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调查。观察调查是城市规划调查的最基本调查方法。在许多规划制订场合,规划师必须进行现场踏勘,从而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确认规划对象的地形、地貌、构筑物、周围状况等特征,获取制订规划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观察调查实施之前,必要的相关资料的阅读、调查工具(如相机、地图、测量工具)的准备等是必须的。城市规划的观察调查包括:城市规划的现场踏勘、室内家具的配置调查、人的行动路线调查、交通量调查、机动车起点终点调查、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调查等等。
(2)访问调查。通过问卷、面谈、电话、通讯等方式获取调查数据的方法称之为访问调查。访问调查是当今城市规划应用最为普遍的调查方法。在城市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主体存在,这些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各种各样城市活动时互相影响。不同的企业、价值观念不同的家庭和个人,甚至地方政府、国家等公共团体也各自有不同的行动方式。即使是同一主体也可能同时进行着多种活动。生产者与消费者,交通设施、文化设施、福利设施的建设者与利用者,公害或交通事故的肇事者与受害者,都可能是同一个主体。多样的主体、多样的活动、多样的问题需要多样的访问调查方式来实现。问卷、面谈、电话、通讯等访问手段是根据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内容而设计的。调查前期的准备和论证非常重要,有些调查还要求作一些前期的预备调查,以检验正式调查展开时可能取得的效果。调查方法与调查目标,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调查对象、调查样本的数量以及调查内容之间的相关性等都需要事先进行充分讨论。访问调查从对象范围看,有全国性的(如人口普查)、有区域和城市性的(如城市交通个人出行调查)、也有地区性的(如住区居民意识调查);也可以分为对历史性问题的调查(传统文化方面)、对现实性问题的调查(城市现状问题的调查)和对未来问题的调查(城市意象、价值判断调查)等,这些都与研究的目的有关。
(3)实验调查。实验调查分实验室调查和社会实验调查两类。实验室实验调查是工程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实验室中通过对现实空间的抽象化处理,通过实验模拟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心理、精神、行为的实验研究有所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使对现实模拟的精度等方面有所提高。与此同时,社会实验调查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交通的社会实验是目前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实验调查。因为交通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复杂,牵涉面广,许多条件的设置在实验室无法完成。因此,许多城市都通过一定的交通社会实验,在城市的某一地段进行一些交通改革的实验,如单行道路的设置、信号组织的设置、新交通系统的运行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使实验成果能更好地推广到城市的其他地段或其他城市。
(4)资料调查。资料调查是城市规划的最为传统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相关研究文献的检索和统计资料的收集两方面。保证研究成果的独创性和有用性,资料调查必不可少。研究的选题与已有相关研究有否重复,研究的内容是否全面,在即将进行的研究中,哪些是研究者准备创新的部分,哪些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和证实的部分,研究调查、分析、论证方法是否可行,有没有必要创新等,都需要通过资料的调查得以佐证。同样,对调查对象的认识也需要通过一些文献的检索实现。而关于对调查对象的一些统计资料的调查和历史性调查,既可以帮助研究者节省调查的时间,从已有的统计年鉴或一些部门的统计资料中,摘取一些对研究有用的数据;又可以使研究者有可能从多种角度(空间、时间等)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索,保证规划研究的顺利进行。
在规划的实际调查中,往往不可能局限于一种调查方法,多种方法的共同使用在规划调查中是很常见的。不同调查方法结论的相互验证和相互补充,是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特别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调查都是为实现一定的调查目的所设计的,调查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调查方法也逐渐在城市规划研究中得以应用。如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工具公开调查内容,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等方法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3.3.3 分析与论证
保证分析、论证过程的系统性、严密性、客观性,成为影响城市规划科学发展的重要部分。运用从调查中得来的信息(文献和数据),描述对象主体的客观性、分析对象的内在结构、揭示相关问题的相互关系、抽取影响发展的因素、探求城市发展的机制,并通过一定的抽象化模式,论证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成为形成城市规划成果的重要过程。规划学者们常常把数理、社会、心理等其他学科的分析法引入到城市规划研究中,以发展和完善城市规划的分析与论证方法。
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而这一社会系统的全貌是不可能简单地被认识的。城市规划中常常根据其中某一目的、某一规划手段来制约或引导城市系统。这时的目标、手段、评价的对象是这些与规划相关的、从城市系统中剥离出来的、抽象化了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之为城市模式。可以说城市模式只是城市系统的一个断面,是作为规划的道具而被抽象化了的城市。复杂的现象作为系统被认识、制约、引导的某种意图来构成现象模式的方式叫做系统接近法。
在现实的规划实践中,往往把城市中的各种现象模型化,而模型化的作用只限于把规划的过程合理化,使得规划朝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状况,逐步有阶段地推断出解决方法是战略接近法的基本思想。在城市规划研究中,调查、分析、论证、评价等方法运用的出发点都基于系统接近的观点。
规划的分析与论证方法与规划的调查方法一样,只是规划的一种手段,不是规划的目的。
规划的分析与论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数据的平均、分散、相关系数等的计算,表示数据的特征的方法。一般来说,数据的类型有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两种类型。性别、设施、地区、颜色等表示属性的数据为定性数据,而人口、交通量、速度等可以用具体数量表示的数据为定量数据。定性数据表示的是名义或顺序,定量数据则表示的是间隔或比例等数量上的关系,它们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连续的。
任何数据都存在着一定的分布特征。常用的表示数据的代表性的指标有:算术平均值(Arithmetical Mean),是一组数据的量的中心位置;几何平均值(Geometrical Mean),是一组数据的量的几何中心位置;中央值(Median),是位于50%处的数据的值;最频值(Mode),是出现频率最多的数值等。表示数据分散的指标有:分散(Variance),是偏差的平方的平均;标准偏差(StandardDeviation),是分散的平方根;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是偏差的绝对值平均;数幅(Range),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比例(percent),是度数的比值)等。
(2)推测性统计(Estimation and Test):对数据的分析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是不够的,在许多场合,还必须对一组或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或关联性进行分析。由于在城市规划的调查中,不可能收集到有关对象的所有数据,描述、分析、论证的数据只是母集团(population)中的一部分标本(Sample)。因此,分析中常常运用推测性统计的方法,对关于母集团的分布形状、母集团的特征值(parameter)的事先假设的妥当性进行检验判断。
(3)多变量解析性统计(Multivariate Analysis):同时使用三组以上数据进行统计,以预测、判别、分类为目的的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定量和定性数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方法。表中的外部标准为目的函数(从属函数),相当于Y=f(X 1,X 2,X 3,?)中的Y ,说明函数(独立函数)相当于式中的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