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苏秦刺股佩六国相印
战国七雄中,秦国的国力最为强盛。因此楚、齐、魏、赵、燕、韩六国便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要么联合西边的秦国,形成联盟来保存自己。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便出现了一批纵横家。其中一个叫做苏秦,他主张合纵,还有一个叫做张仪,他主张连横。
起初,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天子,可是没有人帮他向周天子引荐。之后他又跑到秦国,向秦惠文王诉说连横的方法,以将六国一一歼灭。可是经过了一年的时间,他的盘缠都花光了,秦王也没有重用他。
于是苏秦只好回到家乡,从此刻苦钻研兵法。据说他念书非常用功。有时候看书实在累得睁不开眼了,他便拿起锥子刺自己的腿,以此来让自己清醒。为了不在念书的时候伏在案上瞌睡,他就用绳子拴住自己的头发,然后将绳子掉在房梁上。这样只要脑袋往下一沉,那根绳子便会把他揪住。头发一揪,他便惊醒了。
就这样,苏秦苦读了一年多,将姜太公的兵法读熟了,并熟记了各国的地形、政治和军事情况,分析了各诸侯的心理。
一年多以后,苏秦到燕国见到燕文公,对他说:“燕国之所以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了秦国。可是如果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现在您不跟邻近的赵国交好,反而把土地送给遥远的秦国,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我觉得您应该和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其他的诸侯国一同抵抗秦国,只有这样才能保住燕国不被灭亡。”
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主张,便给他准备了礼物和车马,请他去赵国劝说赵王结盟。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难道您还不知道,如今秦国最先关注的就是赵国。秦国之所以没有发兵来侵犯,那是因为西南边还有韩国和魏国挡住了秦国。如果韩魏两国被秦国打败了,那么赵国恐怕就难保了。秦国凭借自己国力强盛而攻打各诸侯国,其实赵、韩、魏、燕、齐、楚的土地加一块儿比秦国大五倍,军队比秦国多十倍。只要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还怕打不赢吗?何必主动将自己的土地献出去呢?六国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心是无限的。如果六国不联合起来,而是单独以割地的方法向秦国求和,那样总有一天会被秦国吞并。所以六国不妨联合起来,订立盟约。不管秦国攻打哪一国,其他的诸侯国都出兵相救,这样秦国还敢随便攻击六国联盟吗?”
赵肃侯认为苏秦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拜苏秦为相国,叫他去联络各国诸侯。就在这时,赵国的边界上来了消息,秦国打败了魏国,魏王割让十座城向秦国求和。赵肃侯担心秦国马上要来打赵国,让苏秦赶快想个办法。
怎样才能叫秦国不打赵国呢?苏秦这时想到了一个人,就是他的同学张仪。
张仪以前是个非常穷困的政客,他本是魏国人,可是却得不到魏王的重用。他来到楚国,可是楚威王根本不愿意跟他见面,他只得在令尹昭阳门下做门客。后来昭阳怀疑他偷了家里的和氏璧,将其打个半死,于是他又只好回到魏国。他的夫人劝他不要再想升官发财的事情了,可是张仪却说:“只要我还能说话,就不怕没有官职做。”
苏秦暗中派贾舍人将张仪先接到了赵国。
起初,苏秦不见张仪,后来见了面又十分冷淡,甚至羞辱他,可是暗中他却叫先前接张仪来赵国的那个门客贾舍人,把张仪送到了秦国,当上了秦惠文王的客卿。
张仪对秦惠文王说:“如果我们现在去攻打赵国,那么别的诸侯国就会出兵,那时候我们恐怕难敌六国力量。如果我们现在逼得太紧,别的诸侯国就会害怕,那只能加速他们结成联盟共同抵抗秦国。所以现在还不如先各自联络六国中的诸侯,把他们拉过来,以多数攻打少数。”
秦惠文王依了张仪,暂时放下了向赵国进攻的计划。
赵肃侯得知秦国暂时不会来打赵国了,于是就派苏秦马上去游说各国诸侯。苏秦说服了各国诸侯联合起来抗秦,赵国又封苏秦为武安君。赵肃侯派遣使者去告知齐、楚、魏、韩、燕五国的诸侯到赵国的洹水会面。
公元前333年,楚、齐、魏、赵、燕、韩六国结为联盟,订立了盟约。六国诸侯封苏秦为“纵约长”,交给他六国的相印,让他专门管六国联合抗秦的事。
10、死苏秦捉住活刺客
苏秦是战国时有名的军事家,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看到一个黑影闪过,还没等他叫出声来,一个蒙面人便跃到他的面前,用剑狠狠地刺进了他的胸膛。苏秦惨叫一声,随即跌倒在地上。这时苏秦的卫士闻声赶来,刺客还没来得及补上一剑便慌忙逃走了。
苏秦遇到刺客,齐王听说后连忙赶来看望。苏秦身兼六国宰相之职,当初在燕国的时候,就很受燕王的器重,现在他到了齐国,齐王对他也很信任。可是却没想到招来了别的大臣的嫉妒,而且竟然派人来行刺。
齐王见苏秦受的伤非常严重,便十分愤怒地说:“到底是谁这么大胆,我一定要抓住刺客,为先生报仇!”
苏秦非常艰难地说:“请您不要一时性急杀错了人,一定要抓到真正的刺客呀。”
齐王连忙问道:“你看清刺客的相貌了吗?”
苏秦说:“当时天色已晚,他又蒙着面,所以没有看清他的样子,只知道他身材高大。”
齐王十分焦急地说道:“单凭这一点怎么能抓到刺客呢?”
苏秦说:“我有一个办法,您按照我说的去做就可以抓到刺客了。”苏秦对齐王耳语了一番,随后便咽了气。
齐王回到宫中,那些平时和苏秦争宠的大臣纷纷前来,想探出齐王对于苏秦的死有什么样的态度。齐王掩饰住自己的悲伤,假装气愤地说:“我现在才知道,苏秦原来是燕国派来灭亡我齐国的奸细。我现在就要将他五马分尸。”
于是,齐王命令卫士将苏秦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马车上,一声令下,五匹马分别向不同的方向狂奔,顿时便将苏秦的尸体分成了五部分。
齐王刚要回宫,有一个人从人群中挤出来,自称是杀死奸细苏秦的刺客。只见那人身材高大,齐王便问道:“你能说说刺杀苏秦的过程吗?如果这件事真的是你做的,我会重重地赏赐你。”
于是那个人便将行刺苏秦的过程说了一遍,齐王确认这个人就是刺客,于是下令抓住刺客,恨恨地对他说:“要不是苏先生设下的妙计,你这个亡命之徒怎么会自投罗网?”
刺客这时才知道上当了,拔剑将要行刺齐王,周围的将士一跃而上,将其剁成了肉酱。
11、楚国轻信张仪丢国土
苏秦游说六国,劝说各国诸侯采用合纵战略,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进攻。张仪则帮着秦国到各国游说,劝说各诸侯国和秦国联合,对付别的诸侯国,他的这种策略叫做“连横”。
齐国和楚国算是六国中的强国,两国结成同盟共同对付秦国的“连横”。秦惠文王面对这种形式十分焦虑,他想尽办法去破坏齐、楚的关系,以便秦国渔翁得利。张仪看出了秦惠文王的心思,便对他说:“您尽可放心,我有把握让齐、楚两国反目成仇。”
秦惠文王听闻非常高兴,马上派张仪到楚国实施离间计划。
张仪首先花重金买通了楚怀王身边的宠臣靳尚,然后才去拜见楚怀王。张仪对楚怀王说:“现在天下表面上一分为七,可实际上能够称得上大国的,也只有楚国、齐国和秦国了。这次秦国派我来,就是为了我们两国能够友好相处。如果您同意和齐国断绝往来,秦王愿意将商于地方总共方圆六百里土地送给您,以此来表明秦国的诚意。”
这商于之地原来是楚国的领土,被秦国夺去侵占了几十年,听说现在能够收复,楚怀王一时高兴,便答应了张仪的条件。
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大臣们纷纷向楚怀王表示祝贺,只有大夫屈原皱着眉头,他觉得这未必是件好事,不应该高兴得太早。
楚怀王见屈原沉着脸,便问他:“我们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得到这么多的土地,难道你不为此感到高兴吗?”
屈原答道:“秦国之所以这样看重楚国,就是因为我国与齐国结成了联盟。如果我们与齐国断交,一旦有事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秦国怎么会把我国放在眼里?”
楚怀王却不以为然地说:“先不要管这么多,先把六百里土地拿下来再说。”
屈原担忧地说:“恐怕这六百里地也只是张仪的一个诱饵,秦国不一定真的愿意拱手让给我们。您不妨先派人跟随张仪到秦国接受商于,等土地到手后再与齐国断交也不迟。”
这时,陈轸也站出来说:“张仪是出了名的出尔反尔的小人,您还是谨慎点好,千万不要中了他的诡计啊!”
靳尚收了张仪很多的钱财,于是极力帮助秦国说好话,并竭力怂恿楚怀王马上按张仪的条件去做,坚决与齐国断交。楚怀王听惯了奉承拍马的话,将屈原和陈轸的话放在一边,认为靳尚的话很有道理,说:“张仪是秦国的相国,怎么可能言而无信呢?我们既然要想得到那六百里土地,自然要马上与齐国断交!”于是,楚怀王一面派人与齐国断交,一面派逢侯丑跟随张仪到秦国接受秦国让出的土地。
到了秦国后,逢侯丑便要张仪兑现承诺,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故作奇怪地说:“你是不是搞错了,谁曾许诺把六百里土地送给你们了?我说的是把秦王赏我的六里地送给楚王,这是我自己的封地。”
逢侯丑强忍着怒气,十分严肃地对张仪说:“我是奉了楚王的命令来贵国接受商于之地六百里,并不是相国所说的六里地!”
张仪并不理睬他的话,只是冷冷地说道:“大概是楚王听错了,秦国的土地都是祖先恩德传承下来的,怎么可能会送人?”
逢侯丑发现上了当,连忙动身返回楚国。
楚怀王听了逢侯丑的报告后十分愤怒,大骂张仪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接着,他便下令发兵十万攻打秦国,要用武力夺回商于六百里土地。
此时,陈轸连忙劝阻道:“现在我国已经和齐国断交,如今孤军攻打秦国,恐怕取胜的几率很低。我们还是从长计议吧!”
谁知楚怀王刚愎自用,完全听不进劝告,执意要攻打秦国。结果一战下来损兵折将,败得一塌糊涂,不仅没有夺回商于之地,反而失去了汉中六百里土地。楚国元气大伤,最后楚怀王只得向秦国求和。之后,张仪继续到别的国家游说,说服这些诸侯“连横”亲秦。
12、子产不毁乡校听民声
在郑国有一所乡校,平时百姓们都喜欢到那里聚会和游玩。有一天,一位叫然明的大臣路过这里,看见一堆人聚集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他留神一听,原来他们在议论朝政,批评官员的优劣。就因为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分歧,所以声音越吵越大,来围观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
然明非常生气,便转身找到了当时担任执政卿的子产,他非常生气地说:“乡校本是为了让百姓学点东西,可是现在人们到了那里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说长论短。有的人竟然抨击国政,指责国君,这件事如果被别的国家的人听到,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呢?我觉得还不如把乡校拆了,省得给百姓留一个嚼舌根的地方。”
子产摇摇头,说道:“既然百姓喜欢去乡校聚会,何必要将其拆毁呢?”
然明说道:“百姓们说的那些话都是对朝廷不利的话,对你对我都没什么好处。”
子产听完严肃地说:“如果河水暴涨,就快冲破堤坝时,你觉得是放掉一些水,还是应该加高堤岸?”
然明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问这些,回答道:“当然是放掉一些水。”
子产接着又问道:“如果一个人得了不能开口的病,是痛痛快快地请医生医治呢,还是遮遮掩掩不让他知道呢?”
“当然是把病情告诉医生了。”然明这次回答得很干脆。
子产听完笑着说:“这就对了。国君和大臣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或者做出一些不利于百姓的事情来。百姓们对朝廷对官员有了意见并说了出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现在的那所乡校正是让百姓说话的地方。如果我们拆了它,百姓们虽然不会聚集在一起批评政事,但是他们会把不满情绪堆积在心里。长此以往,就如同那暴涨的河水一样,堵塞得越来越厉害,总有一天会冲破堤岸,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
然明听到这里顿时心服口服,他说:“你说得很对,乡校就不拆了,留在那里对国家有利,对朝廷也有利呀!”
13、子产听哭声查出冤情
有一天,子产带着随从在街上漫步,忽然听到从一户人家中传出了一个女人恐惧的哭声。待子产走近时,女子的哭声越来越胆战心惊。于是子产对随从说:“这妇人家中一定是有亲人快要死了,你们快去看看。”
随从快步走到那户人家,只见一名男子直挺挺地躺在床板上,一个女子正在旁边痛哭不止。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是那女人的丈夫死了。随从将打探来的消息告诉了子产,子产听后感觉有点不对劲,他疑惑地问道:“果真是那女人的丈夫死了吗?”
随从答道:“那人已经死了有一个时辰了。”
子产听后神色大变,他怒道:“这就更不近情理了。”
随从不明白这件事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自己的丈夫死了,妻子自然要哭,这有什么不近情理的地方?
子产又对随从说:“赶快去找一个仵作来,这件事有些蹊跷。”随从接了命令便离去了,不一会便带着仵作前来验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