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80700000042

第42章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2)

长期以来,比较国内各大地区,长三角地区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主要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化工业,包括纺织、服装、皮毛羽绒(皮革)、文教用品、化学工业、化学纤维、橡胶制品、塑料工业、钢铁工业、金属制品、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设备、仪器仪表以及其他制造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1997)。依靠在这些制造业方面的强势,长三角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而上述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上海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但是长三角地区在中国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仅没有动摇,而且获得了进一步的加强。长三角地区之所以能长期保持自己在中国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也就是说,通过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诸如纺织、服装、化学纤维、皮革、文教体育用品、普通机械等产出重心从上海转移到了周边的浙江和江苏地区。从而使得长三角在整体上依旧保持甚至强化了它在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地位。

四、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有关产业竞争系数的测算和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内部发生了明显的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如此,资料显示,在这一期间,上海地方政府部门的行为,也证明了上海和浙江之间的产业转移的发生。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地方政府主管工业的部门根据上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弱化的现实状况,制定了一个“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工业发展战略,将一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定位于“有所不为”产业,决定放弃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浙江等和上海有紧密经济联系的周边地区发展同类产业打开了产业转移的大门。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被上海认定为“有所不为”的产业或产品,几乎都是浙江制造业的强势产业和产品。

当然,我们不能据此认为上海和浙江之间的产业转移,是上海有关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的自觉行为,就像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区域转移那样。事实上,这是一个互动行为的结果。首先,由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随之而来的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地区(江浙地区)之间在微观层面上广泛进行的以技术经济合作为载体的技术转移(上海的国有企业和江浙地区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之间),使得上海丧失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在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长三角地区产业经济的增长发动机事实上已经转移到了江苏和浙江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有关方面对此作出的战略调整的反应,是对这种既成事实的追认,它有助于促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推进,也有助于产业转移的进一步深入。

第三节有关浙江和上海之间产业区域转移的进一步分析

在上一节,我们主要从“产业”的层面,或者说是两位数的产业层面论证了浙沪间事实上存在的产业转移关系。为了深化我们的观点,我们进一步深入到“产品”的层面,即三位数产业层面来进一步证实这种产业转移的存在。在国际上,形象地描绘了产业国际转移现象的是赤松-小岛清的“雁形形态论”。我们将要看到,上海和浙江之间的产业转移形态,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雁形形态”。

横轴为时间轴T,Y轴为某一产品(产业)(我们设其为C产品)产值或产量(可以用绝对值表示,也可以用相对值表示,如占全国的相对份额,或市场份额)。我们可以看到在T0-T1期间,C产品(产业)在A地区经历了其发生、发展过程,在T1-T2时期,C产品进入了衰退的过程,而就在A地区C产业出现衰退期间,即T1-T2期间,C产业开始在B地区崛起,开始了在B地区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C产业在A地区和B地区先后继起的发生、发展和衰退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为产业区域转移。即随着时间的推移,C产业的发展中心,从A地区转移到了B地区。从图形上看,C产业在A、B地区先后继起的发展,就像先后起飞的大雁,A地区是C产业发展的头雁,B地区是C产业发展的第二只雁。

我们以上海和浙江纺织品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证明,在上海和浙江之间存在着产业转移的雁形形态。上海和浙江在1981-2003年间纺织品(棉布)产量的市场占有率(产量在全国所占比)的时间序列数据。

由表9‐7可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的纺织品(棉布)产量绝对产量(产出)和相对产量(国内市场占有率,我们用占全国产出之比来表示)都在不断下降,即从1981年的11.6%下降到2003年的0.48%。与此同时,浙江虽然在某些年份有些反复,但大致的趋势是在不断上升的。即从1981年的3.59%上升到2003年的12.1%。为了排除短期景气波动的影响,更准确地描绘出上海和浙江纺织品(棉布)产量之间此长彼消的关系,我们对有关数据进行了五年移动平均处理。

不难发现,1980年到2003年期间,上海纺织品的国内市场份额(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而浙江纺织品的市场份额则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在1990年前后,浙江的纺织品市场份额超过了上海。由此证明,在沪、浙之间存在着一种“雁形形态”。不仅如此,从图9‐7中我们还可以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的纺织品相对产量也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这种趋势是符合“雁形形态”的发展过程的。

不仅沪浙之间在纺织品发展上具有这种“雁形形态”,上海和浙江之间在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在普通机械和电机电子产业上,如“缝纫机”和“电视机”等产品发展上也呈现出发展阶段上的先后继起的“雁行状态”。图9‐7表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的缝纫机产业开始进入徘徊和下降的局面,表现为市场份额的不断下降。而同时,浙江的缝纫机产业则进入持续上升的时期,其市场占有率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超过上海。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电视机产业上。图9‐8表明,上海电视机产业的衰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电视机产量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占全国的比重)从11%下降到2%。而同一时期,浙江电视机产量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则从4%上升到8%。

由于上海和浙江之间在空间距离上互为邻域,经济联系紧密,上海和浙江在制造业的诸多产业领域方面的这种先后继起的“雁形形态”,再次充分证明了沪浙之间存在着产业区域转移。

第四节沪浙间产业转移的原因和路径

一、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原因

沪浙间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要素结构的变化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虽然中国要素禀赋的特点是劳动力要素资源充沛,以及由此而来的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但是,从中国国内区域比较的视角来说,上海并不具有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低成本优势。尽管如此,在改革开放前,甚至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的主要产业还是集中于纺织、服装以及文教用品、普通机械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中国处于计划经济的状态,资源配置不是根据其稀缺程度由市场决定,而是由计划安排决定,因此不能准确地反映要素资源的稀缺性;

(2)中国,包括长三角地区从整体上讲,仍处在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过渡阶段,即工业化发展的初期或中期的发展阶段,工业发展受资本和技术资源稀缺性的约束是非常明显的,即便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普通机械等,相比农业和手工业,也是如此。

再加上,即便同为纺织、服装、普通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档次不同,受资本和技术资源的约束条件也不同。从中国国内来说,改革开放前,乃至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尽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有主导地位,但比较中国国内其他地区,包括上海周边的江浙地区,上海在产业的升级链上依旧是居于前列的。

但是,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显着的变化。首先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上海周边地区的江苏和浙江的农村工业化进展很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转移到制造业领域,从而使得这些地区的制造业,特别是一些不太需要大量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也就是受技术和资本资源约束程度较低的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边际成本趋于下降,进而提高了周边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而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和行政区壁垒,使得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的上海企业不能通过自由地使用周边地区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开始向上海周边的江浙地区转移。

(二)市场体制的改革

尽管如此,如果没有市场改革,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的区域转移还是不可能发生。但是随着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价格逐渐放开,以及市场的逐步形成,由产品的市场价格所反映出来的区域要素禀赋的结构差异,以及反映这种差异的区域比较优势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

不仅如此,市场化的改革,特别是由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地区差异,以及市场化改革的产业差异而引起的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的制度成本的差异,对区域间的产业转移,特别对上海和江苏、浙江之间的产业区域转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开端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而来的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使得上海周边地区的江苏和浙江在相当长一个期间内,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快于上海。

另一方面,中国以放开价格为代表的对产业管制的撤除,或者说,分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基本上也是按照农业、轻纺工业(主要指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产业)、重化工业这样的顺序展开的。这就出现了如下的情况:浙江、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已经开始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行了,而上海的国有企业依旧难以从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中解脱出来,然而,由于面临的市场的同一性,即无论江苏、浙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是上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是主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这个市场(以轻工、纺织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市场)已经较早地市场化了,这样上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就面临着不断加大的制度摩擦的困扰,以及由此而来的制度成本的提升。比如说,在江苏和浙江地区,随着产品市场的形成,要素市场也在逐步形成,乡镇企业在劳动力的雇佣方面也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但是,在上海几乎所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即便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市场化的国内市场,其所在地上海区域性的要素市场迟迟不能形成,当然也不能从邻近区域雇佣更为低成本的劳动力,国有企业在企业用工方面、在工资决定方面都还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再加上,上海的国有企业在企业体制及其内部管理体制上,都还没有脱离计划体制的束缚,由此带来的对外部市场环境的不适应和制度摩擦,形成了上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高昂的制度成本。这种制度成本使得上海企业的竞争优势受到了进一步削弱。

(三)资源互补型的区域经济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开始从上海转移到了江苏和浙江。然而从竞争优势的转移到产业转移,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为什么上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向江苏、浙江转移?

我们首先从上海和江苏、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分析入手。在分析上海和江苏、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时,一种说法认为这两者是中心和外围的关系,或者说,上海是长三角区域的增长极,这种说法在20世纪90年代是很“流行”的。①但现在看来,中心-外围说,或增长极理论已经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实际上,上海和江浙地区从要素流动的角度讲是一种“邻域互补”型或“邻域渗透”型的区域经济关系,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则存在着一种前后继起的“雁形形态”。

构成上海和周边地区(江苏、浙江)的邻域互补型区域经济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外部环境的连续性(非二元性)和内生要素资源的互补性。

1.空间距离上的连续性

浙江、江苏和上海在地域上的互为邻域,空间距离的接近,使得两地间的要素和商品流动的边际成本走低。区域经济学和区际贸易理论中的引力模型清楚地表明了区域之间的贸易量和要素流动量,可以用一种类似万有引力定理的模型来说明,即这种流动量大小是和两区域的距离成反比,和它们之间的经济能量成正比的。

2.传统社会文化上的连续性

上海和其周边的江浙地区,不仅在经济地理上同属一个区域,即同处长三角地区,具有共同的区位地理特征,而且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也具有高度的同一性,由此形成了无所不在的高密集度的民间社会联系网络。这种主要由各种民间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联系内生出来的要素流动网络,构成了转型经济时期上海和包括浙江在内的上海周边地区之间要素互动交流的主要通道。

同类推荐
  • 软财富

    软财富

    “软财富”指的是不消耗地球资源,满足的是现代人的安全感受、虚荣心、社会地位、交际媒介、各种其他复杂心理感受、甚至对过去的时间打捞和对未来的时间贴现等等价值,无论是制造买卖知识、创造并买卖信息、创造并买卖文化产品、创造并提供服务、创造并提供金融产品及相关交易和经济活动的人,他们都不是骗子,而是未来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创造着社会财富的主流形态。该书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阐明什么是软财富,在当今这个时代为什么要具有“软富”观念。
  • 飞越彼岸

    飞越彼岸

    2003年10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宣布:“为促进双方商界合作,中方建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中国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一项实际行动,这一建议得到了各国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并写入会后发表的主席声明里。在这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同时建议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2004年11月3~6日、2005年10月19~22日,第一届、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高规格、成功地举办。
  • 刺桐梦华录

    刺桐梦华录

    本书分为“过程:中古闽南的经济周期”、“空间:闽南的区域系统”、“结构:闽南经济的交易成本分析”三部分,共11章。
  • 小明经济学

    小明经济学

    小明经济学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经济学通俗读物,主要结合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实际经历和经济学原理来进行分析阐述,既适合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研读,也适合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书中虚构了“小明”这个人物,小明是在学校读书的学生,也是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三十而立的社会精英、七八十岁的长者……小明,可能就是广大读者中的一人,是“你”,也是“我”。
  • 中国超过美国还要多少年

    中国超过美国还要多少年

    中国超过美国需要多少年?摸不着门道的话,两百年都不行。美国经济的强大在于虚实结合,金融业、娱乐业、知识产权及品牌经营成为全球敛财的经济手段,而中国经济太实在,导致自己不断被美国的虚拟产业剥削。
热门推荐
  • 忆陌录

    忆陌录

    我,掌握时空与意念,却在所有时空都照不到自己的意念,我,是谁?我,活了多久?这些我都无从知晓。我,到底要到哪儿才能找回自己,做回自己?陌路、陌人,这都无妨,我,只要自己!自己的意念!自己的记忆!
  • 第一妾妃

    第一妾妃

    惊世才女,权倾朝野,受尽宠爱,却不料一遭被人弃,口口声声说爱她的秀才一朝朝堂,休妻弃子,抚着她姣好的绝美之貌,那个脱离了秀才本相的驸马,变得狰狞惨绝,‘知不知道我一直不喜欢你出口成章的嘴巴’说完连根拔起了她的丁香舌。狠狠地攫住她的下颌,面色扭曲且狂笑,‘你的眼睛总是让男人着迷,还有你的脸,红颜祸水……’说完的同时,眼睛被剜了,脸颊划得面目全非。带着怨愤,独生爱女被一剑杀死,哀莫大于心死,携着全部的恨跳崖了。却不知,此一时彼一时,她以血为誓,用灵魂跟魔鬼做了交易,重生后的她却成为了昭阳帝国苏家嫡女,身份成谜的苏涟卿,开始慢慢剥丝抽茧,解开一个又一个的真相的时候,才猛然发现……
  • 至爱宠儿

    至爱宠儿

    她是什么,是诞生于小海岛,拥有未知潜力,家财万贯,却土到掉渣的女生,被人笑掉大牙的笑花。从被“未婚夫”抛弃的那一刻开始,便发誓脚踏N只船,把全天下自以为是的男生踩在脚下,要成为魔女的女生!
  • 行货商诡闻录

    行货商诡闻录

    我叫黄岩,是个典当行的伙计。做典当这一行无论是老的旧的还是稀罕的,只要值钱是来者不拒的。偶然一次我收到了一件残破的玉器,这件玉器和我失踪多年的父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让我卷入了一场惊人的漩涡之中!一个延续千年的惊天隐秘,一个诡异的家族诅咒!而这一切的背后竟是一个颠覆一切的弥天谎言……
  • 夏有所竹

    夏有所竹

    当夏竹还只有20岁时,知道了自己不愿相信的事实,远走他乡8年,在闺蜜的强迫下,8年后重回C市。再见竹马,又会发生什么呢?而仅有20岁的夏竹一人去法国,又是为什么呢?
  • 我玩神武

    我玩神武

    坑爹的穿越?还有无敌地回归!大唐风盛世繁华。少年能否梦回神武,成为屹立三界的强者。那么问题来了打不过怎么办?LX助我!
  • 史上第一城镇

    史上第一城镇

    李远带着几个可以建造城镇的女农民和女步兵,来到了北宋末期济州梁山泊边上的石碣村。即将和这些真实的11C美女朝夕相处,李远以为从此迎来了自己的幸福人生。殊不知,他错了,真的错了……“我,我讨厌你们!”他在心里如是委屈地呐喊,“可是我又爱你们……”PS:纯属虚构,莫与史实对照入座。另外,希望大家收藏推荐!
  • 穿越火线之生化交响曲

    穿越火线之生化交响曲

    穿越火线同人小说以生化金字塔地图为背景展开,赋予游戏人物新鲜血液
  • 西风瘦马

    西风瘦马

    一个太子,不想做皇帝,却想着去做执剑走江湖的游侠;上古修仙的末代传人,不求天道,却整日沉迷在酒色之中,真醉还是假寐?堂堂一国护国国师,却整日游走在外,不敢回京;还有一个不知姓名的高冷小女子,整日神出鬼没;而我们的主人公,通读古今典藏而不自知,身怀绝世剑法却不敢杀人!他们,到底是要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
  • 盛宠娇妻:帝国继承者

    盛宠娇妻:帝国继承者

    当霸道总裁真真正正的出现在身边的时候,沈惊蛰方才意识到,以前的生活特么的有多么幸福。她是倒了八辈子的霉吗?!竟然穿越到了自己的书里!还抢了女主的戏份!她真的只想安安分分的做她的小透明,寻找回家的路,总裁大大,爷!你表跟着我好吗!恁家温柔体贴的女主在哪里!一句话总结:【宅女穿书vs霸道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