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97200000022

第22章 人物传说(11)

其实,蔡桂芳这个名字是1953年普选登记的时候由工作队的干部替她取的。她原来也像当地的其他家庭妇女一样,只有小名字,没有大名字,出嫁之后,实在是为了应付官方的登记,就将丈夫的姓连接上自己的姓,加上一个氏字,就是名字了。像蔡桂芳就应该是“郜蔡氏”了。但这是旧社会的陋习,新社会要有新气象,“郜蔡氏”就变为“蔡桂芳”了。尽管如此,这个名字也没有叫出去,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叫她郜大妈或者是郜大婶。郜家和蔡家在这个村子里,是大户人家,是名门望族,郜大妈的祖父蔡三爷当过农官,郜大妈的公公郜祥也当过乡约,郜大妈的丈夫郜兴河当过自卫队队长。而且郜家与蔡家世代联姻,郜大妈是第三辈子蔡家的姑娘嫁郜家了。郜大妈的丈夫郜兴河兄弟四个,他是老大。老二十五岁娶媳妇,两年生了两个男娃娃,十七岁上就得病死了。老二的媳妇才十六岁,郜家老爷子不忍心让她年纪轻轻地守寡,就当姑娘出嫁,把她嫁给了在这里开粉坊的“田德全”商号的一个伙计。这时候郜家是三世同堂,老三天生弱智,虽然娶了媳妇,也顾不了别人;老四还没成家;这拉扯两个孤儿的责任就只有郜大妈来承担了。当时孤儿老大郜克安是一岁半,孤儿老二郜克彦只有半岁,是从他妈奶头上揪下来的。这个时候郜大妈自己生的一个娃娃不幸夭折了,身上还有奶,就接着把半岁的郜克彦奶上了。过了一两年,郜家老爷子去世了,郜兴河按照父亲的遗嘱,兄弟三人分灶另过。他自己得老二的一份子家业,占头渠上的田地和庄房,养活老二留下的两个孤儿;老三和老四占二渠上的田地和庄房,弱智的老三和他的老婆娃娃由老四郜兴举照料。郜大妈继续拉扯两个孤儿。

不幸的是,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郜大妈的丈夫得病去世了,留下的一儿一女也成了没有父亲的孤儿,儿子郜克林一岁多,女儿郜秀梅也只有十岁。丈夫在世的时候,还收留了一个远房的堂哥郜兴全,这郜兴全耳聋三分傻,只会吃饭和让人指挥着干活。一家六口人,就靠祖上留下的一份家业,耕种几十亩薄地过活。

后来,郜大妈的一个堂姐的丈夫去世了,要改嫁的时候,她的一岁的儿子就被从奶头上揪下来,留在了她的娘家蔡四爷家,由蔡四奶奶抓养。可是郜大妈的父亲蔡四爷不争气,不务正业,染上了大烟瘾。他和蔡三爷分家之后,把自己的二十亩田地、两挂铁车和四条牛、两匹马都卖掉抽了大烟,还是照抽不停,他就谋算着要向自己守寡女儿郜大妈的庄房田地下手了。蔡三爷气不过,想一顿棒将蔡四爷打死。第一棒打在了脑袋上,头破血流却没打死,兄弟二人大干一场,成了终生的仇人,到老到死,谁也再没理过谁。蔡四爷把自己的家业踢踏完,连吃饭也成了问题,自己没有儿子,就郜大妈这么一个女儿,也就围伙③了过来,吃呢喝呢的在一起混合,这就无形中增加了郜大妈的家庭负担。当然,这改嫁走了的堂姐的孤儿王茂林就被送到了郜大妈的奶头上来,由郜大妈正式抚养上了。到这时候,郜大妈抚养的孤儿就一共有五个了。

郜大妈对待自己抚养的两个侄儿和一个外甥,就和自己亲生的一模一样。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大家是有清的就喝清的,有稠的就吃稠的。郜大妈是天生的和气人,一辈子没骂过人,没打过人,不要说对自己的家人孩子,即使外姓旁人也是有礼有貌的。在她的身教和言传下,这五个孩子和睦相处,从来不争不斗,就是连重话都没说过。

她把两个侄儿从奶头上抓养到能自己奔上饭碗子,才让他们出去干事。二侄儿郜克彦聪明好学,送到学堂里上了个小学,就托亲戚在城里找个事干。大侄儿郜克安不好学习,十几岁就在田地里干活。郜大妈知道这个孩子为人老实,就处处关心,生怕他吃了亏。郜克安十六岁那年,亲戚邻居们要上山拉柴火去。按说十六七岁的人要在正常年月上山爬洼都算不了啥,家里也正缺柴,又有亲戚关照是应该去的,可是当时正值社会动乱,土匪横行,郜大妈说死说活不让去,她说即使我们烧牛粪,烧麦草,也不能让他去冒这个险。结果,上山的七八个亲戚邻居,除了一个叫田万成的侥幸逃回,其余的全部叫土匪杀死了。过了几年,县政府要摊派郜克安去当兵,郜大妈硬是不让去,说是兵荒马乱的,有个一差二错,她没有办法向他去世的父亲和改嫁的母亲交代,为了这个,她还专门进城找县长。当时的县长是王东阳,就耐心地劝说,说他只是在哈密保卫专员公署,一天除了站岗就是学习,安全得很,不得已才让去了。

郜大妈的女儿郜秀梅十七岁的时候出嫁到旧户的许家,给许老四做媳妇。不幸的是出嫁刚三年,留下一个一岁的儿子死了。郜大妈主动要求替许家抓养了这个外孙子,一直到这个外孙子娶了媳妇才从家里分了出去。尽管抓养这个外孙子,许家在物质供养上是绰绰有余,就像郜克彦所回忆的那样,一年一石二斗麦子和两只羊的口粮,两板布的衣料定期定量供应,还有接头不断的接济。他说那时候家里断了吃的,他就遵从养母的指示,骑一匹马,搭一条空口袋到许家去串亲戚,吃了喝了,啥话也不用说,许家老奶奶就打发长工在粮仓里装一袋子麦子,让他驮了回来。不过,这个外孙是病身子生的,据说一岁了脑壳子还是软的,外祖母为他可没少费神。如果说前五个孤儿是搂在怀里抓养的,这一个就是挂在心尖子上抓养的,谁要是磕撞了这个没娘娃,老奶奶有跟他拼命的心思。

不过,郜大妈这种护犊性也耽误过这些孤儿的前程。她亲生的儿子郜克林,曾经被哈密军分区的一个领导看中,要以招干入伍,去了就是干部,就是被她阻挡没有弄成,害得他当了一辈子农民,受了一辈子的苦。她的亲外孙两次前程机遇都是她给挡掉的:一次是小学毕业,自治区戏剧学校招生录取;另一次是进城里的国营企业当工人。提起这些,当事人却没有任何怨言,都说她是太爱护他们了。

就在郜大妈一心一意抚养孤儿的十多年里,还得无时无刻地应付不断骚扰和威胁她的富豪们。

命运不让郜大妈安生。奇台来的一个商人,见她人品好,品行好,就看上了她,并且串通了她的一位远房的小叔子郜兴明,以二十块银元的价格,把她买了去做二房。郜兴明知道他这嫂子的脾气和为人,明打明④地来硬的不行,就哄她说要带她到城里去过元宵节,呆社火⑤去。不料一到城里,就送到商人的宅子里,郜兴明自己得了钱逃得不见面了。商人要成亲,郜大妈死活不从,就被反锁在屋里。郜大妈心生一计,把商人预备的嫁衣填到火炉里烧了,说是她看不上,要亲自到裁缝铺里去裁嫁衣,她要亲手缝纫。商人一听也有道理,就派一个伙计陪同郜大妈到裁缝店里去裁衣服。到了店里,郜大妈又生出一个计策,说是她以为绿缎白绉的裤子太俗了一点,要求换成克里缎的,伙计自己做不了主,忙回店里去请示掌柜的。伙计一离开,郜大妈就借故上厕所从裁缝店里逃出来,跑到县衙门里,向县长告状。县长把商人和郜兴明传来,审问。商人说是他给了郜兴明二十块大洋,请郜兴明替他买的二房。郜兴明无法抵赖就说是郜大妈的亲小叔子纵容他干的,把罪责推到了别人身上。县长就传来了郜大妈的亲小叔子审问,这亲小叔子没经过世面,吓得说不上话来。郜大妈急忙替小叔子开脱说:“你说是他纵容的,二十块大洋全在你手里,咋不在他手里?”亲小叔子才接上话嘴硬起来,免除了灾祸。县长打了郜兴明一顿板子,又罚了商人几块大洋作为精神损失费赔给了郜大妈。

除了偷卖,还有接连不断的媒妁骚扰。尽管郜大妈早就声明自己永不改嫁,一心抓养这些孩子,媒人还是不断地登门说媒。明媒不成就来诱骗。就在郜大妈四十一岁那年,正专心抓养外孙和外甥的时候,一个外号叫作豆芽娃的亲戚利用请医生给孙子号脉的名义,把郜大妈骗到钟表商人李家,逼迫她应承这门亲事。正在万般无奈的时候,商人家来了一个串门的熟人,郜大妈就暗示这个熟人,给另一个好打抱不平的熟人王全捎了个口信,请他来解救。王全跑到县衙门里告商人逼寡成婚,才被搭救。结果,这个商人被罚了几块大洋和几桶清油;大洋是郜大妈的精神损失赔偿,清油则送到庙里点灯。

讲述:郜克彦等 采录:许学诚

注释:

①北乡:镇西时代,当地把盆地以北的地域称之为北乡,盆地南缘、府城以东的地域称之为东乡。

②离开脚手:当地方言,意思是接受抚养的幼子,可以离开抚养者独立生存了。

③围伙:当地方言,意思是围拢一块吃饭,这里指无端侵占他人生活资源。

④明打明:当地方言,意思是公开地行事,不隐晦、不遮掩。

⑤呆社火:当地方言把观赏演出叫作“呆”,比如呆戏、呆把戏等。

王桂兰和马营长

龙王庙里有个戏台。过去嘛,也没个什么热闹事,时常就是看个戏。每逢庙会,各乡搭台子唱戏,各村各乡的人都要赶庙会看戏呢。不管城里、农村,兴是有钱的大户人家都要捐钱呢。他捐几担粮,几块钱,你捐几只羊,几头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个庙会办得热闹得不行。每次唱大戏,一办就是七天七晚连夜转。人们都带上干粮、水,骑上驴,坐上车,才看了个美呀。

那时节,龙王庙就住着个戏班子。在唱戏的里头,有一个叫王桂兰的,原是陕西人,老家穷得很,父亲逃荒把她领到了哈密,跟了个师傅学青衣,没几年就唱红了。在当时,哈密还从来没有女人上台唱戏的呢。夜深人静时,她在龙王庙戏台上清嗓子,花果山都能听得见。

戏一唱红,麻烦也就来了。当时嘛,小营房住着个马营长,带的是一千多人,有枪有炮,势力大得很,连哈密的专员尧乐博斯都得让他几分。马营长喜欢看戏,也喜欢自己哼几句,这就整天泡在龙王庙戏园子里,不管有事没事,一天总要跑上七八趟。看着看着,就看上王桂兰了。

马营长看上王桂兰以后,就整天给送东西。可是,不管他咋缠绊,王桂兰根本不理这个茬。他这里一来,王桂兰不是病了,就是要上台子,把个马营长急得没手逗。有一天,马营长又转来,吩咐手下的人守在戏园子门口,一个看戏的人都不准进去,说是包了全部的票,就他一个观众。王桂兰一看这个阵仗,就来了个绝主意,她就是死活都不唱。马营长气大的不行,叫人上去就把戏台子砸了,还打伤了好几个人。骂道:“不识抬举的东西!”那个时候嘛,一个穷唱戏的,能有什么办法,砸了白砸!没几天,又来闹了一次,把个戏班子逼得没办法。一个戏班子,几十张嘴,见天都要吃饭呀,这就把马营长请上来,奉为上宾,用心伺候。这么一来,就给马营长钻了个空子,终于把王桂兰霸占了。

又说王桂兰,她真正爱上的是一个小货郎。这个小货郎,二十三岁,长得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小白脸,心疼得很。王桂兰十分喜欢他。

这一天晚上,马营长到七角井有事,说晚上不回来。货郎便和王桂兰约好,去龙王庙王桂兰的住处。货郎来了以后,王桂兰哭道:“马营长和我的事你也是知道的,我的身子虽然给了马营长,但心还是给你留下的。”

小货郎眼睛也湿了:“我还能图个啥?就是要你这个人哩。”

两个人备了酒菜,吃了喝了,王桂兰说啥也不让小货郎回去,两个人就睡下了。

谁知,半夜三更的时候,马营长忽然回来了。这两人穿都穿不及,门就开了。

马营长一进门,冷不防看见这么个事情,眼都红了,不由分说,两枪就把小货郎给打死了。上前去,又抓住王桂兰狠打,哪知把王桂兰的眼皮子打坏了。从此以后,王桂兰上眼皮子老是肿肿的,人们都叫“瞎子王桂兰”。

王桂兰吃了大亏以后,把满肚子的冤屈都用在唱戏上了。台上一板一眼,一步一动都比过去更用心,很受观众的赏识。再加上所有人都知道是马营长害了王桂兰,一时间,“瞎子王桂兰”名声比原先更大。王桂兰虽然万般痛心,但也没办法,还是一心在龙王庙唱戏。

这个王桂兰,有个妹子叫毛桂红,是陕西来的结拜姐妹,是王桂兰的联手,在哈密也是唱红了的人。

马营长糟蹋了王桂兰,又缠绊毛桂红呢。毛桂红可不是王桂兰,几天就和马营长熟了。叫唱就唱,叫说就说,马营长以为自己得了个宝贝,没日没夜地在龙王庙鬼混。外面人看见毛桂红一下子变成这个样子,都笑话她呢。连她的戏都没人看了。其实毛桂红心里早有谱了,哪能跟仇家好呢!她是要为姐姐王桂兰报仇呢。

这一天,马营长在龙王庙请客,王桂兰和毛桂红就齐去了。席上,毛桂红反串唱了一段游西湖,王桂兰打牙子,马营长拉板胡。一曲一曲只管唱,把个马营长眼珠子都看直了。晚上,说啥也不让毛桂红走,死皮赖脸要和毛桂红结为百年夫妻。毛桂红见火候差不多了,就说:“你看我无依无靠,你给我五百两金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马营长待过①就从杵褡②里掏给了一块金元宝,足足有五十两:“先给你这个,待明天你要多少,我叫下人拿来就是了。”

两个人就在龙王庙住了一晚。从此,马营长又把毛桂红给粘上了,粘住了。

王桂兰和毛桂红商量好了,不把马营长整死誓不罢休。

同类推荐
  • 多姿风情:民俗卷

    多姿风情:民俗卷

    雄奇绵长、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多民族风情,构成了甘肃独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辽远广阔时空。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本书以中华民族悠久的酒文化为主线,运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我国的美酒趣闻,其涉及美酒溯源、传说、典故、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
  • 全景天津

    全景天津

    《全景天津》是天津电视台于2008年拍摄的以空中视角俯瞰天津的航拍纪录片,并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2009年度全国城市形象片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是天津电视台的天津航拍系列题材纪录片之一。
  • 世界音乐与舞蹈历史纵横谈

    世界音乐与舞蹈历史纵横谈

    本书从古代文明、世界宗教、探索与发现、科学与技术、医学、古代武器与战争等若干方面,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字简洁,集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身,体例编排得当,每一部分的知识形成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方便读者高效、全面地获得相应知识储备。
  • 坚如磐石:明清城墙(文化之美)

    坚如磐石:明清城墙(文化之美)

    明清城墙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思想指导下建成的。城墙完全围绕“防御” 战略体系建造,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墙顶可以跑车、操练,非常坚固。该书详述了关于明清城墙的历史过往,特点及价值,可谓是洋洋大观,精彩纷呈。
热门推荐
  • 蜜色酒吧

    蜜色酒吧

    白小七曾经是一名职业舞蹈老师,机缘巧合之下,她进入蜜色酒吧工作。在这里,她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听说了许多以前不曾听到的故事。
  • 总裁大人,别追我

    总裁大人,别追我

    她,是被男朋友和妹妹陷害的女人。他,是在京都可以只手遮天的男人。她曾对他说过永远不会离开他的,但是却没能遵守诺言。因为一件事让他们两身上流动的都是对方的血。片段:1,她带着一个萌宝出现在飞机场,他带着人冲上去前”“这四年你去哪了?”“先生我认识你吗?”他脸上出现怒“女人,你再装”“请问你有事吗?”他脸上彻底黑了2、她带萌宝逛街,又遇到他了。“这孩子是谁的”“关你什么事”“很好,京都就你敢这样跟我说话了”3、再地无数次遇到他,她彻底怒了“你到底要怎样”“我要你嫁给我”……
  • 女人要懂心理学

    女人要懂心理学

    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发展潜力。如果你能认识自己的长处,并善用它,则可以为你的人生增值;倘若认识不到自己的短处,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竞争,那么你的人生则会贬值。认识自己还需要我们经常仔细地反省自己,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讲的就是依靠经常的自我反省和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变化。
  • 有只妖孽在后宫

    有只妖孽在后宫

    他绝色,强大,伟岸,一双凤眼燃烧着让人窒息的烈焰,却充满极度可怕的占有欲,他玩转权利,誓要杀掉她身边一个个至亲至爱之人,不惜辱没她名节,囚禁她于身边,却最终害她枉死!她受尽十年情伤,穿越而来,以公主的身份重生,誓不再爱,却与他相知相遇,奈何却只能相爱相杀,不死不休。在她身边,谪仙般的师傅,狠心废了她武功;忠心俊美的侍卫,却是前世伤她至深的男友;傲骄城主,与她有一生一世也无法解除的血海深仇……阴谋、苦恋,权利的斗争,她几经生死、泣血坚持,总有一天,她定翻身抵抗强大而又残酷的暴君,和心爱的他一起历劫重生,腾龙飞天!
  • 雪羽之恋

    雪羽之恋

    她是云中国的公主,人们称他为雪羽女神。他是云中国的王子,人们称他为光之神。她和他从小一起长大感情一天比一天深,但在第二次与邪灵的大战,他为了保护她掉进了通往人界的通道,再无音讯......然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 百味居

    百味居

    大难不死,得遇奇缘。看农家女玩转美食空间,跟渣爹后娘说再见。
  • 中国病人·袁世凯1:亡清之鹄

    中国病人·袁世凯1:亡清之鹄

    本书的重点落在一个“病”字上,国家病了,个人病了。国家之病在于转型之难,共识破裂。纵览青史,当统治阶级不得不回应民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诉求时,往往会打大文化牌,将“病灶”推到道德上,转移视线地告诉大家:只要每个人都正心诚意了,社会风气自然就好了,无需改变制度。于是,唯制度论者和唯文化论者开始死掐。个人之病在于每一个体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变成了他曾经厌恶和反对的那个人。突出的代表便是袁世凯。
  • 发现之旅-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

    发现之旅-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

    峨眉山自然景观有四绝:日出、云海、佛光、佛灯。其中,以佛光为魁。这佛光是怎么回事呢?真的就是佛祖发出来的光芒吗?让我们走近神奇的峨眉佛光。
  • 多愁善感的不是青春,是生活

    多愁善感的不是青春,是生活

    这是本人的真实故事,初一到初三,我想你经历过与我一样的故事与困惑,看看吧,愿它对你有好处
  • 拾是时光的拾

    拾是时光的拾

    华一一与拾夏在高考那年同考上了一个大学,两人从开始的网上聊天,到后来大学生活的陪伴,尽管中间充满了欢笑与辛酸,但这就是我们的青春。你曾在我手中,你曾在我怀中,你却只在我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