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96100000008

第8章 河北秧歌(1)

1、河北秧歌的历史溯源

河北各地的秧歌起初都存在于民间花会(或称灶火),在清代地方戏曲兴起时,才逐渐与花会脱离,从而搬上舞台独立演出。最初,演的剧目都是以两小(小旦、小丑)或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故事情节较简单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剧目,如《王小赶脚》、《探闺女》、《安安送米》、《休妻》等。以后,由于受到梆子戏、京剧等大剧种的影响,又学演了一些大戏剧目。其中“地秧歌”、“落子”、“拉花”、“地平跷”是河北民间舞蹈中表现力最强的四大舞种。

2、河北秧歌独到的特点

河北秧歌,其特点是技艺全面,塑造人物上有独到之处。演员分别扮成渔、樵、耕、读以及《铁弓缘》、《断桥》、《错中错》等人物。

3、河北秧歌的表演特色

(1)表演形式

河北秧歌的表演分“套子秧歌”(大场)和“出子秧歌”(小场)。所扮人物又分为妞、丑、公子、老(泼辣的中年妇女)等行当,除老持棒槌(双棒)外,其他角色皆持折扇。

(2)风趣的表演手法

表演中,演员把舞蹈动作、手势、道具、哑剧等表现手法融于一身,塑造出各种喜人的形象。其中“丑”的表演最突出,塑造了憨厚可亲,诙谐乐观的形象。按艺人的说法,丑的特点是“肩要活,腿要弯,挺胸收腹胯要端”。从肩部的运用上看,很有草原文化的特点,而扇子的配合却又发挥了农耕文化之长,显得风趣、幽默,令观者忍俊不禁。再加上唢呐的密切配合,常吹出拟人声来烘托表演,更增强了艺术效果。典型的剧目有《摸杆》《顶灯》《赶脚》等。

第一节地秧歌

一、河北地秧歌

1、广受好评的“河北地秧歌”

“河北地秧歌”(简称“地秧歌”)是河北民间舞蹈中艺术性最鲜明,表现力最强的四大舞种之一。近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东部唐山一带,是城乡人民深深喜爱的一种群众性很强的舞蹈。在当地人民的心目中,“闹秧歌”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秧歌迷”是对人的一种美称。

2、地秧歌的历史脉络

关于地秧歌的所史沿革,当地流传着多种传说,而比较集中的是“兴于元代”。此说虽无文字记载,但从一些秧歌世家有往下传裘帽(元代士兵戴的帽子)的传统,和地秧歌丑角必须有要裘幅的绝招,以及舞队由丑角翻穿皮袄、头戴裘帽、手执长鞭如元代士兵来“打场”等情况推断,这种说法比较可信。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昌黎县志》中有“十四、五、六日,名之元宵……,夜则张灯演唱秧歌”的记载,是目前掌握的有关地秧歌的最早文字资料。据此,至少在清初,地秧歌已在昌黎一带流传。但是,直到晚清时期,它仍是一种受祭祀制约,角色繁杂,兼有歌唱,歌舞联体的庞杂舞队,审美值价处于较低层次。这种以“唱秧歌”或“跑场秧歌”为代名词的地秧歌,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

3、各代艺人们促进了秧歌的发展

通过对艺人师承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地秧歌近一百多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王作云把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的一些戏出折子戏的情节用秧歌来表现,首创“秧歌演戏”。地秧歌便由单一的跑场秧歌升华为“出子秧歌”,从而演化出一批具有舞剧雏形的出子,如《拾玉镯》、《铁弓缘》等。出子的出现使地秧歌发生了第一次质的突破。它的特点是摆脱了祭祀的束缚,并与歌唱脱勾,将繁杂的角色规范为丑、妞、扛、生四个行当,使它从原始状态中得到升华,开始形成了其特定的审美特征。

王作云之后(清末民初),以聂国和聂三(名丑)、宋阴村(宋老五,名抚)、田大迷糊(真名不详,名丑)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秧歌艺人,在秧歌演戏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批以当时生活内容为题材的出子。使地秧歌第一次直接表现现实生活,如《扑蝴蝶》、《赶脚》、《锯缸》、《摸杆》、《顶灯》、《花子老婆送饭》、《打灶王》、《合家欢乐》等。这样,地秧歌同人民在精神和生活上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增强了地秧歌的活力。

民国以后,以周国宝(1905年生)、周国珍(1911年生)、伦宝善(1907年生)、秦焕(1911年生),以及稍晚些的张谦(1922年生)、鲁风春(1922年生)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秧歌艺人,又把地秧歌推向一个高峰。他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技艺和表现力方面都更趋于复杂、细腻、准确和深刻,更富有感情色彩,尤其是确定了地秧歌中界限分明的行当,各自独树一帜,风采各异。这一代艺人的个人天赋和他们对前人的兼收并蓄,以及他们的创造精神和生动的自我表现才能,体现了地秧歌的继承性和创造力的统一。由此而创造出的新的舞蹈语汇,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地秧歌的形式和内涵,使人民群众在自娱的同时,增强了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从而得到更高层次上的新的满足。50年代在传统出子的基础上,整理的《打熊》、《跑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第三代艺人的艺术发展成果。一度风靡全国的《跑驴》,1953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银质奖章。

3、地秧歌的表演特色

(1)表演形式

地秧歌表演形式分“过街”和“打场”两种。

(2)表演内容

①“过街”表演:“过街”表演时,由一丑角头戴裘帽,翻穿皮袄,持一长鞭在队前打场(开道)。其他表演者人数不定,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扮成各种戏曲人物如公子、青衣、花旦、县官、衙役、武生,或扮成当时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如算命先生、锯缸锯盆的小炉匠,甚至还有头戴礼帽,手持文明棒,穿西服革履的洋商人等等。他们随着“开道”的丑角,合着唢呐曲边走边扭,互相穿插,你追我跑,你蹲我盖,你钻我闪,你转我翻,配合默契,妙趣横生。

②“打场”表演:当秧歌队进行到场地宽阔,围观群众集中,或者摆了喜桌(桌上摆有烟、酒、糖、茶和“喜包”——装有钱财之物的红纸包)之地同别的秧歌队相遇,出现“打对台”时,就进行“打场”表演。先是集体表演变换队形,如“蚂蚁上树”、“八字花”、“拜十方”等等,在变换队形中,各种人物即兴配合,孩童追瞎子,傻柱子逗大姑娘,县太爷逗媒婆,连打带闹,逗得群众捧腹大笑。尤其是两个或更多的秧歌队打对台时,艺人更是尽情发挥,使出各种表演绝招吸引观众。走完队形后,然后开始“平秧歌”。

(3)角色特色

①丑:“丑”是“地秧歌”中的核心角色,因为没有丑就没有“逗”。用当地人的话来说“闹秧歌不上丑,就同吃饭没肉一样不上口”。丑在秧歌队中表演分量重,技艺要求最高。其特点是:应变快,招数多,浑身是戏,最灵活,翻、转、钻、闪满场飞,逗得小姐无处躲。

②妞:“妞”又称“包头”、“上装”,一般都是俊扮的少女。其特点是:稳中怯、柔中俏、扇花飞舞周身绕,双臂摆动娇中媚,好似葫芦蔓儿飘。

③:“”就是丑婆。文持团扇和烟袋,武持棒槌。特点是:抖肩摆胯碎步颠,哪有逗就往哪钻,穿针引线哈哈笑,双臂一横把脸翻。

④生:“生”俗称公子。表演起来是:酸溜溜,文绉绉,八字步儿倒背手,一步三颠晃脑袋,眼神盯着和妞。

(4)各放异彩的艺术流派

“地秧歌”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各放异彩,各有其传统和特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流派主要有三种:

①以昌黎、芦龙等县为代表,以表演“出子”为主,表演细腻,扇花丰富,颈、胯、肩变化莫测,讲究“情”和“逗”。艺人技艺高超,个人表现力极强,各自都有其表演的“绝招”。代表性艺人有周国宝(名丑)、周国珍(名妞)、张谦(名丑)、伦宝善(名)、卢风春(名丑)、秦焕(名)等。

②以乐亭县为代表,秧歌以走队形为主,不演“出子”,秧歌队由秧歌头在广场正前方指挥,讲究场面声势大、变化多,群体意识强。舞蹈动作舒展、流畅,要粗不要细。代表艺人由姓冯的世家为主,冯老大爷(姓名不详)86岁时还能亲自打头走秧歌,他的几个孙子都是“秧歌头”。

③以滦县为代表,以表演“平秧歌”为主。动作讲究“抬腿亮腕”,刚柔并济,在角色行当中,生、妞、为主,丑角的表演分量不太重,滦县的秧歌群众性很强,但不曾出现过比较有声望的代表性艺人。

(5)独特的舞蹈动作

“地秧歌”的舞蹈动作强调全身各部位的有机配合,它主要由肩、胯、膝、腕四个部位的形态构成它独特的“味道”。

①肩:“肩”的动作最灵活、最鲜明。艺人说,跳“地秧歌”肩膀必须会“说话”,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靠内心节奏起作用。这种内心节奏又多是通过肩的变化和肩部肌肉感觉显示出来。如“端肩”、“抖肩”、“绕肩”、“错肩”等。“地秧歌”的那种耐人寻味的情趣也是通过肩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

②胯:“胯”的运动和变化也是非常丰富和生动的。无论“提胯”、“坐胯”、“转胯”、“绕胯”、“拧胯”、“错胯”、“撅胯”,都不是外在的、单一的运动,而是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对抗的力量。用艺人的话说,就是要“拉骨抻筋”。胯的变化不仅使舞蹈造型具有曲线美、流动感,而且富有“地秧歌”的独特韵律。

③膝:“膝”部屈伸运动是通过脚掌为支撑点和发力点的一种跳跃性的弹性起伏。膝和脚掌的发力和全身的配合,犹如骑马坐轿一样,美滋滋、甜丝丝、飘飘然,这也是“地秧歌”最基本的动律。

二、昌黎地秧歌

1、昌黎地秧歌的历史脉络

(1)地域分布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

(2)悠久的历史发展形态

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她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地摊到舞台,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

(3)艺术特点的演变

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追至元代,由于蒙古族女性较为开放,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的“妞”等角色。又由于秧歌可即兴参演,所以又出现了戴“缨子帽”的丑角,这一蒙古族的服饰,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艺术中一直保留至今。以前的昌黎地秧歌,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有舞有唱、舞唱结合。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转向了“莲花落”、“二人转”、“评剧”等舞台艺术,“舞”的部分,逐步演变为现存的纯舞形式。

2、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色

(1)演出形式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分场子秧歌和排街秧歌两种形式:

①“场子秧”歌即固定于某一场所进行演出。

②“排街秧歌”则人数较多,沿街串巷,行进演出。

③乐队由打击乐和唢呐组成,人数虽少,但声音洪亮,行进方便。

(2)演出程序

大多是前边有两个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鲁智深),手舞花棒,开路打场,后跟提花篮、佛尘的童子及田公、渔妇、樵夫、书生等角色。

(3)行当表演

①角色:昌黎地秧歌以行当表演为主。主要分妞(少女或小媳妇,类似戏剧中的旦角),丑(诙谐、幽默的滑稽角色,类似戏剧中的丑角),(中年或老年妇女,类似戏剧中的彩旦和滑稽老旦),公子(文质彬彬的书生)。

②表演特色:在表演形式上分排衔秧歌和场子秧歌,可即兴表演,又可表现某一故事情节的小出子。各行当的表演各具特色,但总的要求是都要具有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且脚下步伐上下颠颤,结合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为主,就好象凤摆杨柳一般。

(4)表演道具

昌黎地秧歌的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根据人物性格,分别手持彩扇、花绢、团扇、拨郎鼓、棒槌、烟袋等,如妞、丑角的道具以扇子为主,角的道具以棒捶或团扇为主。这充分体现了昌黎地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5)表演内容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数“出子”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和戏曲、电影、故事中的片段,取材广泛,叙事性较强。

(6)表演动作

手部的基本动作以“八”字翻花为主,上下左右,前后抖动扇花,变化万千,如双双对对的彩蝶在花丛中飞舞,既抒情、优美、典雅,又火爆、泼辣、热情、欢快,富有诙谐、幽默、质朴健康的生活情趣。

(7)音乐表现

伴奏以悠扬的大唢呐为主,配以中、小钗作打击乐。大多习惯于吹奏《满堂红》、《句句双》、《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于表现乐观、欢快、喜悦的节日气氛。地秧歌中的妞、丑(文丑、武丑)、公子等各种人物的舞姿动作非常细腻,富于表现力,能在地秧歌的“小场子”、“小出子”中,塑造各种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善于表现有故事情节的双人舞、三人舞和小舞剧。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电脑与网络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电脑与网络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共12册,是专为中国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知识图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涵盖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科技、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知识精华。本丛书旨在启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积极引领中国青少年朋友走向未来,使青少年朋友们能够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新知识的理想读物。而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更是系统全面讲解影视知识,使青少年轻松学会。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文学艺术家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文学艺术家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 放飞梦想的乐园

    放飞梦想的乐园

    乡村学校少年宫投入使用,一批又一批农村孩子带着好奇和惊喜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们人生的第一次电子琴弹奏、第一个陶艺品制作、第一幅年画描绘、第一次戏曲学唱、第一件模型搭建……少年宫从城市来到了农村,从理想走进了现实,受到广大未成年人的热情追捧和由衷喜爱,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和成长记忆。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朝花夕拾
  • 培育企业持续营销力

    培育企业持续营销力

    本书作者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调查、实证研究,结合系统分析法,深入探讨企业持续营销力的内涵、系统结构、动力作用机制以及培育策略等。
热门推荐
  • 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通识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就业教育,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高等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最本质特征。因此,高职教育的全部任务就在于它要把一个普通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从这个基点看就业工作,看职业规划,其重要性就会一目了然。有人说,我国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如果仅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去理解高职教育,肯定是褊狭的。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反之,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是十分明显和必需的。只有站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来思考高职教育,我们才会“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卧底,在敌人心脏

    卧底,在敌人心脏

    在国民党的首脑机关或政要身旁,有一批我党的优秀儿女潜伏在那里,为人民的解放事业默默无闻的工作着。他们用智慧、谋略、胆识获取了一份又一份绝密情报,这些情报为我党取得全国胜利起到了居功至伟的作用。孙亦平编著的《卧底在敌人心脏》讲述的就是这样12位中共党员的生平事迹。
  • 最强侵势:收服霸少做夫君

    最强侵势:收服霸少做夫君

    用品贴心服务,送货上门包邮保密。却不曾想连自己也一并送上了,压错了人不说。不,他不是人,根本就是压了一头禽兽!货物也一并没收。原以为够悲催了,可他却抓住她,压制她,抖开那包送错的货,邪魅一笑。
  • 何源相思

    何源相思

    在水晶球幽蓝的光芒中,是谁的哀愁?每每十五月圆,天仙谷中荡漾着一声声女人的哀求。那抹白色的丽影静静沐浴在月光这下,飞扬的面纱下是何等的美丽容颜。那是一个神秘而强大的女人,她的身上都是秘密。不改的容颜,强大的灵力但是她的神情总是透着那么一丝的哀愁。谁也不知道这哀愁来自于哪里,又该如何缓解......袁家寨人对此避而不谈,三个小丫头也是摸不着头脑。那么......便由他来拯救!因意外而与之牵绊的一个男人,他是江湖有名的“玉笛公子”,万花丛中过的他第一次为一个女人驻足!
  • 天降媚妃,皇上你走开

    天降媚妃,皇上你走开

    “皇上,娘娘把鲤鱼池的鱼烤了”那女的胆子挺大的嘛“随她去,她吃饱了吗?”侍卫汗颜中>_<???“报,皇上,娘娘被带走了!”“走!去把媚儿带回来”“皇上,娘娘把…”
  • 腹黑老师宠娇妻

    腹黑老师宠娇妻

    她是他调皮捣蛋的学生,处心积虑勾引,不过是为了学分。她是他宠的无法无天的女友,却在新婚第二日负气出国,一走便是四年。再回国,他已不再是那个恪守礼节禁欲的老师,她也不再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宠文,宠文,宠文,重要事情说三遍。
  • 潘司空奏疏

    潘司空奏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心术

    花心术

    宁千屈,她是个看似温柔无害的美丽女子。韩墨羽,他是个腹黑而花心的妖娆公子。在他们光辉的表面隐藏着怎样的过去?他们的相遇是偶然还是刻意为之?这本是两个小人物的都市情缘,竟将四大家族的爱恨情仇再次拉上历史的舞台,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史能否有个了断?在重重疑团的背后究竟会迎来怎样的结局?花心术,花心树,女人如花,心术诡秘;男人花心,阴谋重重。亲们,敬请期待。
  • 好玩不过人玩人

    好玩不过人玩人

    世人皆知南唐后主李煜乃文武全才,并通晓七旋五律,但鲜有人知其老师秦仁才是真正踏入至臻至美之人;李煜性格闷骚,喜欢玩情调,更喜欢扮猪吃虎,于是他便派出号称自大唐立国以来最风流倜傥的秦仁为‘巡美史’,在整个唐王朝为其搜寻美人;秦仁不负天子所望,前后共找到了9位绝世美人,也满足了李煜各种闷骚至极的要求;比如让秦仁扮恶霸,他来英雄救美;让秦仁装抛妻的陈世美,他来做对爱情至死不渝的牛郎董永等等,总之李煜很喜欢这些玩人的游戏,于是秦仁第十次出发了,然而他这一去已经整整一年未归,李煜派大军终于在天涯之角、东海之边找到了隐居在此的秦仁,也看见了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巧儿……"煜道:“狗日的,如此美人,你竟敢独自享用,看老子不玩死你”……秦仁身死后灵魂穿越到现今90年代末,只是更加怀具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秦仁的灵魂竟然被反吞噬了…于是《好玩不过人玩人》呗……
  • 玉栖述雅

    玉栖述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