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经济意义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最强烈的表现。信息披露(Information Disclosure)制度是证券市场上有关当事人在股票发行、上市和交易过程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证券主管机关和交易所的规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活动标准。对上市公司实行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证券市场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证券发行、流通的全过程。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研究是现代金融理论中争议最大和影响最广的课题之一,其中对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评价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现代金融理论的一个前沿课题。本章主要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框架与研究安排、本书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国内外关于公司信息披露评价体系有四个共同点:一是财务会计信息,包括使用的会计准则、公司财务状况、关联交易状况等。二是审计信息,包括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等。三是在真实性方面,均要求披露的公司治理信息符合相关规定,具有较高的标准,但是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四是在及时性方面,公司必须建立网址、网站便于投资者及时查阅有关信息,同样也未提及量化标准。
合理的信息披露是保证证券市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一般而言,信息披露受内部和外部两种制度的制约,外部制度是国家监督管理机构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各种规定。内部制度是公司治理的对信息披露的各种内在制度要求,它是由公司治理框架决定的。因此,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不仅限于法律法规的要求,有不少公司的大量信息是基于公司治理的目的而自愿披露的。
企业价值评价(评估)是金融、投资、财务等领域的主要的研究和应用内容。企业管理、证券投资、实物投资、价值创新等经营行为的对象就是各种资产,成功地管理和投资这些资产的关键就在于理解这些资产的价值组成,掌握这些资产的价值度量。
随着跨国界市场化交易活动的增加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自身价值创新的需求,价值评价(评估)的实际需求也日益迫切。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很多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和实务界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成熟的价值评价(评估)方法和技术,如现金流量贴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Method)、自由现金流量法(Free Cash Flows to the Firm)、净现值法(NPV)、内部收益率法(IRR)、P/E、EVA(Economic Value Added)、MVA(Market Value Added)、托宾‐Q、期权定价法等。尽管各种价值评价(评估)方法的估价基础和估价过程不同,但基本都具有相似的估价原理。
自从Ball和Brown(1968)、Fama(1970)、Bever(1980)等学者的研究开始,信息披露与股价波动、市场的有效性、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较、上市公司价值的预测等一直是微观金融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因为合理的信息披露是保证证券市场生存与发展、正确评价上市公司价值的根本条件,所以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不胜枚举。
国内虽然有不少学者、公司管理人员、研究机构和投资者在研究价值评价(评估)问题,并取得了很丰富的成果,但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场分离”、“政策股市”、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对价值的评价(评估)存在很多争议。
价值评价(评估)是指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运用金融、财务理论、模型与方法,对各种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价和评估的过程。任何资产都是可以进行估价的,但不同类别资产的估价难易程度不同,估价过程也各异。目前价值评价(评估)方面最大争议主要是如何估计真实的资产价值和资产的价格在多长时间内能够调整到真实价值的水平(包括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问题)。价值评价(评估)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技术性、市场性、相对性、预测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由于价值评价(评估)是在一定时期的市场环境下,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评价(评估)的结果只能是相对的,甚至很可能是错误的。因此价值评价(评估)的结果只能作为决策的参考,而不能作为决策的绝对依据。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证券市场强劲的发展趋势,为企业并购以及各种形式的资产重组提供了经济、金融和知识方面的促进力量。中国企业正努力寻求如何利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实现增长。对企业价值评价(评估)清楚的认识和使用价值评价(评估)这种手段引导企业决策的技能,对确保这一势头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研究意义
合理的信息披露是保证证券市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一般而言,信息披露受内部和外部两种制度的制约,外部制度是国家监督管理机构对公司信息披露的各种规定。内部制度是公司治理的对信息披露的各种内在制度要求,它是由公司治理框架决定的。因此,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不仅限于法律法规的要求,有不少公司的大量信息是基于公司治理的目的而自愿披露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有: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信息披露的不严肃性、信息披露的滞后性、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性和信息披露的虚假性等。一个有效、规范、成熟的证券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有效性、及时性,以及信息分布的均匀性。但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以至于限制了证券市场的理性发展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资产重组、企业并购等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的事件的公告会向市场传递一些关于公司价值的新的信息。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研究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正确理解和研究企业信息披露的动因,研究披露的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问题,以后对政府正确引导信息披露行为、上市公司的监管、规范公司治理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正确评价(评估)上市公司(包括民营企业)的企业价值和分析信息披露方面的规范性程度,以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企业价值创新、公司治理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等方面,有着实际贡献和理论指导意义。
第三、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资产重组、企业并购等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的事件的公告会向市场传递一些关于公司价值的新的信息,通过事件研究进行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与市场反应程度是现代金融学研究市场效率和信息的可信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价值评价指标与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CAR)相关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证券市场的效率、价值评价中应用的相关信息和各种评价指标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四、在实际应用方面,为金融市场中的主体提供企业健康发展的策略和金融决策过程中的科学依据。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框架
本书在总结国内外的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事件研究、价值评价指标、模糊动态分析法和知识资产动态化评价等模式并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书对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研究思路主要是沿着如下结构进行的。首先,对我国信息披露体系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市场有效性、信息披露质量、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公司的经营状况(股权结构、经营能力、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等方面现存的问题和原因。其次,以此为基础用实证方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超常收益率与评价方法(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同时,剖析各种价值评价方法在中国的使用性和使用时应考虑的问题。再次,动态模糊法分析价值评价指标与加权值的合理性问题和其他价值评价方法的实证检验。
二、研究内容
本书内容主要分成八个部分。
(一)导论。主要对本书的内容作一个简要介绍,具体包括研究内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框架与研究安排、本书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二)信息披露研究的文献评述。首先,介绍了信息的内涵与外延、信息披露的动因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重点介绍了效率市场假设(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和有效市场特征等问题;再次,分析了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信息披露特征和信息披露相关研究文献作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整理和归纳。
(三)企业价值评价理论及文献评述。首先,介绍了价值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和应用;其次,介绍了影响企业价值因素的相关理论;最后,对企业价值评价相关研究文献作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整理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