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92700000028

第28章 对认识客观性的制约(2)

其次,语言是认识的存在状态,一定意义上也是主体的存在状态。当我们说“客观事物”如何如何时,就已经意味着:一是我们所说的那个客观;二是说客观的“说”。这个回归也无法避免。因此,有些科学家这样提出问题:

科学认识有多少是客观实在的反映,又有多少是语言所为?我们要谈论这个问题就得既谈论实在又谈论语言。正如海森堡所说,在微观领域,我们无法用一般的语言来谈论原子的结构,因为我们的语言是不精确的,不适于描述原子世界的存在。现代物理学中,亚基本粒子夸克居然有“色”、“味”,这为常识和经典物理学所无法理解。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语言和实在的世界之间,并不存在那种机械的、图画式的联系,但我们仍不得不使用它。由于语言现象普遍蕴含着叙述与自我中心的矛盾,语言在描述任何客观事物时的局限总是难以克服。郭贵春认为,人们要把握语词的意义,必须从“论证结构、事件结构、事物的特性结构和遗传结构”这四个表征层次去理解。“一切语境都有着人类认识的局限所给定的形式边界,并且在这个界限内去发挥语义和语用的功能,这是我们思考一切科学理论解释的前提。”这是有道理的。

语言的内在局限不仅体现在科学观察和研究中,在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也如此。我们说一个“客观事实”时,意味着我们说的那个事实如何如何,也意味着我们描述行为本身必然带有主体思维的立场和偏向,这是无法避免或者克服的本体自我中心的因素。语言本身的用法,已经使我们有所“透支”,我们在下某些定论时,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使我们站在更加客观的立场上来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我们自己。

以上分析表明,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因素在认识中,起着比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因素更加深层的制约,这种制约是内在的,它并不随着认识的发展而有所弱化。看来,用人类固有的、内在的思想方法,来证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正确性与无矛盾性,是可以做到的,同时也是不完备的。人类主体的实践-认识系统,无论变得多么完美,仍然有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的纯客观主义的达到,就必须超越出系统之外去考察事物、考察认识系统本身。这一点对人类来说,既没必要也不可能。

全面正确地看待认识客观性的制约因素,分析“软约束”和“硬约束”造成的不同结果,这对于正确看待认识、正确看待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认识论意义。我们既要坚持唯物的基本立场,坚持“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坚持“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机械式理解而使自然界客观性受到伤害。在不抛弃客观性的同时,要有一定的节制。

2.“洗手”的奥秘

人类认识的自我中心怪圈是认识论的一个难题。只要确认客观性在科学和哲学中的中心地位,那么其奉行的认识论哲学观点就必然是反映论。

只不过这种反映论与机械式的反映论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种最大的不同是,它承认认识是对外部事物的反映,同时它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反映。这实际上是把思维模式放在“人-外界”的统一系统中,“外界”不断随着人们的实践进展而不断扩大,人们的思维模式也随之不断地拓展、深化和提升。目前,一般人们会倾向于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性,承认它们是能够被认识的。

问题在于,如何把握这种客观性。

现代认识论中有两种基本的对立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由于认识中主体特性的干扰,对象的实在存在不可能被认知,我们被“嵌入”了我们所描述的对象之中,因此谈论客观性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观点使得那些深信客观世界走自己路的科学家感到不安。爱因斯坦曾经问别人: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在我们看它时才存在?无疑,爱因斯坦是坚决信奉世界的实在性与认识的客观性的。这是第二种倾向。他认为,如果不相信我们的理论结构能够领悟客观实在,那就不会有任何科学。一般地说,我们赞同后一种观点。但是,如果认为认识的客观性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即只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认识就能够达到客观,而不考虑主体因素的影响,不承认客观存在着的主体性因素的制约,那就流于片面和机械了。任何科学的认识,都是客观性和主体性(不是主观性)的辩证统一。

爱因斯坦还说过一句话:宇宙中最不可思议(最难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的确,我们人类是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生命体,如今我们居然反过来认识和理解宇宙本身,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宇宙,就是依靠我们自身与世界的同构,依靠我们发展出来的各种主体因素。如果抱定认识的纯粹客观性立场,认为认识的内容注定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只能原原本本地反映事物,那么人类的认识实际上是无法向前发展的。不借助主体因素,不借助主体思维的模式和认识工具,我们就不可能达到客观事物的真相与本质。例如,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必须依靠各种科学仪器,这些仪器上面凝结着千百年来科学认识的结晶,体现着主体的认知能动性。2009年,科学家们通过已经升空19年的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精确的哈勃常数,能够较精准地计算出宇宙的年龄为距今137亿年。在哈勃望远镜和地面上一些望远镜的配合观测下,今天科学家们对物理学、天文学研究皇冠上的“明珠”——暗物质与暗能量,已经有所认识。科学家们发现,宇宙的96%是由一种未知的暗能量(占73%)和一种神秘的暗物质(占23%)构成的,剩下的4%才是我们人类目前的科学工具可以直接探测到的已知宇宙。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正是充分发挥主体因素,才使得人类认识不断地在逼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因此,从哲学上说,一方面,虽然认识的客观性受到不同主体因素的制约,但却丝毫没有因此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在这里,“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它决定了我们有可能尽量提高认识与实践能力,向未知的客观事物本质逼近;另一方面,当我们讨论科学认识的客观性时,应该注意有所节制。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类的认识现象是世界发展本身的一部分,它也是无限发展的。所以,无限可以有等级,人类认识可以是无限发展的宇宙集合中的一个子集。假设天狼星上有人,而且是三个指头,他们也可能会以他们自己为中心来看待宇宙,并发展出一套不同于我们的数学来。科学的认识是地球上人类的认识,它既合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人类得以利用它来改造世界,又带有人类固有的主体特性。哲学认识论作为对人类认识的反思,必须重视主体性因素。认识论应该既坚持认识的客观主义,承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批判唯心主义。又坚持认识的人本主义,否定机械的、把人外在化的认识论观点,在考察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客观性问题上,建构主义者冯·福尔斯特(Von Foerster)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曾经用一个著名的“第18只骆驼”来表明客观性在科学理性中的地位。他举例说,有一个牧场主老人有3个儿子,17只骆驼。他临终前安排,将骆驼的二分之一分给大儿子,三分之一分给二儿子,九分之一分给小儿子,条件是不能将骆驼杀死瓜分。正当3个儿子为此愁眉苦脸没有办法的时候,来了一个长老哲学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那只骆驼算作第18只,加进老人的骆驼群。这样,大儿子得到了二分之一9只,二儿子得到了三分之一6只,小儿子得到了九分之一2只,一共是17只,还多余一只正好还给哲学家。冯·福尔斯特认为,客观性正如同第18只骆驼,它看起来是必需的,但实际上是多余的。

对此,笔者以为不能认同冯·福尔斯特的观点。因为其一,客观性毕竟是人类认识论大厦得以构建起来的重要基础,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以人为中心,并没有根本推翻客观性的存在基础,它是实现客观性的必要因素,实际上体现了人的思维模式反映人-外界这个统一体。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扩展,这个统一体不断地扩大延伸,人的思维的模式也不断地扩大延伸。

其二,与冯·福尔斯特相反,笔者认为,第18只骆驼体现的不是客观性,而恰恰是体现主体性、思维模式的能动性。如果纠缠于把客观性作为认识的唯一来源,很可能就会产生17只骆驼难以划分的困境。在认识中加进了主体条件,正如加进了第18只骆驼一样,使得原本追求精确但却无法实现的人类认识,得以可能实现。在此,第18骆驼充当了一种公证员的身份,既充分重要,也十分必要,是认识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一味追求认识的纯粹客观性,就如非要瓜分17只骆驼一样,属于精确思维,但同时也是机械的思维;而此时这里需要的不是精确而是模糊,是“人在场”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在主体条件(第18只骆驼)的帮助下,人类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获得了意外的丰硕成果。我们看到,在原先的条件下,按照老人遗嘱,大儿子只能得到17只骆驼的二分之一,为8.5只,二儿子得到三分之一为5.67只,小儿子得到九分之一为1.89只。可是实际上,大儿子牵走了9只,二儿子牵走了6只,三儿子牵走了2只,每个人都达到了利益的最大化。而暂借骆驼的长老也取回了自己的那只,什么也没有损失,还赢得了牧场主儿子们的尊重。这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是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参与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人与外部世界形成的系统中,主体思维的模式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不断互动作用,正如“洗手”的机制一样,促进了认识与实践的不断向前,促进了我们认识能够不断逼近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也正是我们两只手互动洗手,能够越洗越干净的奥秘所在。

同类推荐
  • 推背图之谜(下)

    推背图之谜(下)

    推背图》相传是我国唐朝太宗皇帝时期,当时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以推算大唐国运。因李淳风某日观天象,得知武后将夺权之事,于是一时兴起,开始推算起来,谁知推上了瘾,一发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即第60像所述,所以《推背图》由此得《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
  • 人生哲理小语心是快乐的根

    人生哲理小语心是快乐的根

    一个简单而富有哲理的故事,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本书就是将许多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故事以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呈献给读者。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相传“内篇”全为庄周所著;“外篇”和“杂篇”有的出自庄周门人或庄子学派之人之手。《庄子》注释本较多,以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最为详明。本书即采用该书为底本。注释根据语境用白话解释,力求简明扼要;翻译根据注释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力求保持原意和文句的晓畅。本书在注、译中因本人水平所限,难免出现讹误。恳切地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热门推荐
  • 辰阳紫夏

    辰阳紫夏

    她是从英国回来的黎氏千金,自己的男友阴差阳错的是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他是当红明星,一代当红小生。谁知到那曾经的约定呢?
  • 无限命运守护

    无限命运守护

    英灵殿,传说中战死勇士的殿堂它存在于世,但并非乐园供奉过往历史中传说人物的英灵之座放置全部圣者遗物的契约之柜依附于星体由人心所完善的繁星界限以及,一切的根源——诸神的黄昏战场!
  • 灵装时代

    灵装时代

    茫茫宇宙中,要想存活下来,就要变得更强!当灵能水晶被发现的那一刻,人类就进入了高等进化的旅程,万千种族间的碰撞,掀开了人类新的篇章——灵能时代,伴随着新时代人类最强武器-灵装的出现,在名为宇宙的浩瀚长河中,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芒。
  • 嘲天传

    嘲天传

    这盖在头上的天,是庇护还是束缚?无知的人自以为是,智慧的人类会逐渐的认识到自己的短视。易鱼一直认同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要争。在饥饿中争一口饭,在人微言轻下争一个安身立命。在天地间争自由!普通凡人也没有遥远的理想,还带着多余的任性和固执。所有人都是从被时间世事命运左右开始,但总有人会开始抗争,逆流而上。若鱼不死,终归要逆流。若易鱼不死,终归要嘲笑天低。
  • 神与魔之轩辕落

    神与魔之轩辕落

    这是一部关于神与魔的小说.主角有很多所谓的朋友他最爱一个少女.却因他而死。他说既然神道既然无情,便毁灭吧.所有星辰之光集于一身,轮回碎,天道灭.人间民不聊生,魔族侵占人间.他说,现我让时光倒流,轮回重现,天道法则从组.就算我堕入畜生道,也在所不惜.滴答..滴答...滴答......
  • 重生之我为唐王

    重生之我为唐王

    “我愿重回盛唐,再铸华夏辉煌!”唐朝,无数华夏儿女心中魂牵梦绕的梦,开元天宝年间,古代中国王朝最为巅峰的朝代,华夏民族称雄于世界的时代!!然而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举兵反唐,大唐辉煌不再,华夏民族从此再难崛起,重生在这样一个朝代的李清,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悲剧发生!神秘缥缈以守护华夏汉族为己任的昆仑一脉,亦正亦邪与世隔绝的川蜀唐门,忠心护主令人闻风丧胆的四灵之卫,精通暗杀之道的幻影楼与暗影门,精彩的场面,诸君请看!!
  • 铁血宰相——俾斯麦

    铁血宰相——俾斯麦

    《铁血宰相·俾斯麦(插图版)》: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唐诗三百首)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唐诗三百首)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那年一起穿过校服婚纱的我们

    那年一起穿过校服婚纱的我们

    从校服到婚纱经历了各种煎熬。最终才走到一起。
  • 帝姬欢

    帝姬欢

    千万年前,谁在崖边孑然而立,离歌音起?至如今,千年过,神铁锈,新纸旧,玉楼空。那些最深的爱,永远埋藏在心底,不为人知。无尽的缱绻,在凉薄中沉淀,难以看见。残窗,明明灭灭的烛火投上斑驳的光影,颤颤终灭,残余的灰烬中火光一线至天边,微亮!唯有命簿刻骨铭心地书写着几个大字:一刻言笑晏晏,换那朝永久别离。数载敌对相向,弈今生终得执手!本文有虐度,但结局为喜,男女主角身心干净,一对一。欢迎入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