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安不如心安,
屋宽不如心宽。
卢卡今年已经50多岁了,可是最近他身心备受打击,倒霉的事情接踵而至,妻子刚去世不久,女儿又因难产身亡。一连串的打击让他的心都碎了,他不知道今后的路自己能否坚持走下去,整日郁郁寡欢。
一段时间后,为了生存下去,卢卡打算重新到外面找一份工作,但是他不停地担心别人嫌他老、担心别人嫌他动作迟缓、担心自己无法承受别人要求的工作强度……这一系列的担心更让他怀念过去,怀念妻子在世的岁月,由怀念而生悲痛,又重新陷入丧女的阴影中不能自拔,结果病倒了。
了解到卢卡的病情和生活情况后,主治医生对卢卡说:“你的病情太严重了,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但是你又没钱。我看这样吧,从现在开始,你可以在本院做零工,每天打扫病人的房间,以赚取你的医疗费用。”
卢卡心想:反正没有比这更好的活法了,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自己似乎根本别无选择。于是,卢卡开始手握扫帚,每天都想着如何做好当天的事情。慢慢地,他不再担心什么,内心也恢复了平静,寂寞、担忧被驱除了,卢卡的身体也好了起来。由于经常接触病人,卢卡对病人的心理也了如指掌,后被院方聘为陪护。贫穷也开始向他挥手告别,他觉得自己新的人生要开始了。
人总是习惯为命运担忧,从眼前一事就能想起万千烦恼,没个了断。故事里的卢卡因为变故而陷入无限的担忧中,并因此而病例。当他放下忧惧,专注于当下之后,生活反而变得更加平顺。一味地认为自己时运不济,这种太过笃定的念头可称之为“痴”,也可叫作“执”。对一件事、一个想法太过坚持,就会把路越走越窄,再也不能心宽明理。可世间诸事纷纭,若不能心宽以待,怎能有豁达与舒坦的心境?
什么是明理?在古代,“道理”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道”,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事物遵循的深层法则;“理”,则是那些表面现象。到了现代,“理”的意思越来越宽泛。“明理”,既是知晓事理,也是通情达理。既知“道”,也明“理”的人,他看事物不只看表象,还会推出前因后果,一旦看得明白,就不会有那么多担心——路在脚下,有时间担心,不如赶快赶路,寻找机遇才是正题。
有禅性的人明理,有什么事值得人们愁眉不展、郁郁寡欢?不过贪嗔怨怒,贪念让人迷失心智,不懂知足;嗔怒让人肝火上升,伤神伤身;怨恨让人心生恶意,害人害己……人生的烦恼不过这些,一切都来自于自己的执念。执念一产生,便如种子植在心中,随着年岁而枝繁叶茂,难以根除,甚至会被某些人视为生命意义之所在,忘记生命中还有其他重要的事。
古时候,有个官员担任要职,每天衙门里的大事小情如乱麻一样,让他心烦意乱。不但要为公事操劳,家里的一个正室、一个小妾、5个儿女常常争吵,也让他心力交瘁。这一天,他独自骑马到城外散心,看到绿草丛边有个牧童正在吹笛子,官员坐下来与那个牧童交谈,他对牧童说:“我真羡慕你,你只要放放羊、吹吹笛子,就能很快乐。”
牧童问:“谁不是这样呢?难道你不是吗?”
官员说:“我不是,我就算来到草地上,吹着笛子,心里也想着烦心事,不能解脱。”
牧童说:“那么,难道这些烦心事是绳子,能绑住你的手脚吗?”
官员说:“它们当然不是绳子,不能绑住我。”
牧童说:“既然它们不能绑住你,你为什么不能解脱?”
官员听后静默不语,继而大悟。
世间的烦恼并不是绳索,人们却心甘情愿地被它们捆住,不知是烦恼缠人,还是人抓着烦恼不放。烦恼也常常有美丽的外衣,比如娇美的容貌、殷富的地位、人尽皆知的名声。人们得到它们,也要收下它们负面的部分,越到后来,越是看到负面的部分,以致自己心烦意乱。倘若人们能够明白事理,客观地看待世间一切,至少不会为了事物的负面因素烦心。
明理的人心宽,对人对事看得开。在享受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福祸相倚,今日的舒坦也许意味着明日的苦难,但他们不会为了明日的烦忧而干扰今日的快乐。不论祸福,他们都能担得起,不论喜悲,他们都能放得下。在他们看来,“痴”固然重要,该洒脱的时候也要洒脱,该放下的时候仍然紧紧握着,未免有些小家子气。
修禅的人明理,因为禅义本就包含世间道理,教导人们看透事物表象,可以用心生活,不可过痴过执。他们追求的是生命的宽度,而不是对一个“点”锲而不舍,如此将会陷进去,再也拔不出来。生命有限,要体会的事太多,心宽的人才能容纳人生更多的风雨。世事无常,做个明理的人,便可于纷乱中觅得清净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