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近年来阅读、比较和研习国际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一个记录与总结。我对这一课题产生兴趣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刚刚研究生毕业,在一所高等师范学校从事语文教学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与研究中,我发现,国内语文教育界对国际语文教学发展状况了解甚少,这种状况不仅使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缺乏国际视野,而且也使语文教学实践处于封闭状态。于是,我花了一段时间泡图书馆,收集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国际语文教育研究资料,撰写了一组海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后来这些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内几家重要的语文教学杂志上。当时,我还想作进一步研究,由于兴趣的转移及忙于学业,不得不放下这一课题的研究。
2001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主持《语文教育展望》一书的编撰工作。他知道我之前写过几篇这一专题的小文章,就约我到沪上,希望我承担该书相关专题的写作任务,之后,我欣然接受了,并答应准时交稿。
2001年9月,由于我研究兴趣及工作的变动,特别是被批准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新的研究工作,因此,当初答应承担的研究任务未来得及全部完成即匆匆交了稿,这一课题研究兴趣及工作亦被迫中断。
2005年,我又应邀参与江苏省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洪宗礼先生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母语教材》研究工作,接触了大量外国语文课程标准及教科书资料,并有时间比较集中地了解和认识外国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情况,我在完成相关专题撰写工作之后,决定抽出时间对国际语文教育作一比较系统的考察,以完成夙愿。本书就是我近三年来陆续研究这一专题的初步成果。从最初发生兴趣,到这本小书出版,前后已经过了十多年。我不敢以“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这本小书产生的经过,只能责怪自己这么多年来兴趣“太广泛”和“太懒散”。
2004年4月,我回到母校进入浙江大学工作,借此机会,要特别感谢几年来在工作、科研及生活上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许多人。首先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三任院长:田正平教授、周谷平教授、徐小洲教授。他们在我毕业多年之后回到母校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关心和帮助;我还要感谢课程与教学论教研室的各位同仁,这是一个非常融洽的团队,我从这个团队获益良多;感谢《当代课程与教学新视界》丛书的三位主编:刘力教授、盛群力教授、张文军博士,他们慷允把本书纳入丛书的出版,最终促成了本书面世,特别是盛群力教授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许多鼓励、关怀和帮助!另外,我还要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温泽远兄的理解。当初,他已告知将本书纳入了该社的出版计划,我出于种种考虑,还是决定从该社撤回,在此向他表示歉意。香港大学的欧阳汝颖博士、日本岛根大学的足立悦男教授分别赠阅他们关于母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刘正伟
2008年8月于杭州西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