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99500000002

第2章

苦读三年,眼看就要毕业的学生,被迫纷纷离校。年轻的竺可桢,遭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打击。他痛楚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冷酷无情,权力的不公正。莘莘学子,执著而单纯,向校方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何罪之有?竟至于被迫离校,申诉无门,走投无路。这一打击在竺可桢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一事件虽然他从不轻易向人提起,但却影响了他的一生。三十年后,在他长达十年执掌浙大的经历中,他从不轻易处罚、处理任何一个学生,而总是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替学生说话,帮助和爱护那些年轻人,理解和同情那些年轻人的冲动和热情。因为他从没有忘记在澄衷学堂的那些日子。

离开澄衷学堂,竺可桢考入了复旦公学。冬天,他接到母亲病重的家信。匆匆赶回家中,母亲却永远看不到她日思夜想的小儿子了。悲痛欲绝的竺可桢哭哑了喉咙。

丧事完毕,竺可桢经余姚乘乌篷船回上海。灰蒙蒙的天空让人感到压抑,灰蒙蒙的江面让人感到压抑。国家的前途令人担忧,丧母的悲痛压在心头,18岁的竺可桢真正感到了人生沉甸甸的分量。

当竺可桢所乘的船靠近趸船,他正欲下船时,心事重重的他一不留神掉进了江中,江水一下子就淹没了他。侥幸的是,他手上拿的伞迎水张开,他紧紧地抓住了伞柄,旁边的一位工人提着伞将他救起。

这是位锡箔厂的工人师傅,他看到竺可桢年轻单薄的模样,就把他带到工厂里帮他把衣服烘干,并留他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他陪着竺可桢来到码头,看着竺可桢乘上了去上海的轮船,才放心地离去。

复旦公学管理不严,教学质量也差。竺可桢1909年远走北方,考入了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唐山路矿学堂是一所新式学校,教学管理十分严格,数学、物理、化学和所有土木工程专业课的教师,都是英国人。他们用英语教学,用英语提问:

“Number two hundred and twenty seven!”(227号)

竺可桢知道,这是在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每当这时,他都有一种屈辱的感觉,仿佛自己是被点名的囚犯。但他把这些不快压在心底,刻苦地学习。一年半中的五次考试,他每次都是全班第一,是学堂里最优秀的学生。连那些傲慢的英国老师,对他也刮目相看。

3.留学美国

“庚子赔款”中,美国从中分得了约7%的份额。在获得这笔不义之财的第六年,美国政府提出,将这笔款项的大部分,作为从1909—1940年分批接收中国留学生的费用。这就是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的由来。

由此,许多有志于学的年轻人得到了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机会。

这些年来,竺可桢家里的境况日益艰窘。竺家的米行入不敷出,竺家的房屋产权也已抵押给他人。家里竭尽全力也无法供竺可桢继续求学深造了。“庚款留学”使竺可桢看到了一条出路,他参加了报考。

1910年,第二届庚款留美考试后,全国共录取70名考生。竺可桢以第28名的成绩被录取。同届录取的还有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的胡适、赵元任等人。

那是个丹桂飘香的时节,竺可桢与其他几十个满怀憧憬的留学生远渡重洋,到达了美国。

在选择所学专业时,竺可桢想到,中国以农立国,万事以农为本,他不能忘记故乡宁绍平原辽阔的田野,他不能忘记躬耕垄亩和在父亲的米行里出出进进的农民,他想弄清那滚滚而来冲击着中国市场的洋米、洋面、洋布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于是,他选择了到美国中部的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

伊利诺伊州号称美国的粮仓,黑色的土地肥沃得冒油。这里气候温暖,雨水十分丰沛,大豆产量在美国数一数二,玉米的产量更是居美国之首。伊利诺伊农学院设在这里,真是得天时地利之便。

到美国后的第一个暑假,竺可桢与三个中国同学一道,前往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萨斯州旅行,考察那里的水稻和甘蔗的种植情况。

到美国的第二年,竺可桢又利用假期,到美国中部的农场去做帮工,一方面挣些钱补贴花销,一方面了解美国农业各方面的情况。

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和实际考察,竺可桢感到,中国的农业状况与美国的农业体制及耕作方式有太大的距离。美国农业所生产的玉米、棉花、甘蔗、水稻等农作物,都产自各专业农场;美国的农业是高度产品化、自动化的,而中国农业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阶段,他所学的东西远离中国农业的现实。

1913年夏天,竺可桢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了。在选择继续深造的专攻方向时,他选择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学。他考入了哈佛大学地学系研读气象专业。

哈佛大学始建于1636年,是美国建校历史最长、办学声誉最好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学府之一。

20世纪初,气象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美国也只有哈佛大学研究院开设气象专业。研究院里的学生本来就不多,学气象的更是寥寥。但这里学风谨严,学术研究气氛浓郁,教师认真负责,竺可桢在这里如鱼得水,一下就钻了进去,和大家相处得也十分融洽。

哈佛大学作为美国的名牌大学,要求每个入校的学生都要牢记哈佛的校训:Reality(真实)。竺可桢认为,这个校训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是精神是一致的。他非常赞赏这个校训,他认为,只有老老实实,才能求得真学问。任何虚假的作风,都是同科学无缘的。

沃德教授、麦坎迪教授都是美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他们的指导下,于1915年获得硕士学位。这之后,他又申请延长三年学习时间,继续深造。

中国这时候已经是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了,但从国内传来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消息。这一切更坚定了竺可桢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认为国内政治混浊,前途渺茫,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使中国朝着现代社会发展。

他始终记得开学时导师的话:“气象学过去是、将来也一定是一门有益于人类的科学,它的价值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在导师的引导下,竺可桢在哈佛的学习一开始就瞄准了气象科学的最前沿研究,他除了攻读气象、气候、地质、地理学等十多门课程外,还选修了自然科学史,讲授科学史的沙顿教授特别喜欢这个瘦小而勤奋的中国年轻人。哈佛的课程,灌输式的讲授极少,启发式的讨论课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习的课程却相当多。竺可桢在这里扎扎实实地汲取着知识,一步一步向着科学圣殿登攀。

1915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的任鸿隽、杨杏佛、赵元任、胡明复等留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这是中国最早的科学社团组织,对我国早期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1916年,“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发起人都转到了哈佛大学学习。竺可桢在杨杏佛的介绍下,参加了“中国科学社”的活动,担任《科学月刊》的编辑工作。

他开始在美国的气象、地理杂志及《科学月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他把研究目标首先确立在中国的气候研究上。他利用一切课余时间,钻图书馆,查阅资料。

气象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是建立在长时期的、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资料上的。这些观测数据,有的靠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观测取得,有的要靠前人或其他人的观测记录取得。当竺可桢决定要研究中国的雨量和风暴问题时,却面临着一个几乎令他难以置信的现实问题———中国的气象观测记录奇缺。

中国有几千公里漫长的海岸线,每年我国沿海地区都要遭受几十次风暴袭击。为了保证沿海的船舶安全航行,气象预报是必不可少的。可当时中国沿海的风暴预报,只能依赖建立在上海法国租界的徐家汇气象台提供。

雨量的记录同样如此。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测量雨量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5世纪,我国古代气象工作者发明的测雨器就传到了朝鲜。可是,到了20世纪初,中国在这方面不仅失去了领先地位,反而要依赖外国设在中国的气象台来提供中国的雨量情况。这一历史的大倒退不能不令年轻的竺可桢感慨万端。

哈佛的图书馆以藏书丰富著称,可竺可桢在这里查遍了有关的书目,结果只找到一本记载中国雨量的书,这就是外国设在上海徐家汇的气象台总观察员所写的《中国十一年来之雨量》。这本书所提供的,只是中国沿海地区几年的雨量记录,由此,竺可桢清楚地看到,中国现代的气象事业犹如一块荒芜的田园;由此,竺可桢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选择了学习气象,犹如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哈佛攻读期间,竺可桢陆续发表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台风中心之若干新事实》等多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开始运用现代气象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气象的实际问题。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论据,在当时就引起了气象学界的重视。直到今天,他的研究成果还具有指导价值。

1917年,竺可桢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同年获爱默生奖学金。

在美国学习期间,竺可桢养成了每天记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每天都要记录当天的温度、风向、阴晴等气象情况和有关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他买了—个白铜套子的钢笔式的温度计,带在身边随时取用。从这时起,写日记的习惯伴随了竺可桢的一生。

美国的冬天,风雪交加,阴冷晦暗。埋头于图书馆的竺可桢收到了家中的来信。远离故土亲人的海外游子,每次收到家信都像过节一样喜悦,可这封信却使竺可桢悲痛万分。他的父亲竺嘉祥在故乡绍兴东关镇去世了。

在竺可桢远离家乡的这些年里,他的二哥、大哥先后去世,如今父亲也永无再见之日。竺可桢来到一处无人的地方,面向东方,默默垂泪。他从自己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邮寄回家,以补贴家中丧葬的费用。同时,他更加发愤努力钻研,以告慰对他寄以殷殷期待的死去的父兄。

1918年,竺可桢的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通过答辩。竺可桢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时值秋天,哈佛校园里的枫树红黄交织,像一幅五彩斑斓的印象派油画。竺可桢踩着落叶漫步在校园里,一只小松鼠捧着松塔在草坪上蹦来蹦去,两只亮晶晶的小眼睛一点儿也不畏怯地望着竺可桢。竺可桢默默地向这一切告别。别了,这幽静美丽的校园;别了,这卷帙浩繁、包罗万象的图书馆;别了,这设备一流、技术领先的实验室;别了,博学而仁慈的导师们。尽管眼前的一切令人难以忘怀,但这一切都无法替代他对祖国的强烈思念。他要回国了,他听见了那来自故园、来自心底的一声声呼唤。

同类推荐
  • 释迦牟尼佛传

    释迦牟尼佛传

    人类需要宗教,因为宗教是关于生命的哲学;人类需要信仰,因为信仰是人类生存的指针。本书以崭新的角度客观认真地叙述佛陀的生平及教义,阐述佛教的精神、佛陀的真实人格,并扼要介绍佛陀出世时印度社会的背景,以及僧团成立的状况及其矛盾和困境。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成佛亦在人间。他是我们长夜漫漫的人间慧灯,他是我们苦海茫茫的人间舟航。他的人格已经到达最完美的境地,他的自性已是清净不染,他解脱了世间上一切束缚烦恼,他己经远离了人生的生死痛苦。他住世说法四十余年,告诉我们求得解脱的方法,指示我们应行的大道。他所留在这人间的佛法,无一不是从他大智觉海中流露出来,无一不是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
  • 告诉你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精选了富兰克林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毛泽东传

    毛泽东传

    本书将站在21世纪新的时代起点上,在对历史的回溯与对未来的展望中,以全球的国际视野,阐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以及世界民族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运动所做的重大贡献,深刻揭示“毛泽东和毛泽东主义”构成了“中国乃至全球社会主义历史的核心,也是上个世纪社会改革以及现代化历史的核心”的崇高历史地位。
  • 杰出的书画大家赵孟頫

    杰出的书画大家赵孟頫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宋朝花落知多少

    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宋朝花落知多少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花蕊夫人:流年暗中换,逃不出的宿命。刘娥:德馥比仙美如兰的倾世皇妃。李师师:大隐于烟花巷陌的奇女子。李清照:生为人杰死鬼雄,女子如何不丈夫。
热门推荐
  • 清荷苑随笔

    清荷苑随笔

    都市纪实类文学作品,描述都市外来人口的奋斗拼搏史,自信、自立、自强的创业励志文学作品。
  • 绝顶腹黑:倾城召唤师

    绝顶腹黑:倾城召唤师

    她是任人欺辱的废柴三小姐,她是受人敬仰的天才古武大师,当天才穿越到废柴身上,又会改变什么?
  • 龙转乾坤

    龙转乾坤

    一个平平凡凡的男孩,他的身上似乎没有任何亮点。但是因为一个契机让他明白自己的出身并不平凡,他将利用自己超强的天赋迎向波折,看他如何转动乾坤,掌握乾坤……
  • 宠妾养成记

    宠妾养成记

    作为给靖国公世子爷的通房丫鬟,阿皎只需做两件事:一是好好保护这张脸;二是好好伺候世子爷。
  • 停,你别笑特吓人

    停,你别笑特吓人

    错乱的时空,诸神的对决。在这诸神对决的年代,谁能重铸秩序,力压诸神。哦,不好意思哟,这不是这部小说的简介
  • 天命大陆

    天命大陆

    武道一途、千难万阻。一旦踏入、非死即。没有谁是与生俱来的强者、没有谁是不可战胜的敌人。落魄家族子弟凌时一、惊得无上传承。怀揣上古神器、手握绝世神剑。从此修行路上一路畅通无阻,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佛阻杀佛、魔挡诛魔、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兄弟,我甘心与世为敌,予佳人,吾情愿倾其所有!!!
  • 百里杜鹃

    百里杜鹃

    幼时初遇,她是流落街头的卑微乞儿,他是被魄出宫的落魄皇子。她用半个馒头换他两年陪伴以命相护。他消失后她用尽所有去寻找他心心念念的百里杜鹃。兜兜转转近十年,她没有找到百里杜鹃却再此遇上他时,他已是高高在上的清冷王爷,而她,还是那个卑微的乞儿。
  • 弃妃不侍寝

    弃妃不侍寝

    “你只是母后赏给本王的玩物,你就是本王的奴隶!”她,发着高烧,身子虚弱,却被他强行占去。她,被他毒打,痛失孩子。他,从未心疼过她,只是将她视为无物。她,誓要反抗,去无能为力,只因他太过强大。他,经年之后,才发现,她,就是他要寻找的人……
  • 王之侍卫

    王之侍卫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全世界都要背叛你,那我就站在你的身后,背叛全世界。从今往后,你不能斩的人我来斩,不能杀的人我来杀,既然你要保护这个世界,那我就替你——屠尽这个世界!
  • 魅惑三界:王的妖后

    魅惑三界:王的妖后

    一个是千年竹妖青竹,拥有一千的智慧,却败在了一个暴君的手上;一个是百年妖狐莫灵,为了提高自己的法力,不停的吸取男人的精气。在妓院青竹遇见了莫灵,同是花魁,却道不同不相为谋,结下仇怨。一个是残暴的君王,因为遇见她变得温柔细腻,一个是王爷为了她宁可与皇族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