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语病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句子紧缩法。如果是单句,去掉修饰限定成分,找出句子的主干,易于判断句子主要成分的搭配是否得当。识别复句时,先对每一个单句进行紧缩,弄清其基本意思,然后分析句间关系,看语义是否连贯、是否符合逻辑、关联词使用是否得当等。
第二种是语感分析法。在判断是否是病句的过程中,可借助于语感,运用直觉来判断是否存在语病。一般说来,运用语感分析法主要是反复地读一读,感觉到哪儿别扭,问题也就出在哪儿。阅读过程中,但凡别扭、不顺、拗口、扎眼的地方,就有可能是有问题之处。
当所给句子各不相同,病句并不明显时,可运用语感逐一排除,找出感觉中有问题的那个句子,这也称之“语感排除法”。
第三种是逻辑意义分析法。所谓逻辑意义分析法,即从句子本身所反映的事理上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合理,不合理者即病句。分析判断时,从其概念使用是否恰当、判断推理是否准确严谨、前后是否呼应、句间关系是否和谐,句子所反映的“理”是否严谨、完整等方面考虑。
第四种是造句类比法。 造句类比法,即仿照所给句子的结构,造一意思浅显的句子,将两者进行仔细地比较、分析,看所给句子是否有语病。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把握不了是否有语病的句子。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仿照原句的结构来造一些平时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后,问题就清楚了。
(二)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
不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要准确地表情达意,就需要选用不同的句式来增强表达效果。选用句式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 根据强调重点选用。强调施动者用主动句,强调受动者用被动句;强调谓语用主谓倒装句,强调宾语用宾语前置句,强调定语、状语用定语、状语后置句;复句倒装后则强调重点一般与正常顺序句相反。
② 根据语意和语势需要选用。在表达同一语意时,否定的陈述句、肯定的陈述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语意强弱不同,因此要根据语意强弱选用。如要增强语势,宜选用排比句、对偶句等整句,若语意比较委婉,宜选用散句。
③ 根据表意用途和感情选用。如表意严密、细致、精确,宜用长句;若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宜选用短句。在表达统一意思时,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感情色彩是有区别的,应根据感情色彩的强弱选用不同句式。
④ 注意语句连贯。文章从保持语句的连贯流畅考虑,也要选用不同的句式。可从保持主语的一致性角度考虑,也可注意下句句首与上句句尾的一致等。
例如,下列四句话,用的词语相同,但强调的重点却不同。其中分别强调“受话人”和“打电话”这件事的一组是( )
① 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② 他上午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③ 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④ 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是打了一次电话。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强调重点不同可选用不同的句式,这里的四句话主要是副词“是”排列位置不同,这里的“是”含有确实的意思,因此应选C项。
例如,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① 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 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 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 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①②两句比较,②句注意到保持主语的一致,衔接好;③④两句比较,④句注意到后句句首与前句句尾的一致,再从③④两句的后半句来看,④句的表述也显得流畅。本题应选D项。
句式的仿写,通常形式是给一个例句或画线的句子,然后让应试者仿写。这类题目的答题要点有三:一是做到“形似”,即仿写的句式必须与例句句式、结构相同,修辞格也要相同;二是“神似”,要仔细分析内容间的逻辑联系,仿写句式在内容联系和逻辑关系上必须与例句一致;三是要看看仿写的句式是否文从字顺、表意清楚。仿写句式大都围绕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格命题(比喻出现率最高),且侧重于正反意义的命题。
例如,仿照下面的句式和运用的修辞手法,以“成功”开头,写一段文字。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例如,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饥饿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 动乱的年代里, 安定的年代里。
例如,根据下面这段话的内容和修辞方法,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词句。
思考,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思考,是穿破未知障碍的 ;思考 。一个人如果不进行思考,就不可能启迪智慧,获得成功。
变换句式考查的类型有: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主动句与被动句、把字句等。但不管题目要求如何,变换后的句子一定要保留原意,同时还要通顺合理。如下面的句式变换——
陈述句:毒品毁掉了讲师范可同的一生。一般性叙述,没着重强调。
疑问句:谁说不是毒品毁掉了讲师范可同的一生?强调毒品危害的肯定性。
感叹句:毒品毁掉了讲师范可同的一生啊!着重于抒发感叹语气。
被动句:讲师范可同的一生被毒品毁掉了。强调重点是受事主语。
把字句:毒品把讲师范可同的一生毁掉了。强调重点是动词谓语。
否定句:毒品不是没有毁掉讲师范可同的一生。强调事实的存在。
六种不同句式,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可表达效果有差异。
以上所讲,是言语表达能力测试最基本的考点和最常用的题型。实际考试中,不断会有新的题型出现,考点也会有所增加。因此,要增强应试能力,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怎样提高写作能力 怎样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通过对生活的摹写来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只要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有自己对生活中人和事的看法,有正常人的爱憎感情,人人都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换句话说,写作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同学感到写作难学,一提起作文就头疼呢?主要是由于对写作活动认识上的偏差和心理错觉造成的,其次是由于学习和自我训练方法不当造成的。至于一些老师所讲的“生活贫乏”问题,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大,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回避自己在生活体验和积累上的“薄弱点”,充分利用我们体验最深刻、积累最丰富的那一部分来作为写作能力训练的基础。例如:
真不该长大
和一大帮同学出去玩,玩得翻天覆地,疯得不知道时间。傍晚时分已精疲力尽,脸上却仍然挂着兴奋的笑。
回到家,开门迎我的是爸爸。他铁青着脸,吓得我赶忙把笑容收藏起来,规规矩矩站着。
开始训话了——
“这么大了,还疯跑,成何体统?别忘了,你已经长成大姑娘了,不再是小孩子了。给我记住,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听到了没有?”
我鸡啄米似地点着头,可一句也没听进去,心思早已跑到饭桌上去了。
这事要搁在小时候,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和一大帮男孩出去疯跑,家长不但不责怪,还会大大夸赞一番说:“这孩子好活泼,好可爱……”那时候带几个男孩来家,爸妈还乐得开怀呢。可现在,爸妈一开口就是“长大了,要注意影响”之类。
哎!真不该长大。(作者:陕西 王华)
这篇习作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直笔实写,人物情态活灵活现,语言极富个性,心理的展示细致入微;词语的限定和修饰生动、形象,恰到好处;篇幅虽短,但结构的安排颇显章法。类似于文中作者的经历,同学们人人都有,只要大家放开手脚去做,都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来。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上面这篇习作之所以简单、易于模仿,关键是文中没有使用类似于“象征”这样的表现手法——这正是前面所讲的“对写作认识上的偏差和心理错觉”。其实,任何表现手法和写作技法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只要将其放在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上来看,都是十分简单而有趣的。让我们来看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一个女同学喜欢上了一个男同学,但又不好意思说,于是指着空中比翼双飞的两只蝴蝶对那位男同学说:“你看,它们俩多好。”这句话所暗示的意思是“咱俩能像它们那样吗?”象征手法就是在类似于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人们便用双栖的鸳鸯、比翼双飞的蝴蝶来象征男女恋情。其他一切表现手法和写作技法的产生都与此相同或相似,都是生活暗示给人或人从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到的,丝毫没有神秘和深奥的地方。至于说修辞手法的运用,那就更简单了。山村里那些没有读过书的老太太对别人夸赞自己的小孙女时都会说:“我那小孙女,长得跟一朵花似的。”
总之,写作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方式,它距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其有关知识极易被我们感知、理解和消化,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比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更为容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这是形成写作能力的坚实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极易从生活中获得启示和感悟,这时只要稍加构思,就可写出优美的篇章。
一、怎样提炼和表现文章的主题
主旨,即我们平常讲的中心思想。《现代汉语词典》对“主旨”一词的解释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这一解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进文章中的材料本身所蕴含的主要思想意义;二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材料本身所隐含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是主观的,主旨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没有客观材料这一思想载体,作者的意图就无法表现;没有作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蕴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意义也就不能被发掘和表现出来。材料是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得以表现的基础,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使材料中自然存在的思想意义得以升华和表现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说,主旨由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和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两个要素构成,最终体现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及由此而产生的观点和主张等。
现在,人们习惯于把主旨称作主题,二者有没有区别呢?主题是指通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体现出来的一种主要的思想。这种思想既包括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又包括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见解,所以也叫主题思想。原来人们把一般记事、抒情类文章的中心思想称作主题,而把论述类文章的中心思想称作主旨。现在,各类文章的中心思想都被称作主题。主题是作者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题材的加工、提炼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由于文章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者总是力图通过文章来说明某个问题或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因此任何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主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客观性,即它来自现实生活,是作者通过观察社会、体验生活而得到的客观结论;二是主观性,即带有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三是观念性,即主题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作者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结果;四是时代性,即任何一部作品的主题都体现着时代精神。由主题所具有的这几个特征来看,它不仅包含作者思想方面的观点和主张,而且包含着感情方面的褒贬和爱憎,比主旨涵盖的范围更大一些,用它作为文章中心思想的代名词更合适一些。
主题的另一含义相当于广义的题材概念,指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爱情主题”、“战争主题”等。
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在一篇文章中主题的正误决定着文章的成败;二是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谋篇布局和写作技法的使用等。在动笔前首先确定好主题,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法的使用等就有章可循,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那么,怎样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呢?
要谈主题的提炼问题,首先要看主题的获得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是再细微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人的联想与思考,可以使人有所认识和感悟,形成一个确定的主题,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在与人的交往中,对方细小的一个动作,可能使你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让你产生一种亲切感,可能引发你的联想与思考,继而使你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在与人的交谈中,对方一句无意识的话语,也可能给予你一种启示或启发,使你的思想深处有所触动,从而形成一篇短章。闲暇时散步,目光所触及的一景一物,都可能引起你的想象与联想,在你的大脑中幻化出优美的意境,在你的笔下成为一篇美文。在阅读图书或浏览报刊时,其中所写引发了你的联想,使你对某个问题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或感悟,在大脑中凝结为一种思想,一个明确的主题就产生了。由此可见,主题的获得实际上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感悟,是以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基础的。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记、可议、可评的现象和事实,我们会时时处处有感悟、有感想、有感动,所以主题的提炼就显得十分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