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66300000006

第6章 国学文献综述(1)

第一节 国学理论及其体系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包括史学、文学、道德、人生哲学、科学、宗教等,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文化对中国历史影响既深刻又巨大,其主流被后世概括为“九流十家”。他们开创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国学的第一块厚重的基石。经学、诗学、史学、蒙学、书学、文学、科学是国学的主干。经学在汉代占据了主流文化的地位;诗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长盛不衰;史学自司马迁的《史记》问世,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兴起,直到清代,仍是极昌盛的一个领域;蒙学自《史籀篇》始,到“三百千千”,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特别是明清章回小说,则长久地陶冶着国人幼稚高贵的文化性格;古代科学也称为自然国学,通指中国传统的算学、天文学、地质学、农学、医学、水利学、灾害学以及自然观、技术观和方法论等。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根据其内涵与外延,质的规定性不同,普遍将其分成四大类:义理、考据、辞章和经世之学体系,义理之学是国学的主体,包括儒释道、诸子学说及历代思想家的主张;考据之学是指语言、文字、历史、考古之学问;辞章之学是指历代文学着作及其研究;经世之学包括天文、地理、历算等实用科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其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最光辉的部分就是以道为中心的儒、法、墨、农、名、兵、纵横、阴阳八大学派,尚有杂家等共十大家。在此加上史学、商业史、文学、科学就构成国学思想在管理上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理论体系。

一、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他把“道”划入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万物总根源。《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生。它寂寞无声,广阔无形,独自存在不受任何约束,而且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只能勉强为它起名叫作“道”,再勉强把它形容叫做“大”。因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便在这中间。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则按自然的法则运行。天地人都遵从道的法则。《老子》另一个特点是充满朴素辩证思想,《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难易、长短、刚柔、荣辱、巧愚等都是对立统一的,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便是“道”。

《老子》一书是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老子的书充满智慧,他第一个把“道”进行系统的哲学论证,“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老子》着作中所出现的“道”字数量达七十余次,《老子》每章说“道”是不可说的,也是说不清楚的,因为说清楚了,就不是“道”了。“道”是万物之母,万物连接天地,老子强调,连我们无限大的天和地,都是道的繁衍,可以想像道有多大,有多远。道是至高无上的,它是自然生成的,所以老子提出道法自然。“法”有两种解释,一是学习,向对方学习;二是被约束和管制,服从于对方。既然道是自然生成的,我们就可以说“道”是自然存在,“道”服从于自然。

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就是说:“道”无法用言语表示出来,是淡而无味的,它没有形体,看也看不到。它没有声音,听也听不到。但是,如果遵循它的原则去运用,就永远也用之不尽。道家《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指的小鱼。

烹煮小鱼,不能常翻动。翻动太多,乱搅一气,会把小鱼翻破碎了,搅烂了,烹鱼不可乱翻、乱搅,这是客观规律。“不乱翻”、“不乱搅”,就是顺应规律。“治大国”亦是如此,应按规律去办。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管理都要顺从客观规律,按规律进行管理,循着规律自然发展,不可强行妄为。凡不按管理规律办事,搞唯意志论,人为地搞一些脱离实际、逆规律的措施,只能把管理搞乱,把事情搞糟。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要掌握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就必然成功。老子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有至上的智慧,他对事物往往有深一层的看法,能透过表象而直探其核心,提出和一般识见不同的主张。他所说的:“自然无为,处弱居下,守柔取弱。”这些主张,表面上似乎违反常理,但其背后却有极深的道理。由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延续不绝,成为儒学的重要补充,与孔子的儒家学说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他的哲学思想,无论当时还是后世,无论对唯物论或唯心论,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涌,唾手可得。”

《老子》的核心就是守弱、守虚、守拙,换言之,就是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因为弱,被人轻视,才特别向上,有高昂的工作意志;而强者,却往往仗势欺人,得不到人们的喜欢,迟早要被社会抛弃。《老子》把立身、待人、处理、治国的一个普通原则,看作自己的“三宝”,三宝之说,即“吾有三宝,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既然是“三宝”之说,那就是表明:不仅势弱的一方不应挣上抢先,即使是力量强的占优势一方,也会从居后、处下中得到更大好处。在君和民的关系中,《老子》主张先君下民;在国和国的关系中,则主张“大国以下小国”(《老子》第六十一章)。

《老子》认为可持续发展,有一定规律,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而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第七十七章》)。意为春夏秋冬是相互转化的,夏天太热,减去一点就是秋天,再减去一点就是冬天;冬天太冷,加上一点就到了春天,再加一点就是夏天。大自然规律就是“损有余补不足”;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正好相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用现代的话来言就是“马太效应”,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但这种状况不会长久持续下去的,到达一定状态后,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为了解决此矛盾,老子强调,“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七十七章》)。意思是说,能将自己的利益奉献于别人,惟有那些能看到长远利益的有道者。说明了尽管失去眼前有限的利益,却得到的是长远的无穷利益,这就是矛盾的转化。

道家思想的主要管理价值就是将道与德统一起来。因为“道”就是事物运动规律,“德”就是掌握了事物运动规律,按规律办事;“道德者”

就是认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并能按规律办事的人。道家学派到了汉代时《汉书·艺术志》中才正式提出。先秦时的中国并没有一个道家说法。道家学派主要管理思想是:进时则想到退,退时则想到进,居安思危,居暗思明。对社会有以下三方面影响:第一,强调按规律办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放任主义的泉源。道家主张休养生息,认为人总会自动追求财富,只要政策让他们感到有利,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做,因此,道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这是违背了经济规律。第二,反对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智慧的发展,主张愚民政策,这是历史上落后的一面,成为反社会进步的理论基础。因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历史上的落后势力对生产力的发展怀着本能的恐惧,道家是最先公开说出这一点的,是中国古代反对技术进步的鼻祖。第三,为一些社会不满的人,如陶渊明等,寻找理想状态奠定基础。

陶渊明有首着名的诗曾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范仲淹有句明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反映了中国人这种在进退之间,在庙堂和江湖间择机而动的情怀,将把“进士”变成“隐士”,“隐士”变成“进士”跟大自然生活在一起的美好胸怀对应起来。

二、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其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孔孟之道。儒家思想基本原则是“中庸”,这个原则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是适用于一切事物而适得事理之宜的普遍真理。儒家思想基本理论范畴是:仁、义、礼、忠、恕、和、信、教、均、道。“仁”就是爱心,用孔子的语言表达就是“仁者爱人”、“泛爱众”,意思是说,有仁心的人一定是那些广泛地爱人,让人幸福的人。“义”就是正义,孔子认为一个好制度须符合两个特征,一是“仁”,二是“义”。“礼”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制度,制约人们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矛盾的一些规则,《左传》引“君子”的话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包括社会组织、政治体制、社会秩序等上层建筑。“忠”的基本意思就是尽心竭力,公而无私,对待人与人关系,应持诚实无欺的忠诚态度,“忠,敬也”

(《说文解字》)。“忠,无私也”(《广韵》)。“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所谓“恕”就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谅解别人的异同不妥之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就是认同,是社会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平衡,员工想的和老板想的不一致,在有差异的基础上达成统一便叫“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信”即诚实不欺,信守契约之意,“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教”是指人有认识世界,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孟子也说,“善教民心”(《孟子·尽心上》)。

“均”即平均分配,《说文解字》讲“均者,平,不偏也”。“道”,了解人,理解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集中而系统,被誉为集大成者,原因是其思想适应了社会和民众,既能够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也能被普通民众接受,因此,经过社会实践长期考验,到汉武帝时,遂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统一的意识形态。儒家文化的基本主张是要有权威、高效、廉洁的政府。在儒家看来,社会一定需要一个权威,因为个人追逐利益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是有矛盾的,一定会导致过分的不正当竞争,这时就需要廉洁的政府去解决。“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无欲速,欲速则不达;无则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孔子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大量的“君子”——职业官员,就是为了提高政府的素质,以便为社会提供更大的福利。二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要求全社会加强学习,认为“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上级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会更懂得关心下级,因为他要借助下级的力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下级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会更优则仕”(《语论·子张阳货》)。用今天的话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通过学习成才。三是学会中庸之道,就是在矛盾的对立面间,创造性的寻找平衡点,做到不破坏矛盾共同体,问题还能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中行”就是“用中”、“执中”,“狂”或“狷”就是两端,“狂”是过,“狷”是不及,“狂”或“狷”都不好,“中行”最好。《语论》的另一段记载表述得更为清楚:“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又显得不及,过头与不及同样不好。很明显,在孔子心目中,惟有无过无不及的中正才是最好的。只知执一端,不知执两端,这种过与不及,荀子称之为“偏伤之患”。他说:“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荀子·不苟》)。“偏伤”就是片面性,只见其一,不见其他,只知执一端,不知执两端。偏执一端,没有他端作牵制,必然走向极端,导致“偏伤之急”。

孔子的这种反对过与不及、主张执中的思想,后学从不同角度做了诠释和发挥,但细加推敲,几乎是众口一词,成为两千余年的儒家不争之论。孟子还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同类推荐
  • 怎样当好基层管理者

    怎样当好基层管理者

    作为基层管理的一线管理者,除了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外,还需要有领导的胆识、肚量,指挥的艺术和上司相处的技巧,善待自己的下属,协调好人际关系,把员工拧成一股绳。本书针对基层管理的重要地位和基层管理者的工作特点,详细介绍了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工作方法。
  • 世界商道:日本人美国人犹太人雄霸商界经验解秘

    世界商道:日本人美国人犹太人雄霸商界经验解秘

    《世界商道:日本人美国人犹太人雄霸商界经验解秘》介绍了日本、美国、犹太人的经营思想和成功经验。
  • 中国企业的跨文化战略思维:文化融通

    中国企业的跨文化战略思维:文化融通

    本书主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同时以美国文化作为参照系,力求融通中美文化,为中国企业人的战略思维构建跨文化的框架基础。全书由三篇组成:第一篇全球化飓风中的神州——冷观中国企业的生存现实,由外而内地进行中国企业生存环境的本土分析、文化反思以及未来展望;第二篇“我们自己该琢磨些什么——反观中国企业人的生存状态”,由内而外地对中国企业的人为脉象进行基于文化视角的解读;第三篇‘圆形文化’和‘方形文化’之间的讨价还价——走在中美(欧)管理文化之间的本土解释”,为中国企业人的思维提供了基于跨文化框架的战略基础。
  • 李嘉诚经商三论

    李嘉诚经商三论

    《李嘉诚经商三论》内容简介: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李嘉诚是一个财富神话,他享有“华人首富”的美誉数十年,更早已进入“世界十大富豪”的行列,始终是年轻人的励志榜样。李嘉诚的经商之道,非三言两语所能完全概括,《李嘉诚经商三论》就从素养、眼光、取舍这三个方面为您全面讲述李嘉诚的传奇人生,深入分析李嘉诚的成功经验,破译李嘉诚的智慧密码,最终为您指出借鉴之道。
  • 一分钟抓住客户的营销妙招

    一分钟抓住客户的营销妙招

    永远不要表现得“像一名推销员”!接近客户的30秒,决定了营销的成败:要有一个漂亮的开场白!客户的拒绝将带来销售,只要你处理得当!60秒成为营销之王!
热门推荐
  • 叶子飘零的夏

    叶子飘零的夏

    叶子的飘零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夏和羽在朋友聚会中相识,不想首次约会中,夏被一通电话扰乱思绪,仓皇而逃,默默注视着一切的羽猜到了什么,羽和夏的故事会是怎样?未来的路,我也很期待。
  • 两晋风云

    两晋风云

    两晋是一个思想相对非常宽松自由开放的时代,一个没有道德边界,人性张扬的时代,欲望在这里得以尽情地泛滥恣肆,而这一切都以血肉横飞的方式触目惊心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几乎没有一天消停过,激情和欲望在这里交融碰撞,电闪雷鸣一般,直至朝代的大厦轰然倒塌。贾后专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渡北伐,淝水危机......乱纷纷,这个唱罢我登场,那份热闹!大家进来看看吧。
  • 那个没有你的夏天

    那个没有你的夏天

    我是许芊雅,我们相遇在十二年前的夏天;那个时候我们五岁,我们离别在三年前的夏天,那个时候我们十七岁。那个没有你的夏天,我笑了一次,哭了十七次,离家出走一次,弹钢琴无数次,思念你无数次。江贤你告诉我是谁害死了你。小片段:手机铃声响起“雅雅,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在江贤说完这句话时,芊雅听到了爆炸声。三个月后江家墓园,芊雅对着江贤的墓碑撕心裂肺的哭到:“江贤,究竟是谁害死了你
  • 修罗煞妃:邪王的绝世王妃

    修罗煞妃:邪王的绝世王妃

    他,是世间唯一一个不对世间有所留恋之人,他,这一世依旧遇见了自己爱了十个世纪的女子,可是她好像忘记了一切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风雨,他全力以赴不惜牺牲自己帮它寻找属于他们的记忆,只为让她认清现实,她所奢望的不过是一场梦,她今生今世都不会太平的度过这一辈子。他和她注定永生永世都会相遇,相识,相恋!
  • 梦幻恋爱史

    梦幻恋爱史

    如果有一天,你遇见了一件人间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你遇上了你暗恋十年的学长,却无法倾诉,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所有的人都背叛了你,如果有一天你的家庭破产,如果有一天,你的知己离你远去……你,会怎么办
  • 造反公主

    造反公主

    云初当了一辈子公主,到最后才知道自己被人忽悠了,她以为祖父慈爱,对不起,那是利用,她以为夫君绝艳惊才,对不起,那是表象,直到临死前的最后一刻,她才看清原来所谓的完美,不过全是她的臆想和愿望。重生一回,云初说,去他的娇纵宠爱,去他的一生繁华,爹,咱们造反吧。皇帝你来当,公主我来做,至于驸马嘛······换掉!换掉!统统换掉!前一世她眼瞎,这一世她找的人那可厉害了!
  • 十方幻灭

    十方幻灭

    天地劫,十方寂灭。神州大地,浩浩无边,传说开天辟地之初,有神明创造万物,亦有妖魔毁灭生灵。这期间便有了许多用于创造和毁灭的器物,世人为之争斗厮杀在所多有,而这个故事便是从西域魔神留下的异宝开始的。
  • tfboys之十年后我还爱着你

    tfboys之十年后我还爱着你

    在我十五岁之前,我就像生活在蜜罐里,甜蜜至极。有父母的疼爱,有可靠的朋友,还遇到了那个我一生中最爱的人。在我十五岁之后,我的生活变得像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烂不堪的。我不是父母亲生的、朋友的背叛、最爱的人的不相信。难道,说好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都是假的吗?
  • 韦小宝系统

    韦小宝系统

    韦小宇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穿越就算了,为什么穿着太监服,什么,韦小宝系统!我只是名字差不多而已,为什么会这样!!!要以太监的身份泡女皇?什么,如果假太监身份被发现了,就是欺君之罪,不用系统抹杀,直接送上断头台!当然,作为一个狡猾无良的太监,韦小宇怎么会让别人发现,但是生活不好混,世界太黑暗,且看韦小宇怎么用他强大的人格魅力和不为人知的身份纵横皇宫,逍遥天下。哥身边不缺美女,因为太寂寞,可怜的韦小宇最终的心愿就是摆脱这个身份,当一个堂堂正正的男人,娶上八房老婆,不再寂寞……
  • 禁谶公馆

    禁谶公馆

    一只修炼千年的猫妖和她的丈夫——一个皇室血统的吸血鬼在塵市开了一家公馆也可以说是旅店那里很偏僻来人却络绎不绝哦不可以说是妖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来到禁谶公馆诉说自己的生世与故事因为故事太多了能懒则懒的猫妖不愿意重诉一遍那就由我——韩谶来忠实地记载下来欢迎来到禁谶公馆请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