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97000000009

第9章 三月芳菲在水边——清明节(1)

第一节 清明起源

清明,是一年中第五个节气。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4月5日或6日;按阴历它则是三月上半月的节气。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7个节气。

一个节气按整数15天计是105天,那清明节则是第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在我国某些地区还有“大清明”与“小清明”之分。《闽小纪》说:“闽人以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在二十四节气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清明节,又名鬼节、冥节、死人节、聪明节、踏青节,现在寒食节又并入其中。寒食节,又叫“禁烟节”、“熟食节”、“冷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3项:禁火、扫墓、郊游。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通常说汉代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三天举行,至唐、宋两代改在清明节前一天。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寒食节是禁火,将冬季保留的火种熄灭;而清明节则是重新钻木取火,所取之火称为“新火”。寒食与清明不仅时间相连,而且主要内容也是相同的——都是祭奠先祖,缅怀前人,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到现在,人们已把清明和寒食并称。唐朝诗人韦庄的诗句描写了清明重新取火的壮观情形: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清明,作为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时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动,生机勃勃,一片清明景象。《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因此,清明不仅是一个富于诗意的节日,也是农事的一个节令。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华北有:“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的农谚;江南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传统。

可见,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历来吟唱清明的诗篇特别多。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不用典故,也没有华美艳丽的词藻,而是运用明朗、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了诗情画意,创造出了一种幽远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已成为咏唱清明节的千古名诗。

第二节 历史演变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汉魏之前,清明主要指自然节气,它是与农事活动密切关联的一般节令。后世成为清明重要节俗活动内容的祭祀活动,此时由另一民俗节日承载,这就是寒食节。寒食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禁火冷食、墓祭及巫术性游戏等构成寒食节俗的特殊景观。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唐宋后,清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

到了后来,寒食节渐渐地被清明节所取代。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袭此俗了。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或者说,寒食节成为清明节的一个部分。民间渐将寒食节的节俗内容与清明合而为一,在现在大多数地区,人们就只知道清明节,而不知“寒食节”为何物了。清明节虽然晚出,但它却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节节俗的综合与升华。对于祖先的祭祀,中国人向来十分重视,而清明给予了人们缅怀先祖和亲人的机会。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渐浓。汉代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人们因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强,人们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转盛。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颁布诏令,将寒食节行扫墓祭拜之礼,编入“五礼”,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从唐代开始,朝廷还给官员们归乡扫墓放假,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已将寒食、清明并称。到了宋代,扫墓多在清明。扫墓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至明清时期,风气更盛。明清以来,扫墓之风发展到了顶峰。有的人不仅到先祖的坟上焚烧纸钱,而且还做十大碗菜供在坟头上。如果说唐朝寒食与清明并列,清明地位略逊于寒食的话,那么到了宋朝,清明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开始流行了,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第三节 清明传说

一、禁火寒食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却已经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为什么要禁火呢?据历史记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非常宠爱他的妃子骊姬,想把君位传给骊姬生养的儿子奚齐,逼得太子申生自杀。申生之异母弟重耳为了保全自己免遭株连,就离开了晋国,流亡在外。晋公子在外流亡了19年,在此期间,随从介子推一直侍奉左右,忠心无二、尽心辅佐。有一次,他们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东西,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再也走不动了。介子推就跑到僻静处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用火烤熟送给重耳。重耳接过,狼吞虎咽,片刻即吃了个精光。重耳问:“哪来的肉?还有吗?”介子推把裤腿往上提了提说:“肉从腿上来,公子喜欢吃,臣愿再把这个腿肚割下奉君。”重耳望着介子推的腿,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我将用什么报答你?”介子推说:“我不求公子的报答,但求公子不忘我割肉奉君的一片苦心。你我君臣流亡在外,饱经风霜,深知民间疾苦,望公子多思治国之方,今后能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后来,重耳历经艰辛,回国做了国君,把流亡期间跟随他的人都封赏了,惟独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在重耳面前为介子推叫屈,重耳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可是,几番邀请,介子推坚决不来,重耳只好亲自去请。谁知,介子推不愿见他,竟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此山山高路险,草木丛生,怪石树立,躲藏其中,无异于大海捞针,搜来搜去连个影子也没见。这时,有人献计说,介子推是个孝子,若放火烧山,他定会背着老母出来。重耳听后觉得有理,就下令火烧绵山。顿时,满山通明,烟云遮天。可是介子推终未出来。等火熄后,只见介子推背着老母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去了。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放声大哭起来,突然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柳树树洞,洞里有件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有几行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重耳看罢,将血书藏于袖中,决定把绵山封给介子推,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年到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清明前夕),全国都要禁止烟火,家家吃寒食,这就是清明寒食的由来。

而晋文公回到宫中后,感慨万分,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执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生活的安定幸福,使老百姓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不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其实,历史上虽然确有介子推其人,但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却是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即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工具钻木取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在禁火之时,由于旧火和新火不相接,人们自然就会准备一些食物,以供改火时食用,这样慢慢地就成了固定的冷食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与介子推的传说联系了起来,成了寒食节。后来寒食节的影响消失了,寒食节的习俗被保存在了清明节中。

二、清明插柳

清明节春风徐徐,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每个人头上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柳枝。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创始人。据说其私生活比较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惜其文采,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毫无节制,不符合封建传统,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由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的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游玩归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知识小百科

清明佳节,民间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可见,过去戴柳也是清明习俗之一。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要把井沟搞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条。“井井有条”这一成语据说就是从这里来的。

晋文公重耳离开绵山时,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

晋文公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四节 清明习俗

一、扫墓

墓前祭祀祖先,谓之祭墓,或称扫墓。清明活动中最具特征的是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一到清明,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湖北民谚有“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无论城郊还是乡村,清明祭祖扫墓都显得出奇的热闹。为什么每年清明要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茔,有没有狐兔在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的来临而产生塌陷?所以就有必要去看看,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新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扫墓祭祖是我国古代一种相沿已久的传统习俗。在先秦时期已有祭墓活动,但并未限定在寒食、清明之际。汉魏时上坟之礼已经得到重视,但当时并未成为正式礼仪。到了唐朝扫墓才固定在清明举行,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732年)发布过一道命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到了宋代,大家皆以清明日拜扫,京都人士都倾城出郊,四野如市。

因而,清明节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牵挂着乡里庐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因此,上坟祭扫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一是培修坟墓。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清明扫墓的又一活动。在雨水到来前的春秋战国季,人们借清明祭祀的时机,对坟墓进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又尽了孝心。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俗压力,“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俗谚,正是对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告诫。清明处在生产旺盛的季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等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民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的说法,故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广为流传。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这是一种“互惠关系”。

同类推荐
  • 中学文科课程资源-诗中雪

    中学文科课程资源-诗中雪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南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南

    本书是针对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编写的。教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阐述。
  • 新课标英语学习资源库-忒修斯历险记

    新课标英语学习资源库-忒修斯历险记

    课标是常新的,经典却是永恒的,走进经典的选择,学习兴趣的提高离你只有一步之遥。本套丛书包括奥林匹斯山众神、白雪公主、百万英镑、包打听、财神与爱神、打火匣、带家具出租的房子、公主与美洲狮、好孩子的故事、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黄缘奇遇、灰姑娘、井边的牧鹅女、警察与赞美诗、两个勇敢的伊洛特人、母亲的故事、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女巫的面包、青蛙王子、三万元遗产、沙丘的故事、忒修斯历险记、特洛伊战争、天国花园、小爱达的花、小红帽、幸福的家庭、雪人、一本不说话的书、勇敢的小裁缝。
  • 中学理科课程资源-解读生命化学

    中学理科课程资源-解读生命化学

    追溯数理化的演变历程,对话最新颖权威的方法,探索最成功的课程教学,感受最前沿的科技动态,理科教育的全程解码,数理化的直面写真。
  • 安全教育综合读本2·下册

    安全教育综合读本2·下册

    《安全教育综合读本2下册》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常有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工厂、农村参加义务劳动,开展社会调查,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等等。活动的空间广阔了,接触的事物更加复杂多样,存在的危险因素也就增加了。户外劳动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有哪些呢?
热门推荐
  • 妙女多娇

    妙女多娇

    谁说穿越女都是人见人爱花开花现,林妙就是天生的扫把星!克死亲娘、克死弟弟,尼姑庵里带发修行整整八载!谁说重生的都是倒霉蛋,对于某人来说,重生只是更强大。忽然有一天,重生男遇到某个倒霉蛋,吓了一蹦——你不就是我上辈子临死前遇到的那个催命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妃常难寻之帝君追妻

    妃常难寻之帝君追妻

    一次不经意的野外旅行,一个迷迭花般的古老手镯不经意的出现,一个不小心让姚蒸蒸穿越了异时空!吃美食、遇美男、上战场、救死扶伤,这是一场意外还是幂幂之中的注定?一系列的奇遇与陷阱,到底是福是祸呢?一代枭雄流凌翼择伏于博源书院,不平凡的出身,不平凡的经历,注定了成就非凡的一代帝王。少年时候的他们,年轻气盛、意气风华。成熟后的他们,已是片片沧茫,身不由己。但任由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他总是愿意为她停留。权利、阴谋、野心之中,爱该如何在它们的夹缝中生存?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相思、相忘中又辗转了多少个逝水年华?平静温和的异时空里又隐藏着怎样的刀光剑影?待繁华落尽之时,爱又该何去何从......
  • 君临别朝

    君临别朝

    局中局深,情丝缠绕。残局易控人心最是难懂,谁先动的心?谁先入的局?真相浮出水面,两两相望,难抵世事弄人。佛说错错错!可若是你,入魔成痴,又岂不甘之如饴?初相识时,他们携手走遍万千红尘,万水千山踏遍。再相见时,她已将前尘尽忘。若说有缘,却一直分开;若说无缘,却千百度回眸一见。‘‘你可有爱一个人,情比江海深?’’两千年的执念,一千年一首回。他们之间,究竟是缘也?孽也?就是一个关于利益、家园踩倒与反踩倒离间与反离间说起来很简单看起来似乎有点纠结的故事。
  • 她失了心疯

    她失了心疯

    自动看了那副画后,在哪都能看到它,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 蓝天下的子弹

    蓝天下的子弹

    战场杀敌,职责所在。当兵,为了保卫国家。当兵,就是一杆枪。忠诚,就是子弹推上枪膛!
  • 恶魔丫头

    恶魔丫头

    她是美好如画的女孩,心底却藏着深深的恨意,宁弃一切也要进行报复。每每心痛,只是无力的仰望高远的蓝天,她不为人知的悲伤由谁化解?相伴十年的辰晖,还是记忆深处的秦明宇?当仇恨消散,是否一切回归原位,还是另一番苦痛的抉择?谁与谁相爱,她又爱着谁?
  • 校草校花驾到:智障别闹

    校草校花驾到:智障别闹

    《从前慢》里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他对她说:我的心很小,一生只够装一个人。却有人在插足,他离开了,生死不明。再此的回归,却变成一个身份不明的人。*“妈咪,我爹地是不是很丑?要不让为什么不要我们呢?”某人在无意中知道,自己儿子嫌弃自己丑“老婆,我儿子说我丑?我觉得我们缺个女儿嫌我帅。”一夜嘈杂声...
  • 外星小卖部

    外星小卖部

    外星小卖部如果你看到我的商店牌子上只有五个字,你绝对是眼花了。来,戴上这把5元人民币的最新眼镜,你将看到我的商店真名,那明明是六个字的。很好,5元人民币,不讲价。啥?非人民币?坚决不要。本人只用中国人民币。看到了吧,我的商店名是——外星人小卖部
  • 奈何腹黑遇妖孽

    奈何腹黑遇妖孽

    天朝三十七年,大宦官九千岁横行,残害忠良,残暴无度,后来更有传说九千岁豢养小倌。这一年,又一个传说的人物出现在皇都,颜倾言人称颜七少,在皇都这个繁华商贾权贵满地的地方开启了一个属于他的传奇,腹黑公子颜七少遭遇邪教妖女逼婚,身重媚药,遇上重伤九千岁,“原来是九千岁呀,看样子九千岁要归去了”媚眼如丝的七少看着自己身下脸色苍白的九千岁。“七少,需要本尊帮忙吧,放心本尊会满足你的。”九千岁邪魅一笑。寂静的竹林传来七少的咒骂:“该死的妖人!”本以为他是他结果却是她。从此腹黑七少与妖孽九千岁步上了争斗不休的生活。预知事件如何开始与发展,请耐心观看。
  • 读者精品——爱情小语

    读者精品——爱情小语

    庐隐实在的恋爱绝不是游戏,也绝不是堕落的人生所能体验出其价值的,它具有引人向上的鞭策力,它也具有伟大无私的至上情操,它更是美丽的象征。没有在浮沉的人海中翻过筋斗的和尚,不能算善知识;没有受过恋爱洗礼的人生,不能算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