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65900000030

第30章 在野党与民间人士的对华认识(7)

贝塚茂树(1904—1987)贝塚茂树生于东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毕业,专事中国古代史研究。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所长。日本学术会议会员。著有《孔子》、《古代中国与新中国》、《中国的历史》、《中国思想与日本》、《孙文与毛泽东》、《毛泽东传》等。是战后日本最具影响的日本中国学界的代表学者之一。贝塚在战前就有反对主流思想蔑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他称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他的《毛泽东传》(岩波书店,1956年)在重新认识中国这一意义上,代表了战后许多日本知识分子的观点。

在《毛泽东传》中,贝塚把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作为论述的重点。他认为,毛泽东和孙文一样,是乐天派。孙文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毛泽东深信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世界规模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环,其成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二者的不同在于,孙文作为一个充满梦想的浪漫主义者,经常错误地认识现实;毛泽东既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者,又是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打败国民党,把中国从外国帝国主义蹂躏下解放出来,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都有赖于毛泽东的这种素质。贝塚还认为,这两位革命家的性格都受儒教的性善说影响。也就是说,在他们的言行中都表现出儒教的性善说——以对人性的信赖为基础的伦理观。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因为外物的影响才陷于“恶”中,所以如果能够避免外物的影响,发展人的本性,人人就可以达到“善”的地步。这种传统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

贝塚茂树:《毛泽东传》,[日]岩波书店,1956年,第2—3页。

贝塚以许多从中国回来的战犯都感谢中国的宽大处理这一事件为例,说明毛泽东的伦理观念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也就是说,“这离开了中国的道德观是不可想象的”。毛泽东从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诞生开始,就非常注意对国民党俘虏的优待和宣传教育,这成为共产党后来对待俘虏的一项主要政策。这种政策的理论基础,就是憎恨其罪行而不憎恨其本人这一性善说。

1954年10月,贝塚茂树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典。他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毛泽东的:“毛泽东好像电影中的人物一样,在我们眼中如同特写镜头一样高大。他的形象,既不是电影中希特勒野心勃勃的轻狂形象,也不是斯大林傲慢冷酷的阴郁形象。他庄重而并非装腔作势,而是朴素、坦诚的,就像他在亲身示范他自己提倡的‘到群众中去’这一口号一样,是那样平易近人。”

同上书,第193页。

贝塚于1959年中国国庆节之际发表的《创造国家的喜悦——寄语中国国庆》一文中,对新中国10年来的成就进行了评述,把其成就的取得归于“人的因素”。也就是,中国人民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实践的聪明才智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但是,在贝塚对1966年中国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中,表现出他的思想已发生变化。贝塚认为,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文化大革命”状况非常易变而不易评价。他感到,“对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急风暴雨中的中国的现状,我是不是要改变自己对毛泽东思想的看法,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看法呢?对这些问题作出一些合理的回答,是我的义务。”贝塚意识到,在“文化大革命”的形势下,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惟一的正统,由于这个原因,就出现了把过去的文化遗产全部作为异端思想加以否定的现实。这么一来,中国的古籍文献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贝塚对此表现出极大的担忧。

贝塚茂树:《中国是什么》,[日]朝日新闻社,1967年版,第2页。

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南博南博(1914—2001):生于东京,1940年京都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一桥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社会心理学入门》、《日本人论》等。他对传统艺术、电影、气功等都很有研究,是日本颇有影响的学者。,1952年9月参加了在中国北京召开的和平会议。通过这次访华,当时中国人的表情、动作、说话方式、工作方式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写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的论著。

他感到,中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全新的世界,中国人是健康和开朗的。他逗留北京的40天正值盛夏,但他没有看到一只苍蝇,自称是“好事者”的他到处寻找,结果还是没有找到一只。南博深有感触地说,日本知识分子必须学习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促成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新的光芒四射的东方已经决定性地赶上并超越了欧洲和美国。”

南博:《中国》,[日]光文社,1953年版,第74页。

南博还写道,在50年代的中国,无论是普通的群众还是学生,都有一种是“人民的一分子”的意识。他特别高度评价了在年青一代身上所体现出的一种平等意识。而且,中国的教育方针也是独特的,一是与生产相结合;二是教育面向广大工人和农民。其结果是学校和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了起来。

从日本战败后的1945年到1972年的27年间,日本20余种全国性大型综合杂志中,刊载有关中国的文章2500余篇。

日本学界对中国的关注度,总的趋势是在增加,但也并不是直线上升的。从内容上看,战后初期,左派学者的文章占绝大多数,右派的只占7%左右。1945—1950年期间,岩村三千夫和鹿地亘各发表15篇,平野义太郎发表10篇。

马场公彦:《战后日本人的中国像》,[日]新曜社,2010年版,第74页。

内容多半是介绍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情况。进入1950年代,随着中日民间交流的展开,文章内容逐渐多样化。主要包括,在华居留人员的历史回顾与实地调查,日俘日侨的遣返与赎罪,新中国对内对外政策尤其是中国对日政策的介绍与研究,政治经济界要人的对华认识及访华观感,学术文化界的交流,中国国内政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动向,中苏关系以及中日复交问题等。

3.竹内好与竹内实的中国观

(1)竹内好的中国观

竹内好(1910—1977)是日本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鲁迅)研究家,现代日本杰出的思想家。

竹内好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1944年应征入伍,1946年7月复员后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52年起任东京都立大学中国文学教授。1960年为抗议当时的日本政府通过新安保条约而辞职,其后组织思想科学研究会、鲁迅之友会、中国之友会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参加了《中国现代文学选集》(15卷本,平凡社刊)、《中国的思想》(13卷本,德间书店刊)、《中国·鲁迅》、《为了理解中国》(3卷)、《现代中国文学》(河出书房刊)第1卷《鲁迅》和第2卷《茅盾》等的编写工作,并翻译了《鲁迅全集》。

竹内好的最突出业绩是鲁迅研究,在1943年34岁时完成了其代表作《鲁迅》。在日本的鲁迅研究专家中,竹内好的鲁迅研究,被认为是一座至今无人跨越的高峰。他在鲁迅那里看到了文学与政治的某种奇特关系:“鲁迅的文学,就其体现的内容来讲,显然是很政治化的,……然而,其政治性却是因拒绝政治而被赋予的政治性。”

竹内好:《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9页。

在战后日本的中国学界,竹内好的研究独具特色。他既不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也与近代主义学派保持一定距离,他的问题意识在于以中国的近代化来批判日本的近代化。竹内好以杂志《中国》为基地,连载《为了了解中国》等启蒙文章,对他来说,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化亦即中国革命,通过彻底否定传统,开辟了史无前例的道路。在这一意义上,竹内好得出了中国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近代化之路的结论。可以说这就是竹内模式。如果简单地将竹内好的学术思想做一概括的话,那就是以中国革命的成功来追究日本战败的原因。

竹内模式的核心内容来自于鲁迅和毛泽东。他认为,鲁迅所走过的道路作为一种定式,也适用于毛泽东的革命战略,广而言之,亦适用于中国革命。毛泽东在落后的农民那里发掘出了革命的动力,依靠它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引导革命走向成功;在抗日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虽然革命的敌人具有强大的实力,然而实力可以削弱,亦可补充。处于劣势的一方可以依靠精神道德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对手。

竹内好指出:近代落后了的中国,勿宁说通过对于落后的自觉而将民族主义转化为道德感召力,从而带来新中国的再生。可以说,这是将鲁迅模式扩展至毛泽东,进而依靠这两者解释中国近代化亦即当时的新中国成立过程。

竹内好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在时间上落后了,但同时使其在质量上处于优势”。“鲁迅这样的人之所以得以产生,没有激烈的抵抗作为条件是无法想象的。不是如同欧洲的历史学家所说的亚洲的停滞、日本进步历史学家所说的‘亚洲的停滞’那种落后的社会,是不会出现这样的人物的”。他所强调的是,在落后的事物当中,蕴藏着产生优秀思想与道德的力量,其优秀性仅仅依靠经济的和物质的力量关系是无法理解的。

对于竹内好而言,中国不是外在的“他者”,而是自我否定的内在契机,在这一悖论的层面上,竹内好把中国、把鲁迅变成了自己一生奋斗的精神原点。他说:“我只想从鲁迅那里抽取我自己的教训。对我来说,鲁迅是一个强烈的生活者,是一个彻底到骨髓的文学者。鲁迅文学的严峻打动了我。”根据竹内好的分析,鲁迅的“核心思想”就是挣扎、抵抗、否定、拒斥。他在写鲁迅,其实就是在写自己,写二战时期日本知识分子兴奋、迷惘、困惑、紧张的复杂情感。

竹内认为,鲁迅实在是个异类,不管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鲁迅一直自我放逐,拒绝任何派别的拉拢,孤独地在困顿中挣扎,无法解脱。他骂遍所有人,却得到了所有人的敬重,盖上了“民族魂”的大旗,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事情。竹内也跟鲁迅一样,一直没有融入大学体制,过着所谓边缘人的日子,不仅是社会身份上的边缘,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边缘。

1949年9月,竹内在《展望》上发表《传统与革命——日本人的中国观》一文。该文所论及的是日本人的中国认识。竹内认为日本人在战前和战后对中国的认识没有什么不同。这是因为日本人的心态和意识在战后没有改变。“日本人的中国观在战前和战后根本没有变化,这就是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轻蔑感”。竹内认为,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轻蔑感是历史上形成的,是在甲午战争后被定型的。这种轻蔑感是畏惧中国的反面表现。

竹内批判了日本人的中国观。他还指出,各有其思想根基的日本和中国近代化具有不同特质。为证明自己的观点,竹内引用了杜威对中国的评价。杜威曾于1919—1921年在中国逗留,目击了中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一系列社会变革。“杜威曾在多篇论文中就近代中国与近代日本进行了比较。在杜威看来,日本因为传统压力小而轻易地成功地吸收了欧洲技术,但正因如此,古老传统残留在深层;在中国,近代化日程因传统抵抗非常激烈而推迟,但也因此而使变革更彻底,能够从国民心理的根源上进行变革”。

在竹内看来,杜威将中国能成功实现近代化、日本却遭受失败的原因,最终归结为一个拥有传统文化、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差别上,而国民心理的不同则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同类推荐
  • 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

    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 2007—2008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2007—2008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舆情是民众和国家管理者在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作用下不断互动的过程。它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同时又经常随各种社会事项的发生具有变动不居的特点。2007年呈现给大家的舆情蓝皮书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同2006年相比,其发展态势具有新的特点。细心阅读该书并同2006年的情况做对比,对我们了解社情民意,进一步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是有帮助的。
  • 公民道德要遵守

    公民道德要遵守

    所谓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 失控:机器、社会系统与经济世界的新生物学

    失控:机器、社会系统与经济世界的新生物学

    这是《黑客帝国》主要演员的必读物之一,这本关于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的“大部头”,揭示了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从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窥探到SNS的今天和未来。《失控》涉猎: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控制论、运筹学、社会学……同时又堪比《黑客帝国》中洞悉未来的“神谕”,正在兴起的“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在这本写于15年前的书中找到相关的影子。
  • 远程教育研究(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远程教育研究(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远程教育综合研究、远程教育发展研究、远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化。
热门推荐
  • 悍宠之本妃很嚣张

    悍宠之本妃很嚣张

    她是代号‘零’的天价兵王,EP组织的首席佣兵,佣兵界的神话,杀伐决断,狂妄狠辣,是嚣张惯了的一妞儿。一朝穿越,她成了玄国丞相府懦弱无依,元气全无的废柴大小姐,继母狠毒,妹妹陷害。凤眸冷芒,摄人心魄。呐,母亲,妹妹,欠债哪有不还的道理,这一桩桩且待我一一与你们清算,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什么?不吐,那就打到你吐为止!他是第一强国的尊贵太子,不败战神,冷鸷暴虐,狠辣激狂,是强悍惯了的一主儿。当天雷勾动地火,唯我独尊的两人相遇,又该是怎样一番景象?第一次见面。他受伤,她上药,结果手一抖,捅到了某人的小菊花,他阴测测的回头,咬牙切齿:“你捅哪里?”她笑:“不好意思,一时手滑,爆了你的菊花。”他也笑:“没关系,我可以捅回来。”-_-|||半夜,他悄悄摸上床。却被她一脚踹下去,瞬间灯火通明,只见她翘着二郎腿,磕着小瓜子儿。他火了:“唐紫苏,你敢踹老子?!”她不为所动:“你敢给老娘纳妾?!”他解释:“那是父皇闲着无聊给咱们添乱呢,你没看出来?”她点点头:“看出来了。”顿了顿接着道:“去,跪搓衣板去。”他咬牙,睥睨不屑:“你觉得老子能跪?”“搓衣板还是大床,选一样?”“••••••”哼(ˉ(∞)ˉ)唧路人甲:“听说了吗?新来的太子妃是个紫玄高手呢。”路人乙:“真的?!据说太子妃还揍了世子,踹了贵妃下水,拆了赌王的招牌,皇后娘娘待她比太子还亲。”路人丙:“这还得多谢玄国那帮傻×送了太子妃过来呢。”o(≧v≦)o~好棒本文女主是个悍妞儿,男主也不是善茬儿,从针锋相对到相爱相偎,且看他们如何在风云诡谲的大陆上演一出盛世风华,悍宠无双!走过路过的亲,觉得还不错就动动手指收一下呗╭(╯3╰)╮!
  • 混沌之誓

    混沌之誓

    命运之誓,她又回到他身边,等他察觉,混沌与虚无,命运已开始流转
  • 异灵奇闻录

    异灵奇闻录

    异灵奇闻录,通称异闻录,天作之书,记载着数种强大的异灵背后的身世与故事。名为左边,没势没力的少年偶遇异闻录所记载之灵——守猫,他们的故事也由此开始。灵法万象、元素武装、兽灵披甲。动人心魄的生死对决也好,曲折煎熬的各色情感也好,都将在此,一一呈现!
  • 贾小军那点事

    贾小军那点事

    很久以前,就有打算写一本关于中学生校园生活的一本小说。5年前,在读初中的我有幸读到了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曾为书中所讲述的故事所震撼,并引起的自己的一些想法。《三重门》以写初中生林雨翔从童年到中学时代的种种经历,表达出作家韩寒对现行教育体制、当代功利化校园的种种质疑。书中内容,通过故事情节,涉及到对教育培养方法、教育考核制度、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探讨。我写《贾小军那点事》,借鉴了《三重门》的结构框架,同样从塑造一个当代中学生形象入手,以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的生活背景为基础,探究当代90后学生所遇到的诸多问题。
  • 地震灾后重建与统筹战略相关问题研究

    地震灾后重建与统筹战略相关问题研究

    本书正是站在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大背景下,结合灾后重建的实际和近年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了理论阐释,深刻剖析了灾后重建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寻求有效地推进灾后重建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剖析了彭州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抓住重建资金筹集、重建模式选择等关键和难点,积极探索、创新、推进灾后重建的新机制、新模式,构建灾后新的城乡建筑形态系统、现代产业系统、基层治理系统的实践,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地震灾。
  • 蝶梦

    蝶梦

    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个充满神通道法、种种玄妙的世界真的存在么?郭宇轩这样问自己。一次意外,让他接触到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一次意外,让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成长为一代宗师。世间的尽头,大道的巅峰,是怎样一种境界?当众生皆在脚下,回首望去,却发现——恍如大梦一场!
  • 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

    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一只爱犬,经过了文明的教化,一直生活在美国南部加州一个温暖的山谷里。后被卖到美国北部寒冷偏远、盛产黄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
  • 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超神学院之黎战

    超神学院之黎战

    宇宙,河外的世界!宇宙的中央,永昼无夜的神座,五大星云环绕。外界视为最偏僻的银河系,最普通的星球上,集双族天才为一体,他,引动天劫!战神之气,生于平凡,不甘平凡!到底是……什么,身体里自己也不知晓的秘密,君焱刑天!求收藏!求推荐!求好评!
  • 重生之明星娇妻不好宠

    重生之明星娇妻不好宠

    第一次见面,她霸道的强吻他并且吐了他一身。第二次见面,她骂他没品。第三次见面,她不小心泼了他一身的咖啡。至于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呵呵,她也只能说呵呵了。“喂喂喂,都说了我不是故意的,你……你别过来。”某女捂着胸口一脸警惕的看着某男,某男邪魅一笑:“嗯。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说完某男将某女扑倒在地“我知道你是有意的。”……前世的她惨遭大伯和二伯的毒手命丧黄泉,幸而老天垂帘使她重活一世,这一世她定要靠自己的努力保护家人,却不想惹上了一个大麻烦。“哎哎哎,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因为你值得我对你好!”