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71100000003

第3章 电影与声音(2)

二、有声电影

1927年10月6日,由美国华纳公司摄制的完全有声片《爵士歌王》在纽约市百老汇剧院公开上映,历经32年的“伟大的哑巴”开始说话了。这一天标志着有声电影的开始。

实际上,自从电影产生的时候起,人们就不能忍受电影中有声的运动过程变成无声的世界。电影对于声音的依恋,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情结”。早在1899年,电影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已经能够发出一些声音。卢米埃尔、梅里爱以及其他一些人曾经天真地利用在银幕后面说话的办法,使得电影带有声音。1900年以前,百代曾经举行过几次歌唱片的放映会,同时,巴隆和劳斯特则设计了一种巧妙的声画同步方法。而大多数的默片在放映的时候都是由唱片音乐或现场的演奏相伴以缓解人们对无声的影像的生理上的不适。这些都是电影艺术家们为了使影像世界变成有声的世界而做的尝试性的努力。

无声电影只是视觉艺术。有声电影的出现,才使电影艺术成为视听艺术。早期的有声电影由于录音设备的简陋,还不能做到声音的逼真,加之电影剧作家、导演对电影的一系列制作手段都不成熟,所以当时的有声电影还是处于幼稚阶段。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电影工作者们才认识到声音在电影艺术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前景。40年代磁性录音技术的出现,为声音的逼真性提供了技术条件,使声音和图像能细致地结合,融为一体。

60年代随着电声学及录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影声音的质量和表现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声音的清晰度已达到了与画面清晰度持平的水准。声音的丰富度也提高了,外景中的自然音响的成分比过去增加,音乐在电影里的比例逐渐减少。

西方电影在电视的竞争下,为了谋求自身的生存,极力引进技术,这样,多声道立体声系统就发展起来了。70年代,多声道降噪及信号增益系统在西方研究成功,把过去无法表现的低于机噪音的信号细致地表现出来,增大了声音的表现幅度。

尤其是90年代以后,电声技术和录音技术的发展使得影院越来越像一个体验各种自然或非自然声音的冒险家的乐园,声音的作用大大突破了纪录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大量好莱坞商业电影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快餐,更是听觉的轰炸。

电影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片的转变过程中,也发生过明显的“冲撞”。电影从1895年到1927年间,带着“残疾”迅速发展起来,建立了一整套默片的美学原则,并逐渐成熟。安德烈·巴赞认为:“默片是没有声音的天地,因此,产生了许多用来弥补这一缺陷的符号。”没有主要成分之一的“声音”的画面不能仅仅局限于起到表达心理或戏剧的作用,它还必须具备描写、阐述的功能,因此,人们才使用叠印、特写和快速蒙太奇。例如,同我们不仅能用眼睛看,而且也能用触觉和嗅觉去感受一样,我们不仅能用耳听,而且也能用其他方式去听。实际上,所有感官、整个身躯和整个神经都在帮助听。

声音进入电影,增加了电影的现实主义色彩,削弱了非现实形态的影片的存在意义。像卓别林这样的天才在转型期生存了下来。对有声电影卓别林起初也是排斥的,直到1938年,他才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大独裁者》,而这离有声电影的出现已经过去了11年。

有声电影出现后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创作者只是关心将对话加入电影里,拍摄所谓的完全的有声片,使得电影在默片时代形成的视觉表现力大大降低。因此,电影理论家们开始对电影中的声音提出质疑。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中认为,艺术应该追求表现媒介的特有潜力。他将电影的无声看做是电影区别于现实的特点,由此出发,他认为“电影正因为无声,才得到了取得卓越意识效果的动力和力量”,因为“默片把它特别希望强调出来的声音转化为可见的形象;它表现的不是声音本身,而是声音的某些最足以说明的特征,于是声音就有了现状和含义”。

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争议和讨论,但是有声电影毕竟还是凭借自身特有的视听语言特征生存发展了下去。电影声音的出现对默片的冲击主要是商业上的。从美学上看,默片和有声片属于两种不同的媒介形式,一种基本是视觉媒介,一种是视听媒介。两种媒介都有自己的美学原则,不存在优劣问题。默片其实可以在自己的道路上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只是观众对于有声片的热衷为无声电影画上了一个商业的句号。

三、电影与音乐的结合历程

最早期的无声电影(默片)就伴有音乐,当时的影片由于没有音效声、环境声与对白声,音乐就成为弥补视觉与听觉不平衡的方法,最常用的做法就是以管弦乐的强音来表示打击声、摔门声、关窗户声,或打雷声等;至于人物对白的部分,多以乐器演奏的形式来配合呈现,例如男女主角互诉衷情时配上某段歌剧里的二重奏。这种以音乐来替代声音的情形,其实有更深层的心理意义,因为人类的感观需要接收上的平衡。观者目睹近乎真实世界的一切活动时,却听不到一点相对应的真实声响,必然引发感官上的不适应……因此音乐不只用来填补影像所欠缺的真实生命感,更可以解除观众在看影片时所产生的不适应以及恐惧感。人类惯有的感观经验是视听同时进行,一旦只能看不能听或只能听不能看时,我们就会觉得诡异而加以排斥,这是生理上很自然的现象。画面游走在自然与真实之间,音乐的作用在尽量消除这些不适感与排斥感。例如,出现一个悲哀的画面,如果没有任何声响,观众在接受度上就没有那么敏锐与直接,相反的,可能造成观众的迟钝与错愕。音乐让画面变得更具说服力,使观众更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默片时代就发展出以音乐来弥补完全静默所可能带来的压力。

电影音乐的演进过程是一连串不断创新的冒险历程。在电影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时期所展现出来的风格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以下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简要介绍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和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1.默片时代

追溯电影音乐的历史,至今已超过百年。第一位在电影中使用音乐的人是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厅,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当时卢米埃尔兄弟在放映的同时还邀请了钢琴家做现场的伴奏,所演奏曲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乐,因此这代表了电影与音乐第一次的交会。

值得注意的是,默片时代那些提供现场演奏的钢琴小品,基本上都与电影的画面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些钢琴乐谱多为已谱写完成的现成品,因此当银幕出现悲伤的情节,有可能此时弹奏的音乐却是快乐轻松的曲调。这种不搭调的现象随即受到重视并获得改进。1909年美国爱迪生专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便为电影的剧情选择对应的音乐乐段,贴上“快乐”、“哀伤”、“气愤”等的标签,以便在剧情出现时能立即运用。直至今日,电影或电视所谓的“罐头音乐”就是沿袭这项作法。至此,人们已经意识到画面与音乐的关系,并力图将音乐纳入电影制作本身的考量中。

第一位正式将音乐观念引进电影之中的是电影之父葛里菲斯(D.W.Griffth),他在《国家的诞生》(Birth of Nation,1915)一片中,首次与音乐家布瑞尔(Joseph Carl Briel)创作出美国民俗歌谣的完整配乐形态,这是电影音乐的一大转折点,显示了音乐开始作为电影组成的一个要素。因此葛里菲斯这项创举便写下了电影音乐史的第一页。

最先正式参与电影音乐制作过程的人是古典音乐家,例如圣桑(CharlesCamille Saint‐Saens),他在1908年便曾为《谋杀居伊兹公爵》(L-A ssassint du Ducde Guise)一片在巴黎的演出而写下作品第128号,他有意识地将音乐与画面统合起来,而这部专门为电影所写的音乐深获好评,并影响了后来的电影音乐。在这个时期将现有的古典音乐曲目运用在电影中是非常普遍的手法,如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tch Tchaikovsky)、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等人的音乐作品在当时电影中皆曾出现。

同类推荐
  • 宝石名鉴

    宝石名鉴

    一本装帧设计高端,同时内容非常基础的宝石书,看完之后,令人赞叹——宝石的芳华,千年累积,经过雕琢,流传百世。关键基础鉴定法、选购秘诀、评选等级、基础知识讲解、如何看宝石鉴定书等,让入门者在选择宝石的时候心中有数。26种宝石,世界分布图,令人目不暇接。
  • 国际艺术品贸易

    国际艺术品贸易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深化加速了艺术品的跨国流通,艺术品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艺术品市场。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欧美等国掀起的艺术品投资潮,促进了对艺术品贸易中法律问题的研究。本书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及实证分析的方法,绕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国家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艺术品贸易中的法律问题,诸如进出口的法律规制、所有权问题、艺术品评估鉴定中的法律问题及国际艺术品贸易中的法律冲突与协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一个国际艺术品贸易法律制度的研究框架。
  • 枣园放歌

    枣园放歌

    我对书法字画百窍不通,也没有能力去欣赏和评价恒汕的作品。但我知道,恒汕认识的书画名人很多,好多都与他做了朋友,甚至建立了师生关系。与大家零距离接触,寻高人指点迷津,或许也是他提高艺术水平的便捷通道。
  • 魅影柬埔寨

    魅影柬埔寨

    "边走边画系列丛书”第一辑的三本书,是作者夏克梁行走在三个国家过程中所见所闻的一些心得体会和以绘画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作者所感兴趣的建筑景象。绘画作品中除了行程中的现场速写,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来后的创作作品,采用较为写实的表现方法,以此来展示尼泊尔庙宇建筑的神秘和神圣、柬埔寨建筑遗址的沧桑和凄凉以及印度古老建筑的雄伟和颓废。这本《魅影柬埔寨》是该系列中的一册,包括“关于吴哥”、“初识吴哥遗迹”等内容。
  • 被选择与被遮蔽的现实

    被选择与被遮蔽的现实

    中国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的身上体现出了极其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从1930年代到1970年代,政治意识形态对电影的强势介入和强力干预,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逐渐引向“一元化”的封闭发展道路。在新时期电影中,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偏离和迷失,也让中国现实主义电影遭遇了新的尴尬与困惑。
热门推荐
  • 左心房禁宠

    左心房禁宠

    高三那年,姐姐误伤杀人,为了救她一命,她沦为他的地下情人“我需要的时候我会给你电话”“我要复习,要考试”“我不介意你到床上复习”他就是一个噩梦一般的存在。“我的身下可以有无数女人,你的身上却只能有我一人。”“我的心里可以有无数男人,唯独没有你的位子。”“你够狠,那你不要在我身下娇喘”“你错了,正因为我不够狠,所以才苟活在你身下。”
  • 跳舞的标的

    跳舞的标的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此乃千古名言。本书主人公曾经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潇洒儒雅,是一位有着高尚灵魂的人。却一不小心误入了建筑行业,经历了各种起起伏伏、花开花落和情感纠葛,目睹了各种肮脏的交易、运作、欺诈、内斗、残酷和血腥,经历了一场缠缠绵绵的揪心的三角形的恋情,而最终选择了灵魂的出走和自由的飞翔……那么,他的结局怎样呢?
  • 感悟恩师——刻骨铭心的118个瞬间

    感悟恩师——刻骨铭心的118个瞬间

    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就在努力控制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心理机能。心灵感悟就是这些尝试在科学时代的产物,是这片沃土上生长出的最绚丽的花朵!来吧,让我们从每个心灵感悟开始,从每项心理机能入手,一点点、一步步为自己的心灵作加法,让我们的人生奠基在坚实的心灵柱石之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现代人向往恬静怡人的大自然。然而为了生计,我们无法放下所有工作去做一个闲适的“悠客”。
  • 王子公主

    王子公主

    缘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承诺是什么?七岁时的感情萌动,可不可以当真?从分开的那一天开始,俞思远便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他一直不是一个聪明的人,记性却好得惊人,那个女孩子说得每一个句,他想忘,都忘不了。从遇见她开始,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成为她心目中那个重要的人……
  • 一斩破空

    一斩破空

    天高海阔,任我闯荡,怎敢为山野樵夫!看孤岛山村的废材少年手持双刀闯荡天下,破上古家族惊天阴谋,带领游魂野鬼争霸一方!
  • 阴阳神

    阴阳神

    我因巧合进入了阴阳先生的世界,之后才发现我们的世界并不简单,妖魔鬼怪应有尽有。被一个女鬼追着跑,高智商戏耍始祖僵尸,斩杀厉鬼妖魔,神秘美女相助,结交四大妖王,更是解开西游一大奇缘。更改命运,这是我的故事,这个世界的故事。
  • 都市之掌控大气

    都市之掌控大气

    上天给予了每个人天赋,世界之大,不乏奇能异士。而能力愈大,责任也便越大。少年因突变基因,偶然发现自身控气异能。掌控大气,便能控万物,便能掌风云,便能生雷雨,便可腾云驾雾,得世人敬仰,佳人青睐,成就非凡人生。【更新时间:下午15:00一更,晚21:00一更,周末爆更。】
  • 御风鬼道士

    御风鬼道士

    人称“鬼道士”。做人,做鬼,也做道士。不是残杀同类,只为胸中一股正气。人有人伦,鬼有鬼道。以特殊的灵体存在,以道法为行事准则。除妖灭怪,伸张正义!南派三叔曾说过:比鬼怪更可怕的是人心。降妖除魔的同时,也打击一下犯罪,顺便撩撩妹,挣挣钱。不是正义使者,也不是王道正统,只是一个鬼里鬼气的鬼道士。(感谢大家!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收藏一下!随便评论一下!大家聊聊天吧!)
  • tfboys之宠你一生

    tfboys之宠你一生

    她们是三首富的三大千金,他们是当红明星,也是三大校草,她们刚来到学校,就阴差阳错的和他们分到一个宿舍,她一进宿舍,就被王俊凯壁咚,她愤怒的看着他说“放开我,不然下一秒我让你终生残废”“呵,威胁我,我偏不放”她下一秒,她踢中了他的小腿,疼得他坐到地上。她冷冷地看着他,“以后离老娘远点,不然我废你一条腿”
  • 超级养成系统

    超级养成系统

    看拥有超级系统的肖华,怎样桃花一世、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