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46200000001

第1章 名著通览

王守仁是明代中叶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以一种“活泼泼”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风靡晚明,启迪近代,影响至今。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公元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因为他曾隐居绍兴阳明洞,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世称阳明先生。他死后,明穆宗诏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和务实精神的学者。幼年入塾读书时,他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他却认为,当是“读书学圣贤”。15岁时,他出游居庸三关,考察北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军备设施,表现出“经略四方”的远大志向。但王守仁还是走上了传统的仕途,28岁中进士,开始在朝廷任职。公元1506年(明武宗正德元年),他上疏批评当权的宦官刘瑾,遭到了残酷迫害,廷杖40,贬谪到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的龙场驿当驿丞,受尽折磨,几至于死。数年后,他又被起用,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其间,曾率军镇压江西、福建农民起义和广东、广西少数民族暴动,平定明宗室宁王朱宸濠的反叛,因其功被封为“新建伯”。王守仁虽然拼命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他也看到导致农民造反的原因,“或是为官府所迫,或是为大户所侵”(《告谕浰头巢贼》);而在这种尖锐的社会矛盾面前,程朱理学显得支离僵化,毫无生气,已失去了维系人心的作用。按照程朱理学的路数,“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根本就达不到“去人欲,存天理”的目的。他发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杨仕德薛尚谦》)的感叹,决心在思想上树起一面不同于理学的旗帜——心学,用来收拾人心,维护明王朝统治。

王守仁心学的形成有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他在青少年时代信奉程朱理学,遍读朱熹之书。然而,有一次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格竹子,不仅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反而自己也病倒了。这使他开始怀疑朱熹,而出入佛、老。他曾隐居绍兴阳明洞,按道家的方法修养,但终因抛不开现实生活,思念祖母和父亲,又从洞中跑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独立探寻既不离现实生活,又不同于程朱理学的“圣人之学”。在贬到龙场驿后,他一度意志消沉,日夜端居沉默,以求静一。一天夜里,他正在沉思“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然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在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过去按照朱熹的说法去向事事物物求理是根本错误的。王守仁就这样提出了自己心学的纲领。

王守仁心学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承继了孟子和陆九渊的哲学,也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他哲学中的核心命题,如“致良知”、“心即理”等,或改造孟子思想,或取自陆九渊哲学。他对陆九渊极为推崇,称“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一人”(《与席元山》)。因此,人们又把陆九渊心学与王守仁心学合称为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构成了宋明道学中的两大系统。

王守仁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王阳明全集》。王守仁的代表作是《传习录》,共3卷,卷上、卷下为王守仁答弟子问辑录,卷中为王守仁书札。正文后附录王守仁所编《朱子晚年定论》,取朱熹答人书33则以证己说。

在《传习录》中,王守仁对程朱理学以外在于主体的“理”为本体的思路进行了抨击,指出:“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这种“心”与“理”的割裂,不仅使“理”失去了主体性,失去了生命的创造力,而且使人们很难真正把握住“理”。首先,天下事物,不胜其烦,要格尽天下之物而穷其“理”,是不可能做到的。其次,这造成了道德主体与道德观念的分离,妨碍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贯彻。人们往往通过父子关系去探求“孝”的道理,但如果亲人不在了,这种“孝”的道理不就也不存在了吗?

因此,王守仁提出“心即理”的本体论。他认为,只有主体之“心”,才是本体;而所谓的“理”,不是外在于“心”的,而正在“心”之中。他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上》)“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传习录中·启问道通书》)这种“心即理”之“心”,又可称为“良知”。他进而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心”的产物。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知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心产生知觉、意识,知觉、意识产生各种事物。总之,“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传习录下》)有人问王守仁:你说心外无物,那么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与我的心又有何关系呢?王守仁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花色完全随着视觉变现运转,纯粹是主体的产物。由于世界万物都是“心”的产物,都是“良知”流行的显现,因而王守仁强调,“天地间活泼泼地”(《传习录下》),充满了生命活力。在他看来,“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传习录下》)。这就把一种“活泼泼”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充溢于宇宙之中。

王守仁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出发,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知行观。他指出,朱熹在本体论上将“心”与“理”割裂开来,导致了他在知行观上将“知”与“行”分离为二,提出“论先后,知为先”的“知先行后”说。这不能对知行关系作出正确的说明。反之,如果承认“心即理”,那么就会发现“知”与“行”原是不可分开的,只是一个工夫。人们如果只重“行”,不重“知”,就只会“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这种“行”只是“冥行”;如果只讲“知”,不讲“行”,也只能“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这种“知”只是“妄想”。因此,只有用“知”指导“行”,“方才行得是”;只有用“行”实现“知”,“方才知得真”。总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他进一步认为,“知”与“行”不仅相互依赖,而且相互蕴含,“只说一个知,以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以自有知在”(《传习录上》),甚至得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传习录下》)的结论。例如,看到好看的东西,闻到难闻的气味,这些属于“知”;对好看的东西表示好感,对难闻的气味表示恶感,这些则属于“行”。从这种知行观出发,王守仁十分重视那些不利于封建统治的“不善之念”,认为这种念头一旦产生,就不仅是“知”的问题,而且还带有了“行”的意味,必须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在最初发动时即彻底清除掉。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在“心即理”的本体论基础上,王守仁又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在他看来,由于“心即理”,作为认识对象的“天理”也就存在于作为认识主体的“良知”之中,“合心与理而为一”。因此,对于“天理”的认识和把握,不是“即物穷理”,而是“致知格物”。“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即将具有“天理”的“良知”推扩到各种事物中,使各种事物皆得其“理”。“良知”的推扩即“致知”,事物各得其“理”即“格物”。这种“致良知”,显示了人的认识活动,不是静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体建构对象世界的能动的创造过程。可以说,“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传习录下》)。这种“致良知”,又带有强烈的伦理化倾向。由于“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传习录下》),因而“良知”的推扩,实质上是封建伦理的推扩,是为了“去人欲,存天理”。“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传习录中·答聂文蔚》)这实际上是把认识活动变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

王守仁所提出的“心即理”的本体论,肯定了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存有“天理”,因而肯定了“良知人人皆有”(《传习录下》),只是圣人没有障蔽,“良知”完全得以昭显;众人则多有障蔽,“良知”不易显现,但也难泯息。由于人人都有“良知”,因此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他说:“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传习录中·启问道通书》)在他眼里,“见满街人都是圣人”(《传习录下》)。他甚至主张与愚夫愚妇、劳动群众打成一片:“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传习录下》)。这就构成了王守仁心学在以后发展中走向宋明道学的反面、成为异端思想的契机。

王守仁的《传习录》所阐发的心学思想,对于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的长期束缚中解放出来,起了很大的作用,因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首先承继和发展王守仁心学的是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出身盐工,当过商贩,自学成材,后从学于王守仁8年之久。他从王学出发,提出“百姓日用之学”,认为自然界和人都是“良知之体”,鸢飞鱼跃,万紫千红,活泼泼的。因此,所谓“良知”、“天理”、“圣人之道”,不是神圣的、不可捉摸的,而是通过“百姓日用”体现出来的。他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王心斋先生全集·语录》)。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还有王艮之子王襞及徐樾、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颜钧、何心隐都是具有鲜明异端性格的思想家,用黄宗羲的话说,他们“能以赤手搏龙蛇”,“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明儒学案·泰州学案》)。

明代后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对王守仁其人其书其学甚为推崇,更拜王艮之子王襞为师。他承继并改造了王学传统,提出“童心说”,认为人们一生下来,都具有“童心”,“绝假纯真”,但由于理学家们不断宣扬封建伦理,使之进入人心,“以为主于其内”,结果造成了“童心”的丧失、人性的扭曲,因此,应当摒弃封建伦理,恢复“童心”。李贽与王守仁都高扬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精神,但他们言“心”又有所不同:王守仁主张“心即理”,力图将封建伦理置于人的主体之中,成为主体的自觉的活动;李贽则主张“心非理”,反对用封建伦理来规范人的主体,而保持主体的纯真、自由的本性。在这里,心学已走向了宋明道学的反面,成为了异端思想的理论旗帜。

中国近代的一些进步思想家,也从王守仁心学中吸取思想资料,熔铸成自己的启蒙思想。龚自珍就对“众人”、“自我”、“心力”尤为重视,说:“天地,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王癸之际胎现第七》);“报大仇,医大病,解大难,谋大事,学大道,皆以心之力”(《壬癸之际胎现第四》)。谭嗣同更利用近代科学知识来阐释、宣扬“心之力量”,说:“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力”;“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仁学》)。梁启超也对王守仁的学术地位作了相当高的评价,说:“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学术界本身,本来就像贫血症的人,衰弱得可怜。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至20世纪,王守仁心学对中国的思想、学术的发展,仍有很强烈的影响。例如,青年郭沫若走上反封建的道路,就曾受到王学反传统倾向的启迪,后来他还写了《王阳明礼赞》一文。又如,贺麟早期在创立“新心学”哲学体系时,重视吸取王守仁的“心即理”的本体论思路,认为自己的哲学是“注重心与理一,心负荷真理,理自觉于心”的“唯心论”。

同类推荐
  • 孔孟之说—孟子说处世

    孔孟之说—孟子说处世

    孟子,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是《孔子说为人》的姊妹篇,作者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潜心修炼,联系现实,采撷了一些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和警惕句进行哲理性阐述,富含诸多的自我修炼的法门和为人处世的智慧。本书作者在阐述先哲慧语时,谨慎而又随性所致文中哲理性语言读之如醍醐灌顶,古今中外故事巧妙穿插,让你读来恍若与密友窃窃私语,与挚友亲切交谈,于随意中获益匪浅。
  • 庄子选读

    庄子选读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凡是能够以文字的形式留存到当代,都是经过几千年无数先贤圣哲们精挑细选并通过实践证明的,是对人的生存、行为规范、社会构造、民族发展、国家兴旺具有重大影响和积极意义的经典。这些经典,在今天看来,就是浸透在我们的遗传基因中的文化因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枝繁叶茂的文化之根。传承民族文化,播扬人文精神,最好的方式和途径,莫过于阅读经典、学习经典。诵读这些经典,就是在和古圣先贤对话,就是在获取文化的精髓,就是在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就是在擦拭我们的心灵之尘,就是在接近我们的自然之性,就是在回归我们的宁静致远的祥和之境。
  • 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

    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

    古生物学家推论:在地球诞生以来的45亿年中,地球生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经历了5次大灭绝,时间大约分别是5亿年前,3.5亿年前,2.3亿年前,1.8亿年前,6500万年前。这就是地球文明循环说。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过高度文明的生物,然而,全球性毁灭以及亿万年的自然变迁,抹掉了一切痕迹。我们现在迷惑不解的许多遗址、遗物,只不过是有幸保存下来的远古文明的残存物而已。即使是现代文明,也是几经毁灭性的劫难,当代人类也只是那些幸存者的后裔而已!
  •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

    千百年来,孔子的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者,就是在今日,也有着其无可比拟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金钱、物质及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心灵孤寂、人格分裂,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子的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孝道(青少版)

    孝道(青少版)

    考虑到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编者从《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续神童诗》等古代蒙学经典读物里撷取了有关孝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古代和现代关于孝的一些典故、文学作品等,对孝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希望能让广大青少年对孝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孝道精华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热门推荐
  • 暮花宇之城

    暮花宇之城

    第一部有外星人的玄幻、爱情小说1)战国时期,各国争战频繁。齐、楚两位冤家也经常打打杀杀。然而,由于一场意外的争执,使齐国少年周宇(后成为齐国战士)和楚国护国师灵花馨相爱了。然而他们的任务就是杀死对方……
  • 站住!邪殿的呆萌甜心

    站住!邪殿的呆萌甜心

    “放手!不然……”水银汐一脸羞愤,不断挣扎。“不然?不然怎么样?不然这样?”千冷修长的手指捏住水银汐的下巴,俯身把薄唇凑到水银汐的唇上,一个激烈的法式舌吻,千冷邪魅的说,“味道不错,软软的。”水银汐鼓起腮帮子,“啊!我要和你绝交!”千冷淡淡的说,“20个蛋糕!”水银汐哼了一声,“这招过时了。”千冷皱了皱眉,伸出修长的手指,“五十个蛋糕,西瓜味的……”水银汐犹豫,千冷又补充了一句,“你喜欢吃的那个限量牌子。”水银汐一脸吃货状,“成交!”百分之九十五宠文,欢迎入坑,请叫我千小爷,记住我是女的
  • 偷人半面——原阿言之花重锦官城

    偷人半面——原阿言之花重锦官城

    我想了很久,这总归只是一个思乡的故事。我与他的情爱,也总归只是他金甲战衣上的一个小小瑕疵。那时候他蹙着眉,焚了香,反手抽出袖里从不离身的短刀,刀上淬了毒。我却总想着,这是我的心上人,只一眼就认定了的。
  • 我的vampire伯爵

    我的vampire伯爵

    国际女警学院的苏瑞是学校稀有的尖子生,因为成绩的出色,学校派她去市里有名的一所警局实习,了解市里的情况。刚到警局后不久,市里就发生了一起重大失踪案件,才短短几星期的时间,就连续失踪了15名不满20岁的年轻女孩。据调查,这15个女孩都来自同一所大学,都互相认识,常常聚集在一家夜店里吃喝玩乐。苏瑞一上任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大案子,由于是个女实习生,警局的刘局长不怎么同意她来警局工作,于是就下了命令,想实习可以,不过得把这个案子解决,他会多叫几个同事来协助她的。面对局长的刁难,苏瑞一声不吭的吧案子接下了,在办案的同时,她遇到了吸血鬼王查尔斯,并得知了自己原本的身世,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敬请期待
  • 我是红模

    我是红模

    她们都只知道我最红,然而她们不知道我到底经历了什么,她们不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
  • 成就一生的10堂人脉课

    成就一生的10堂人脉课

    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有着良好的人脉关系,你前进的道路就会畅通得多。成功要靠别人,而不是单凭自己。一个人有多成功,关键要看他服务了多少人,和多少人在为他服务。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拥有大量的人脉资源,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 先婚后爱:慕少宠妻上瘾

    先婚后爱:慕少宠妻上瘾

    这是什么鬼?苏一的内心是崩溃的,为什么她好不容易结个婚,可是偏偏老公的绯闻女友要上门挑衅呢?不行!苏一当机立断,一定要给这个女人一点厉害,不能让她把自己好不容易枪来的老公抢走。打定主意的苏一立刻新婚之夜手撕情敌,可是,这个老公好像根本就不在乎这个情敌啊?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老公已经默默的爱自己很长时间了?
  • 时光星辰

    时光星辰

    异能少年拥有能读人心的超级能力,在一次银行劫案中,本要阻止劫案的少年却被误以为是劫匪而遭通缉,他不得已开始逃离,而这注定是一场不寻常的逃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世心帝

    绝世心帝

    世界进入新格局,为了生存,人类重新走上了修行的道路,心灵力量将会焕发怎样的光彩?一个基地市中的少年,归心吐纳,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道,展开了传奇的一生!*******(乱入日漫纯属巧合!!!!!)
  • 我的黑玫瑰鬼夫

    我的黑玫瑰鬼夫

    不小心走进了鬼王的地盘,鬼王一眼就看出了她就是他一生的鬼王后。她的命怎么这么苦,跟鬼是夫妻。爱在冥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