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12500000002

第2章 经文解析(1)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的经文非常短,含义却非常深。开始的这一段话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整个修行解脱的核心与重点。

我们看到“观自在”三个字的时候,不要仅仅把这个名称当作某一个人、某一个菩萨,这样就会把“观自在”界定在狭隘的人相上。实际上,“观自在”是指你要如实地观察万事万物,观察到你的心很“自在”,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法、见到真理。如果你真的能够处处见法,你当下就是“观自在菩萨”。所以“观自在”不是在讲你身外的某一个人,而是说你要如实观察到很自在的程度,处处都能见法。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到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这也包括在座的每一位。我们修行的重点在哪里呢?这里一开始就勉励我们首先要能深观、如实观,并且出入自在。这个“观”不是个人主观的想象,不是自我意识的投射,不是用头脑去想象、去思维,而是要不带成见地深观、如实观。所以,你要把那些“所知障”放下,也就是你要把过去那些狭隘的见解、偏见、成见统统都放下,才能够出入自在。如果你仍用过去的观念、成见、知见去看,你仍用过去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去思维,你就无法挣脱自我预先设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你就会被自我虚假的信念所局限住,那你就没有办法“归零”,也就是你没法让你的“心”回归到“空”的境界上来,就无法洒脱自在。

在修行实践中,这个“观”的深度,是与“明觉”的开发紧密相关的。开发明觉的实际修行方法,我们在《四念处精华》一书中有具体的讲述,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那个“自在”,是要活在当下的。如果你觉得很苦闷、很生气,或是生起嫉妒心、嗔恨心,那是因为你没有活在当下,你是带着过去的观念、知见在看眼前的人、事、物。我们常常被自己的观念、知见,被过去的习性捆绑住,让自己不得解脱,这就是束缚。我们不能够解脱,不是因为外在的别人来捆绑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的观念、知见没有归零,没有让它自在,没有让它来去自如,一直抱着过去的观念、知见在推理、想象、思考。

所以,“观自在菩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归零!要放下那些包袱,放下那些布袋,放下过去的观念、成见,放下过去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判断,用一颗不带成见、没有污染的赤子之心活在当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你当下就能成为一位“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指“止观双运”去深观三法印(即深入去体会佛陀所归纳的三条法则——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流动变异而存在的无常法则,一切都是非单独孤立而存在的无我法则),在灭除贪、嗔、痴诸烦恼之后而达到身心俱寂的解脱境界。当你真正开悟,真正大彻大悟,你就会体会到“照见五蕴皆空”,发现一切众生都是来自空,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然后又回归于空。因为你当下的心与宇宙本体的“空”,与无边无际的虚空相应,所以你的身见、我见、自我都消失了,自然就会“度一切苦厄”!

“行深”,是说用功很深入,解行合一,这样就会开启深层的妙智慧。当开启妙智慧之后,便能体证到“空”的奥妙,体会到佛陀所讲的究竟智,于是“照见五蕴皆空”,这里含义很深。

当你真能体会到: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殊胜的“缘起”,但其本质却与“空”,与空的特征、特性都完全相同的时候,你就会看透幻相,也必然会破除身见、我见、我慢。一个真正体证到“空”的人,他一定是“照见五蕴皆空”,包括他的“自我”也都空了,他一定没有人我的对立,没有身见、我见、我慢。他的这个“我”的色身照样存在,只是他此时的心境、智慧与以前已经完全不同了。

以前还有人我相,还有教派的看法,还有很多见诤,当他体证到“空”之后,自然就“入空戏论灭”。因此,只要你真正体悟到“空”的深意,真正是“五蕴皆空”,你的身见、我见自然会消失,来到“无我”的世界。你会用“无我”的心与众生互动,此时你将体会到原来涅槃彼岸就在这里,原来“涅槃智”就是这样。因为你已经找到了彼岸,并且上到了彼岸,所以你会“度一切苦厄”,从“苦海”中跳脱出来,你的忧悲恼苦很自然地消失了、止息了。自己迈向究竟解脱了,才能协助有缘众生迈向究竟解脱,度己度人,利己利人。

如果你希望“度一切苦厄”,你一定要酝酿前面的因缘,一定要“观自在”,而且“行深”。这里的“行”是指你能真正地、具体地、反复地去闻、思、修,而不只是听一些知见,或每天早晚课都去诵读《心经》几遍。你这二三十年来已经诵过千百万遍,如果你尚未“度一切苦厄”,尚有忧悲恼苦,尚有自卑或“我慢”,那都表示你目前无法真正地体会并达到《心经》的那种境界,表示你对于“空”还只是观念、知见上的理解而已。

因此,如果你希望“空”真正成为你的生命,希望自己与《心经》的境界真正融合,达到“度一切苦厄”,你就要能够真的“观自在”。要做到“观自在”,这就要求你的闻、思、修都深入进去,扎扎实实、老老实实地去用功。当你有了正知、正见,你才能够“行深”——深度的“止观双运”,自然就能开启智慧。当你的妙智慧一打开,体会到“究竟智”的时候,整个生命的品质就会完全不同了。

只要前面的这几个步骤能够做好,就可以一步一步地达到体证“空”,在这之后的“度一切苦厄”便会像骨牌效应那样一直倒下去。如果你没有做好前面的这几个阶段,后面那些对你而言只会是一些知见、名词、名相,你可以看得到,却触摸不到,无法实用。

所以,刚才所讲的几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要真正去做到,然后才会真正地体证到“空”。

为什么我们修行了一二十年,现在仍在苦海中浮沉?正是由于缺少前面的闻、思、修的基础,你不能“观自在”,下的功夫也不够深。如果你具足前面的这些基础,然后再深度地去“止观双运”,你真的随时都会开启智慧。只要你真正了悟了真理、实相,很快就可以“度一切苦厄”,此时你的“苦海”就会消失、止息。

佛陀没有讲过人的业障深重,所以人要到来生来世才有可能成就。佛陀在《阿含经》中告诉大家:只要你能够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解脱自在真的是不待时节因缘的。只要你能够深入用功,能够脚踏实地去闻、思、修,自然会水到渠成。如果你真的能够“归零”,能够不带任何成见地深观——“行深”,你很快就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人们一提到“空”,就认为“五蕴皆空”,所以财空、名空、利空,无论什么都是“空”。他们所体会的“空”,到后来就会变成顽空、断灭空。如果你执着于这样的“空”,你的生命就会因此失去动力、失去方向。那是因为你错解了“空”,你所体会的“空”并不是诸佛菩萨所要启示我们的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充满着生命力,充满着活力,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佛经里讲到“空中生妙有”,就是说,如果你能真正体悟到“空”,你就会没有任何境界的阻碍,没有任何系缚而解脱自在;同时你的生命又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你的生命会生龙活虎,会“无所住而生其心”。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是讲现象界的一切,包括所有的物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里的“空”是着重从能量的角度而言,“色不异空”是指物质是由能量转换过来;在物质消灭、燃烧殆尽之际,又会释放出等量的能量回归到“空”之中。物理学家说质能可以互换,但无论质能如何互换、如何生灭变化,整个宇宙的总能量与总物质并没有增减,所以物理学家发现并提出质能互换、质能不灭定律。这里有两层含意。首先是“色”与“空”可以互换;其次,当有形的物质形成之后,物质本身也不能离开空,包括你、我、他的这个肉体也是一样。这就是《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有物质都是来自于“空”,当一个物质形成之后,并不是说这个物质体内就没有“空”,而是“空”照样贯穿、包容着你。包括你的身体也是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你是一直浸泡在“空”之中。“色即是空”,就是说你当下的这个身心也都是浸泡在“空”之中。“空即是色”,是指如果你想看到“空”,就要先透过物质、现象界的生灭变化才能体证到。

散播在“空”之中的能量慢慢凝聚,成为有形的物质,然后它又与“空”巧妙地配合,经过缘起甚深的变化,才形成我们当下的身体。当我们的身体形成之后,也从未离开过“空”,而是始终浸泡在“空”之中,并且与“空”融为一体。物质虽然是由能量慢慢凝聚,然后经过各种因缘而形成,但物质始终是浸泡在“空”之中的。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为“色”与“空”是根本无法分开的。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不仅我们的身体是来自于“空”,包括我们的受、想、行、识,这些也都是来自于“空”。当地、水、火、风加上“空”,经过因缘具足的巧妙组合之后,我们的色身有机生命体才会诞生,这时“识”就会产生。有色身、有识,亦即有身、有心,有机生命体就产生了,它便能发挥生理功能,就能发挥作用。当这样的身心与外境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受”;有了感受之后,就会产生“想”;有了想之后,会进一步产生“行”、行动。当法界有地、水、火、风、空,有身、有心,有这样的有机生命体与境界接触,就会产生种种的心理变化。受、想、行就是众生种种的心理变化,而这些心理变化也一样是来自于“空”。

因为“空”不是你的空或我的空,能量也不是你的能量或我的能量,我们要去体悟“无我”。现象界物质的形成,从最微小的粒子到巨大的星球,都是刹那、刹那地在变化。而这些物质的形成,包括星球、植物的形成,乃至所有众生的形成,都不是当事者本身在决定,所以我们要去体悟“无自性”。譬如,波浪的形成不是波浪本身在决定,而是由整个海洋、陆地、空中的很多因缘在决定,这些因缘具足之后波浪才形成。如果波浪本身能决定它要形成、要消失,这就是有“自性”。但每一个现象界本身的形成都不是它本身在决定,这就是“无自性”。

现象界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具足而生,缘尽而灭,都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空性”。“五蕴皆空”就是指当下具足的色身、心识都是符合“空性”的。但“空性”与“空”不一样,“空性”是在描述现象界、色界无常生灭的变化,以及每一个现象的形成都不是它本身在决定,都是因缘具足而生,在“生”的当下也都是遵循生灭变化的原则。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一句是《心经》非常重要的核心。“诸法空相”的“空”含义很深,是说一切来自于“空”,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又回归到“空”,却不是顽空,也不是断灭空。因为生命不会消失,生命没有死亡。这不是我刻意创造、发明出一个名词,然后要说服大家去相信它,不是这样;我只是把体悟到的宇宙的真理、实相,如实地分享给大家而已。“诸法”也就是现象界的一切,这些全都来自于“空”,而且都具有“空”的特性。“空相”就是空无自性,意思就是说:一切来自于“空”,又具足“空”的性质。这里的“空”是讲本体的“空”,是讲整个法界、现象界背后的本体“空”,这个虚空是本来就存在的。而“空性”是讲本体“空”的特质——现象不断地生灭变化,而且这些现象又不是由自身所形成。现象界都是来自于“空”,又具足“空性”。《阿含经》所讲的“非缘起法”就是指这整个本体的虚空。有“缘起法”,现象界才会有生有灭;而虚空是不生不灭的,是“非缘起法”。法界、大自然的实相本来就是如此,只是众生不了解而已。如果你能够体会到此中深意,你就会达到“不生不死”。如果你真的能体会到“不生不死”,你的生命就会全然地活着,全然地绽放,而“远离颠倒梦想”。

人类其实很害怕“老、病、死”,这其中,人类最害怕的又是死亡——

生命的消失。《心经》告诉我们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知见,都是人类的错觉,那是因为人类没有正确理解生命的实相。如同物理学家所讲,整个宇宙是质能不灭的。自地球形成以来到现在,无论地球上、宇宙中的水如何变化,无论云、雨如何变化,无论河流如何变化,整个地球、整个宇宙的水量不会有丝毫增减。我们要去体会:在千变万化之中,在不断地无常生灭之中,总体始终维持不变,这就是“不增不减”。

如果你能体会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就会看到:原来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不会断灭,生命没有死亡,生命只有不断地变化、变化……这就是无常法印。在生命变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因缘组合,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缘起法”。整个佛法修行的核心、所有八万四千法门、所有经典都旨在协助大家去体悟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我”不是消极、不是断灭,而是宇宙的实相。

同类推荐
  •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本书记录了证严法师和“慈济人”所作的行善助人的事迹,包括:“走在最前,做到最后”、“五毛钱爆发出来的力量”、“牵起全球菩萨网”、“神奇的赈灾毛毯”等。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

    本书主要以中国西北回族中一个宗教性群体——西道堂为研究对象,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尝试性地应用于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并进一步对西北回族内部差异性做出阐述。
  • 弘一法师全集之佛学·杂记(01)

    弘一法师全集之佛学·杂记(01)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证严法师讲孝道

    证严法师讲孝道

    父母爱子女真如源远流长的河水啊!他们爱子女的心,就像水由高处往下流,非常的自然;而要求子女以同样的心孝顺父母,就像水由低处往上流般的困难!我常说父母疼爱子女是一辈子的事,直到自己的生命终了才停止;而子女爱父母的时间又有多长呢?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子女抚养长大,大多数的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会说:“我自己有家庭要照顾,哪有办法再照顾到父母呢?”如果对自己的父母——给你很多亲情的人,你都不知道要去爱他们,你真的能去爱那些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吗?所以说百善孝为先,真正的好人是从尽孝开始。
热门推荐
  • 我身后有天庭

    我身后有天庭

    哪吒叫我叔,大圣是我兄弟,他们说要把混天绫、金箍棒全都送给我。咳咳,还有百花仙子暗恋我,甚至还为了我偷跑到凡间来。从此之后生活浪的不得了。
  • 五事毗婆沙论

    五事毗婆沙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至尊首席:专宠异能小萌妻

    至尊首席:专宠异能小萌妻

    她是他从危险的原始森林里捡来的养女,她身上的秘密惊人,她能操控世间任何动物,与其沟通,她腹黑,她聪明,她可爱,但却对男女之间的事呆萌无知。他是世界众知的首席,他冷酷,他无情,他曾一人杀退余上千百人,却唯独对她的撒娇无可奈何,对她宠溺无比!
  • 水月如镜千年寻

    水月如镜千年寻

    穿越再续前缘?“外太扯了!”某女不信他为魔族之王,却在一日魔域被毁,他发誓一定会毁了整个神域,却又不忍放下她的手她为现代一名富家小姐,殊不知来到异世,却发现前世不为普通女子她与他,神与魔,前世她杀了他,无尽悲哀,这一世,她是否会重蹈覆辙?“璃儿?何时为我下个崽?”某魔王无节操的说。“你滚,待你替我有喜,我定为你下崽”某女坏笑“璃儿,杀了我,我要你活下去”“活?呵,神族啊,为何要这样待我?”当她回到现代,却寻不到他的身影,“我们的约定,终究,还是。”她流泪,第二颗天女之泪【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算你倒霉】
  • 夏天的悲伤

    夏天的悲伤

    她叫夏天因为从小家庭的原因让她变的叛逆,她觉得没心没肺过的很好。直到遇见他冷然南一个优秀完美的男生,夏天努力的为他改变。终于在夏天等了两年后他们在一起了,后来为了冷然南的前途夏天做什么都心甘情愿。夏天的心里全都是冷然南她却看不到默默喜欢她的安洛,他等了夏天七年。
  • 修真界的日常生活

    修真界的日常生活

    回首百万年,曾经那些被压迫,被奴役,被欺侮,在异族屠夫血腥的战刀下颤颤发抖的噩梦已经成为过去,土壤下干枯的种子在清晨第一缕阳光下抽出了嫩芽,黑夜啊终是遮不住寻求光明的眼,新时代的地球人以一种朝气蓬勃的崭新姿态出现在宇宙亿万生灵的面前。再也不用卑微地跪下双膝为了可怜的食粮低声下气,再也不用将弱小的孩子奉为异族血腥的贡品……新时代的地球人会用绝对的力量和骄傲捍卫得之不易的尊严和正义!这,是一个人人如龙的时代;这,是一个机遇和危险并存的时代;这,是地球人宇宙大航海的时代!它是修真纪元,一个最伟大的纪元。……
  • 衍道纪

    衍道纪

    斗者强身健体,凝结斗气,只手破苍穹。魔法师冥思苦想,凝练精神,一念裂天地。炼金术士勤学苦练,绘制魔阵,智力造万物。希灵大陆,万族林立,群豪争霸,乱天动地,问苍天大地,谁主沉浮。一个少年从神秘的无尽翰海走出,一切都将从这里开始。
  • 九雷神州

    九雷神州

    凉州城里流传着一个关于“九雷神州”的传说。到底什么是“九雷神州”,看完故事,你会知道答案……
  • 《Holle周小姐》

    《Holle周小姐》

    本文讲述了刚毕业就进入电视台拼命上进努力工作而一步一步走上巅峰的周琳琳和冷漠上司冷砚、邻家暖男王玺之间的爱恨纠葛。同她并肩生活的还有她的美丽妖娆的朋友胡美丽。讲述了职场女性打拼的经历,和新新女性八分宣言,爱他八分剩下两分爱自己。这种新的爱情观激励着主人公努力工作且有情趣的生活,更启发读者在纷繁的职场、纠结的爱情戏码之外找到属于自己两分。
  • 天若有缺

    天若有缺

    一副搭载希望的洪荒古舵,一艘驶向宇宙的诺亚方舟;一群重拾荣耀的覆灭种族,一个天若有缺的修仙故事。美食与美女相伴,机遇与危机并存。不一样的修仙,不一样的风格。墨韵新书,天若有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