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55800000007

第7章 文学综论篇(6)

山西抗战文学的特性在于八路军文学和根据地文学在全国抗战文学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中独占鳌头,彪炳文学史册。中外作家创作了大量作品,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在“正面战场”特别是“敌后战场”的抗日战争,描写了抗日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战争、民主改革和人民解放。

山西抗战文学的特性在于民族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的文学思潮在全国抗战文学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受战争的决定性影响和地域文化(如生存方式、语言)的逼迫,中外作家随乡俗走向民间文化文艺。国外作家的中国化和山西的地域特色在作品中时有表现,五四以来的精英文学走“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道路,向传统文化文学和民间文化文艺倾斜,民间文化文艺翻天覆地的蔓延,这些汇合成为山西抗战时代的文艺大潮,汹涌澎湃向前发展。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格局有四大板块,囊括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反法西斯文学、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反德国纳粹侵略文学、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抗日战争文学以及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国家的反法西斯文学。山西抗日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抗日文学的重要内容。山西抗战文学有力地配合了山西抗战和全国抗战,适时地服务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山西抗战文学创作了一批在中国和世界有影响的抗战文学作品,成功塑造了一批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英雄形象,汇入了中国抗战的文学长河,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海洋。

2010年3月

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战时的发展阶段。国统区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和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等组织机构领导下,“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运动,以不俗的创作成绩有力地配合了抗战。解放区于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倡导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解放区由此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兵文学运动,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崭新的气象。

一、国统区的文学运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在国统区,文学界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简称“文协”,这是继戏剧界抗敌协会之后成立的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的文艺团体。大会选出郭沫若、茅盾、巴金、朱光潜、张道藩等四十五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名誉理事,理事会推选老舍任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事务。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章》等文件。大会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文协”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文协在成立之初,多次派遣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各战区访问,慰劳和宣传,推动作家深入现实斗争。文协组织编写了通俗读物五十多种,《抗战小丛书》四十多种,就文学如何为抗战服务多次举办学术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文协在广州、成都、昆明、桂林、香港、延安、贵阳、上海等地设立数十个分会。文协总会和各地分会先后创办了各自的会刊,影响很大的有文协总会会刊《抗战文艺》和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大批的爱国作家、艺术家汇聚在文协的旗帜下,进行各类活动和创作,使抗战初期的文艺活动呈现出生气蓬勃的气象。

1938年4月,郭沫若主持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简称:第三厅)在武汉组成。第三厅组织多种形式的街头宣传演讲和文艺演出,并到前线战场巡演。先后有九个抗敌演剧队,四个抗敌宣传队(后合并为十个“抗敌演剧宣传队”),一个孩子剧团和电影放映队,到各地宣传抗日救国,演剧活动持续了十一年之久。

1940年郭沫若为抗议政府当局强迫“第三厅”加入国民党,离开了“第三厅”,在重庆另组“文化工作委员会”,主要成员有阳翰笙、老舍、茅盾等人,分成国际问题研究、敌情研究、艺术研究(包括戏剧、诗歌、音乐和美术等)三个组开展活动。重庆成了抗争时期大后方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

从1937年11月淞沪抗战失败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英法等国的租界尚未被日本占领,成了沦陷区中的一座“孤岛”。进步文艺工作者利用“孤岛”的特殊条件进行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文艺活动,开展对“大东亚文学”和“和平文学”的批判,发表和出版抗日爱国的文艺作品,如《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西行漫记》等,又创办《杂文丛刊》《鲁迅风》等刊物,积极展开对敌斗争。

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就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现实主义与“主观”的问题进行过讨论和论争。

抗战初期,国统区文艺界先后召开了关于“通俗文艺问题”“宣传、文学、旧形式的利用”“关于‘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法”等问题的座谈会。茅盾的《关于大众文艺》、南桌的《关于‘文艺大众化’》、何容的《旧瓶释疑》等,对文艺大众化、旧形式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充分肯定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以及批判地利用“旧形式”对文艺大众化的推动作用。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民族形式”的问题,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在国统区便更深入地展开起来了。这次讨论成了以向林冰为代表的“民间形式观”和以葛一虹为代表的“新文艺观”两种不同的观论点。向林冰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一文中主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民间文学形式“是创造民族形式的起点,而民族形式的完成,则是运用民间文学形式的归宿。”所以,民间形式应该“成为创造民族形式的‘主流’”。葛一虹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看做民族形式创造的“中心源泉”,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一文中,他将中国旧的艺术形式一律视为“濒于没落文化的垂亡时的回光返照”,“只是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并断定它“必归于死亡”,全盘否定了民族文化遗产,并将五四新文学与大众脱离的原因归咎于“大众的知识程度低下”,在此基础上他说“目前我们迫切的课题是怎样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准,……是继续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艰苦斗争的道路,更坚决地站在已经获得的劳绩上,来完成表现我们新思想新感情的新形式——民族形式。而这样的形式才是真正的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1941年新华日报社举办了“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促进了“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深入。此时的焦点已不再是中心源泉问题,而是关注“民族形式”的居处和内涵等问题。郭沫若将创造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定格在了“现实生活”之上,认为“今天民族现实的反映,便自然成为今天的民族文艺的形式”。潘梓年也认为:“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主要的要求是文艺活动与抗战建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说,要用大众自己的语言来描写大众自己为独立、自由、幸福而斗争的战斗生活,并为大众所享受。”茅盾等提出了“综合统一观”。茅盾认为:“新中国文艺的民族形式的建立,是一件艰巨而久长的工作,要吸收过去民族文艺的优秀的传统,更要学习外国古典文艺以及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的典范,要继续发展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现实,提炼熔铸其新鲜活泼的质素。”这次讨论持续了一年多,在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讨论开始于1945年初,一直延续到50年代前期。1945年1月,胡风在他主编的《希望》上发表了《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一文。胡风认为现实主义没有在当时获得应有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存在着“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克服这两种不好倾向的关键,在于提倡“主观精神与客观真理结合或融合”的“现实主义”。他说:“在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里面,被体现者被克服者既然是活的感性的存在,那体现者克服者的作家本人底思维活动就不能够超脱感性的机能。”这“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深入的过程,也是作家“不断的自我扩张过程,不断的自我斗争过程”,即“作家底主观一定要主动地表现出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而对象也要主动地用它底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底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经过这样的斗争,“对象才能够在血肉的感性表现里面涌进作家底艺术世界”,“作家底思想要求才能和对象底感性表现结为一体”,从而使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真正是历史真实在活的感性里的反映”。胡风的文章发表后,连同与他意见相近的舒芜的《论主观》等文章,一起受到一些左翼文艺家的质疑,邵荃麟、林默涵、胡绳等在香港出版的《大众文艺丛刊》上发表批评文章,胡风又写了《论现实主义的路》作了回应。这一论争反映了左翼文艺界内部在现实主义问题上不同流派思想的分歧,论争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前期。

在文艺界统一战线内部,由于立场和观点不同,也发生过一些论争。

1938年12月,梁实秋在他主编的《中央日报》副刊上发表《编者的话》,提出:“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媾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评梁实秋的观点,强调作家应该去发掘现实生活中与抗战有关的东西,而克服“抗战八股”的办法,也应该是把时代把握得更紧、更深入。

“战国策派”,是40年代初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林同济、陈铨等一批教授为主的文人团体,其著述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法律、伦理、文学、教育、地理等方面。他们主张“权力意志论”,提倡“尚力”与“唯意志”观,强调“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文艺方面,他们提倡反理性的“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母题。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党的间谍视为民族英雄来歌颂,受到国民党的学术审议会的奖励。左翼文艺阵营则批判“战国策派”是一个法西斯主义的团体,服从于国民党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种批判一直延续下来,直到20世纪末,学术界才出现了希望理性研究“战国策派”的声音,如温儒敏、丁晓萍编的《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本书是在林同济编的《时代之波》基础上增加部分篇幅,作为汤一介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论著辑要丛书”之一出版的。书中遴选收入了“战国策派”核心人物林同济、雷海宗、陈铨、陶运逵、何永佶、岱西和贺磷等人的43篇文章。这些文章大体上表达了“战国策派”的文化主张和人文理念。书前由编者撰写的代前言《“战国策派”的文化反思与重建构想》,分别从“战国时代重演”论与民族性格自审、意志哲学的移用于文化重建的构想、狂飙运动的借鉴与五四新文化反思和民族文学运动的提倡等四方面,从学理视角重新评价“战国策派”在文化重建上的价值与意义。

同类推荐
  • 潇洒的人生

    潇洒的人生

    本书辑录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新诗人和散文家徐志摩论及时代、人生、社会、理想等话题和谈个人经历、心路历程、感情世界的散文31篇,日记及书信百余则,内容销有别于目前已出版的几种以体现作家思想脉胳和艺术特色为编辑宗旨的徐志摩散文选,就编选角度而言,这是一次新尝试。当然,既然未脱离散文作品的编选范围,则同样也希望入选文章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且能体现徐志摩轻灵汉走,活泼如同“一汪跳着溅着的生命水”和色彩“浓得化不开”匠散文艺术风格。
  • 聚散百回

    聚散百回

    我第一次发现,在校园里有人摆摊出售自己的书。这个男生在校园极繁华的地段极安静的等候着别人的光顾。如果不是好奇心的驱使,或许我将错过一段震撼内心的旅程。我拾起稀落但摆放整齐的其中一本,翻开扉页,由辽大出版社印制的书籍虽然纸张不算精细,对印刷的字体也让我想起了教堂里分发的晦涩难懂的讲义,仍旧是好奇心的驱使,我匆匆掠过了几行文字,文笔细腻雅致,完全可以忽略做工的粗糙。虽然大学生写的东西难免有些庸人自扰,有些不痛不痒的呻吟,但作者所思所言,俨然一位饱经沧桑的诗人。诗人多是悲剧的,因情感太敏锐而容易夭折,因情感太丰富而……
  • 女孩儿的钢琴梦

    女孩儿的钢琴梦

    本书收录了作家顾文显创作的29篇故事作品,或讴歌了守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村民、因材施教的老师、凭良心做生意的普通人等,或鞭挞了不顾工人死活的黑心矿主、偷猎的贪心之徒、背弃家庭的人等。总之是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极富教育意义,有一定出版价值。
  • 把你放在心上

    把你放在心上

    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平平常常的故事,清清浅浅的文字,散发出透着人性真善美的花香,不经意间翻阅,甚至会在刹那间激活你沉睡的心灵,影响你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
  • 内在的从容

    内在的从容

    《内在的从容》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三本随笔集,所收文字写于2001年至2005年间,前两本为《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本书首次出版于2006年,当时的书名是《碎句和短章》,有读者认为原书名与作品风格不吻合,建议更改,作者觉得有理,欣然听从。
热门推荐
  • 简医生之大爱无疆

    简医生之大爱无疆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为了弟弟而被迫在纸醉金迷中沉沦的米裳,始终暗恋着那个温文淡漠的简医生,却在一次被人羞辱时被暗恋之人结尾,从此,两个人开始交集……
  • 踏血寻神

    踏血寻神

    众多神迹,如何解?谁陪我?一条血路,终破迷!共巅峰!
  • 大宋神捕

    大宋神捕

    靖康年间,金人攻陷汴梁,二帝“北狩”,九殿下赵构即位为帝,狼狈南逃,泥马渡江,令大宋正朔得以残存。飞天泥马遽然袭驾,一场兵变骤然而至。明教、袄教和景教动作频繁,北边金兵如狼,大宋江山风雨飘摇。时任杭州推官万俟血,受帝命追查飞马袭驾一案,他步步为营,剥茧抽丝,却被卷入通天阴谋中。金匮天书,惊天谶语,牵扯出一段神鬼莫测的恩怨情仇。群魔乱舞,尔虞我诈,谁将主宰大宋江山命脉?
  • 萌宠无度:江山让给你

    萌宠无度:江山让给你

    她,凭着自己的商业手腕在架空时代开青楼,名雅阁,把皇上都引来了,罪恶吖~“女人不过是生孩子的工具!”“呵,男人不过是生孩子的辅助工具。”他哄她入宫,可一入宫门,深入虎穴。被打入冷宫成了弃后,她逃了,待她盛装回归,惊羡了所有人“跟朕回宫!”“皇上是想让民女在冷宫安享晚年?我习惯了自由回去那个囚笼还不如让我去死!”皇上亲自出征打仗,她管理朝中事务。他却带回来一个和亲美人,得了圣宠还要陷害她,计算她……“雪妹妹,你不觉得你太过分了吗?正好本宫嫌这里闷得慌,不如……”老虎不发威你还真当我是病猫啊!“我要江山你给不给?”“好,江山拱手让美人!我替你管后宫!”
  • 双生纪元

    双生纪元

    世界诞生之初,万物从混沌中出现,宇宙最大的谜团就是那个神奇的地方。那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在那里你会遇见前所未见的景象,就像你不知梦境从何处开始一样,你的思维早已彻底沦陷……
  • 狂人青春——致叛逆期的你们

    狂人青春——致叛逆期的你们

    时千智一个叛逆期少女,学习的压力生活的苦恼,使她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叛逆少女.......
  • 道尽天行

    道尽天行

    不期夜尽待天明,何时道尽踏天行。第三禁区,故事开始。
  • 桃落苏华

    桃落苏华

    这是苏家祸害的第一个故事,故事简单而拙劣,最有灵魂的只怕只有苏落和楚潇洒了。楚潇洒的明骚易躲,苏落的暗贱可是难防!若爱上苏落便如飞蛾扑火也不过如此,很难想象,会不会有一个特别的女子能让苏落动心。还是让我慢慢酝酿吧,来看我舍不舍得把这个祸害“嫁”出去了。
  • 玉甲

    玉甲

    师傅跟我说,自古四不吉:成箍锁棺,太岁破涌,血印墓底,铜墓铜棺。如果遇见三支白燕子,就看你八字命格够不够硬了。他还跟我说,你现在不懂,迟早有一天你会一个个的遇见,这白玉甲,你要收好。
  • 英枭双雄:刘邦

    英枭双雄:刘邦

    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帝王。他崛起于乱世,南征北战,终胜西楚霸王项羽成就开国帝业。他是酒肆歌寮里形骸放荡的村痞浪子,他是金戈沙场上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他是捭阖斡旋于天下诸侯的纵横大家,他是知人善任创千秋基业的乱世枭雄,身为汉高祖,刘邦摒弃自身弱点,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与民生息勤俭治国,为后世基业夯定坚固的基础,最终使汉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强盛王朝,同时,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本书用通俗灵动的语言,从上面这些知识点深入讲述汉高祖刘邦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