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0300000019

第19章 第三辑(5)

第三辑(5)

文化: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并列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来部署,有利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把社会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社会和谐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联结,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社会和谐视为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因而,全会将建设和谐文化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提了出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此做过明确阐述,他说:“和谐文化既是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他特别强调:“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如何理解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把建设和谐文化的主题落到实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一)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

中国人自古以来普遍信奉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周易?乾卦》中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合,乃利贞”;《老子》中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荀子》中有“万物各得其和而生”;《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墨子》中有“兼相爱,交相利”;《中庸》中有“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国语》中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左传》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孟子》中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人讲和谐,特别重视宇宙的大和谐,就是天、地、人的和谐,可以引申为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和谐。他们的观点虽有不同,但都普遍重视和谐的观念:世界万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自我和谐。《周易》强调:“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其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仁义皆遵从于“道”,“道”决定了三者内在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构成了宇宙整体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其中蕴含的正是贵和、中和、冲和、和合、均衡、谐调是“和谐”的基本精神。

西方最早提出和谐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认定只有和谐的东西才是美的,美存在于不同要素按照一定规律构成的统一体中。他们认为:“一定要公正,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是最大的恶。”此后,不少西方思想家也对和谐作过许多阐述,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强调的“公正即和谐”命题,还是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观”;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和谐”、新自由主义思想家格林的“政治和谐”,还是罗尔斯的“公平正义”,始终贯穿着对和谐社会理论的种种构想以及实现途径的具体设计。

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古人的和谐思想只能停留在一种理想和向往的阶段。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十分有限,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中,人成了自然的奴隶,盲目地受必然性的支配,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体上是被动的。进入阶级社会后,等级秩序被统治者加以神圣化,社会的和平与安宁是建立在统治者对劳动大众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下的畸形和谐。近代以来,社会“和谐”的各种关系开始遭到破坏,不和谐因素日益增多,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不断向自然进军,开始了漫长的征服自然的历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不断打破,人类在得到物质生活大丰富的同时,自然也开始了对人类掠夺性开发的报复。在人与人的关系领域,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争取人权、争取自由、争取平等成了近代人为之奋斗的神圣目标,阶级间不平等的和谐谎言被揭穿。伴随着启蒙运动和全世界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剥削和等级制度被打破,大多数国家都建立起了现代民主制度,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然而,在物质极大丰富和民主意识高度觉醒的今天,人类的个性追求也日益鲜明。国家间、民族间、阶级间、阶层间以及人际间的矛盾愈益突显,还有与物质丰富背道而驰的精神空虚带来的各类身心分裂症侯,使现代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日益不和谐,正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障碍。面对人类社会如何持续发展的世界难题,各国政治家在维护政党、国家、民族利益的同时,开始谋求把“和平、发展、合作”当作当今时代的主题。这种“和平、发展、合作”的共识体现着人类的和谐思维,这种和谐思维方式反映着人类对自身、自然以及社会的认识有了新的升华,体现了人类的务实、成熟和理性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与历史上各种所谓的“和谐社会”有本质的不同。和谐社会,作为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不同国家、民族都曾有人用各自的语言作出各种各样的描述。只不过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仅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之中,而未曾在现实实践中呈现过。个中缘由极为复杂,既有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因素,也有人类思维水平问题,特别是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的存在更让这种理想难以变为现实。尽管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确也出现过某些所谓的“太平盛世”,但由于阶级对立的对抗性矛盾的存在,由于没有社会的公正与平等,实现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的。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那种理想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可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意在形成一种开放、灵活、包容的社会状态,通过可控制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使各种社会紧张得以释放,社会诉求得以回应,社会冲突得以消解。目的在于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在全社会弘扬诚信友爱之风,使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局面。就是要使我们更加清醒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生产文明、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自然的协调均衡发展与和谐共生,展示广阔的前景和美好的蓝图。

(二)与和谐社会相对应的和谐文化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在文化理论建设上的又一突破和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观。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上,强调文化同经济政治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交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财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力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上,强调人民是文化创造文化消费的主体,也是文化优劣成败的最终评判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是文化创造的惟一源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是社会主义文艺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

——在文化属性的认识上,强调既要注重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又要注重文化产品的产品属性,要把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统一起来,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统一起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在文化发展的动力上,强调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改革为动力,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在文化发展的思路上,强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要以体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在文化发展目的上,强调把繁荣作为文化工作的中心环节。要继承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结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进行新的革新和创造,以更多更好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文化队伍建设上,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眼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敬业奉献、勇于创造的高素质队伍,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而在“四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把和谐文化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历史任务提出来,要求这一文化既与中华文明相承接,又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且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更趋丰富、实践日臻完善,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髙度。

和谐孕育万物生机,和谐激发创造活力。在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一切才华都有展示的舞台,一切创造都有实现的空间,一切贡献都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文化艺术只有更多地反映中华民族的和合传统、和谐思维、和惠情怀,才能促进和谐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和谐社会建设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因为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首先,文化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其中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建设和谐文化是建立并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必然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文化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以和谐的理念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建设和谐文化,发扬乐群贵和的伦理精神,作为调节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等的行为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而达到消解社会矛盾、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世界和平的崇高目的。

再者,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建设和谐文化也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真正实现了国家发展目标与发展道路的统一,也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实践中统一了起来。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的当今时代,人们的精神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个人遇到某种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和谐文化有助于完善人的自身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注重发挥文化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对社会成员的亲和与凝聚作用,就能够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

最后,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进步。有利于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胸怀气度,充分认识并正确对待各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中的丰富性、差异性、兼容性和互补性,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取向和文化差异,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引导人们处理好社会矛盾和精神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文化在相互借鉴和竞争中和谐有序的持续发展。

(四)建设和谐文化,说到底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面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把这四个方面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其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有效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把诚信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和有效的公民教育来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感。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是广大干部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要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第三,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思想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思想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随着信息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我国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能不能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环境,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社会和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领域都应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要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思想疑虑,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充分反映党和政府的积极努力,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要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表明政府部门的立场态度和处置意见,最大限度地压缩噪音、杂音的传播空间,努力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激励人民奋发进取、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号角,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当代社会,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更成为放松心情、温润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成就显著,城乡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但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社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有了很大增长,目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还不丰富。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这就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要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要按照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要求,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同时,要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覆盖和竞争实力。

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是所有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家园。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倡导“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积极开掘全人类优秀的和谐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相信这一熔铸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崭新文化成果,对内定能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情怀,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外定能展现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提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同类推荐
  •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时光韧带(天籁文集·诗歌)

    不敢说是诗,只因为生命的音符,在时空里跳荡,偶尔捉几只,铺排在平面上,就成了这,似连似断的长短句,空灵的真实,意象延绵嘈嘈急雨,韵律源于天地,智慧敲击宇宙的秘密,情,融化在阳光里,携心灵共振,是恒久的魅力。
  • 陆游文集1

    陆游文集1

    一个受时代陶熔而又努力陶熔时代的人,通过诗词发出声声战斗的呐喊,永远激励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读一代爱国诗人的经典文章,品官宦诗人的一生坎坷。
  • 中国最美的散文

    中国最美的散文

    本书提炼的散文不仅是被公认的上乘之作,更分门别类,意蕴宽广。此外,每一篇散文更是加入了编者的心路花语,与读者分享。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登堂入室,管中窥豹,领略中外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光彩亮丽的一笔。
  • 九州情歌——雪峰诗选集

    九州情歌——雪峰诗选集

    我从小学起就爱读诗歌、爱唱歌,是抚顺市中心小学歌咏队的小歌手。初中时期开始学写诗歌,可惜都遗失了。高中时期又陆续写了一些,虽很稚嫩,却还保留了一些。
  • 你是人间四月天

    你是人间四月天

    本书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说、诗歌、散文集。书名取自其代表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热门推荐
  • 和漂亮女鬼同居的日子

    和漂亮女鬼同居的日子

    漂亮女友失踪数日后归来,当我回到家开门,竟发现女友浑身湿漉漉地站在我面前,之后却发现她居然是……
  • 玄幻世界开外挂

    玄幻世界开外挂

    方寒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迟到的穿越福利总算来了!“经验十倍是什么功能?处处开宝箱是什么功能?修改天赋是什么功能?挂机修炼是什么功能?技能书熟练度十倍是什么功能?”一个被人瞧不起的私生子得到外挂的崛起之旅!
  • 杂宝藏经

    杂宝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山晖禅师语录

    山晖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春归燕

    春归燕

    美丽的少女,霸道的将军,深情的县长,痴情的村姑,四个人,四种相思,四份孤独。
  • 绝色神偷

    绝色神偷

    她是将军的爱女,却只能呆在下人的草屋里。她是千金小姐,可却只能同下人吃一锅饭。好吧!这些她都可以忍了。谁让她没有姐姐们的美貌呢!她们不当她人看她也忍了。她们把她当疯子,她继续忍!她们谋害她,她再忍!可是她们千不该,万不该让她不能再赌!她是神偷,也是赌后!赌坊里谁人不知道她赌后的来头,她可是闻名京城的赌圣。妙手空空,是她的绝技。逢赌必赢是她的名头。可是她潘小小碰上过无数的男人,没有碰到过那样不要脸的!真是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那样无赖的男人也有。她越不理,可越缠着,真的无语了!
  • 探险家的笔记

    探险家的笔记

    我不用在过奴隶般的生活,可以随着老爷们经商,尽管我那时还很小。我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大城市的繁华,闹市的人流,小乡镇的人生;穿越过大山,河流,边境悬崖。我以为我会一直跟随商队直到死去,然而一次沙漠之行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接触到了这个世界不该被发现的秘密,我的人生被打乱了,同时也被束缚着。为了真相,我将再次前往沙漠...终点亦是起点,我的命运已被改写,但我的人生没有结束,我将用我自己的双手书写传奇!
  • 做自己的公关专家

    做自己的公关专家

    本书从读懂对方心理、塑造完美形象、巧妙拉近距离、巧借外部力量、拥有黄金口才、把握合适距离等10个方面列出了与人交往的80个智慧或技巧。
  • 天动星辰

    天动星辰

    活就活了,死就死了,醉就醉了,醒就醒了,生死存亡又能如何?大千世界的任何生命体不外就是一团能量体罢了,只不过这能量有的是星辰,有的只是能量,他作为这些星辰的主人,背负了多少生杀大权?生杀在手又能如何?救世主从不是那么好当的,他死了,又活了,只是为了身上的责任。
  • 人气

    人气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曾以《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小说多次轰动社会,今天又奉献写作十年的长篇力作《人气》;个人家庭国家,谁不盼人气旺财运兴?作品在表现大都市人文景观的同时,全面反映市场经济下人际关系与情感世界的深刻变化。从下岗女工和厅局长的感情纠葛、到英俊官商与大学女教师的朦胧恋爱,芸芸众生无不在欲望大潮中浮沉起落,既展示出清纯的人格美,又流露了丑陋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