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白毓昆烈士
白毓昆,字雅雨,号铣玉,江苏南通人。1868年4月17日(清同治七年三月二十五日)生于南通小保家巷。1886年补县学生,后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1899年5月入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师范院学习并任外院教员。
当时,南洋公学以“为国储才”、“中体西用”为主旨,师范院以招收“中学成才兼通西学西文”者为主。白毓昆的同学中人才济济,章宗元、沈庆鸿、张相文、钮永建、范源濂、王植善、吴稚晖等日后都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政界、商界、学界的风云人物。白毓昆所在的师范院学生除自己修业之外,还要担任外院(即小学)的授课任务。根据自己的特长,白毓昆选择了史地课。南洋公学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使白毓昆拓宽了视野,在学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认识更为成熟。他对周围事物常有独到的见解,语出不凡,文赋惊人,被誉为学友中的“江南才子”。他曾手书对联一副:“常将白眼观天下,岂肯轻心论古人。”
毕业离校后,白毓昆任教上海澄衷学校,其间他经常与同盟会成员接触,接受革命思想教育,被吸收为同盟会盟员。革命思想的熏陶使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决心弃绝仕途,而将“教育后进”作为终身的事业。
不久,白毓昆受命携家小北上,任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北洋法政学堂等校教员,以新法教授地学(地理学),同时开展革命活动。革命家李大钊这时正在法政学堂读书,白毓昆老师在他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他和同学们对白老师非常敬重,常常在课后找到白老师讲评历史掌故,有时深夜不眠。白毓昆也特别喜欢李大钊这个学生,经常有意安排李大钊参加一些进步活动。《李大钊传》中曾评述道:“白雅雨为革命断头流血的壮烈事迹,深深地激励他,进一步振奋了他献身革命的意志。大钊同志对这位为革命牺牲的老师非常尊敬,多年后仍一再在文章中悼念不已。”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引发了辛亥革命全面爆发。当时,白毓昆已是京津宝地区同盟会的领导成员,参与发起组织天津“红十字会”、“共和会”,积极开展推翻满清王朝的活动。他们联络了驻滦州清军中的进步力量,决定于1912年初发动“滦州起义”,以与“武昌起义”南北呼应。1911年12月31日,白毓昆亲赴滦州,号令军民,成立北方革命政府,亲任参谋长。革命军在滦州城内举行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全城民众欢欣鼓舞,革命声威震惊中外。随即,清政府由袁世凯派曹锟前来镇压起义。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白毓昆等被清政府通永镇总兵王怀庆俘获。1912年1月7日,白毓昆惨遭杀害于通州古冶。白毓昆被害后,人们在他的衣袋内发现这首《绝命诗》:
慷慨吞胡羯,舍南就北难。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
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
(龚诞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