩欧程朱等人为自己效法之榜样与模范。长年来以发誓驳倒释老而扶危匡正,满以为自己辟佛有功。可他万万没有料到因此而招来的十四五岁的“厌厌多病”,因病而悟得身为苦本的真谛。这两点是大师扭转机捩的最初原由。如《印光大师言行录》中云:“师幼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寻婴重疾,始悟前非。渐究内典,知佛法广博精深,圆赅世出世法,彼辟佛者特别门户之偏狭之见耳!”

据有关资料说,大师因病反思后,之所以彻底放下辟佛之知见,开始怀疑宋明理学之掩耳盗铃之说,主要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读佛经。当时大师所读究竟是何书,有人说是莲池大师所著之《竹窗随笔》。从此便顿悟前非,返邪归正。

这么说,真正使大师扭转机捩的是读《竹窗随笔》的功劳了。莲池大师德高望重,智慧卓越,文殊菩萨也曾化一小童前去斗智,互不相让。他著的《竹窗随笔》也曾挽救过藕益大师的辟佛谤法之过愆。可见此书之不可思议处,学佛人不得不读。

同类推荐
  •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在中国佛教界,《金刚经》流行得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更与《金刚经》有深厚的渊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也让我们从中看出《金刚经》的弘通之盛!
  • 好婚姻,靠修行:佛学大师解读幸福姻缘法则

    好婚姻,靠修行:佛学大师解读幸福姻缘法则

    结婚的时候,大家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呢?“这个人有多少钱?”“学历如何?”“地位高不高?”“外貌怎么样?”通常,人们都是像这样反复思量,然后做出选择。我有所欠缺,所以我需要对方,这就形成了某种依赖心理。问题在于,对方恐怕也是如此。真正的婚姻生活开始后,彼此的期待瓦解了,问题和矛盾也就产生了。我们要知道,幸福是不会随着婚姻的到来而自行到来的。幸福甚至与婚姻无关。人只有独自生活不感到孤独,共同生活也不觉得麻烦的时候,才可以结婚。在婚姻关系里,得到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两个人都完善自己,彼此适应。僧人打坐磕头是修行,而夫妻俩从不适合到逐渐适应对方,这也是修行。少年夫妻,老来伴。以诚相待,人生一晃即过。智光大师以如上忠告作为贺礼,希望大家铭记在心。
  • 今天天气不太好

    今天天气不太好

    打开这本书,就像走进繁花似锦的灵性花园,你可以从容散步,看看禅师对弟子的开示,看看禅师与人的对话,看看禅师如何回答难以回答的问题,听听禅者浓缩毕生智慧体验的临终遗言,听听禅者被真理敲击心坎时精美莫名的感叹辞章……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分为八个部分,用最简单的文字转述了最深奥的佛家智慧。每天为生活加一点禅,经营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 莲心禅韵

    莲心禅韵

    一位印度智者追寻禅宗智慧,探求人生哲理的心路历程,带你走向心灵自由之路,文化没有国界,思想没有疆界,智慧的激情碰撞,文化的和谐沟通。
热门推荐
  • 风流悟

    风流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阎王有令

    阎王有令

    七次穿越,最终做了个神女,还有个便宜师父。纳尼?师父非正常?师父是阎王!黑白无常做保镖?!这不是索命么!某女痛哭流涕:师父行行好,您老收谁也不要收我!!!佛曰,不大逆不道的徒弟不是好徒弟。某女叉腰作茶壶状,泼妇骂佛:你丫不怕死!有本事你来!!!~~~~~~~~~~~~~~精彩片段:"神女大人不好了!外面有一群僵尸!快要冲进来了!"某女修着小指甲,泰然自若,还不忘轻抿一口小茶,"来人!关门,放小黑小白!"看着两只阿飘相继飘走的身影,某女笑得奸诈"哼哼,小妖小鬼,来一个除一个,来两个钉一双!无常在手,天下我有!"~~~~~~~~~欢迎小伙伴们跳坑(゜?゜)/
  • 种田攻略:无斗不欢喜

    种田攻略:无斗不欢喜

    五两银子买来的身世不明的小媳妇。家长里短斗极品,眼看要胜利了,战场蓦然转换,接着斗。许清欢仰天长叹:斗来斗去什么时候有个头?腹黑相公:人心太险恶。某女:嗯,还是种田自在又逍遥。腹黑相公:那娘子,我们回归田园?你看人家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咱们是不是也弄个出来打酱油?某宝:原来我是被弄出来打酱油的……
  • 康巴情缘

    康巴情缘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个年轻的康巴学者,深入康巴藏区考察,与一个土司的女儿发生了一段悲欢离合的恋情。三十年后,他们的后代从北大毕业又回到了康巴,重演了一出爱情悲剧。两代汉藏男女富有传奇的色彩的爱情故事,先后发在苦难深重,土司割据的四古年代和文革后期神秘的康巴……
  • 夜里的玫瑰

    夜里的玫瑰

    原本阳光开朗的金宸宇,因为码子突然莫名的悄然离开,他开始变得冷漠。后来,令他完完没想到的是,在高中居然会遇到一个和码子一模一样的女生,并且成为了同桌,如此相似的外貌和声音,性格却差异如此之大……两个人会摩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她是他们的妻子

    她是他们的妻子

    《她是他们的妻子》一书的审美世界是由阳刚血性和阴柔温婉两条河流交汇而成的。作者对军事题材的独特的富于时代水准的崭新处理联系在一起,他是新派战争小说家中的中坚。他善于写战争,他出生红军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一位红军战士,而他的母亲则是蒙族,他有一半蒙族血统,他的身体里流淌着好斗嗜血的天性。他的小说总是被一种莫名的悲壮苍凉的气息裹挟着,血性人物形象在他的小说中是一个基础性的审美元素。笔下人物的命运似乎不是操纵在历史的必然性的手中,也不是操纵在大自然的威猛之下,更不是掌握在现代理性精神和知识素养之中,而是支配在一种血性的人格之中。
  • 人生的戒律(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人生的戒律(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将成长赋予深刻的社会性具有很强的意义,使人明白成长的存在就必须进行自我实现,就必须去创造成功,实现成长的价值,向着完美人性和健康成长的倾向发展。因此,为了完善我们的成长,谁不努力去自我实现呢?今天,我们的个人成长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社会发展,那么,我们个人的成长就必须更加具有社会性,使成长具有自我实现的意义,为我们创造成功,为社会创造财富,那么,我们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成长理论中可以获得人生成长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 守护甜心之异世重生

    守护甜心之异世重生

    她,林汐沫,中国王牌特工幻心,由于命运安排,她穿越到了守护甜心的世界,成为了日奈森亚梦,新的同学,新的敌人,新的守护蛋,新的身份……一切的一切,是命运安排,还是有人操控?亚梦又该怎么办?敬请期待。(作者QQ:1686514947,有联系的人可以私聊,文章一周一更,因为作者是学生,望大家见谅。)
  • 近善集

    近善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教子、育人的依据和准则,它既道出了人善的本性,也表明了社会追求人善的愿望。孔子云:“行有余,则学文。”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教人利他、助人、悦己。明德行善,积善成德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影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儒家的。“
  • 我的明星老婆大人

    我的明星老婆大人

    “你不许碰我!”“你不许幻想!”“你不许告诉别人我们的关系!”陈凡:“老婆大人,第二条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